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绝密★启用前

尚品书院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姓名:班级:考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

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材料一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5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文本一:

冬风送暖铁凝

那年小暖儿十五岁,第一次来到城里,帮着作家肖娴带孩子。

肖娴和小暖儿一直处得很好,这融洽的关系一半是靠了肖娴的耐性,一半是靠了小暖儿的勤快和馋嘴。

小暖儿常常是刚刷洗完碗筷,就又怯生生地走到肖娴跟前说:“我想再吃块饼。"这……还用问吗?随便吃好了。碗橱里还有两块煎带鱼,一起吃掉吧。”小暖儿兴高采烈地向厨房奔去,嚷着:“我就爱吃大鱼大肉。"

在大鱼大肉里,小暖儿最爱吃的就是带鱼。她说那东西又香又好择刺。除了鱼、肉,凡是没吃过的,小暖儿都想方设法尝几口,包括宝宝的牛奶和肉松。肖娴几次撞见她在喂宝宝吃饭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把小勺送到自己嘴边。她眯起眼睛,小心翼翼地探出舌尖去吸吮着、品尝着。从小暖儿的神情里,肖娴没有想到“贪”“馋"这些字眼,反而想来了“虔诚”和“郑重"这些形容词。由那种神情,她还注意到小暖儿腕上那副绽出旧棉花的袄袖。

晚上,肖娴翻出一件穿过的花棉袄送给小暖儿。小暖儿换上花棉袄便给娘写起信来。可她只读过四年小学,写信时总是提笔忘字,常常拿着信纸请教肖娴。笔画简单的,她能按照当娴写下的照写上去;笔画复杂的,就空出来让肖娴给填。一次,她伸过信纸让肖娴给她填一个“随便”的“随"字。肖娴填上了。那信上说:“……你们保准谁都想不到,我在这儿能随便吃!”

在肖娴家里,吃可以随便,时间却分配得严谨、苛刻。肖娴不仅对自己,对小暖儿也一样。半年之后,当小暖儿不再为能“随便吃"而兴奋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女主人对时间的珍惜了。小暖儿时常听见她说:

“我希望你一刻钟之内能回来。”

“十分钟以后提醒我听英语讲座。"……

小暖儿从女主人那里懂得了什么是时间。在村里是不讲时间的,只有“工夫”。“抽袋烟的工夫"吃顿饭的工夫”……天擦黑就吃饭,吃了饭就钻被窝,冬天睡的工夫长,夏天睡的工夫短,没人拿“一刻钟"甚至“几分钟”来要求你什么。小暖儿开始只觉得时间新鲜,后来才忽然觉得这十五年来她丢了很多时间,而那时间都是丢在了工夫里。

时间既不滞缓又不匆忙地在小暖儿的生活里掠过,小暖儿在时间里度过了两年。这时小暖儿的哥哥忽然来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叫她回去。哥哥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小暖儿家承包了两片儿责任山,家里活儿多人手不够。“希望你在短时间内考虑一下。"小暖儿读着信,心里升起一股暖流:哥哥竟然也学会说“时间”了。

也是受了“时间"的吸引,小暖儿决定回村。临走肖娴给小暖儿带了一套初中课本,还给她带了一沓崭新的人民币。那年小暖儿十七岁。

两年后,一个有风的冬夜,肖娴正在灯下抄稿子,有人敲门。

她打开门,眼前站着一个高个子姑娘,是小暖儿,她穿着一件崭新的枣红色尼龙绸棉袄。肖娴简单问过她家里的近况,就去张罗做饭。当然她首先想到的还是“大鱼大肉”,今天正好买到了带鱼。肖娴给小暖儿端汤、递菜,

希望从小暖儿脸上看到她过去对食物那种虔诚的神情。但肖娴很失望,职业的敏感还使肖娴从小暖儿的眼光里觉察到几分过去从未有过的忧郁。

“肖大姐,还叫我住这儿吧。"

“你是说……”小暖儿这个意外的请求,到底使肖娴迟疑了起来,她不知这意味着什么。小暖儿放下筷子,从棉袄兜里掏出一个叠得像火车票一样大小的纸片,递给肖娴。那是一则广告,省城一个女子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

“我想就住在你们家。要是学校不收我,我就跟你学作文,我手里有钱。"小暖儿说着拉开包,麻利地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摆在肖娴面前。“这是三百块,学校不收我,我就交给你,也算学费。”

