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材料二: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D.《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B.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D.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神韵。4.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车赶到监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艰难地向监狱驶去。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的台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窗子,但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①见面而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就可以去哪。让我们来商量一下……”她立即打断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备好似的。“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②,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打住,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有更好的指望吗?这是我的福气。我别无他图呢……”“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要是您爱他……”他说。“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那习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我过得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多好的女人啊!”他说。“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现在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办到了她想要办的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有删改)【注】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失。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B.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愿望。C.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口不一。D.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善良。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夫沉重的心情。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C.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式的体验并与角色产生共鸣。D.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这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痛苦。8.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选择性必修上册节选内容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叶公子高①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夫子其行可矣!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秦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秦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注:①叶公子高:楚庄王玄孙尹成子,名诸梁,字子高。为楚大夫,封于叶,自僭为“公”,故有“叶公子高”之称。(节选自庄子《庄子·人间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B.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C.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D.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指受命从政,为国忧心;也指清苦廉洁。文中指第二种。梁启超有饮冰室,著有《饮冰室文集》,也是借用此种意思。B.阴,事未办成时的忧惧。阳,事已办成时的喜悦。这里是说忽忧忽喜而交集于心,势必失调以致病患。C.大戒,佛教语。即具足戒,僧尼所受戒律之称,这里指大法则。D.适,意思是切合,相合;旧称女子出嫁,后引申为往、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情如果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惩罚。事情无论大小,很少有不通过言语的交往可以获得圆满结果的。B.庄子引用孔子的话:“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由此可知,庄子强调君臣的地位平等。C.大凡过度的话语都类似于虚构,虚构的言辞其真实程度也就值得怀疑,国君产生怀疑传达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能看出庄子看待问题有思辨意识。D.这一章节主要借孔子与楚国大夫叶公子高的对话,提出重大命题,就是解决修道者该如何直面人生的问题,看出庄子不回避现实人生。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庄子如何论证语言具有不确定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注】①阴铿:南朝著名诗人。②东蒙:东蒙山,杜甫与李白曾共同去东蒙山访道。③橘颂:《楚辞·九章》之一,屈原作,喻寓高洁坚贞。④莼羹: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荪菜、莼羹、鲈鱼脍之美,即发感叹:“人生贵在适意,怎能旅居千里之外去追求名利爵禄呢!”就命令驾车回家。⑤簪笏:冠答、手板,仕官所用之物。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赞叹李白诗才,再用“共被”“携手”“同行”等词写出与李白情同弟兄的关系。B.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范十及其居舍,但从小童之“清”,可以推想幽居的清雅、隐者的脱俗。C.本诗后四句具有深意,既有直接对历史人物屈原和张翰的评价,又有遁迹沧海的隐逸念头。D.本诗先写与李白的相处,后叙寻范十隐居,分别关联诗题中“与”“寻”二字,构思严谨。16.本诗“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四句都含有时光流逝之意,但二者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2)李清照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思念拂去还来,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用“,”两句借写月光卷拂不去来表现女子思念缠绕心头的痛苦。(3)《将进酒》中以曹植自比,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心情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当前《红楼梦》的阅读状况,可谓①:一方面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②,另一方面《红楼梦》在部分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坐上了近年来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一方面《红楼梦》不断地被改编成影视节目,另一方面叫好又叫座的少之又少,昆曲电影《红楼梦》频频获奖,却遭遇“零排片”的尴尬。