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物变异与进化_第1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物变异与进化_第2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物变异与进化_第3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物变异与进化_第4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物变异与进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物变异与进化

选择题(共15小题)

1.野生型果蝇的复眼为椭圆形,当果蝇X染色体上的T6A片段发生重复时,形成棒状的复眼(棒眼),

如图所示。

・r6Ah'6A

野生型棒眼

棒眼果蝇X染色体的这种变化属于()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某植物中,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从而影响细胞

的增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

B.T基因突变导致染色体着丝粒无法在赤道板上排列

C.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常加倍

D.T基因突变影响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3.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

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

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

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Fi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3:3

C.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

D.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

4.某精原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倒位,如图甲。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倒位,同源染色体

联会时会形成倒位环,此时经常伴随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如图乙。完成分裂后,若配子中出现染色

体片段缺失,染色体上增加某个相同片段,则不能存活,而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常的染色体ABC・DE

正常的染色体abcde

TTI*

①②⑤④

倒位

倒位的染色体ad-c__b_

正常的染色体ABC.DE.

①、②、③、④代表断裂点位

图甲

A.图甲发生了①至③区段的倒位

B.图乙细胞中II和III发生交叉互换

C.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片段缺失

D.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3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

5.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缴氨酸,表

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

B.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

导致癌变

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

导致癌变

D.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

因重组可导致癌变

6.甲是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但不抗稻瘟病(rr),乙品种水稻抗稻瘟病(RR)。育种工作

者欲将甲培育成抗稻瘟病并保留自身优良性状的纯合新品种,设计了下列育种方案,合理的是()

①将甲与乙杂交,再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

②将甲与乙杂交,F1与甲回交,选F2中的抗稻瘟病植株与甲再次回交,依次重复多代;再将选取的抗

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

③将甲与乙杂交,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二倍体,从中选取抗稻

瘟病植株

④向甲转入抗稻瘟病基因,筛选转入成功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12

□Lb-r^)i-r-e

]_234

111[5~d)■・d)

12345

□正常男性■患病男性O正常女性

・患病女性②女性,未知患病情况

A.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

B.若n-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则n-2一定为杂合子

c.若m-5正常,则II-2一定患病

D.若H-2正常,则据III-2是否患病可确定该病遗传方式

8.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

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

B.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

C.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

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空

36

9.中外科学家经多年合作研究,发现circDNMTl(一种RNA分子)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

诱发乳腺癌,为解决乳腺癌这一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53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p53蛋白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C.circDNMTl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慢

D.circDNMTl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10.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昔酸序列,可检测识别区间的任意片段,并形成

杂交信号。某探针可以检测果蝇II号染色体上特定DNA区间。某果蝇的H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

分区段发生倒位,如图所示。用上述探针检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上“一”表示杂交信

号),结果正确的是()

11.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

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12.鲸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鲍、长江鳍等的线粒体

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鲍科分为尖吻酮类、大西洋酮类和太平洋酮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鳍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酶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酮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酶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13.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

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这1000棵植株中W1的基因频率是()

基因型W1W2W1W3W2W2W2W3W3W4W4W4

棵数21111422411626075

A.16.25%B.32.50%C.50.00%D.67.50%

14.如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B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

上的氨基酸

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P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甲MVHLTPEEKSAVTALWGKVNVDEVGGEALGRLLVVYPWTQ

乙,••W,A•••QLI»G»••••

丙.......DA•・A・•SG....................A................

