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月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时限: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

【答案】1.C2.D3.B

4.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根据原文“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重视个人经验展示,不代表就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根据原文“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可知,图像本身具有多义性;根据原文“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可知,“父亲”这一标题,帮助人们清除了理解的障碍,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解读的意义载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一是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越来越指向个体经验而非给出意义;二是当下文学能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

A.强调画家对文学作品的模仿;

B.观赏名画,想起名篇,更觉画作情韵悠长,体现了文学语言帮助人们清除对画作理解的障碍,使画作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因而更觉情韵悠长;

C.强调诗画分离,诗歌流传时间跨度长;

D.强调了图像在视觉世界的重要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该比喻出现在材料一第三段,目的在论证“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要分析比喻的相似点,就要分别找出本体与喻体及其特点,再寻找其相似点。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可分析出,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可分析出,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喜欢看电视剧,不喜欢读原著,是不理解图像与语言文字的特点,劝说其改变态度,应从语言文字或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上入手,归纳要点即可。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可分析出,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可分析出,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5个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_________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___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____________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8.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0.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6.B7.D

8.内容上:

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手法上:

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文学的联系。

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9.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10.略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语境去理解。B项,曲解词意。“热烈"在文中的意思是“多情,饱含期待”,并非是“热闹,眼花缭乱"的意思。因为语段描写的是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幻化成人的过程。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仔细阅读文章,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方能鉴赏。D项,断章取义。错在“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原文作者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所以,应该是“好奇心"才能“刺激想象”。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文中重要内容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本题是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先回答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的不同,先要了解第④段是如何对河蚌仙女梦想描写的,第③段又是怎样对童话故事进行叙述的。再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而“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解析第一小题的不同要从北荣上、艺术手法上、结构安排等方面着手。阅读第④——⑤节文字,寻找有效的答题区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思,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就他的青年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增添了诸多细节,如仙女出水缸后直奔家中,清扫、做美味饭菜等,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记叙,也为文章增加了文学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作者与文学的联系。同时,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又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水缸里的文学"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学”,修饰语是“水缸”,有题目可见“文学”用于“水缸"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学”和“河蚌”,和仙女,和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系。阅读文章第五节“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第六节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第七节说“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第八节说“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从以上有效的答题语句可知:“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作者奇迹般的创造了。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它引发了关于河蚌的故事,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保留了作者的创作活力,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水缸成了作者童年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正是“水缸里的文学”这一标题的丰富意蕴,考生应分点有序作答。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本题为启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自身实际谈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答案包含两方面,分别是对象和感悟,要围绕文章中谈到的“阅读”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关系来谈阅读体会,还要切忌脱离文本作自行发挥。加入考生自己的经历,切忌脱离自己的阅读经历空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饯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许。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驷带伐之。赀召子产”。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善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子皮:罕氏,郑国执政的卿大夫;他与文中的子皙(驷)和伯有(丰)是兄弟关系。②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曰B吾C已D无E为F为G善H矣I唯J夫K子L知M我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

B.“户一钟"的“钟”,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钟”都指量器。

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驷氏之甲"的“甲”指军队,与《诗经·无衣》中“修我甲兵"的“甲”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皮在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百姓,措施得当,赢得民心;宋国的司城子罕效仿他的做法,帮助百姓顺利的渡过饥荒。

B.伯有失德,子皙带兵攻伐伯有,伯有败逃,子皮认为他和子皙、伯有为兄弟,应顺应天道,子产也这样认为,故没有救援伯有。

C.伯有败亡后,子产悲伤痛哭,敛葬了伯有的尸体;子皙听说后想发兵讨伐子产,子皮对此很生气认为不合礼制,制止了子皙。

D.子皮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百姓民生、尊崇礼义等方面都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并得到了认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15.为什么子皮认为子产“忠”?请简要说明。

【答案】11.BDI12.C13.B

14.(1)叔向听说这些事后,说:“这两个人恐怕都能获得国家的执政权,这是民心所归向的啊。"

(2)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

15.①子产推辞了子皮的授权,说明了其中的原因。

②子产能够谏言子皮不要让尹何去任上学习管理政事,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并且说:“我完了!没有人帮我做好事了,只有他老人家了解我。”

“且曰"之后要断开,引出后面所说的话;

“吾已”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后要断开;

“无为为善矣"是“无为(吾)为善矣”的省略句,“矣"是句末的语气词,其后要断开;

