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河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的理念。

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利和弊共生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虽然互联网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摘编自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们都在传诵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是信息。”如何理解这句话?媒介是信息吗?媒介怎么会是信息呢?说“媒介即是信息”,就是想表达新的看法,将本来不是的说成是,就有了新意。

媒介与信息原本是二元对立的。媒介在传递信息,因而它不是信息。比如说媒介是车,信息是车中的货物。货物通过车运到远方去,接受者要的是货物,而不是车。我们通过媒介传递信息,需要的是信息,不是媒介,就像我们要接收货,而不是接收车一样。进一步说,媒介相当于各种各样的运输工具,可以是车,也可以是船、是飞机;而信息相当于各种各样的货,可以是黄瓜、白菜,也可以是手机、收音机、照相机。不管怎样,运输工具就是运输工具,不是货物,两者各自独立。

由此还可以说:媒介的价值是中立的。运输者只管运货,而不管是什么货。所有的货都化成了重量或体积,而不管其中内容的千差万别。媒介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说各种各样内容的话,其间的区别只有时间的长短;使用文字,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内容,其间的区别也只是篇幅的长短。至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那就是信息。

谈到媒介与信息的关系,用货与车的比喻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远远不够,而且容易产生误导。原因在于,货与车是可分开的两个物,而媒介与信息本身不可分,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的增长。如前所述,运输并不直接生产出产品,但运输畅通了,生产就能发展起来。物流畅通,就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在良性循环中发展经济。

当代的信息革命,恰恰是由互联网媒介的革命引发的。信息爆炸不是由于人的智力突然发展起来而发生的。人的智力固然也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今天的人并不比唐宋时期的人聪明多少,现在人所能做的一切,都得益于新的环境、新的教育、新的工具和仪器。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包围着我们的种种媒介、工具,是我们能力的延伸。

媒介的革命恰恰在于它造就了新的可能性。过去认为,信息太多了,产生需求,于是媒介就发展,就像东西太多了,需要大一点的容器才能盛下它们一样。这句话其实说反了,不是信息太多而促进了媒介的发展;恰恰是媒介革命,才使信息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竹简的年代,用几个字就能记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书写太费力气,就不多写了。现在则不同,写作变得很简单,用电脑打几个字就能传出去,于是就有大量的人写,信息就被大量生产出来。信息的充盈是由于媒介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即是信息”。有了媒介,才有信息。

关于什么会取代媒介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媒介永远不会被取代,只可能是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只要我们在交流,就需要媒介。这就是我在前文为什么用货和车的比喻,描述媒介和信息的关系,后来又批判这个比喻,说这个比喻有局限的原因。

所有的媒介都有利有弊,它们都有着自己的信息来源、独特的视野,也具有局限性。正像读书一样,比如历史书,不要设想某一本能带来历史的全部真相。我们需要读各种书,比较、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结论。同样,我们通过一些媒介所获得的知识,既有价值,也有片面性,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结论。避开一些倾向性太强的宣传,少接受一些属于情绪宣泄的媒介,多独立思考,这样就能兴利除弊。

(摘编自高建平《媒介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围绕“互联网"媒介”展开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B.材料一开篇从乌镇互联网说到中国互联网和全球互联网,范围由小到大。

C.材料二通过分析指出媒介的价值是中立的,因此应忽略其与信息的关系。

D.材料二认为,互联网年代和竹简年代不同,写作简单会使大量的信息产生。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和信息原本是二元对立的,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但不能把它等同于信息。

B.同一种信息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媒介传递,同一种媒介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

C.作者反对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信息"观点,认为他的这种观点缺少合理性。

D.作者认为,现代人的智力较之于古人并未高出多少,媒介的革命产生了海量的信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鸡犬之声相闻”“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名句,更好地强调互联网的作用。

B.材料二以“车”与“货物"来比喻媒介与信息的关系,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C.材料一列举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意在唤起互联网全球治理。

D.材料二采用驳论立论结合的方式,有理有据,条分缕析,突显媒介发展的滞后性。

4.材料二文末使用“避开”“少接受"多独立”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学校举办以“互联网:一种重要媒介"为主题的研讨会,你将在大会上畅谈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请根据材料概括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个人的牧场

杜卫东

①汽车拐进海清坝牧场旁的土路,行不多远,便看到草原深处的一顶蒙古包,像是一朵美丽的蘑菇云,降落在一望无际的草甸子上。远处,蓝天如洗,白云飘飘,蓝天下有几处移动的黑点,那该是觅食的牛群和羊群吧?