T..............A・•・A・•・GF••・•K...............A

戊.......DA••AL•・G....................A•A«•A

A.不同生物p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

B.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p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

C.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

D.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15.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

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

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植物体表蜡质对耐干旱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获得一个大麦突变体Cerl(纯合体),其颖壳

蜡质合成有缺陷(本题假设完全无蜡质)。初步研究表明,突变表型是因为C基因突变为c,使棕桐酸

转化为16-羟基棕楣酸受阻所致(本题假设完全阻断),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基因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如图泳道1和2分别是突变体Cerl与

野生型(WT,纯合体)。据图判断,突变体Cerl中②基因的突变类型是。

2000bp

1500bp

1000bp

(2)将突变体Cerl与纯合野生型杂交.Fi全为野生型,Fi与突变体Cerl杂交,获得若干个后代,利

用上述引物PCR扩增这些后代的基因组DNA,电泳检测PCR产物,可以分别得到与如图泳道和

泳道(从1〜5中选择)中相同的带型,两种类型的电泳带型比例为。

(3)进一步研究意外发现,16-羟基棕稠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的D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也

发生了突变,产生了基因di,其编码多肽链的DNA序列中有1个碱基由G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没有

发生变化,原因是。

(4)假设诱变过程中突变体Cerl中的D基因发生了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产生基因d20CCDD与ccd2d2

个体杂交,F1的表型为野生型,F1自交,F2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完善以下表格:

F2部分个体基因型棕桐酸(填“有”或16-羟基棕楣酸(填颖壳蜡质(填“有”

“无”)“有”或“无”)或“无”)

Ccd2d2有®_______无

CCDd2有有②_______

17.玉米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籽粒的发育机制,

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1)研究者获得矮秆玉米突变株,该突变株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与相同,说明矮秆是

隐性性状。突变株基因型记作rro

(2)观察发现,突变株所结籽粒变小。籽粒中的胚和胚乳经受精发育而成,籽粒大小主要取决于胚乳

体积。研究发现,R基因编码DNA去甲基化酶,亲本的该酶在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发育中发挥作用。

突变株的R基因失活,导致所结籽粒胚乳中大量基因表达异常,籽粒变小。野生型及突变株分别自交,

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预期实验结果为0

(3)已知Q基因在玉米胚乳中特异表达,为进一步探究R基因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对Q基因的调

控作用,进行如下杂交实验,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Q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表1。

表1

组别杂交组合Q基因表达情况

1RRQQ(早)XRRqq(&)表达

2RRqq(宇)XRRQQ(含)不表达

3rrQQ(¥)XRRqq()不表达

4RRqq(辛)XrrQQ(4)不表达

综合已有研究和表1结果,阐述R基因对胚乳中Q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4)实验中还发现另外一个籽粒变小的突变株甲,经证实,突变基因不是R或Q。将甲与野生型杂交,

Fi表型正常,Fi配子的功能及受精卵活力均正常。利用Fi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统计正常籽粒与小籽粒

的数量,结果如表2。

表2

组别杂交组合正常籽粒:小籽粒

5F1(6)义甲3:1

(¥)

6F1(辛)义甲1:1

(&)

已知玉米子代中,某些来自父本或母本的基因,即使是显性也无功能。

①根据这些信息,如何解释基因与表2中小籽粒性状的对应关系?请提出你的假设。

②若B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则支持上述假设。

18.一个具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如图1。甲病是某种家族遗传性肿瘤,由等位基因A/a

控制;乙病是苯丙酮尿症,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所致,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O正常男女

%@患甲病男女

■患乙病男

©患甲乙病女

“//////4/,/A./A./

1.8kb

1.5kb

1.2kb

0.9kb}B/b基因扩增带

0.4kb

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甲病乙病o推测

II-2的基因型是o

(2)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怀孕母体的血液中有少量来自胎儿的游离DNA,提取母亲血液中的DNA,

采用PCR方法可以检测胎儿的基因状况,进行遗传病诊断。该技术的优点是(答

出2点即可)。

(3)科研人员对该家系成员的两个基因进行了PCR扩增,部分成员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图如图2。据图

分析,乙病是由于正常基因发生了碱基所致。假设在正常人群中乙病携带者的概率为工,

75

若III-5与一个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若III

-5和m-3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是前一种婚配的倍。因此,避免近亲结婚可以有效

降低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4)近年来,反义RNA药物已被用于疾病治疗。该类药物是一种短片段RNA,递送到细胞中,能与