“唯夫子知我”是对前文“无为为善矣"的解释,强调了子皮的重要性,要与前文断开。

故选BDI。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错误。文中为记日,指“七月十一日"。

D.正确。“甲”:军队。句意:子皙带者驷氏的军队攻打并且放火烧了他的家。/“甲":盔甲。句意: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可见,两句的“甲”含义不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子皮认为他和子皙、伯有为兄弟,应顺应天道"错误,结合原文“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可知,认为“应顺应天道"的是子产,而不是“子皮”。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代词,这些事;“其”,表揣测,恐怕;“归”,归向。

(2)“入政”,管理政事;“以”,用;“若”,如果;“行此”,这么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从“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可知,子产推辞了子皮授权,说明了其中的原因。

从“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可知,子产能够谏言子皮不要让尹何去任上学习管理政事,陈述了其中利害关系。

参考译文:

襄公二十九年,郑国的子展去世,子皮即位。当时郑国闹饥荒而且还没到麦收季节,百姓很困乏。子皮用子展的遗命,把粮食赠给国内的人们,每户一钟,因此得到郑国百姓的拥护。宋国的司城子罕听到了,说:“接近于善,这是百姓的期望。”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司城子罕向宋平公请求,拿出公家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也都出借粮食。宋国没有挨饿的人。叔向听说这些事后,说:“这两个人恐怕都能获得国家的执政权,这是民心所归向的啊。"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造了地下室,并在夜里喝酒,奏乐。朝见的人来到,他还没有喝完酒。朝见的人说:“主人在哪里?”他的手下人说:“我们的主人在地下室。"朝见的人都分路回去。七月十一日,子皙带者驷氏的军队攻打并且放火烧了他的家。伯有逃亡到许国。子皮说:“摧毁灭亡的而巩固存在的,这是国家的利益。罕氏、驷氏、丰氏本来是同胞兄弟,伯有骄傲奢侈,所以不免于祸难。”驷带攻打伯有。两家都召请子产。子产说:“兄弟之间到达这地步,我服从上天所要帮助的一家。"伯有死在买卖羊的街市上,子产给伯有的尸体穿上衣服,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为他号哭,收尸并埋葬。驷氏想要攻打子产。子皮为这发怒,说:“礼仪,是国家的支柱。杀死有礼的人,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于是就停止了。三十年,郑国的子皮把政权交给子产,子产辞谢说:“国家小而逼近大国,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又多,我不能治理好。"子皮说:“您好好地辅助国政吧。国家不在于小,小国能够事奉大国,国家就可以不受逼迫了。”三十一年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城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你如果喜爱一个人,总是希望对他好,做对他有利的事情。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子皮说:“太好了!没有您的话,我还不了解这些。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听说子皮死了,号哭,并且说:“我完了!没有人帮我做好事了,只有他老人家了解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华州太守花园

徐积

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栏干翠拂苔。

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

和毛君州宅八咏其一凤凰山

苏辙

山川蟠踞偶成形,威凤低回久未行。

更种梧桐真可致,高飞性似伯夷清。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诗着重描写了园中的花卉,在对比中巧妙地表现花叶的错落之貌。

B.苏诗妙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川蟠踞之势,形如徘徊低飞的凤凰。

C.徐诗和苏诗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第三句“转"出一层新的诗意。

D.徐诗和苏诗都虚实结合,既写眼前的景象,又写想象中飞翔的凤凰。

17.两首诗均写到了“种梧桐”,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6.A17.①徐诗表达的是对华州太守可以广纳贤才的期待;②苏诗表达的是对毛君清高品德的赞扬。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对比"错。“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栏干翠拂苔”是说花园中花开此起彼伏,花叶繁盛,并非“对比"。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徐诗“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梧桐"往往代表高洁品格,梧桐能引来金凤凰,“丹山相次凤凰来”,此句借用“梧桐"表达的是对华州太守可以广纳贤才的期待,寓有才之士咸来归附之意;

苏辙诗后两句“更种梧桐真可致,高飞性似伯夷清”,写此地“种梧桐"会得到更美好的景致,“梧桐”往往代表高洁品格,而友人也像伯夷一样拥有高洁美好的品行,最终能够展翅高飞。可见苏诗表达的是对毛君清高品德的赞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