②四木一指车的前方,说主人来迎接我们了。只见一个汉族装束的中年汉子正挥舞着双手跑来,约莫四十来岁,身量不高,剪一个平头,肤色已被草原风吹得黝黑。四木停下车,探出头和他打招呼,那汉子向我们拱拱手,一脸灿烂的微笑。

③四木告诉我,他叫谭立波,是海清坝牧场的男主人。

④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二十年前,他还是北京一家餐厅的厨师,偶尔餐厅里的“美眉”和他开个玩笑,还会脸红。谁也没有料到,丘比特之箭偏偏就把他和美丽的蒙古族姑娘通力嘎串到了一起。直到今天,问起他们怎么走到了一起,是谁先暗送秋波?夫妻俩都含笑不语,只是深情地对望一眼。

⑤让我心醉的还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牵手,更是牵手后小情侣的选择。他们服务的饭店本来很红火,作为后厨的头牌和男孩儿追逐的店花儿,两个人的日子令多少进城打工的同龄人羡慕!上班时一个掌勺、一个传菜,闲暇时,逛逛故宫、赏赏红叶、看看电影、压压马路,兜里的钱包也足以支撑起这些美丽的时光。可是,这一对小情侣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想象的决定:回内蒙古草原去创建自己的牧场。

⑥一篇感人的童话由此渐渐展开。偌大的牧场只有夫妻两个,纵马跑出几十里地,看不到一个人影儿。偶尔有一只鹰在天边掠过,就会引发他们心中好一阵激动——千里草原上不仅有他们在牵着青春奔跑,还有许多高贵的生命与神同在。前后二十个年头,两个人就在海清坝牧场用勤劳和汗水装点着自己的人生。后来,一对双胞胎女孩儿在草原上降生了,冬去春来,如今已长成了十六岁的大姑娘,现在就读于市艺术学校。寒暑假和逢年过节,她们依然会回到生养她们的牧场,帮父母放牧牛羊。

⑦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牛羊,有鲜花,有牧草,有清风,有夫妻对唱的情歌,也有狂风,有烈日,有冰雹,有狡猾的狐狸和凶悍的狼。我问谭立波,苦吗?谭立波用手揉着因生活的磨砺而有些凸起的骨关节,说习惯了。正值国庆,牧草略显泛黄,野花也开始凋零了,想一想即将走来的冬季呢?地冻天寒、大雪封路,夫妻俩要穿越风霜与寒冷,该付出怎样的辛劳?况且,已是二十年一如既往的穿越,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怎是“习惯了"三个字可以概括了的!

⑧四木是内蒙古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有温度,有悲悯,有情怀。同时,他也曾经是一位忠于职守的乡镇党委书记,人如其诗,对草原、牧民有着一种永远也扯不断的情缘。他告诉我,如今小两口儿的牧场有五百多头牛,两千多只羊。不算羊绒羊毛和农产品贸易的收入,仅牛和羊每年出栏一项就能有二三十万元的进账。

⑨作为诗人,他当然会为爱情感动;作为书记,他更有理由为收获骄傲。

⑩为招待我们,夫妻俩特意杀了一只羊。这是草原上最隆重的待客之礼:烤全羊。羊烤的正是火候,表皮酥脆,肉色焦黄,在吱吱冒油的肉上撒一层孜然和细盐,还没吃呢,口水便要淌下了。我们用刀子切一块鲜嫩的羊肉,喝一口美味的奶茶,感到这里的生活已经被爱和诗意浸涸。

不是吗?因为通讯信号不好,电视节目不清晰,每年春节,通力嘎会自编自演一台家庭春晚。妈妈唱歌,爸爸拉琴,姐妹俩翩翩起舞。难熬的是谭立波外出谈生意的日子,要通个电话可不容易。通力嘎要拿着手机跑到老远的小山包上去接,她知道哪个山包的信号强,哪个山包的信号弱。谭立波呢,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听到了来自草原深处的问候,心里也像抹了蜜一样甜呢!

我说,合唱一首草原的歌吧。四木刚才爆料:通力嘎能歌善舞,谭立波的男高音也颇有磁性。谭立波望了一眼通力嘎,通力嘎笑着点点头。谭立波唱低音部,通力嘎唱高音部,动听的《鸿雁》便在蒙古包里回响: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歌声里有不尽的乡愁,也有他们难忘的青春岁月。一壶酒,独对苍天;两个人,相依为命,寸心誓与长相守。想一想共同经历的那些日子,眺望一下明天即将升起的太阳,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被夫妻俩演绎得悠远蜿蜒,直抵内心。

一曲未完,我的眼睛里已经含了泪水。

四木又提议,立波,你们的双胞胎女儿是学舞蹈的,请她们为北京来的客人跳个舞可好?正巧小姐妹进来献茶,在大家的掌声中,爸爸打起拍子,妈妈哼着曲调,姐妹俩跳起了欢快的草原舞,轻如飞燕、美若彩蝶。原来,枯燥寂寞的生活也可以过得这样有滋有味儿;天堂与俗世,并非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天河。两者的转换,有时只依人的心境而定。

