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案重点提取_第1页
美学教案重点提取_第2页
美学教案重点提取_第3页
美学教案重点提取_第4页
美学教案重点提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案PAGEPAGE111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案一、鲍姆加登与“美学”(简答单选)1、“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第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出版著作《美学》提出的,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被公认为是美学学科的创立者。2、鲍姆加登《美学》的研究内容:他认为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它)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美的根源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3、诞生所引发的问题:(1)它以感性为研究对象,影响到今天对美学的理解。(2)尽管其意图在于提高诗和艺术的地位,但他仍然将“感性”视为一种认识能力,而且是“低级”认识能力,使美学处于从属于哲学、逻辑学的格局中。直到康德那里才真正奠定了美学独立学科的地位,所以康德又被称为美学的真正奠基人。美学的学科定位(简答单选)1、人类的知识可以大体分为三类:自然科学(人与自然)、社会科学(人与人)和人文科学(人与自我)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我们对美学的定义: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三美学研究历史人物(单选):1、毕达哥拉斯数A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一切都根据数的原则构建。B美是数量比例上的和谐。和谐起于对立的统一。2、苏格拉底:A他将美与善相联系,认为有用就美,有害就丑在美学史上,B他是第一位从自然角度转到社会角度考虑美的问题的人。3、柏拉图A区别“美的事物”与“美本身”,B理式论模仿说:美是一种理式,C理式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存在,D三个世界。模仿的艺术最低4、亚里士多德:A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式”论,所以他的美学主要表现为艺术理论。B美不是超越现实世界的一种理式,而是“秩序、匀称与明确”,同时又与善紧密相连。但并非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令人愉快的善才是美的。C美的对象能够引起极大的愉悦或快感,具有迷人的力量,以至令人感动。D《诗学》,西方第一部文艺学专著。四:康德和黑格尔(简答论述)1.康德在哲学和美学中都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解决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和对立。他把自己的哲学分为认识论(研究真)、伦理学(研究善)和审美学(研究美)三大块。审美判断力可以将人类在事件过程中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相统一。用美来沟通真善对立。三大批判研究问题研究领域对应学科纯粹理性批判(1781)知识何以可能真的原则(自然)认识论实践理性批判(1788)道德何以可能善的意志(自由)伦理学判断力批判(1790)知识与道德如何统一,完整的人审美判断力(自然与自由互相引入)美学③、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美学》的基本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2.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五、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思想(论述)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鱼自然,个体与社会的遗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即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普通的研究对象,并将美与善等同,它侧重于人生实践,比西方美学思想更具有广阔性的人生实践性。其思想的精微处,又能够显示出更大的包容性。儒家美学: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儒家美学注重以善为美,强调美与善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重视审美与艺术的道德伦理作用,它的核心概念是“礼”、“仁”。所谓“礼”是指周王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是对上下等级、尊卑老幼的秩序的反映。所谓“仁”简单地说就是亲子之爱。“礼”和“仁”互为表里,一个是外在的制度和秩序,一个是内在的要求和规范。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主要是在“仁学”上,美不是别的,就是“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完满实现,而“仁”的实现也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儒家主张入世,故子曰“里仁为美”。因此,儒家文化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伟大寓于平凡。道家美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以自然无为为美,强调人的精神情感纯任自然的自由表现,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即是“天人合一”,把人与永恒无限的自然的合一看作是最高的美,主张出世。其核心概念是“道”、“游”、“妙”。所谓“道”是指那种万物由此而出,又复归于此的存在,它是自由的(以自身为目的)自然的(以自身的根据),是宇宙的本质,其特征是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在道家看来美的本质应是自然无为,所谓“游”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超越,是从有限奔向无限,以至“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所谓“妙”是“游”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敞开心胸、包容万物,而去迎会吐纳天地之流的审美愉悦。也即是庄子所说的“朝彻”——生命、世界、存在刹那间被照亮,有如初升的太阳那样清明澄澈。儒道比较:相异:a、儒家强调美与善的密切联系,强调社会功利性;道家强调美与善的区别与对立,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b、儒家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协调;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互补:a、从儒家可以深刻理解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从道家可以深刻理解审美和艺术活动自身的特征。b、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可以帮助克服冲淡道家虚幻消极的影响;道家向往自由的精神又可以动摇冲击束缚个性的儒家教条。