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28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_,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今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_____________,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凡有井水处,皆能颂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_________________。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并驾齐驱各有千秋望其项背B.双管齐下各有千秋望尘莫及

C.并驾齐驱平分秋色望尘莫及D.双管齐下平分秋色望其项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B.柳永于词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C.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页献一样

D.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B.柳永也许是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C.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D.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柠檬(níng)濯淖(nào)凝望(níng)行藏(zàng)

B.危崖(yá)逡巡(qūn)啮草(niè)藓苔(xuān)

C.偃卧(yán)猿猱(náo)埋怨(mái)罅隙(xià)

D.闪烁(shuò)喧声(xuān)徘徊(huái)喑哑(yīn)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

B.隳名城,杀豪杰(毁坏)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D.再拜还入户(第二次拜)可怜体无比(可爱)

6.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秦,虎狼之国,不可信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玩偶之家》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的名作,易卜生开创了戏剧的“社会问题剧”样式。

8.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向“十四五"的天津,带愚公移山的志气,踏上新征程,要实现新的跨越。

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第一次约会,他们对被此就有了怦然心动感觉,就像全身的毛孔被刺激了一样。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吴逸梵同学获得一等奖,这和她平日里喜欢读书、重视积累的习惯分不开,和她做生活的有心人的习惯分不开。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花

普希金

我发现书里有一朵小花,

它枯萎,失去芬芳,被遗忘,

于是我的心中不由得

充满了种种离奇的遐想:

它在哪儿开放?开在什么时候?

是哪一年的春天?它开了多久?

是陌生人还是朋友把它摘下?

夹进这本书是什么缘由?

是为了纪念情意绵绵的幽会?

还是纪念命中注定的别离?

也许是在独自散步的时候,

采自浓荫下面,或荒僻的野地?

是他,还在世?是她,还健在?

如今哪里是他们栖身的家?

也许他们都已经枯萎,

就像这朵不知来由的小花!

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由这朵夹在书里被遗忘的小花,想到了它开放的时间、地点,以及摘下并把它夹在书里的人,摘下并把它夹在书里的原因。

B.诗中表达诗人情绪的关键词“情意绵绵”“命中注定"独自”看似普通,却能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境之中。

C.普希金的这首叙事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D.这首诗不算名篇,但却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小诗,由一朵小花生发开来,通篇是想象,通篇是疑问,疑问不断,却总是围绕小花展开,不致无迹可寻。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费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刎。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故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深恨于此恨:遗憾B.安事二姓?安:怎么

C.惠等哭,舆归营舆:车D.副有罪,当相坐坐:连坐(治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以弱天下之民

B.左右命之拜,不拜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C.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放流,眷顾楚国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乃作《怀沙》之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B.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C.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D.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为取士考试的形式。

B.德祐,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年号来纪年。

C.单于,意为广大之貌,是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D.《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1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第II卷(92分)

三、(19分)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的“何处寻”,说明作者是有意识的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B.《蜀相》尾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指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一切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

C.《书愤》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作者亲历的瓜洲渡、大散关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

D.《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2)《蜀相》和《书愤》都运用了典故,请结合诗作内容对典故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贾谊《过秦论》)

(3)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灵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

“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巨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庞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载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攀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它陨落了!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写白马反常的表现,突出白马很通人性,同时衬托了屈原内心的痛苦,使他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C.文中用“接”“抖"戴”等动词描绘屈原的装扮过程,写他有尊严地赴死,旨在表明对现实束手无策。

D.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都非常痛心,不断地和他打招呼,询长问短,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

E.作者用极尽浪漫的笔法写“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19.文章中出现了屈原女儿小媭的形象,小说设置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20.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1.《屈原列传》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父展开了一段对话,而本文“渔翁”“老渔父"以及屈原的表现却与《屈原列传》大不相同,你认为哪种处理效果更好?为什么?

五、(8分)

22.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促进自主合作学习,天津中学语文兴趣小组以单元篇目为依托,建立学习任务群,围绕群文比较探究分析。请按照下面的示例,为这个单元的群文拟写一个主题并分析原因。

示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荷花淀》

探究主题:苦难与新生

原因分析:《记念刘和珍君》表现了进步知识分子阶层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包身工》展现工人阶级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之间的阶级对立和尖锐矛盾:《荷花淀》歌颂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些文章让我们体会到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玩偶之家》《迷娘》(之一)《致大海》

探究主题:______(不超过5字)

原因分析:______

六、(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游功业难成坚持抗金至老不移,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终坚守无怨,令人动容;王维半生浮沉乃于水穷处坐看云起,苏轼屡遭贬谪而“身心河岳尽圆融”,亦使人叹服。

“坚守”,抑或“圆融”?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解析版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28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_,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今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_____________,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凡有井水处,皆能颂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_________________。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并驾齐驱各有千秋望其项背B.双管齐下各有千秋望尘莫及

C.并驾齐驱平分秋色望尘莫及D.双管齐下平分秋色望其项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B.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C.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页献一样