盘桓半日,终要离开了。人生多有不舍,只是,春风杨柳离别路,毕竟车船留不住。

汽车启动了。我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家四口站在那里一直冲我们招手。我们有我们的远方,他们有他们的牵挂。在他们的身后,是那顶绽放在晚霞中的蒙古包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海清坝牧场。

(选自2017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体裁与《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样,都属于人物通讯,报道的都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不同的是谭立波夫妇是创业者,而袁隆平则是科学家。

B.标题“四个人的牧场”,其实就是“家庭牧场”,但比“家庭牧场”更有吸引力,牧场给人广大之感,为什么只有四个人,这就增强了悬念。

C.谭立波夫妇是务实的创业者,又是颇具浪漫情怀的人,放弃城市生活,到草原创业,每年春节自编自演家庭春晚,无不是浪漫情怀的表现。

D.文章之所以要写谭立波夫妇的两个可爱的女儿,意在突出创业者的幸福,创业诚然是艰辛的,但创业者也在创业过程中收获了家庭幸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样,同为叙事作品,但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有限视角叙事,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采用第三人称,以全知视角叙事。

B.文有文眼,文眼的位置因文而异,《荷塘月色》的文眼是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本文的文眼则是文中的“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C.四木在文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便于展开情节,而且四木具有书记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其语言分量不同一般,便于烘托谭立波夫妇的形象。

D.本文以作者的活动为线索,以谭立波夫妇为中心,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车进海清坝牧场起笔,到车离开牧场落笔,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8.以第七段(“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为例,说明文章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谭立波夫妇创业艰辛的。

9.有人说,从《哦,香雪》到《四个人的牧场》,展示了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足迹。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疆,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不然,壶遂之内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材料二: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淳化五年,转西京作坊使。初,产茶之地,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输榷务①。商人弗肯售,久即焚之。允恭曰:“竭民利而取之,积腐而弃之,非善计也。”至道初,刘式建议请废缘江榷务,许商人过江,听私货鬻。允恭以为诸州新陈相糅,两河诸州风土,各有所宜,非杂以数品,即商人少利。请依旧江北置务,均色号,以年次给之。事下三司,盐铁使陈恕等以允恭议为是,诏从之。即命允恭为发运使,始改“擘画"为“制置”,以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著作佐郎王子舆并为同发运使。

巢、庐江二县旧隶庐州,道远多寇,民输劳费。允恭请以二县建军,诏许之,以无为为额。淮南十八州军,其九禁盐地,则上下其直,民利商盐之贱,故贩者益众,至有持兵器往来为盗者。允恭奏请悉禁,而官遣吏主之。允恭再三为请,太宗始从之。是岁,收利巨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六十八》)

【注】①榷务:辽代的市场管理和贸易税收事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匈奴负B戎马之足C怀D禽兽之心E迁徙鸟F举G难得而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为边吏"和“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B.“虏以全制其敝”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意思不同。

C.“太史公曰”,与其他史书中的“赞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一样表示发表议论。

D.“王子舆并为同发运使”和“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主张宋与匈奴要继续实行和亲,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

B.任西京作坊使的杨允恭发现,商人不把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茶卖给官府,结果白白浪费。

C.朝廷置禁盐地使得百姓从贩盐中获利,贩盐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手执兵器为盗。

D.韩安国、杨允恭两人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并且立即亲自付诸实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输榷务。

(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14.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怎样的官员才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①

李白

去年战,桑干②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③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④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⑤。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注】①本诗为乐府旧题诗。②桑干:与后面的“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③洗兵:传说周武王出师遇雨,认为是老天洗刷兵器,后擒纣灭商,战争停息;后遂以“洗兵”表示胜利结束战争。④乌鸢:乌鸦和老鹰,均为贪食之鸟。⑤空尔为:一无所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歌行体诗歌,本诗层次清晰:首八句、次六句、再次六句各自成一段,从不同角度叙写战争;末二句为结语,点明主题。

B.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每段先叙事,末尾以两句感叹语作结,事与情交织和谐,可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C.“洗兵"二句意为曾经在条支海中洗刷兵器,胜利地结束战争,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写出了征行的频繁。

D.“秦家”二句采用互文手法,意为边塞上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它揭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饱含着诗人深邃的认识,堪称警策。

16.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唱着歌回家。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燕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刺客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4)杜甫《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家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谈到中国文人时,同学们可以引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他们高洁傲岸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小说人,我总想把自己比喻成两种动物,一是飞在天上的鸟,二是钻在土里的穿山甲。这两种动物显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①_________________。但于我,我既是一只鸟,也是一只穿山甲。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这些年一步一步走过来,回头看来,确实是这样。

