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解析版)

[2024•重庆•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

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

S:“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

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咒不能伤②秦,兵罢而留于成皋③。魏顺④谓市丘君⑥曰:“五国罢,

必攻市丘,以偿兵费⑥。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⑦交

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

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

存。

(选自《战国策》)

【注】①从长:盟主。②伤:使……受到损害。此处意为“打败”。③成皋:地名。④魏顺:人名,

战国时纵横家。⑤市丘君:韩国人,封地在市丘。⑥兵费:军费、战争经费。⑦卜:占卜。此处意为

“检验”。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於我也不宜偏私(诸葛亮《出师表》)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C.因遣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陶渊明《桃花源记》)

D.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至若春和景明(范仲淹《岳阳楼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以“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极言邹忌之美,引出邹忌与徐公比美。

B.甲文两次描写邹忌“窥镜”,都刻画出邹忌对自身相貌的欣赏与自信。

C.乙文仅用一个“善”字,就让市丘君胆小怕事和善于纳谏的形象跃然纸上。

D.乙文详写魏顺向市丘君进言,略写向楚王进谏,材料剪裁得当,详略安排合理。

4.邹忌和魏顺都善于劝谏,请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其劝谏的艺术。

【答案】

1.C

2.(1)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2)如果您能资助我,我愿意为您阻止各国攻打市丘。

3.A

4.示例:巧用类比(设喻),由浅入深;以理服人,逻辑严密;直击要害,语重心长。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动词,偏爱/名词,私心;

B.名词,朝廷/名词,早晨;

C.相同,动词,派遣;

D.动词,清楚、明白/形容词,晴朗、明媚;

故选Co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

(1)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资:资助、支持;请:请求、恳请;止:制止、阻止。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甲文中邹忌窥镜的两次描述,第一次是对自身相貌的欣赏与自信,而第二次“窥镜”是在他

见识徐公,发现自愧不如之后,表示的是反思与不自信;

C.有误,乙文中的“善”字表现了市丘君对魏顺的同意和赞赏,不能体现市丘君“胆小怕事和善于纳

谏”的形象;

D.有误,乙文对魏顺向市丘君进言和向楚王进谏的描写都是详细的,没有略写;

故选Ao

4.本题考查古文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根据甲文“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可知,邹忌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

的个人经历,类比出齐王可能遭受的严重被蒙蔽的情况。他从自己家庭中的小事件出发,逐步扩展到

国家层面,使齐王能够从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理解国家政治中的大问题,体现了劝谏艺术中的“巧

用类比(设喻),由浅入深”的特点。

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知,

邹忌在劝谏齐王时,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先是从个人经历引出话题,然后分析不同人赞美他的动机,

最后得出结论,指出齐王可能面临的严重问题一一被身边的人蒙蔽。这种逻辑严密的劝谏方式,让齐

王无法反驳,只能接受邹忌的观点,体现了“以理服人,逻辑严密”的劝谏艺术。

根据乙文“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可知,魏顺

在劝说市丘君时,直接指出五国罢兵后可能攻打市丘以补偿军费的事实,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即通过

楚王的命令来阻止五国的进攻,以此检验楚王在联盟中的实际地位。这种直击要害、语重心长的劝谏

方式,让市丘君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紧迫性,促使市丘君迅速采取行动,体现了“直击

要害,语重心长”的劝谏艺术。

【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

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

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

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

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

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

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

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

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

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

【乙】五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楚王作为盟主,却没有能够击败秦国,战事结束后军队停

留在成皋。魏顺对市丘君说:“战事结束后,各国一定会攻打市丘来补偿战争的开支。您如果资助我,

我请求为您阻止各国攻打市丘。”市丘君说:“好。”于是就派他去了。

魏顺南下见到楚王说:“大王联合五国向西攻打秦国,却没有能够击败秦国,各国将会因此轻视

大王而重视秦国,所以大王为何不检验一下自己的地位呢?”楚王说:“怎么办?”魏顺说:“战事

结束后,各国一定会攻打市丘来补偿战争的开支。大王您可以下令不要攻打市丘。如果各国重视大王,

就会听从大王的话不攻打市丘;如果不重视大王,就会违背大王的话攻打市丘。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知

道大王的地位了。”因此,楚王通过这个方法检验了自己的地位,而市丘得以保全。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则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

“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讪©杀之。又使人往视

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设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