c、追随儒家有利于发展基调刚正严肃的人工美,有利于发展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追随道家有利于发展基调自由奔放的自然美,有利于张扬活泼的浪漫主义精神。六、中国当代美学简况(简答单选)(一)从新中国的建立到现在,中国当代美学即马克思主义美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49年到66年,可以说是创立、建构阶段,尤其是1956年产生了中国美学的第一次大讨论意义重大且深远。第二阶段,文革十年可以说中国当代美学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文革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学逐渐复苏和繁荣,自身的研究在加强,中西方的交流在加深,当代美学正在步入成熟的年代。(二)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高尔太。这五位先生各自经历不同,说理路各迥异,除宗先生较为“超脱”之外,其余的都是“沙场宿敌”,各执一路,循环驳难,形成了美学界的四大派别:1是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派;2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派;3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4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社会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即实践美学。80年代后,对中国美学讨论有几种现象;一是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二是方法论的引进;三是李泽厚的社会实践美学得以完善;四是蒋孔阳为代表的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类创造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不断完善。七审美与人生(论述)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一)审美是人生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作为一种人生实践,它是人类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对象的一种特殊把握方式,它所追求的美如认知活动中的真,伦理活动中的善一样,是实践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方面来讲,它所生成的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以生产为条件下所构成的生存,呈现为一个动态发展,它是审美本身能够不断变化,生成意义。(三)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具体的审美活动来看,人生追求艺术化,在更为本质的层面上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断相互建构生成的过程。二、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1)境界与人生境界①、关于“境界”的认识。汉语文献——时空界限;佛教文献——主体觉解;艺术文献——情景交融的心理状态②、关于“人生境界”的认识。冯友兰的四大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宗白华的六大境界。(2)从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艺术境界的生成①、审美作为人生实践过程中主体的人对自我劳动改造对象结果所进行的肯定性价值判断,它能够讲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有限的生命存在与无限生命的存在,将个体的存在与社会集体的存在相统一,以确认生命存在所具有的价值意义。②、境界强调的两个方面:一是生命本体对于对象世界所进行的忘我体验,而体悟生命的存在意义;二是生命对于存在自然而然的感受能够将个体与存在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境”本身包含两重意义;一是空间的转化,二是时间的变化,可以引申为生命在时空的交替中存在变化和发展,而境界则将人的存在与人类的存在相统一,在具体的“境”之中,它即包含了当下性存在,也包含了审美想象间。③、人生境界是指向在生存实践中,个体的生命通过具体的生存实践方式,能生成内在的精神观念和在自由创造的过程中对对象世界所进行的加工改造,并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多样性关系。八、审美需要(名词)1.审美需要: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而生成对象世界,并进一步希望自己能够在对象世界中认知自己,肯定自己的一切内在的精神判断。2、审美需要具有的特征:一是审美需要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实现主体对当下世界的超越,而创造出理想的生存状态,以促进人类的存在发展;二是审美需要中,主体的人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并生成自己,最终肯定自己,在具体的扬弃活动中完善了自己。可见,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九、审美理想(名词)1、概念:即美的理想,它强调在生存实践中,人们的观念里所生成的理想状态下的美的形态,它引导这人们的审美判断。2、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一是审美理想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对象的审美判断;二是审美理想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它能够显示出普通性于偶然性,对具体的审美活动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人对对象的判断。十、审美趣味(名词)1、概念:指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欣赏能力和外在的兴趣爱好形式,它使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显示出来。2、特征:一是个体性,生理和心里结构的差异,使审美主体的趣味爱好各不相同。二是社会性,不同的时代、社会由一种普遍性的倾向,而左右着个体的审美欣赏活动。三是“审美趣味”无好坏。四是判断审美趣味好坏的票准:能否准确客观的反应对象的属性,能否准确的显示出审美的理想。十一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简答)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本真性:是指主体的人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对对象的自由自觉地改造,能够展示出人自身的存在形式,并以符合人性的方式去观照对象存在,使对象显示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展示和确证。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不和对象相分离,而且他就直接地栖居在它所创造的世界中。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它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功利是强调实际的利益占有,而无功利则是指存粹的精神想象而造成的精神愉悦。审美活动在直接层面总是无功利,在间接层面总是功利。