这个中缘由,固然有时代变迁、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可替代作品增多等等诸多客观因素,但思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楼梦》阅读热、87版电视剧《红楼梦》走红,就知道《红楼梦》本身并不缺乏流行的基础和基因,关键在于能否③,赋予《红楼梦》足够且恰当的流行元素。《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莫名其妙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选言推理是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可在两种判断中选择其中一个。文段采用了选言推理法,即“p或q”或者“要么p,要么q”。请根据文段内容,用文字将“p”和“q”概括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运用Ⅱ“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①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已的工作,②,如出现失误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③,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尽管“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自己”与文中加点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邓洪《山中历险记》)B.铁锁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C.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D.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钱钟书《围城》)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追求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黑格尔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的人生成长以启示,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A3.B4.示例一:矛盾。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②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示例二:不矛盾。①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5.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为传统文化可转化为先锋思想。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论语》文学性的肯定。故答案为: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立场是:以当代人在经验、思考解读经典,让经典与时俱进。A.立场是借鉴外来文化,吸取其精华;B.“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立场与材料二最为接近。C.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D.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故答案为:B。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可知,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观点陈腐、令人窒息,充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其实质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结合材料二“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可知,于坚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其实质也是认为《论语》并没有脱离生活和时代,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这是一种探究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从“矛盾”与“不矛盾”两个角度切入分析均可。故答案为:示例一:矛盾。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②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示例二:不矛盾。①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价值及特点简介:结合材料一“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材料二“《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可知,《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结合材料二“读《论语》要思,要体会”“《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故答案为: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答案】6.A7.D8.画横线句的潜台词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②“我”虽然深爱着“你”(聂赫留朵夫),但因为社会成见,“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会辱没“你”的名声,就会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呢?这句话饱含了玛丝洛娃的无奈之情。9.①去监狱的路上心情沉重。②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③见到玛丝洛娃后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心情失望、沉重。④同玛丝洛娃交谈时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⑤和玛丝洛娃告别时的不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潜台词,是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分析潜台词,应抓住每句话中强调的重点。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除了直接找出原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外,还可以结合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举止等进行分析。6.A.“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可知,典狱长带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进去,是因为他们有通行证,典狱长只是在执行命令。故答案为:A。7.D.“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分析有误。玛丝洛娃没有选择聂赫留朵夫,而是决定和西蒙松在一起,是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是自我的牺牲,这体现了玛丝洛娃的高尚。故答案为:D。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
首先,从“反问句”这一句式特点来看,语句虽然说的是“我好”,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我并不好”的意思。结合《复活》全书中,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来看,她虽然一开始是个单纯美丽的女子,但因为年轻时的聂赫留朵夫的引诱与始乱终弃,玛丝洛娃并没有过上平安顺遂的人生,而是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甚至最终入狱,成为了人人鄙夷的人(也就是大多数人并不会认为“好”的人)。由此可知,句子的潜台词意义之一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一个人真正“好”,不仅体现在外在,更体现在内心的满足安定。而对玛丝洛娃而言,她心里仍然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她只能选择自我牺牲放弃与聂赫留朵夫在一起。这从她说的“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以及她“‘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的表现可以看出。