人恐如此也。今又私,事,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

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

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i):哪里,怎么。④讪:枉曲,冤枉。⑤

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则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第(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报于王日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画走濯清涟加不妖

D.基后又使人往视基真不知马也

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讪杀之

8.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9.【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答案】

5.C

6.B

7.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讪杀之。

8.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

9.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者,还将其杀掉,最后一个侦察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

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例如: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最终就会招致祸患;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善于辨

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句意:如今我很担心。患:担心。选项理解为“灾难,祸患”不正确;

故选Co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向/介词,比;

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去卜

D.代词,这/表推测语气,大概;

故选Bo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使者报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语,“报”做谓语,“如前”做宾语,因此“使者报如前”是完整

的句子,它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

怒地把他屈杀了。故断句为: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讪杀之。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不意:想不到。其:代词,指齐军。而:连词,表顺承。恐:恐慌。如此:到这种地步。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

第一问: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结合乙文“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可知,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亲信进献谗言,左右亲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国兵力弱,不会出现齐

军兵临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结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讪杀之”“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t出杀之”“今

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

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可知,因为宋王听信了左右亲信的谗言,将说实话的侦察

员杀掉了,导致最后面的侦查员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宋王对谎报军情的侦察人员还给与赏赐。

综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的具体表现是: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人者,还将其杀掉,后面的

侦察人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第二问:甲文中的齐威王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奖

励直言进谏的人,最终各国都来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从“宋王”角度来看,宋国国王听信谗

言,怒而屈杀了侦察人员,导致最后一个侦察人员不敢说真话,而延误了军情,最后齐国的侵略者到

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应允许臣民说真话,否则,

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只有允许臣民说真话,

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

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求必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

十座城市,宫中的妇女没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您,全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向

您求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

予上等的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市场上公开指责我的过错,

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前和朝廷中像

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

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

(纯粹是无中生有啊)。凭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

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

地把他屈杀了。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弟弟说:“我奉大王之命,前

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

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办才好呢?”他哥

哥说:“不如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军在什么

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

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车去,驱车赶快逃命。

[2024•新疆•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版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

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

S:“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

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於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回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服:衣服

B.明日徐公来,熟视之孰:同“熟”,熟练。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私心。

D.数月之后,时时而I回进间:间或、偶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本期的一项是()

A.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对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尖锐而有力。

B.邹忌成功劝谏不仅在于他高超的讽谏艺术,还在于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

C.文章采用“三问”“三比”“三赏”“三变”的“三叠”式结构,层次清晰,有整齐对称之美

D.文章运用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和朴实的记叙刻画出邹忌善于说理的谋臣策士形象。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咒游于

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

娜,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

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手持弹弓。

13.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B.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C.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4.有人说少孺子说理的方法和邹忌讽谏的方法相同,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答案】

10.D

11.(1)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12.A

13.D

14.示例一:两人的说理方法相同。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委婉含蓄,使齐王乐

于接受;少孺子采用迂回战术,以园中“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类比伐楚“后之有患”,让吴

王接受自己的建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两人的说理方法不相同。邹忌是以自身经历进速,少

子通过讲故事来进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句意: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B.句意: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同“熟”,仔细;

C.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偏爱;

故选Do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美我者:以我为美。欲:想要。

(2)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类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委婉含蓄,而

非“尖锐有力”;

故选Ao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知了、螳螂、黄雀)它们三个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此三者”是主语;“务欲得其前利”与“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为转折关系;

故断句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故选Do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对比阅读。

角度一:两人的说理方法相同。他们都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

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让齐威王明白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少孺

子则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暗示吴王伐荆的危险性,使其明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

身后隐患。

角度二:两人的说理方法不相同。邹忌以自身经历为喻,通过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思考,层

层推进,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是一种较为委婉、含蓄的劝说方式。而少

孺子则是直接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起吴王的注意和思考,相对来说更为直接、简洁。

【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

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

“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

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

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

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

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

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

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

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

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

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

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

中不战自胜。

【乙】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

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

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回答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

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

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

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阖闾听

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曰:“有逢于何®者,母死,兆②在路寝⑧当墉④下,愿请合骨。"公®曰:“自古及今,子亦

尝闻请合葬人主©之宫者乎?"晏子对曰:“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其台榭俭,不残

死人之墓。故未尝闻诸葬人主之宫者也。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奉生者愁

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且婴闻之,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莽,命之曰蓄

哀。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君不如许之。”公曰:“诺。”