小说是想象出来的。但这个想象要有依据,就是生活本身,没依据的想象就是②了。由此可见,对一个小说人来说,他的阅历越丰富,想象的写作资源就越丰富。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小说人,存储这些资源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很随意,记忆中的结构也许比较凌乱;有的人平时就很有条理,在他的记忆深处,各种经验和体验也存放得③_________________。

从心理学的角度,当我们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自然就会调动起记忆中以往的经验。作为小说人,我把这个接收到的信息叫“密码"。我之所以称它为“密码”,是因为它不仅难以捕捉,更难以读解,而且总是不期而至。

写小说,也就是寻找这些“密码"的过程。这些“密码”往往埋藏于生活的泥土中,你得像穿山甲那样接触泥土。鸟儿飞在空中,是无法发现的。有了这些“密码”,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让小说“飞”起来,这就如同穿山甲“羽化"成鸟飞向天空的过程。

据说,鸟的祖先,在当年,就是一种类似于穿山甲的动物。当它们从泥土深处钻出来,仰望天空,开始有了一种飞翔的渴望,可以想象,这时它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然后,终于有一天,它们竟然神奇地将一身鳞片羽化,接着生出了翅膀,一跃飞上蓝天。

想一想,这多像一篇小说的诞生过程。当然,就小说而言,这个“羽化”应该是飞翔的关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有些同志报告看着很长,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东方湿地之都”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B.凭你的能力可以做这件事。

C.面试结束了,你可以走了。D.她的作文写得还可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钊在解释“中华"之为“中”的时候,不但指出在空间上的意义,“中者,宅中位正之谓也”,A_____________,“旷观世界之历史,古往今来,变迁何极!吾人当于今岁之青春,画为中点”。也就是说,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向度中,B_____________,一方面超越过去,另一方面创造未来。这样一种充满理想又脚踏实地的“中国观”,应该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在李大钊的思想中,“中”不仅可以做时空上的理解,而且可以做义理上的理解。李大钊是一个表面上非常温和的人,同大家一接触,人人都对他有好感,实际上骨子里头他也是很激烈的。这个伟大生命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之激烈奋斗的,恰恰是一个友爱而讲理的社会,一个不偏激不极端的国家。①李大钊的思想或许可以这样来表述:②我们心目中之所以叫“中国”,③虽然是因为它地处中心,④也因为,⑤第一,它注重当下而弃往迎来;第二,它道守中庸而不走极端——中国,因此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道之国”。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江苏省涟水中专服装专业的姜萍持续霸屏热搜,她以93分的成绩夺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和许多清华、北大、剑桥的高材生一起闯入决赛。这些获奖者都是天才一般的存在,她作为中专生上榜,绝对不只是天赋和运气的成分。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她能独立思考并坚持努力,勇敢面对诸多挑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版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的理念。

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利和弊共生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虽然互联网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摘编自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们都在传诵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是信息。”如何理解这句话?媒介是信息吗?媒介怎么会是信息呢?说“媒介即是信息”,就是想表达新的看法,将本来不是的说成是,就有了新意。

媒介与信息原本是二元对立的。媒介在传递信息,因而它不是信息。比如说媒介是车,信息是车中的货物。货物通过车运到远方去,接受者要的是货物,而不是车。我们通过媒介传递信息,需要的是信息,不是媒介,就像我们要接收货,而不是接收车一样。进一步说,媒介相当于各种各样的运输工具,可以是车,也可以是船、是飞机;而信息相当于各种各样的货,可以是黄瓜、白菜,也可以是手机、收音机、照相机。不管怎样,运输工具就是运输工具,不是货物,两者各自独立。

由此还可以说:媒介的价值是中立的。运输者只管运货,而不管是什么货。所有的货都化成了重量或体积,而不管其中内容的千差万别。媒介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说各种各样内容的话,其间的区别只有时间的长短;使用文字,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内容,其间的区别也只是篇幅的长短。至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那就是信息。

谈到媒介与信息的关系,用货与车的比喻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远远不够,而且容易产生误导。原因在于,货与车是可分开的两个物,而媒介与信息本身不可分,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的增长。如前所述,运输并不直接生产出产品,但运输畅通了,生产就能发展起来。物流畅通,就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在良性循环中发展经济。

当代的信息革命,恰恰是由互联网媒介的革命引发的。信息爆炸不是由于人的智力突然发展起来而发生的。人的智力固然也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今天的人并不比唐宋时期的人聪明多少,现在人所能做的一切,都得益于新的环境、新的教育、新的工具和仪器。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包围着我们的种种媒介、工具,是我们能力的延伸。