肖娴不知所措了。

现在肖娴不了解小暖儿是否有条件进那个职业学校,但她还是把小暖儿领进了几年前她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房间。

小暖儿很快就睡着了。肖娴又拿起小暖儿带来的那一小块报纸。由于反复摩挲,它的质地已经变得松散,纸面泛起的绒毛遮掉了许多铅字。

肖娴眼前又横起了那些逶迤的山梁。

1984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节选)周雪花

铁凝的小说关注山村的现代化之旅,并对其留下了追问与反思。

在铁凝的山村小说中,空间是一个具有恒定性又富于变化性的广阔区域。它的恒定性表现为大山固有的自然风光,其变化性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山所具有的美学和社会功能。在80年代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大山是自然存在,以原始的沉默和静美与山民互为观照。这时的空间毗邻关系为:大山——山村——山里人——山里的民风民俗。这种毗邻关系形成了前工业时代的田园诗风情。

铁凝无意将山村绘制成一个纯粹的与世隔绝的静默的自足体,在铁凝的笔下,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的价值理念已经在不知觉中进入了大山。现代文明的进入首先表现为现代时间的进入。田园诗绵长而回环的时间被来自城市的钟表的精确时间所分割和修正,时间刻度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节奏,也终将改变他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快速的叙事时间节奏表现现代文明对山村的进入以及对山里人造成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是她的小说最为深刻之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前后两次出现与“信"有关的情节,前者表现了小暖儿到肖娴家后生活上的自在满足,后者则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

B.肖娴在小暖儿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关爱小暖儿的女主人、小暖儿成长的影响者,也是小暖儿及其家乡

变化的见证人。

C.文本一通过对小暖儿带来的那一小块报纸的细致描绘,暗示出小暖儿内心对是否上学这件事比较犹豫,还割舍不了美好的家乡。

D.用较短篇幅写出小暖儿帮肖娴带孩子和决定回村的重要人生经历,是文本二中“快速的叙事时间节奏”在文本一中的具体表现。

7.请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的题目“冬风送暖"。(6分)

8.文本二认为“铁凝的小说关注山村的现代化之旅,并对其留下了追问与反思”。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小题,共19分)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白之生,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

..

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

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

.

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

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

..

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

.

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C.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D.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12.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各题。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3.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3分)

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代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4.下列对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中“伤客心"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万方多难,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B.客居漂泊他乡,满眼繁花反增添思乡愁C.自身理想无法实现,时有怀才不遇伤感;D.遥想当年诸葛亮受后主猜疑,为之痛心。

15.赏析颔联中“来”和“变"的妙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

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2)《琵琶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体现了其不同的特点。比如______表现了乐声粗重的特点,______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11分)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①,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在此要提醒大家,白露时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②_________________。凡是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其中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而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哮喘的发病率是与食盐的销售量成正比,这说明③_________________。

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因为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但是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每个人的饮食结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

分)

18.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近两年来,以思想为引领、学术为根基、知识为内涵、创新为手段、传媒为前导,挖掘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有益知识,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的主流

之一,涌现出不少质量很高、①家喻户晓的作品,其中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风气之先。如果说古籍是

....

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钻头之利、开掘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②空前绝后。第一季节目,将

....

《尚书》这样“小众而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近日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古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历代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的学者

③宵衣旰食、爬梳整理、含身护书、奉献一生,维系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和不死的脊梁。如今,《典籍里的中国》

....

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来,反复锻造、淬火激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

20.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够恰当,请加以修改。(3分)

21.文中画横线处的“小众"和“大众”重叠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5分)

四、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诗句,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3-2024尚品书院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

1.A2.C3.B4.5.

6.C7.

8.

9.B;D;C

10.C11.D12.