目标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影响蛋白质翻译,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上述家系中,选择

基因作为目标,有望达到治疗目的。

19.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是一种罕见的口腔遗传病,严重影响咀嚼、语音、美观及心理健康。2022

年,我国科学家对某一典型的HGF家系(如图)进行了研究,发现ZNF862基因突变导致HGF发生。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HGF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o假设该致病基因的频率为p,根据最可

能的遗传方式,W2生育一个患病子代的概率为(列出算式即可)。

(2)为探究ZNF862基因的功能,以正常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为材料设计实验,简要写出设计思

路:o从个体水平验证ZNF862基因突变导致HGF,可制备携带该突变的转

基因小鼠,然后比较的差异。

(3)针对HGF这类遗传病,通过体细胞基因组编辑等技术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是否也可以通过对人

类生殖细胞或胚胎进行基因组编辑来防治遗传病?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0.某种由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S病)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眼球震颤,多在成年发病。

甲乙两人均出现这些症状。遗传咨询发现,甲的家系不符合S病遗传系谱图的特征,而乙的家系符合。

经检查确诊,甲不是S病患者,而乙是。

回答下列问题:

(1)遗传咨询中医生初步判断甲可能不是s病患者,而乙可能是该病患者,主要依据是(填

序号)。

①血型②家族病史③B超检测结果

(2)系谱图分析是遗传疾病诊断和优生的重要依据。如图1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中,一定不属于S病

的是(填序号),判断理由是;一定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

□正常男性O正常女性■患病男性•患病女性

图1

图2

(3)提取患者乙及其亲属的DNA,对该病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电泳结果如图2(1是乙,2、3、4均

为乙的亲属)。根据该电泳图(填“能”或“不能”)确定2号和4号个体携带了致病基因,

理由是。

(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孕前干预是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的重要环节。单基因控制的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也有可能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健康配子,再通过基因诊断和试管婴儿等技术,生

育健康小孩。该类型疾病女性患者有可能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请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其原

因是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物变异与进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野生型果蝇的复眼为椭圆形,当果蝇X染色体上的T6A片段发生重复时,形成棒状的复眼(棒眼),

如图所示。

■r6Ah~6A

野生型棒眼

棒眼果蝇X染色体的这种变化属于(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专题】模式图;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

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果蝇X染色体上的16A片段发生重复时,复眼会由正常的椭圆形变成“棒

眼”,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某植物中,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从而影响细胞

的增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

B.T基因突变导致染色体着丝粒无法在赤道板上排列

C.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常加倍

D.T基因突变影响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考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

【专题】正推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

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

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

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纺锤体的形成是在前期,T基因的突变影响的是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因此

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A正确;

B、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中期的特点,T基因的突变影响的是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

因此T基因突变染色体着丝粒可以在赤道板上排列,B错误;

C、着丝粒是自动分裂的,不需要依靠纺锤丝的牵拉,因此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

常加倍,C正确;

D、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进而影响纺锤丝牵引

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

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i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

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

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Fi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3:3

C.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

D.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

【考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D

【分析】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

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

由题意可知,敏感型为显性性状,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F1与甲回交相当于测交),敏感型与非

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为1:1:1:1的变式,因此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双隐为非敏感

型,其他情况都为敏感型。Fi为双杂合子(AaBb),甲为双隐,乙为双显。

【解答】解:A、Fi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Fi与甲回交相当于测交),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

3:1,为1:1:1:1的变式,因此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Fi(AaBb)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9A_B_、3A_bb、3aaB_)和非敏感型(aabb)的植株之比为

15:1,B错误;

C、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C错误;

D、DNA酶水解的是D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没用

水解RNA,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基因突变,考查学生的分析

综合能力。

4.某精原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倒位,如图甲。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倒位,同源染色体

联会时会形成倒位环,此时经常伴随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如图乙。完成分裂后,若配子中出现染色

体片段缺失,染色体上增加某个相同片段,则不能存活,而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常的染色体ABC・D_L