媒介的革命恰恰在于它造就了新的可能性。过去认为,信息太多了,产生需求,于是媒介就发展,就像东西太多了,需要大一点的容器才能盛下它们一样。这句话其实说反了,不是信息太多而促进了媒介的发展;恰恰是媒介革命,才使信息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竹简的年代,用几个字就能记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书写太费力气,就不多写了。现在则不同,写作变得很简单,用电脑打几个字就能传出去,于是就有大量的人写,信息就被大量生产出来。信息的充盈是由于媒介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即是信息”。有了媒介,才有信息。

关于什么会取代媒介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媒介永远不会被取代,只可能是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只要我们在交流,就需要媒介。这就是我在前文为什么用货和车的比喻,描述媒介和信息的关系,后来又批判这个比喻,说这个比喻有局限的原因。

所有的媒介都有利有弊,它们都有着自己的信息来源、独特的视野,也具有局限性。正像读书一样,比如历史书,不要设想某一本能带来历史的全部真相。我们需要读各种书,比较、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结论。同样,我们通过一些媒介所获得的知识,既有价值,也有片面性,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结论。避开一些倾向性太强的宣传,少接受一些属于情绪宣泄的媒介,多独立思考,这样就能兴利除弊。

(摘编自高建平《媒介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围绕“互联网"媒介”展开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B.材料一开篇从乌镇互联网说到中国互联网和全球互联网,范围由小到大。

C.材料二通过分析指出媒介的价值是中立的,因此应忽略其与信息的关系。

D.材料二认为,互联网年代和竹简年代不同,写作简单会使大量的信息产生。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和信息原本是二元对立的,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但不能把它等同于信息。

B.同一种信息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媒介传递,同一种媒介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

C.作者反对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信息"的观点,认为他的这种观点缺少合理性。

D.作者认为,现代人的智力较之于古人并未高出多少,媒介的革命产生了海量的信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鸡犬之声相闻”“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名句,更好地强调互联网的作用。

B.材料二以“车”与“货物"来比喻媒介与信息的关系,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C.材料一列举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意在唤起互联网全球治理。

D.材料二采用驳论立论结合的方式,有理有据,条分缕析,突显媒介发展的滞后性。

4.材料二文末使用“避开”“少接受"多独立”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学校举办以“互联网:一种重要的媒介"为主题的研讨会,你将在大会上畅谈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请根据材料概括发言要点。

【答案】1.C2.C

3.D4.(1)为读者在面对各种媒介时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引导读者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的媒介信息。

(2)突出了独立思考在接受媒介信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鼓励读者不盲目接受,要有自己的判断。

(3)进一步表明作者对于理性对待媒介、避免片面和情绪化接受信息的态度。

5.(1)互联网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信息传播和交流,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

(2)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大规模生产,改变了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3)互联网媒介具有一体两面性,有利有弊,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鸿沟、网络犯罪等。

(4)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5)面对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加强全球治理,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个人的牧场

杜卫东

①汽车拐进海清坝牧场旁的土路,行不多远,便看到草原深处的一顶蒙古包,像是一朵美丽的蘑菇云,降落在一望无际的草甸子上。远处,蓝天如洗,白云飘飘,蓝天下有几处移动的黑点,那该是觅食的牛群和羊群吧?

②四木一指车的前方,说主人来迎接我们了。只见一个汉族装束的中年汉子正挥舞着双手跑来,约莫四十来岁,身量不高,剪一个平头,肤色已被草原风吹得黝黑。四木停下车,探出头和他打招呼,那汉子向我们拱拱手,一脸灿烂的微笑。

③四木告诉我,他叫谭立波,是海清坝牧场的男主人。

④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二十年前,他还是北京一家餐厅的厨师,偶尔餐厅里的“美眉”和他开个玩笑,还会脸红。谁也没有料到,丘比特之箭偏偏就把他和美丽的蒙古族姑娘通力嘎串到了一起。直到今天,问起他们怎么走到了一起,是谁先暗送秋波?夫妻俩都含笑不语,只是深情地对望一眼。

⑤让我心醉的还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牵手,更是牵手后小情侣的选择。他们服务的饭店本来很红火,作为后厨的头牌和男孩儿追逐的店花儿,两个人的日子令多少进城打工的同龄人羡慕!上班时一个掌勺、一个传菜,闲暇时,逛逛故宫、赏赏红叶、看看电影、压压马路,兜里的钱包也足以支撑起这些美丽的时光。可是,这一对小情侣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想象的决定:回内蒙古草原去创建自己的牧场。