D.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B.柳永也许是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C.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D.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答案】1.C2.A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双管齐下:本指画画儿时两管笔同时并用,比喻从两方面同时进行。

语段强调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之与传统文学不分高下,应选用“并驾齐驱”。

第二空,各有千秋: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文中借此说明慢词地位之高。故选用“平分秋色"。

第三空: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语段强调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是帝王将相赶不上的,应选用“望尘莫及”。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结合整个语段来看,此处应是强调“柳永于词的贡献”,而非“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据此排除C;

另外,文段中“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用来与“柳永于词的贡献”作类比的,应紧跟其后,据此排除BD。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语序不当,“也许是”应该修饰“第一次”,所以应将“第一次”放在“也许是"的后面,据此排除BC;

二是“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成分残缺,“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所“诉说的苦闷幽怨”是柳永的笔表达的,所以应在“她们"前加介词“为”,据此排除A。

故选D。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柠檬(níng)濯淖(nào)凝望(níng)行藏(zàng)

B.危崖(yá)逡巡(qūn)啮草(niè)藓苔(xuān)

C.偃卧(yán)猿猱(náo)埋怨(mái)罅隙(xià)

D.闪烁(shuò)喧声(xuān)徘徊(huái)喑哑(yī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行藏"中的“藏”应读cáng;

B.“藓苔"中的“苔”应读tái;

C.“偃卧"中的“偃”应读yǎn;“埋怨"中的“埋”应读mán;

D.全部正确。

故选D。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

B.隳名城,杀豪杰(毁坏)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D.再拜还入户(第二次拜)可怜体无比(可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再拜”,指拜了两拜。句意:她拜了两拜,转身回了房门。

故选D。

6.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秦,虎狼之国,不可信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于"是被动句的标志。句意: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A.定语后置句,“之”是其标志,正常的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句意: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

B.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卒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句意: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C.判断句,没有标志。句意:秦国是凶恶的虎狼一样的国家,他们的承诺不能相信。

D.被动句,“为"是被动句的标志。句意:国家败亡,被天下人所耻笑。

故选D。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玩偶之家》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的名作,易卜生开创了戏剧的“社会问题剧"样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误,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向“十四五"的天津,带愚公移山的志气,踏上新征程,要实现新的跨越。

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第一次约会,他们对被此就有了怦然心动感觉,就像全身的毛孔被刺激了一样。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吴逸梵同学获得一等奖,这和她平日里喜欢读书、重视积累的习惯分不开,和她做生活的有心人的习惯分不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后来用“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这和选项中两人第一次约会就“怦然心动”的情境不符。

故选C。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花

普希金

我发现书里有一朵小花,

它枯萎,失去芬芳,被遗忘,

于是我的心中不由得

充满了种种离奇的遐想:

它在哪儿开放?开在什么时候?

是哪一年的春天?它开了多久?

是陌生人还是朋友把它摘下?

夹进这本书是什么缘由?

是为了纪念情意绵绵的幽会?

还是纪念命中注定的别离?

也许是在独自散步的时候,

采自浓荫下面,或荒僻的野地?

是他,还在世?是她,还健在?

如今哪里是他们栖身的家?

也许他们都已经枯萎,

就像这朵不知来由的小花!

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由这朵夹在书里被遗忘的小花,想到了它开放的时间、地点,以及摘下并把它夹在书里的人,摘下并把它夹在书里的原因。

B.诗中表达诗人情绪的关键词“情意绵绵"命中注定”“独自"看似普通,却能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境之中。

C.普希金的这首叙事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D.这首诗不算名篇,但却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小诗,由一朵小花生发开来,通篇是想象,通篇是疑问,疑问不断,却总是围绕小花展开,不致无迹可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叙事诗”错误。这首诗应为抒情诗,由夹在书中的一朵小花产生了种种联想,抒发了诗人的情思。

故选C。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费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刎。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故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深恨于此恨:遗憾B.安事二姓?安:怎么

C.惠等哭,舆归营舆:车D.副有罪,当相坐坐:连坐(治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以弱天下之民

B.左右命之拜,不拜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C.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放流,眷顾楚国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乃作《怀沙》之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B.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C.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D.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为取士考试的形式。

B.德祐,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年号来纪年。

C.单于,意为广大之貌,是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D.《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1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的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答案】10.C11.D

12.B13.C

14.C15.(1)可是皇帝(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2)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借(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C.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载送。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人宣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B.代词,他;/助词,的。句意: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百越的国君,低着头,脖子上系着绳子。

C.连词,表假设,即使;/连词,表转折,虽然。句意:即使活着,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

D.连词,于是、就。句意: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于是写了《怀沙》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

“捍父母"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乃”表转折,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

“固"是“索”的副词,表示“索"的态度坚决,与前面联系紧密;“乃”是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错误,单于是匈奴人的最高首领,非少数民族首领的专称。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错误,根据原文“剑斩虞常已,律曰:……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可见,用剑威逼张胜的是卫律,不是单于。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犹”,还是;“遽”,立即,就;“麾”,命令。