13.【小题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小题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小题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4.①而忽略了季节性易发病②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③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

15.由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所以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不宜吃得过咸,而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16.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整饮食结构。

17.珍惜时间,把握人生时间如水一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一秒都在快速飞逝,在你不经意之间,什么都没了,若你不放任时间,那么你将被时间所控制,若你珍惜时间,那么你则把时间牢牢掌控,时间会任由你发挥,但掌握时间并不代表浪费时间,只有珍惜时间,我们才会有把握时间的权利,才能有把握人生的机会。

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就说明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对于学者来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者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开拓新的知识天地。科技才能进一步发展,为祖国腾飞奉献自己的才华。反之,不珍惜时间,碌碌无为的过日子,明日复明日,不但毁了自己的前程,还给国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时间对于军事学家来讲,珍惜时间就是胜利。红军要飞渡金沙江,夜以继日地行军,其目的就是争取时间,夺取胜利。可见珍惜时间是多么重要,这关系着祖国的生死存亡。

珍惜时间时间在悄无声息的流走。朱自清先生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时间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每一秒都在飞速流走,走在青草上,飞在空气中……时间一去不复返,看着真有一些心痛。想起吃饭时候,时间从我的饭碗中过去溜走;洗脸的时候,时间从流水中飞去;休息睡觉时候,它便大步大步的从你身上跨过,从你脚边飞去。

时间是消无声息的,人世间没有人不走过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困难的事。但在途中要和困难作斗争和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样不是又节省了时间又高兴又兴奋,多么好!而在困难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做好它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它。

记得每一次上学的时间,我总和时间赛跑,5秒钟到达一个地方,5秒钟到达一个地方……用最快速度花最少的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一天只有24小时,等你再和月亮告别的时候,等你和阳光再见面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但时间却是一个很古怪的东西。也许你珍惜它,却不能留住它;也许你合理安排它,但它依然飞之而去。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挤,总还是有的。”是啊!只要愿意把时间挤出来,时间是有的,但不是人人都能这样。有的人贪玩好耍,事做完了就无所事事,一点也不珍惜时间。但珍惜时间的人即使事多,他也能挤出时间,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的道理吧!

你见,或者不见,时间就站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惜,或者不惜,时间依旧向前流逝,不徐不疾;你等,或者不等,时间都不会因你而驻足,不增不减;只要你肯温柔的对时间,那么,所有的时间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毛主席高歌呐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把握未来,担起历史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最风流。

18.(1)①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此处需照应后文“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而“家喻户晓"只是形容知道的人多,没有评价的意思。可改为“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②空前绝后:意思是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绝后"意味着以后不能做得更好,不合语境,改为“前所未有”。前所未有: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

③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此处用于学者,使用对象不当,改为“苦心孤诣"。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地钻研,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

(2)首先抽出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

然后把“近日”“播出的"抽出来,修饰主语“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分别单独成句。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达。

(3)“小众而小众”,“小众”是相对于“大众"而言,也就是不普通,不通俗,连用两个“小众”,突出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因为内容高少有人知的特点。

“大众之大众"大众化就是通俗易懂,适合普通人阅读,易于接受。将“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连用两个“大众”,凸显了古籍创造性转化的效果,让艰深难懂的古籍走入民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答案:

(1)①脍炙人口②前所未有③苦心孤诣

(2)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

(3)前者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对普通人而言,过于艰深,其思想内容少有人知;后者凸显出《尚书》这一古籍创造性转化后变得接地气,思想内涵让人易于接受,获得一致好评。19.20.

【解析】

1~5.(1)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A。

(2)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故选:C。

(3)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B。

(4)题目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二,材料二综合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其中“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引用名句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中“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话作为论据证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论据证明文中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的第二段中“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材料二第二段中“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根据原文“汉以后,法、明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答案:

(1)A

(2)C

(3)B

(4)①引证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僪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8.(1)C.“暗示出小暖儿内心对是否上学这件事比较犹豫,还割舍不了美好的家乡"分析有误。“由于反复摩挲,它的质地已经变得松散,纸面泛起的绒毛遮掉了许多铅字”是说明小暖儿在家乡时就经常观看、考虑这件事,此处的细节描写是为了从侧面展现小暖儿的好学上进。

故选:C。

(2)根据原文“两年后,一个有风的冬夜,肖娴正在灯下抄稿子,有人敲门。她打开门,眼前站着一个高个子姑娘,是小暖儿"我想就住在你们家。要是学校不收我,我就跟你学作文,我手里有钱”可知,“冬风送暖"这一标题,既指冬夜小暖儿再次来到肖娴家,还指肖娴这次面对的是迫切渴望提升自己的“小暖儿”。这一标题,具有一语双关,意蕴丰富之效。