⑥一篇感人的童话由此渐渐展开。偌大的牧场只有夫妻两个,纵马跑出几十里地,看不到一个人影儿。偶尔有一只鹰在天边掠过,就会引发他们心中好一阵激动——千里草原上不仅有他们在牵着青春奔跑,还有许多高贵的生命与神同在。前后二十个年头,两个人就在海清坝牧场用勤劳和汗水装点着自己的人生。后来,一对双胞胎女孩儿在草原上降生了,冬去春来,如今已长成了十六岁的大姑娘,现在就读于市艺术学校。寒暑假和逢年过节,她们依然会回到生养她们的牧场,帮父母放牧牛羊。

⑦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牛羊,有鲜花,有牧草,有清风,有夫妻对唱的情歌,也有狂风,有烈日,有冰雹,有狡猾的狐狸和凶悍的狼。我问谭立波,苦吗?谭立波用手揉着因生活的磨砺而有些凸起的骨关节,说习惯了。正值国庆,牧草略显泛黄,野花也开始凋零了,想一想即将走来的冬季呢?地冻天寒、大雪封路,夫妻俩要穿越风霜与寒冷,该付出怎样的辛劳?况且,已是二十年一如既往的穿越,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怎是“习惯了"三个字可以概括了的!

⑧四木是内蒙古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有温度,有悲悯,有情怀。同时,他也曾经是一位忠于职守的乡镇党委书记,人如其诗,对草原、牧民有着一种永远也扯不断的情缘。他告诉我,如今小两口儿的牧场有五百多头牛,两千多只羊。不算羊绒羊毛和农产品贸易的收入,仅牛和羊每年出栏一项就能有二三十万元的进账。

⑨作为诗人,他当然会为爱情感动;作为书记,他更有理由为收获骄傲。

⑩为招待我们,夫妻俩特意杀了一只羊。这是草原上最隆重的待客之礼:烤全羊。羊烤的正是火候,表皮酥脆,肉色焦黄,在吱吱冒油的肉上撒一层孜然和细盐,还没吃呢,口水便要淌下了。我们用刀子切一块鲜嫩的羊肉,喝一口美味的奶茶,感到这里的生活已经被爱和诗意浸涸。

不是吗?因为通讯信号不好,电视节目不清晰,每年春节,通力嘎会自编自演一台家庭春晚。妈妈唱歌,爸爸拉琴,姐妹俩翩翩起舞。难熬的是谭立波外出谈生意的日子,要通个电话可不容易。通力嘎要拿着手机跑到老远的小山包上去接,她知道哪个山包的信号强,哪个山包的信号弱。谭立波呢,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听到了来自草原深处的问候,心里也像抹了蜜一样甜呢!

我说,合唱一首草原的歌吧。四木刚才爆料:通力嘎能歌善舞,谭立波的男高音也颇有磁性。谭立波望了一眼通力嘎,通力嘎笑着点点头。谭立波唱低音部,通力嘎唱高音部,动听的《鸿雁》便在蒙古包里回响: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歌声里有不尽的乡愁,也有他们难忘的青春岁月。一壶酒,独对苍天;两个人,相依为命,寸心誓与长相守。想一想共同经历的那些日子,眺望一下明天即将升起的太阳,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被夫妻俩演绎得悠远蜿蜒,直抵内心。

一曲未完,我的眼睛里已经含了泪水。

四木又提议,立波,你们的双胞胎女儿是学舞蹈的,请她们为北京来的客人跳个舞可好?正巧小姐妹进来献茶,在大家的掌声中,爸爸打起拍子,妈妈哼着曲调,姐妹俩跳起了欢快的草原舞,轻如飞燕、美若彩蝶。原来,枯燥寂寞的生活也可以过得这样有滋有味儿;天堂与俗世,并非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天河。两者的转换,有时只依人的心境而定。

盘桓半日,终要离开了。人生多有不舍,只是,春风杨柳离别路,毕竟车船留不住。

汽车启动了。我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家四口站在那里一直冲我们招手。我们有我们的远方,他们有他们的牵挂。在他们的身后,是那顶绽放在晚霞中的蒙古包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海清坝牧场。

(选自2017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体裁与《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样,都属于人物通讯,报道的都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不同的是谭立波夫妇是创业者,而袁隆平则是科学家。

B.标题“四个人的牧场”,其实就是“家庭牧场”,但比“家庭牧场”更有吸引力,牧场给人广大之感,为什么只有四个人,这就增强了悬念。

C.谭立波夫妇是务实的创业者,又是颇具浪漫情怀的人,放弃城市生活,到草原创业,每年春节自编自演家庭春晚,无不是浪漫情怀的表现。

D.文章之所以要写谭立波夫妇的两个可爱的女儿,意在突出创业者的幸福,创业诚然是艰辛的,但创业者也在创业过程中收获了家庭幸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样,同为叙事作品,但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有限视角叙事,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采用第三人称,以全知视角叙事。