故答案为:画横线句的潜台词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②“我”虽然深爱着“你”(聂赫留朵夫),但因为社会成见,“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会辱没“你”的名声,就会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呢?这句话饱含了玛丝洛娃的无奈之情。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
原文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为全文烘托了一种沉重阴暗的氛围,也衬托了聂赫留朵夫心情的沉重。而原文中“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更可以看出对他心情沉重的直接描写。而结合原文“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见面而紧张”则可以看出,他在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原文中,聂赫留朵夫一开始见到玛丝洛娃“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的反应“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是因为他为自己年轻时的举动而后悔,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心情沉重。“‘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当确认玛丝洛娃最终选择西蒙后,内心是失望的。此后,经过交谈后,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的反应,则展现了他同玛丝洛娃交谈时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的心理。最后,从聂赫留朵夫说的话“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以及心理描写“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则可看出,他心中充满和玛丝洛娃告别时的不舍。
故答案为:①去监狱的路上心情沉重。②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③见到玛丝洛娃后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心情失望、沉重。④同玛丝洛娃交谈时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⑤和玛丝洛娃告别时的不舍。【答案】10.C11.A12.B13.①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②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不会长久。14.①庄子以风喻言,无论是像风的扩散那样随风而飘荡,还是传递过程中的有得有失,都表现了语言的不确定性。②具体考察了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两种情形。“忿”属于内在的情感,情绪的波动会妨碍语言的正确使用。(以动物而言,将死之兽并生恶念,对人过度逼迫,便会引发其敌意,都源于内在之情。)“巧”则表现为外在的形式,过分注重外在形式,也会影响到语言的内容的表述。③“迁令”是改变既成之令,“劝成”是通过语言提出要求,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的,都体现出语言的不确定。【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预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参考译文】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楚王派我诸梁出使齐国,责任重大。齐国接待外来使节,总是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平常老百姓尚且不易说服,何况是诸侯呢!我心里十分害怕。您常对我说:‘事情无论大小,很少有不通过言语的交往可以获得圆满结果的。事情如果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惩罚;事情如果办成功了,那又一定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事情办成功或者办不成功都不会留下祸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我每天吃的都是粗糙不精美的食物,烹饪食物的人也就无须解凉散热。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我还不曾接触到事的真情,就已经有了忧喜交加所导致的病患;事情假如真办不成,那一定还会受到国君惩罚。成与不成这两种结果,做臣子的我都不足以承担,先生你大概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吧!”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叫做足以为戒的大法。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样的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的极点。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做臣子的原本就会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眷恋人生、厌恶死亡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不过我还是把我所听到的道理再告诉你:不凡与邻近国家交往一定要用诚信使相互之间和顺亲近,而与远方国家交往则必定要用语言来表示相互间的忠诚。国家间交往的语言总得有人相互传递。传递两国国君喜怒的言辞,乃是天下最困难的事。两国国君喜悦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夸赞,两国国君愤怒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憎恶。大凡过度的话语都类似于虚构,虚构的言辞其真实程度也就值得怀疑,国君产生怀疑传达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所以古代格言说:‘传达平实的言辞,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那么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况且以智巧相互较量的人,开始时平和开朗,后来就常常暗使计谋,达到极点时则大耍阴谋、倍生诡计。按照礼节饮酒的人,开始时规规矩矩合乎人情,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大失礼仪,达到极点时则荒诞淫乐、放纵无度。无论什么事情恐怕都是这样:开始时相互信任,到头来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便变得纷繁巨大。“言语犹如风吹的水波,传达言语定会有得有失。风吹波浪容易动荡,有了得失容易出现危难。所以愤怒发作没有别的什么缘由,就是因为言辞虚浮而又片面失当。猛兽临死时什么声音都叫得出来,气息急促喘息不定,于是迸发伤人害命的恶念。大凡过分苛责,必会产生不好的念头来应付,而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假如做了些什么而他自己却又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谁还能知道他会有怎样的结果!所以古代格言说:‘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添加的’。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行为处世能不审慎吗!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10.句意:我还不曾接触到事的真情,就已经有了忧喜交加所导致的病患;事情假如真办不成,那一定还会受到国君惩罚。成与不成这两种结果,做臣子的我都不足以承担,先生你大概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吧!