(节选自晏婴《晏子春秋》)

【注释】①逢于何:人名。②兆:墓地或祭坛的界域。③路寝:古代天子的正厅。④墉:泛指墙壁。

⑤公:景公。⑥人主:一国之主。

1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皆以美于徐

词语推断法:有口,碑

(2)尽生者愁忧课内迁移法:悬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填序

查阅字典法:①答应,允许;②赞同,称许;③期望;④处所。(选自

(3)君不如许之号)

《古代汉语词典》)

1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7.甲文是如何用侧面描写来衬托邹忌讽谏的效果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18.劝谏是一门艺术,形式多样。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采用的方式有何

不同。

【答案】

15.全,都这样①

16.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使寡人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17.①由进谏人数日益减少写出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侧面表现邹忌的讽谏效果明显;②由四国来朝表

现齐国国力变强,侧面表现邹忌的讽谏成果之大。

18.邹忌:委婉劝谏,以小见大,通过家事类比国事,进行说理,使齐威王接受“王之蔽甚矣”这一

结论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晏子:直言进谏,陈述利害,直接指出景公因修建宫室、台榭而侵夺百

姓居处、毁坏百姓坟墓的行为会引起民怨。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词语推断法:有口皆碑:指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犹如记载功业的石

碑。皆:全、都。据此,“皆以美于徐公”中“皆”可理解为“全、都”。句意为:他们都认为我比

徐公美。

(2)根据课内迁移法:”是进亦忧,退亦忧”意思是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间也

担忧。是:这样。据此,“是生者愁忧”中“是”可理解为“这样”。句意:这样,活着的人愁怨忧

伤。

(3)根据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①答应,允许。句意为:君王不如答应了吧。许:答应,允许。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闻:这

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分析。

结合甲文第二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可知,文中提到,在邹忌进谏后,齐威王下令接受群臣吏民的进谏。起初,群臣进谏的人数众

多,以至于“门庭若市”,即门庭繁忙得如同市场一般。这反映了齐国之前存在许多政治问题,而人

们愿意冒着风险提出这些问题。数月之后,进谏的人数减少,变为“时时而间进”,即偶尔有人进谏。

这表示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政治环境得到了改善。最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即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说,也找不到可以进谏的问题了。这进一步体现了邹忌的讽谏使得齐国政治日

益清明,从而侧面表现了邹忌的讽谏效果显著。

结合甲文第二段“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文中提到,“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意味着周边四国都因齐国的强大而前来朝见。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经过邹忌的讽谏和齐威王的改革后,齐国国力逐渐增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从而吸引了四国

的朝见。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讽谏不仅改变了齐国的内部环境,也提高了齐国的国际地位,使得

其成果之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甲文通过进谏人数的变化和四国来朝的现象,从侧面描写了邹忌讽谏的效果,使得读者能够深

刻感受到邹忌的智慧和齐威王的英明。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

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

知,邹忌运用委婉劝谏的方法,运用类比论证,以家事类比国事。以自己受到了蒙蔽的事实让齐威王

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更大的蒙蔽,进而采用了广开言路的方法使国力强盛。

根据乙文中的“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

不得合骨”可知,晏子运用直言劝谏的方法,直接指出刘齐景公存在因修建宫室、敞屋而侵夺百姓居

处、毁坏百姓坟墓的情况。根据“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可知,晏子直接指出了这种情况可能带来的

灾难后果,积累忧伤会产生怨恨;积累哀伤,会产生危险。言真意切,观点鲜明。

【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

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

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

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

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

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

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

中不战自胜。

【乙】晏子说:“有个叫逢于何的人,母亲死了,墓地在路寝那里,请求君王让他将父母合葬。”

景公变了脸色,不高兴,说:“从古至今,您听说过有人要求葬在君王的宫室的吗?"晏子回答说:

“古代君王,他们的宫室很俭省,不侵占活人的居处;台榭也很俭省,不破坏死人的墓穴,所以未曾

听说要求葬在君王宫室的事情。现在君王大肆修建宫殿,夺占了活人的居处;广建楼台亭榭,毁坏了

死人的墓地。这样,活着的人愁怨忧伤,不能安居;死了的人尸骨离散,不能合葬。况且我听说活着

的人不能安居,叫做积累忧伤;死了的人不能安葬,叫做积累哀伤。积累忧伤会产生怨恨;积累哀伤,

会产生危险。君王不如答应了吧。”景公说:“好。”