B.文有文眼,文眼的位置因文而异,《荷塘月色》的文眼是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本文的文眼则是文中的“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C.四木在文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便于展开情节,而且四木具有书记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其语言分量不同一般,便于烘托谭立波夫妇的形象。

D.本文以作者的活动为线索,以谭立波夫妇为中心,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车进海清坝牧场起笔,到车离开牧场落笔,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8.以第七段(“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为例,说明文章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谭立波夫妇创业艰辛的。

9.有人说,从《哦,香雪》到《四个人的牧场》,展示了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足迹。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答案】6.C7.A

8.①实写:用草原自然环境的恶劣;谭立波因劳作而凸起的骨关节这一细节描写,来体现谭立波夫妇创业的艰辛。

②虚写:作者由即将到来的冬季,想起谭立波夫妇过去二十一年一如既往的在风霜与寒冷中穿越,表现其创业的艰辛。

③虚实结合,写谭立波夫妇在面对生活的艰辛,表现出了天性达观,勤劳坚韧的优秀品质。

9.①《哦,香雪》以香雪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青年纯真、善良,他们向往外围大城市的文化,主动追求知识和文化,香雪们身上可以显示出强烈的时代进步意义。

②《四个人的牧场》谭立波夫妇天性达观、勤劳坚韧,放弃了大城市安逸的生活,回到家乡创业,追求自己喜欢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丰盈着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③由“香雪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到“谭立波们"由城市回到家乡,生动体现了在改革开放不同的时间节点,人们为理想而做出的不同选择,展示了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足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疆,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不然,壶遂之内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材料二: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淳化五年,转西京作坊使。初,产茶之地,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输榷务①。商人弗肯售,久即焚之。允恭曰:“竭民利而取之,积腐而弃之,非善计也。”至道初,刘式建议请废缘江榷务,许商人过江,听私货鬻。允恭以为诸州新陈相糅,两河诸州风土,各有所宜,非杂以数品,即商人少利。请依旧江北置务,均色号,以年次给之。事下三司,盐铁使陈恕等以允恭议为是,诏从之。即命允恭为发运使,始改“擘画"为“制置”,以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著作佐郎王子舆并为同发运使。

巢、庐江二县旧隶庐州,道远多寇,民输劳费。允恭请以二县建军,诏许之,以无为为额。淮南十八州军,其九禁盐地,则上下其直,民利商盐之贱,故贩者益众,至有持兵器往来为盗者。允恭奏请悉禁,而官遣吏主之。允恭再三为请,太宗始从之。是岁,收利巨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六十八》)

【注】①榷务:辽代的市场管理和贸易税收事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匈奴负B戎马之足C怀D禽兽之心E迁徙鸟F举G难得而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为边吏"和“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B.“虏以全制其敝”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意思不同。

C.“太史公曰”,与其他史书中的“赞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一样表示发表议论。

D.“王子舆并为同发运使”和“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主张宋与匈奴要继续实行和亲,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

B.任西京作坊使的杨允恭发现,商人不把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茶卖给官府,结果白白浪费。

C.朝廷置禁盐地使得百姓从贩盐中获利,贩盐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手执兵器为盗。

D.韩安国、杨允恭两人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并且立即亲自付诸实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输榷务。

(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14.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怎样的官员才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

【答案】10.CEG

11.D12.D

13.(1)百姓交税时都是按照茶叶的价值来计算,然后由官府出售,不区分茶叶的精粗,都统一交给了榷务。

(2)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把它放到盆子里养着,留着等待期限,用(它)来应付官府的责问。

14.①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顾全大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②清廉政治,有高尚品德,心系民生,为民谋福利。

③忠于职守,勤勉工作,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人。匈奴请求和汉朝和亲,皇帝将此事下放到朝廷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曾多次担任边境官员,对胡人事务非常熟悉。他提出意见说:“汉朝与匈奴和亲,通常过不了几年匈奴就会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发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远征千里去作战,军队难以获得利益。现在匈奴凭借他们战马的脚力和野兽般的心性,像迁徙的鸟儿一样难以控制。即使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不足以扩大我们的疆域;即使得到了他们的人民,也不足以增强我们的实力,自古以来他们就不属于我们。汉朝如果远征千里去争夺利益,那么人马都会疲惫,而敌人则可以利用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射到极远的地方,箭矢甚至不能穿透鲁国的细纱;狂风到了末尾,力量甚至不能吹起一根鸿毛。这并不是因为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因为到了最后力量衰减。攻打他们不方便,不如和亲。”大多数官员都支持韩安国的意见,于是皇帝同意了和亲。