正常的染色体aJ。/e

tttT

(D®®®

I倒位

倒位的染色体ad-c__b_

正常的染色体ABC・D_L

①、②、③、④代表断裂点位

图甲图乙

A.图甲发生了①至③区段的倒位

B.图乙细胞中II和III发生交叉互换

C.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片段缺失

D.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3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

【考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分析】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

常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

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

【解答】解:A、由图甲可知是bed发生了倒位,因此是①到④区段发生倒位,A错误;

B、由图乙可知,细胞中染色单体H和IV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片段缺失,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配子中出现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则不能存活,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经过

倒位后交叉互换,可能会形成四个配子为:ABCDE(正常)、adebe(倒位但能存活)、ABeda(缺失了

e,不能存活)、ebCDE(缺失了A,不能存活),因此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2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D

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特点,理解减

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从而结合题图信息对本题做出正确判断。

5.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缴氨酸,表

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

B.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

导致癌变

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

导致癌变

D.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

因重组可导致癌变

【考点】细胞的癌变的原因及特征.

【专题】正推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D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解答】解:A、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缴氨酸,细胞发生癌

变,说明基因突变导致癌变,A正确;

B、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这是属于表观遗传,而导致肾母细胞瘤,说明表

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B正确;

C、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导致神经母细胞瘤,

说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C正确;

D、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基因重组,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细胞癌变的知识,考生掌握变异的种类,特别是区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

构变异中的易位。

6.甲是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但不抗稻瘟病(rr),乙品种水稻抗稻瘟病(RR)。育种工作

者欲将甲培育成抗稻瘟病并保留自身优良性状的纯合新品种,设计了下列育种方案,合理的是()

①将甲与乙杂交,再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

②将甲与乙杂交,F1与甲回交,选F2中的抗稻瘟病植株与甲再次回交,依次重复多代;再将选取的抗

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

③将甲与乙杂交,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二倍体,从中选取抗稻

瘟病植株

④向甲转入抗稻瘟病基因,筛选转入成功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诱变育种;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

【专题】正推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生物的进化.

【答案】C

【分析】1、1.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可以提高突变率,

创造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

2、杂交育种: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

法。

3、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①甲是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但不抗稻瘟病(rr),乙品种水稻抗稻瘟病(RR),

两者杂交,子代为RR、rr,Rr,若让其不断自交,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则得到的子代为抗稻瘟

病植株,但不一定是优良性状的纯合子,①错误;

②将甲与乙杂交,F1与甲回交,F2中的抗稻瘟病植株与甲再次回交,依次重复多代,可得到其他许多

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但抗稻瘟病植株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再将选取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

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可得到抗稻瘟病并保留自身优良性状的纯合新品种,②正确;

③将甲与乙杂交,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二倍体,从中只选取抗

稻瘟病植株,不能保证其他性状优良纯合,③错误;

④甲是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水稻,向甲转入抗稻瘟病基因,则抗稻瘟病性状相当于杂合,筛选

转入成功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选取抗稻瘟病植株,可获得所需新品种,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ILIW

12

=i-r-e

]234

12345

□正常男性■患病男性o正常女性

・患病女性②女性,未知患病情况

A.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

B.若n-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则n-2一定为杂合子

C.若III-5正常,则n-2一定患病

D.若II-2正常,则据m-2是否患病可确定该病遗传方式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专题】遗传系谱图;人类遗传病.

【答案】D

【分析】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种类及特点

特点病例

常染色体显性①《代相传;②发病率高;③男女发病我第多指、高胆固醇血症

常染色体隐性①可隔代遗传;②发融高;③近亲结婚时蛟高男女友=白化、笨丙酮尻症

疾色体显性①传;②相率高;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愚者男性;④愚者的母女都是愚者抗雄生素D性向偻病

①隔代遗传或交叉遗传;②男性军者多于女性愚者;

鹿渔体隐性红绿色盲、血刻后

③*性愚者父亲、儿子都是患者

①愚者为男性;②父传子、子传孙(愚者的儿子都是患者)