【2024•黑龙江绥化•模拟预测】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要妻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

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

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

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余继登《典故纪闻》,有删改)

[注]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

1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私:(2)皆以美于徐公以:

(3)王之藏甚矣蔽:(4)主公身.弓行节俭躬:

2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21.【甲】文中邹忌讽谏的目的是,他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坦言自己的“比美”

经历和“闺房小语”,通过(推理方法),切入讽喻正题,委婉含蓄,使齐王易于接受;【乙】

文中宋思颜劝谏的目的是,太祖的“喜”的神态和“赐之币”的行为均是通过

(表现手法)来衬托出宋思颜直言不讳、劝谏太祖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22.通过【甲】【乙】两个语段的阅读,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答案】

19.偏爱;认为;受到的蒙蔽;被蒙蔽亲自;

20.①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②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

21.劝说齐王纳谏类比希望朱元璋坚持节俭侧面描写

22.示例:①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谄

谀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③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解析】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

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2)句意: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以:认为。

(3)句意: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蔽:所受的蒙蔽。

(4)句意:主公亲自厉行节俭。躬:亲自。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题重点词有:

(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莫,没有。

(2)恐,担心;而,表转折;或,或许;然,这样;愿,希望。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根据【甲】文中"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及原文中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

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等内容可知,邹忌讽

谏的目的是劝说齐王纳谏(让齐威王广开言路)。结合文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要私臣,臣之

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

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可知,他并没有直接讽谏齐王,而是坦言自己的“比美”经历

和“闺房小语”,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这是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

第三、四。根据【乙】文中“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

此”可知,宋思颜希望太祖一直保持节俭的美德;通过太祖的言行、神态等衬托宋思颜直言不讳、劝

谏太祖所取得的良好效果,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

的描写,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烘托、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或状态。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写感悟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人物的言行及事件的结果等,深入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甲】文主要写邹忌以自身经历,即妻、妾、客对自己的赞美不如徐公美,来类比齐王所受的蒙蔽,

指出齐王也可能因周围人的阿谀奉承而受蒙蔽,从而劝诫齐王广开言路。

【乙】文主要写了宋思颜看到太祖在天热时换穿的都是已经洗涤过的衣服,便进言希望太祖始终保持

这种节俭作风,太祖对宋思颜的直言和忠诚表示高兴和赞赏,并赏赐了他。

感悟:从邹忌以自身经历巧妙进谏齐王,让齐王欣然接受建议,可感悟到提意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委婉且有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宋思颜直言进谏得到太祖认可,可知真诚坦率地表达观点也是

重要的,同时领导者要有纳谏的胸怀和智慧。如齐王能听进邹忌的讽谏并广开言路,太祖能赞赏宋思

颜的直言并给予赏赐,启示我们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治理国家等方面,都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这

样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译文】:

【甲】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

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

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

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乙】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

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

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

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

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宋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

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2024•广东广州•二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

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

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

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后至,左右灭葭而席。公不说,曰:“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

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晏子对曰:“臣闻介胄坐陈②不席,狱讼不席,尸®坐堂上不席,

三者皆忧也。故不敢以忧侍坐。”公曰:“诺。”令人下席曰:“大夫皆席,寡人亦席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搴:拔取。②坐陈:临阵。陈,同“阵”。③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B.徐公不看君之美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C.皆以美于徐公/不以物喜D.用寡人之耳者/臣用介胄坐陈不席

24.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晏子后至,左右灭葭而席。

2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亚琥的一项是()

A.甲文中邹忌本来沉迷于妻妾客的奉承,后来经过慎重的思考才明白自己被蒙蔽了。

B.甲文中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在朝廷上取得了胜利。

C.乙文中景公因晏子不像自己一样坐在地上而生气,后来才明白不席而坐有失礼仪。

D.甲文的邹忌与乙文的晏子向君王进谏,都有勇有谋,体现出士大夫的智慧与担当。

26.邹忌与晏子都成功让君王接纳了自己的谏言。请结合选文分析他们进谏方式的妙处。

【答案】

23.B

24.(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2)晏子后到,拔下旁边的芦苇(草)垫着坐。

25.A

26.邹忌善用类比,设喻说理,以家事类比国事,以小见大,让齐威王欣然领悟自己的蒙蔽之深。晏

子不直言景公不合礼数,而是说自己担心以忧愁的态度陪坐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