太史公说:我和壶遂一起制定历法,观察韩长孺的义行和壶遂深沉而宽厚的性格。世上说梁地多有长者,这并非虚言!壶遂官至詹事,皇帝正打算依靠他成为汉朝的丞相,但壶遂却去世了。如果不是这样,壶遂的品行廉洁,行为端正,他就是一个鞠躬尽瘁的君子。

材料二:

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淳化五年,他被调任为西京作坊使。最初,在产茶的地区,百姓交税时都是按照茶叶的价值来计算,然后由官府出售,不论茶叶的精粗,都统一交给了榷务①。商人不愿意购买,时间一长,这些茶叶就会被烧掉。杨允恭说:“竭尽百姓的利益来获取,然后积累到腐烂再丢弃,这不是好的计划。"至道初年,刘式建议废除沿江的榷务,允许商人过江,听任他们私自销售货物。杨允恭认为各州的新旧茶叶相互掺杂,两河各州的风土,各有适宜之处,如果不混合几种产品,商人就会获得较少的利润。他请求像以前一样在江北设置榷务,统一茶叶的等级和标记,按照年份顺序分配。这件事被提交到三司,盐铁使陈恕等人认为杨允恭的意见是正确的,皇帝下诏批准了。于是命令杨允恭担任发运使,开始将“擘画”改为“制置”,任命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著作佐郎王子舆一同担任发运使。

巢县和庐江县原本属于庐州,因为路途遥远且多盗贼,百姓运输劳苦且费用高昂。杨允恭请求将这两个县建立为军,皇帝批准了,以无为为名。淮南十八州军中,有九个地方禁止私人贩卖盐,因此盐的价格上下波动,百姓和商人都因为盐价低廉而获利,因此贩卖者越来越多,甚至有携带武器往来成为盗贼的人。杨允恭上奏请求全面禁止私人贩卖盐,而由官府派遣官员来管理。杨允恭多次请求,太宗最终同意了。那一年,收入达到了巨大的数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①

李白

去年战,桑干②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③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④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⑤。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注】①本诗为乐府旧题诗。②桑干:与后面的“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③洗兵:传说周武王出师遇雨,认为是老天洗刷兵器,后擒纣灭商,战争停息;后遂以“洗兵"表示胜利结束战争。④乌鸢:乌鸦和老鹰,均为贪食之鸟。⑤空尔为:一无所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歌行体诗歌,本诗层次清晰:首八句、次六句、再次六句各自成一段,从不同角度叙写战争;末二句为结语,点明主题。

B.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每段先叙事,末尾以两句感叹语作结,事与情交织和谐,可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C.“洗兵”二句意为曾经在条支海中洗刷兵器,胜利地结束战争,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写出了征行的频繁。

D.“秦家"二句采用互文手法,意为边塞上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它揭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饱含着诗人深邃的认识,堪称警策。

16.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浓墨重彩的夸张。如“野战”四句写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夸张中凸显了战争的残酷。②奔放流转的气势。如前四句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的复沓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战争不息的强烈印象。③新奇深刻的比喻。如“匈奴"二句,以耕作为喻,生动地表现了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耕作会禾黍盈畴,杀戮势必白骨遍地,语浅而意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唱着歌回家。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燕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刺客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4)杜甫《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家危难,感伤涕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谈到中国文人时,同学们可以引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他们高洁傲岸的情怀。

【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明星荧荧④.开妆镜也⑤.至丹以荆卿为计⑥.始速祸焉⑦.戎马关山北⑧.凭轩涕泗流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⑩.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小说人,我总想把自己比喻成两种动物,一是飞在天上的鸟,二是钻在土里的穿山甲。这两种动物显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①_________________。但于我,我既是一只鸟,也是一只穿山甲。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这些年一步一步走过来,回头看来,确实是这样。

小说是想象出来的。但这个想象要有依据,就是生活本身,没依据的想象就是②了。由此可见,对一个小说人来说,他的阅历越丰富,想象的写作资源就越丰富。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小说人,存储这些资源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很随意,记忆中的结构也许比较凌乱;有的人平时就很有条理,在他的记忆深处,各种经验和体验也存放得③_________________。

从心理学的角度,当我们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自然就会调动起记忆中以往的经验。作为小说人,我把这个接收到的信息叫“密码”。我之所以称它为“密码”,是因为它不仅难以捕捉,更难以读解,而且总是不期而至。

写小说,也就是寻找这些“密码”的过程。这些“密码"往往埋藏于生活的泥土中,你得像穿山甲那样接触泥土。鸟儿飞在空中,是无法发现的。有了这些“密码”,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让小说“飞"起来,这就如同穿山甲“羽化”成鸟飞向天空的过程。

据说,鸟的祖先,在当年,就是一种类似于穿山甲的动物。当它们从泥土深处钻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