(2)“使使”,派使者;“晓”,告知,使知晓;“论”,判罪;“因此”,趁着这个机会。

参考译文:

(一)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自不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作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进言的人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赴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二)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第II卷(92分)

三、(19分)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的“何处寻”,说明作者是有意识的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B.《蜀相》尾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指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一切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

C.《书愤》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作者亲历的瓜洲渡、大散关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

D.《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2)《蜀相》和《书愤》都运用了典故,请结合诗作内容对典故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答案】(1)B(2)《蜀相》中,“三顾频烦”“出师未捷"用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典故,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敬仰。

《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士”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或运用檀道济的典故。“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抒发诗人年老力衰、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悲愤)。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这里的‘英雄’指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一切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错误。这里的“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内。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运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运用了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典故,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和对诸葛亮的追慕,以及自己不得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诸葛坚持北伐,名满天下的典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用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年老力衰、杀敌报国大志落空、屡遭排挤打击的无奈和悲愤。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贾谊《过秦论》)

(3)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追求至死不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答案】①.举类迩而见义远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亦余心之所善兮④.虽九死其犹未悔⑤.但见悲鸟号古木⑥.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迩、陈、善、犹、号、绕。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灵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

“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巨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庞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载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攀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它陨落了!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写白马反常的表现,突出白马很通人性,同时衬托了屈原内心的痛苦,使他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C.文中用“接"抖”“戴"等动词描绘屈原的装扮过程,写他有尊严地赴死,旨在表明对现实束手无策。

D.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都非常痛心,不断地和他打招呼,询长问短,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

E.作者用极尽浪漫的笔法写“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19.文章中出现了屈原女儿小媭的形象,小说设置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20.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1.《屈原列传》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父展开了一段对话,而本文“渔翁"老渔父”以及屈原的表现却与《屈原列传》大不相同,你认为哪种处理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CD19.①充实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更具感染力。

②衬托主要人物,突出屈原投江前对亲人的眷恋、内心的痛苦,使他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③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主题,屈原舍弃亲人舍弃生命而无悔地选择怀石投江,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

20.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

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21.示例一:此文好。

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

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示例二:课文好。

①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

②和渔父的“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旨在表明对现实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

D.“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错误,他们的问询是关心屈原的健康状况。

故选C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主要情节是屈原“怀石投江”,在屈原决意投江之前,先叙述和女儿小媭告别的场景,心中虽不忍,“热泪涌出,滚落”,最后还是瞒着小媭,走向了汨罗江畔。小媭的出现,充实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更具感染力。

②人物:屈原女儿小媭作为次要人物,很大程度上衬托了主要人物。屈原投江前对小媭的“诀别”,“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涌出,滚落”,“欺骗"女儿说“应友人之邀,去主祭”等细节,体现出屈原对亲人的眷恋、内心的痛苦,使他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③主题:屈原最后“怀石投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热爱、眷恋的楚国即将覆灭,而自己无能为力,最后舍弃亲人、舍弃生命无悔地选择怀石投江,从这个意义上看,小媭的出现,凸显了主题,突出了屈原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第一次,是秦军入侵楚国之际,“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想象秦兵入侵之后,战火不断,楚国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等悲惨景象,面对这样的惨状,他为自己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

②第二次,是屈原决意投江之际,“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对国都与故土行三拜九叩大礼,作最后的“告别”,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

如果认为此文好。

①“渔翁"老渔父”的角度: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

②屈原的角度: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如果认为课文好。

①主题: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

②形象对比:回顾课文内容,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回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五、(8分)

22.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答案】①王熙凤和贾琏是夫妻,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子;②再向外,她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圈子;③再向外,她是贾母的孙媳妇、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表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

《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琏是夫妻,巧姐是她的女儿,所以王熙凤和贾琏、巧姐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最小的圈子。王熙凤是贾赦与邢夫人的儿媳妇,是贾母的孙媳妇,是贾宝玉的堂嫂,是林黛玉的表嫂,所以王熙凤和贾赦、邢夫人的关系比与贾母、宝玉、林黛玉的关系要进一步。所以,王熙凤与贾赦、邢夫人的圈子要远于王熙凤与贾琏、巧姐的圈子,最远的圈子是王熙凤与贾母、宝玉、林黛玉的圈子。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促进自主合作学习,天津中学语文兴趣小组以单元篇目为依托,建立学习任务群,围绕群文比较探究分析。请按照下面的示例,为这个单元的群文拟写一个主题并分析原因。

示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荷花淀》

探究主题:苦难与新生

原因分析:《记念刘和珍君》表现了进步知识分子阶层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包身工》展现工人阶级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之间的阶级对立和尖锐矛盾:《荷花淀》歌颂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些文章让我们体会到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玩偶之家》《迷娘》(之一)《致大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