“必有人道之患”,“患”是“道”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BD;
“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为人臣者”不单独成句,之间不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11.A“文中指第二种”错误,原文“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意思是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故答案为:A。12.B“由此可知,庄子强调君臣的地位平等”错误,为了说明做到这样“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故答案为:B。13.①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②“自见者”,自我显露的;“彰”,彰显;“伐”,夸耀。故答案为:①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②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不会长久。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预言的基本能力。“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庄子以风喻言。
“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具体考察了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两种情形。
“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的。
故答案为:①庄子以风喻言,无论是像风的扩散那样随风而飘荡,还是传递过程中的有得有失,都表现了语言的不确定性。
②具体考察了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两种情形。“忿”属于内在的情感,情绪的波动会妨碍语言的正确使用。(以动物而言,将死之兽并生恶念,对人过度逼迫,便会引发其敌意,都源于内在之情。)“巧”则表现为外在的形式,过分注重外在形式,也会影响到语言的内容的表述。
③“迁令”是改变既成之令,“劝成”是通过语言提出要求,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的,都体现出语言的不确定。【答案】15.C16.①本诗写出与朋友、隐士相处时志趣相投,十分快乐,以至于察觉不到时光已然飞逝;而不知不觉到了傍晚,诗人仍恋恋不舍,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②李白诗中表达的是时光一去不返,人生难再青春的悲伤之情,又因人生短暂而引出下文及时行乐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无奈感伤之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15.C.“既有直接对历史人物屈原和张翰的评价”错误,“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的意思是“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直接评价,而是借历史人物的清高品格来暗写自己二人的志趣。
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本诗两句的意思是“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是写与友人高士相处之乐,不觉时光飞逝,已至傍晚,而诗人还恋恋不舍不想离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而“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借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来比喻时光流逝,人生不会再少年,流露出对青春短暂,人生易老的悲慨之情,又引起下文“人生得意须尽欢”,及时行乐的情感;不过总体而言,诗人的“尽欢”只是不得志之下的无奈之举,终究还是为时光易逝而忧虑发愁。故答案为:①本诗写出与朋友、隐士相处时志趣相投,十分快乐,以至于察觉不到时光已然飞逝;而不知不觉到了傍晚,诗人仍恋恋不舍,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②李白诗中表达的是时光一去不返,人生难再青春的悲伤之情,又因人生短暂而引出下文及时行乐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无奈感伤之情。17.【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质、捣、砧、拂、宴、恣、谑。故答案为:(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8.喜忧参半/大相径庭;爱不释手/不忍卒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与时偕行19.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20.p:《红楼梦》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流行起来。q:《红楼梦》很难受欢迎,不会流行。【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
(3)本题考查考生逻辑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阅读语段内容,把握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根据要点内容进行推理。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是对冒号之后内容的概括,从内容来看,要填写表示“差别大”意思的成语,故可填写“喜忧参半”或“大相径庭”。喜忧参半:表达内心一半欢喜一半忧愁的情感。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矛盾,相去很远。第二空根据“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可知,此处是说读者因喜爱《红楼梦》而舍不得放下,或是因喜爱小说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而读不下去,可填写“爱不释手”或“不忍卒读”。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第三空与后文是顺承关系,从“赋予……流行元素”来推断,这一空要填与“跟随时代发展,融入新的内容”意思相关的成语,可填写“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或“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吐故纳新: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与时偕行:变通趋时。
故答案为:喜忧参半/大相径庭;爱不释手/不忍卒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与时偕行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可以删掉“根据”;第二处“坐上了近年来”语序不当,“近年来”是时间状语,应将“近年来”提至“坐上”之前。
故答案为: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20.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文中先介绍了《红楼梦》当前的阅读状况存在截然相反的情况,一种是“备受喜欢,不断被改编”,一种是“读不下去,遭到冷遇”;之后分析原因,指出《红楼梦》具备流行的基础和基因,并以曾经有过被“围观”的热潮,直接否定《红楼梦》不会流行,进而肯定了《红楼梦》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流行起来。如果p:《红楼梦》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流行起来。那么q:《红楼梦》很难受欢迎,不会流行。这样,《红楼梦》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流行起来,或《红楼梦》很难受欢迎,不会流行。这两种判断中选择其中一个,即“p或q”,或者“要么p,要么q”。
故答案为:p:《红楼梦》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流行起来。q:《红楼梦》很难受欢迎,不会流行。【答案】21.C22.“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线处的“自己”代词,自身或本身。A.名词,指自己人。