【解答】解:A、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只传男不传女;因为存在女性患者,该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

染色体上,A正确;

B、若II-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而m-3患病,其患病基因只能来自n-2个体,可推出该病的遗传方

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无论是哪种遗传方式,1-1不患病,

不携带致病基因,给n-2个体传的都是正常基因,而III-3患病且其患病基因只能来自II-2个体,

可推出II-2一定含有致病基因,一定是杂合子,B正确;

c、若m-5正常,再根据n-3和n-4患病,可推出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且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

位于x染色体上,in-5个体应该患病);I-1不含致病基因,给n-2个体只能传正常基因,而m-

3患病且其患病基因只能来自n-2个体,可推出n-2一定是杂合子,患病,c正确;

D、若n-2正常,根据II-1正常和m-3患病可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n-2患病,致病基因只

能位于常染色体上(若位于X染色体上,I-1或III-1个体应该患病);若II-2不患病,则无法判断

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进一步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8.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

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

B.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

C.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

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至

36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及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信息转化法;减数分裂;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分析】多倍体具有的特点:茎秆粗壮,叶、果实和种子较大,糖分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多。

【解答】解: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多倍体植株的优势即茎秆粗壮,块茎更大,所含的营养物质也更

多,A正确;

B、块茎繁殖为无性繁殖,马铃薯细胞经有丝分裂增殖,本身遗传物质并不发生改变,可解决马铃薯同

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同时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B正确;

C、Gggg细胞复制之后为GGgggggg,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

有2或。个G基因,C错误;

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其产生的雌雄配子为』GG、国Gg、Igg,只有存在G

666

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故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l」x工总,D正确。

6636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

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中外科学家经多年合作研究,发现circDNMTl(一种RNA分子)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

诱发乳腺癌,为解决乳腺癌这一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53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p53蛋白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C.circDNMTl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慢

D.circDNMTl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考点】细胞的癌变的原因及特征;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

【专题】正推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

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解:A、p53基因属于抑癌基因,其发生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正确;

B、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B正确;

C、circDNMTl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所以circDNMTl高表达会使乳腺癌

细胞增殖变快,C错误;

D、circDNMTl的基因编辑可使其不能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因而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0.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甘酸序列,可检测识别区间的任意片段,并形成

杂交信号。某探针可以检测果蝇II号染色体上特定DNA区间。某果蝇的H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

分区段发生倒位,如图所示。用上述探针检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上“一”表示杂交信

号),结果正确的是()

探针

,,、「倒位区段•…;

染色体.二二…一一二TH

探针识别区段

IIB.HJXJI

【考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专题】模式图;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分析】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解答】解:II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分区段发生倒位,基因位置变化,着丝粒的两端都含有探针

识别区段,并形成杂交信号。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己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

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考点】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

【专题】进化思想;生物的进化.

【答案】D

【分析】生物的进化不仅在地层中留下了证据(化石),也在当今生物体上留下了许多印迹(如痕迹器

官),这些印迹可以作为进化的佐证。

【解答】解:A、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了其可能起源于陆生

动物,A正确;

B、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不需要盲肠的消化而使其退化,B正确;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说明这些器官在这些生物中存在过,也说明该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

化而来的,C正确;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也可能有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痕迹

器官在进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以及生物的祖先方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2.鲍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鲍、长江鳏等的线粒体

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蛹科分为尖吻鲍类、大西洋酮类和太平洋蛹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酮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酮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鲍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鱼寻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化石证据;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答案】C

【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

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解答】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所以酮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

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

B、同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

离,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的生物变异进行选择,影响生物的进化,B正确;

C、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故酮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

D、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可以揭示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还可以揭示当今

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13.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

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这1000棵植株中W1的基因频率是()

基因型W1W2W1W3W2W2W2W3W3W4W4W4

棵数21111422411626075

A.16.25%B.32.50%C.50.00%D.67.50%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专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生物的进化.

【答案】A

【分析】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相关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