作为文章的标题,“冬风送暖"只有四个字,却将文本最主要的核心情节表现了出来。因此,这一标题简洁精粹,醒目别致,虽只有四个字,却很精要。此外,寒冷的“冬”与暖人心意的“暖"并举,表意上有相反相成之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结合原文“一个有风的冬夜”可知,冬天本应是寒冷的,但肖娴对小暖儿的帮助,却能给人以温暖。因此,“冬风送暖"这一标题,有画面感,富有诗意,给人温馨、动人的感受。

(3)根据文本一原文“哥哥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小暖儿家承包了两片儿责任山,家里活儿多人手不够”“我手里有钱”,“小暖儿腕上那副绽出旧棉花的袄袖”“穿着一件崭新的枣红色尼龙绸棉袄";“她眯起眼睛,小心翼翼地探出舌尖去吸吮着、品尝着。从小暖儿的神情里,肖娴没有想到‘贪’‘馋’这些字眼,反而想来了‘虔诚’和‘郑重’这些形容词”“肖娴给小暖儿端汤、递菜,希望从小暖儿脸上看到她过去对食物那种虔诚的神情。但肖娴很失望"可知,文章通过描写小暖儿衣着的变化、对食物的态度及家里经济状况的改变等,表现出山村生活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根据文本一原文“小暖儿从女主人那里懂得了什么是时间。在村里是不讲时间的,只有‘工夫’”“小暖儿开始只觉得时间新鲜,后来才忽然觉得这十五年来她丢了很多时间,而那时间都是丢在了工夫里"希望你在短时间内考虑一下”以及“我想就住在你们家。要是学校不收我,我就跟你学作文,我手里有钱"可知,文中对时间从很模糊的“工夫”到有了确切的认识并懂得珍惜,从只求温饱到渴求知识,都体现出山里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通过文中小暖儿出村、回村又出村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山里人经历了从迫于贫穷不得不外出打工,以及山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变化。但是,尽管在家乡就可以过上富足生活,小暖儿却还是选择再一次离开家乡,因为她看到了“一则广告,省城一个女子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而小暖儿的这一变化,充分说明山里人生活富足了,观念有了改变,该如何回应、帮助山里人实现如渴求知识等更高追求的愿望,尚需深思。

此外,对于小暖儿及其背后所有的山里人来说,仅靠体力劳动或是消耗山村原有的生态资源而来的发展与富足,并不是一条稳妥的发展之路。那么,对于受到现代化进程洗礼和冲击后的山里人来说,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质量,也需深思。

答案:

(1)C

(2)①一语双关,意蕴丰富:“冬风送暖”既指冬夜小暖儿再次来到肖娴家,还指肖娴这次面对的是迫切渴望提升自己的“小暖儿"。

②简洁精粹,醒目别致:虽只有四个字,却很精要;且“冬”“暖"并提,表意上有相反相成之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有画面感,富有诗意:给人温馨、动人的感受。

(3)关注山村的现代化之旅:①生活方面:从小暖儿衣着的变化、对食物的态度及家里经济状况的改变等,表现出山村生活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②思想观念:对时间从很模糊的“工夫”到有了确切的认识并懂得珍惜,从只求温饱到渴求知识,都体现出山里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留下追问与反思:山里人生活富足了,观念有了改变,该如何回应、帮助山里人实现如渴求知识等更高追求的愿望,尚需深思。而受到现代化进程洗礼和冲击后的山里人,该如何找到一条稳妥的发展之路,从他们自身来说,也需深思。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和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并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名言或原理分析文本,需先对名言进行分析,再结合文本进行解释。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9.(1)B“舟”为名词,作“乘"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金陵”为地名,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2)D“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错,无此信息.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3)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原文有“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4)①耻:以…为羞耻;摘:指摘;以:连词,来.句子翻译为: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②奇:认为…奇;其:指代郭子仪;至是:到这时;请官: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句子翻译为: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答案:

(1)B

(2)D

(3)C

(4)①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②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10~12.(1)本诗八句四联,押“in”韵,每句七个字,且颈联和颔联对仗工整,平仄相对,符合七言律诗的特征。故应收录在《唐代近体诗集》中。

故选C。

(2)D.《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故选D。

(3)颔联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这里的“来”,指“春色”汹涌而来,铺天盖地,气势浩大,作者感叹祖国的锦绣山河。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这里的“变"指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答案:

(1)C

(2)D

(3)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赏析: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角度,要明确诗歌的体裁特点,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