B.形容词,知己亲近;关系密切。C.代词,自身或本身。D.形容词,知己亲近;关系密切。故答案为:C。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境在说“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的区别,“因为”后面说的是“工作狂”的特点,区别于下文“‘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此处应填:“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②处,前面说“工作狂”“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此处说“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他们就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据此应填: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③处,“相反”是说与出现错误时“怨天尤人”“懊恼不已”的情况相反,是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据此应填: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故答案为:“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23.【答案】范文⑴:不困于拥有,去追寻有为有人毕生致力于拥有,有人毕生致力于追求有所作为。一味的渴望成功,达到目的却蒙蔽双眼,难以精专,心无旁骛,致心一处,方能实现自我、砥砺前行。“结果不是根本,过程更加重要。”在人生漫漫长途,不知有多少人告知我们。近日,“孔乙己文学”风靡网络,许多人认为“长衫”束缚自身,“学历”是永远下不来的高台,但你可曾想过,知识本身才是永恒。羽生结弦日日苦练高难度动作,想在冬奥会赛场挑战自我,不幸失败那又何妨?他依旧赢得了鲜花与掌声,其精神也感染更多人,勇于挑战自我。李豪二岁失聪,只能苦练真本领,学习专技能,他在过程中磨砺自我,获得成长。结果并不是所有,努力的汗水与伤口是他英雄的勋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长征路充满坎坷与不顺。或失败或成功,要坚信自己在过程中获取的经验与智慧,不被结果一棒打死。身处泥潭,你可以与鱼虾为伴,安贫乐道。也可做婷婷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身在陡崖,你可以与杂草为友,随风飘荡,也可以做遒劲青松,傲立挺拔。我们无法改变时代与周围的环境,但可以默默耕耘,提升自我,郑板桥潦倒半生,年过半百才谋得一官半职,他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自己的高洁清正,毅然辞官。屈原受到“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不公,也要“宁可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若一心渴望拥有,会像猴子搬玉米一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若心无旁骛坚守自己的立场,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必然会有所作为,收获快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不困于心,淡泊名利,提升自我,以踔厉奋发。无声并不代表无用,无名并不代表无功。在建国初期,无数无名先辈潜心钻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就中国伟大核事业,功成身退且深埋功名,默默作为且无私奉献。“两弹一星”是对他们最高的褒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无需大肆宣扬,我们努力报国的光芒终会照耀四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身逢盛世,更因承担大任,去做那一团火火,摆脱冷气不被功利所束缚,心无旁骛,勇于追求,实现人生价值。范文⑵:做好人生的“减法”加法之道,在于拥有,在于获得,却容易纷乱繁杂,易加上失落与痛苦。减法之道,在于简约,在于抛却,抛离万般烦恼,只余心无旁骛的“一”——让我们专心事业,有所作为。于青年,人生之路正在于“减”中只余事业的“一”的过程,在于追求自身的“一”的作为与智慧。做好人生的“减法”,可治烦忧,可寻自我,可获快乐。“减”的过程,正是让我们远离万千喧嚣浮华,寻求本真的过程。在探索中,我们专心追求,更有所作为,减至最后的“一”,正是我们作为的目标。司马迁的“一”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字迹之间,杜甫的“一”在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卷之中,他们对历史、对文字的极致追求,或痛苦、或悲愁,但更多的是对事业的精心追求,身心共浸,自由自得。正如古语“大道至简”,致力拥有,不断“加法”的人,何处寻其“大道”?只能沉浸在花花世界迷人眼中,只能为永不厌足的欲望、触不可及的云端而视若绝望。做好人生减法是忘烦忧,可寻自我。做好人生的“减法”,是要减去繁杂,要致力于作为,需要忍受抛却分离的阵痛中寻找自我。加法固然吸引人,但最终加成的庞大复杂的结果。哪一个是自我的“一”?做好减法,我们青年正要找到本真之“一”,于闻一多,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苦学而目不窥园,心无旁骛的他是专心于学。于彭士禄而言,核潜艇是他的追求,是他追求的“一”,再如那诸多的大国工匠,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操守,怎么不是一种智慧?虽然抛却繁杂之中,看着痛苦,但我们远离了世事喧嚣、灯红酒绿,忍受着默默无闻、孤独寂寞,却更能寻得生命的本真,抛去非必要的,才能更好的把致力于作为更好的寻找本真。揆诸当下,我辈青年之本真,正在于做好减法,有所作为。这时代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读屏的便利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却让我们更倾向于加法。图片中、视频里那些别人的生活,令人艳羡,碎片化的阅读中,我们总生出这样的渴望并都加入了人生的规划之中,但是如何能完成?更多的青年在其中迷失了自我,获得了失落的痛苦,但何不做减法,减至自我的“一”减至自己所想作为的事业,事事不在广,在于深。深挖“一”的深度,专注于一种事业,默默耕耘追求,才更是我们青年所应做的,人生之智,在于减法。做加法的,拥有获得的喜,更有忧。做减法的,简约专注更多的是自我。做好人生“减法”,抛却无需的拥有,更是我辈青年应该追求的目标,可忘忧,可寻乐,更能有所作为。范文⑶:辨乎舍得之境,定乎耕耘之间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致力于得到和拥有,有的人致力于舍去杂念,追求作为,恰似对于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渴望拥有的人感到沮丧失落,致力追求的人感到满足,并会想办法装满水杯。人生的态度暗暗画好了我们的生命路线,选择正确的路线尤为重要,但同时只有默默耕耘,付诸实践,才能走好人生路。辨乎舍得之境,要明白一味追求拥有,给人生平摊负担。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味渴望拥有,就像在悬崖上走钢丝,一点点的不完美都会让人跌入谷底,痛苦而失意。正如贪婪的秦国搜刮六国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安全月活动方案(5篇)
- 医院进修人员管理制度模版(2篇)
- 2024年房屋租赁补充协议参考模板(四篇)
- 2024年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合同参考范文(2篇)
- 文化馆岗位职责模版(3篇)
- 2024年计划生育工作(二篇)
- 领班人员岗位职责(3篇)
- 蓄电池电机车充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模版(2篇)
- 2024年度规划建设个人工作总结范例(3篇)
- 学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模版(3篇)
- 电子琴伴奏及音色中英文对照表
- 苏教版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教案
- 网络教研——开辟校本教研新模式
- 火灾报警系统技术规范书
- 鱼塘租赁合同
- 教材自编传统节日校本课程
- 楼宇自控系统调试方案
- 排水管道施工方案(完整版)
- hydac压力继电器说明书
- 中成药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