③.物有本末④.事有终始⑤.千里之行⑥.始于足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喻,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长忠的家乡白城,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很多农作物都种不活。燕麦作为贫瘠土地上的先锋作物,根系最长达2米,耐旱耐寒,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稻米争夺好地,在低肥力土壤上,比其他粮食作物效益还高。从2007年开始,白城市农科院尝试种植燕麦进行盐碱地生物修复改良,在一块500亩左右的中度盐碱地上进行试验,陆续多年种植燕麦,土壤中的全盐量和PH值竟然逐年降低,到现在这块地已经变成良田。

在任长忠刚上大学时,就对麦类作物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意识地以此进行学术研究的着力点。“我发现,燕麦在国际上是很流行的药食同源食品,燕麦秸秆还是优质饲草,适合在白城地区种植,于是我把研究方向锁定在燕麦上。”燕麦科研在向前推进,燕麦产业也在同步发展。作为特色保健主流粮食品种和饲草品种,“白城燕麦"正走向中国的东西南北。在燕麦产业化研究上,任长忠早已踌躇满志。他希望实现“大、高、低”三个发展方向:大众化的食品加工;高附加值,利用燕麦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等成分,开发一些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产品;低血糖生成指数产品的开发,燕麦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可以面向“三高"等人群进行“药食同源”精细加工。

任长忠始终记得老师布罗斯的叮嘱,做燕麦研究,一定要和企业、企业家打秋风。没有产业支撑,科研难以为继。可是,“白城燕麦"在吉林,包括在白城当地,开花结果似乎并不多,颇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

19.文中五处加点的词语,有三处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21.东北地区即将举行一次大型农博会,任长忠的燕麦科研团队也会参加。他们打算做四块展板,向全国各地的客商、企业介绍和推广“白城燕麦"。现已完成了两块展板,请你仿照①④展板的语言格式,为②③两块展板各拟一个醒目的标题。

①贫瘠先锋,盐碱克星②_____

③_____④潜力作物,前景广阔

【答案】19.①“陆续”改为“连续"②“踌躇满志”改为“胸有成竹"③“打秋风”改为“打交道"

20.任长忠刚上大学,就对麦类作物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意识地以此作为学术研究的着力点(或“以此为着力点进行学术研究”)。

21.①.特色美食,人畜皆宜;②.“三高"福音,药食同源。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连续:一个接一个;一次连一次。此处是说多年种植燕麦,不间断,“陆续”改为“连续"。

②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此处是说任长忠对燕麦产业化研究早已经有了谋划,“踌躇满志”改为“胸有成竹"。

③打秋风:利用各种关系假借名义向有钱的人索取财物。打交道: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交易或发生联系。此处是说做燕麦研究要和企业、企业家发生联系,“打秋风”改为“打交道"。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在任长忠刚上大学时,就……”介词淹没主语,删掉“在"和“时”;

句式杂糅,“以此进行学术研究的着力点"应改为“以此作为学术研究的着力点”或“以此为着力点进行学术研究"。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并进行仿写的能力。

首先确定所仿写标题的形式,“贫瘠先锋,盐碱克星”和“潜力作物,前景广阔"都是“主+谓”的结构,其中主语由偏正短语充当,谓语由主谓短语充当。

内容上,第②块展板应结合“作为特色保健主流粮食品种和饲草品种"概括表达;第③块展板应结合“可以面向‘三高’等人群进行‘药食同源’精细加工”概括表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

熔锻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他们不是神,①_____________,更强大的力量。

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②;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③_____________,志向宏远。天空和大地之间,飞扬着红色的战旗。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22.①却比神具有更坚韧的性格②他们是最高的峰③急浪在大地激涌

23.①用了三个“为了……"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意义承转递进。“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有助于表达战士们驱散黑暗的决心。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说“他们不是神”,后文说“更强大的力量”,可见前句与空缺处形成转折关系,因此用“却"连接;再按照句式“更强大的力量”推断前句的内容,应与精神、品格相关,由此推断出应填写“却比神具有更坚韧的性格"一类的句子。

第二空,空缺处是分号,因此与前后文相关句子是并列关系,然后根据“和大山站在一起”推断后文内容,应将战士比作山峰,再根据“他们是最急的浪"的句式,推断出应填写“他们是最高的峰”一类的句子。

第三空,与第二空一样,空缺处都是分号,因此前后句是并列关系,然后根据前一个分句“和大山站在一起……和大江流在一处"和“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推断出空缺处与江水相关,再根据“高峰在天空昂屹"推断出应填写“急浪在大地激涌”一类的句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画横线的句子“为了……为了……为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劳苦同胞的翻身”“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可以看出,先翻身,然后拥有明天,最后创造新的世界,三个句子意义一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

从句式上看,采用排比的句式,形式整齐划一,且富有节奏感,三个“为了"构成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

从表情达意上看,表意强烈,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也将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勇敢发声,激昂青春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确,语言是有力量的。良言善语不仅可以温暖人心,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惊人力量。诸葛亮以一人之辩,使司徒王朗撞死于马下,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凭三寸之舌,救郑国于危亡之际,强于百万之师。

但我更钦佩“鲁迅们"的言语,言众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不察之言,如刀如剑,似枪胜炮,揭开“天灵”,启人心智。我坚定地认为,当代青年不仅要善言,更迫切地要敢言,正如鲁迅先生的慷慨之言,“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真心话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更有开山破土之势,开天辟地之力。青年人当在敢言中激扬青春。

善言是为人处世灵巧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回到山河动荡,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若不是有人敢于站出来,直言旧社会的弊端,指出中国前进的方向,又何来群众的觉醒,民族的解放呢?也许有人会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今时早已不同往日。果真如此?极致的喧哗是在掩盖空虚的本质。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又何尝不需要勇敢的声音来唤醒呢?因而,敢于发声是时代交与我辈的难题与重任。

我辈青年是最具青春朝气的力量,担起敢言重责,责无旁贷!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我们青年有的是朝气,有的是活力。初生的牛犊为何要惧怕虎?朝气青年又何惧面对种种艰难险阻?何惧应对种种流言蜚语?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敢言,谁又敢言?敢言重责,我辈青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所谓敢言不是嚣喧的哗众取宠,也不是偏激的愤世嫉俗,而是无畏的远见卓识。揆诸当下,不少自媒体人为博取眼球、获得流量,搬弄是非,哗众取宠,最终只能沦为他人的笑柄,被众人唾弃。而我们青年的敢言,应建立在真才实学之上,有思想,不惧难,合情理,谋远虑。如此青年,才算真正担起了敢言的时代重责。在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渠道的今天,我辈青年要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体系的途径,要敢于揭露、批驳一些非主流以及个别混淆视听的不良声音,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精神。

最后,借鲁迅先生之言,愿我们的青年都摆脱冷气,积极向上,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愿我辈青年将敢言之火高高举起,勇于发声,点燃个人成长之烛,铸成璀璨社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善言"这一美德,体现的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业等意识。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多指运用表达的技术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闻者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任事担当。

写作任务中指出: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更”字的内涵,说明两者都重要,都不可缺失,考生应在文章中比较两者的益处,体现出自己的权衡与思考,明确指出哪一种更重要。

若倾向于善言,则可指出敢言可敬,善言可喜,各有其好。但初出茅庐的青年,还是先学会善言,把话说好,把话说对。须知,一番“善言”,恰若旭日初升三冬暖,也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对自身成长、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应指出所谓善言,绝不是只说好听话、赞美话,而是善于表达,说到关键点上,可能是以退为进,可能是以柔胜刚,从而使论证更全面。若更赞成敢言,则可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等相关的名言,指出唯有“敢言”,才可能促使我们先破后立,精准剖析并修正他人或社会弊病,促进进步。

选择“善言”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者,命题者己提示了联系实际的角度“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王帛”等等,但又不限于这些;选择“敢言"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者,命题者也己提示了联系实际的领域,如“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等,同样不限于这些。在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陈述理由时,可以结合中小学所学课文内容,联想到“善言"(如孟子、邹忌、李斯、烛之武、《红楼梦》节选“情真意切释猜嫌”等)“敢言"(魏征、唐雎、蔺相如、彭德怀等)的经典事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权威。

立意:

1.善言诚可贵,敢言价更高

2.择善言而行,予世间温暖。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月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时限: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5个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_________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___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____________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8.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0.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饯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许。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驷带伐之。赀召子产”。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善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子皮:罕氏,郑国执政的卿大夫;他与文中的子皙(驷)和伯有(丰)是兄弟关系。②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曰B吾C已D无E为F为G善H矣I唯J夫K子L知M我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

B.“户一钟"的“钟”,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钟”都指量器。

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