审美活动又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自律是指向审美活动过程就是目的的本身,它构成一个自足的存在,而他律则是指向审美活动要受制于物质的限制,随物质水平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十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简答单选)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一、惊异:“惊异”首先是审美活动中精神现象得以发生的起点,它表现为主体的人对于对象的一种追问,其根源在于对生命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一种反思,从日常的生存状态走入理想的生存状态,一方面,它呈现出生命过程中精神的暂时中断,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存在的更大跨越,最终它引起生命本身的体悟和创造属于人的意义。二、体验:审美体验呈现为在特定的时空和境界之下,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性存在状态,它表现为主客相融,主体能够在对象中体悟判断生命的存在状态。特点;在具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它呈现为主体与客体的整体性和具体性相互交融的特点,一方面整体性是指向生命体验的人类共通性和客体对象的属性的普遍性,具体性是指在主体生命和客体对象的相互交流对话,这以具体行为中显示出来。三、澄明:澄明是指向去掉遮敝走向光明,澄明之境是指向人的生存状态能洞悉自我生命的内在本质力量,同时又能把握客体对象存在的价值,并在本质的生命存在中,能客观公允的判断相互的关系,从而指向精神上的澄明之境。十三、悲剧的审美内涵(五个名词解释)1、悲剧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形态,它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主客观条件限制下所必然遭受的伤害与失败。悲剧中规律性与目的性不仅处于严重尖锐的对立形态,而且表现为规律性对目的性、真对善的否定。2、从人类总体进程看,人的本质的失败是局部的和暂时的,悲剧并不改变人类光明的前景。不存在“全人类的悲剧”。3、所谓失败和受到伤害,不能片面、肤浅地理解为肉体的死亡或伤害,而是指在本质内容上、在矛盾斗争的总体形势上,主体被客体做压倒,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目的性愿望被严酷的客观规律所否定,体现人的本质的劳动实践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受到损害乃至丧失。按高尔基的话来说,就是“人性的毁灭”。4、悲剧是在特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下对象化活动不可避免的失败,它具有历史必然性。5、悲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受挫和失败,它具有人文学科固有的正面价值规范性。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6、悲剧审美感受的特征:对客观规律性的紧张思索与对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强烈感动交错融合,震撼激荡,使人悲愤、压抑、痛苦,而又超越出来,充满力量,同时还获得哲理性的人生审视眼光。十四.喜剧1、喜剧的实质是失去存在根据的对象坚持它的存在,暴露内容的空虚,成为可笑的对象。2、喜剧形式特征:形式大于内容。3、思想性和智慧性也是它的特征。4、喜剧冲突有突发性,有悬念。十五、优美优美的概念及基本特征1、优美是一种基本的审美形态。它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活动完满统一的呈现与展示。2、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其次,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正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再次,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优美的事物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总是互为表里,和谐完美地展示着美的形式的自由的本质,从而达到交融无间、浑然一体、和谐同一。十六、崇高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十七、丑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最后才是一个美学范畴,一种审美形态。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的初始形成,离开对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把握和理解;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丑不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对于不同时代的人而言,丑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而我们今天对于丑的理解,也显然是一个丑在社会和历史中不断发展的结果。从美学史的发展与美学学科的构成来看,丑是一个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审美形态和范畴,也成为当代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丑”作为审美形态的形成1、首先、对于丑的忽视既有西方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美学自身的规定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丑上升为一种审美形态乃是美学发展的结果。丑之所以成为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由于:a、审美创造化丑为美。b、审美评价的主体性。c、形式的丑蕴含着内容的美。2、其次、在西方古典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美学的主流是研究美而非丑。丑成为审美范畴,是美学自身对于丑的价值逐渐由否定到接纳到认同结合在一起的。3、再次,审丑不等于审美,至少审丑的加入使得审美活动趋向复杂化。十八荒诞的产生面临虚无深渊的“荒诞”之所以长期以来弥漫在现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领域之中,其根源大致有二,即理性精神的丧失和宗教信念的崩溃。荒诞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意上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一种努力。这个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人为自己的‘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规范都已经崩溃了”。荒诞是过去的传统的信仰毁灭了而新的信仰还没建立起来的可怕的虚空的反映,是人们陷入信仰危机,在精神世界的荒原上孤独凄楚、无依无靠地徘徊在迷惘、困惑、焦虑之中的体现。十九、“中和”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中和”的内涵:它既有量的折衷、平衡,又有质的交汇、融合。它是一种尺度,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三、中和的审美特征(一)、中和强调适度第一、情感的适中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二)、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和所体现的多样性的统一,是平和的、宁静的、渐进的和谐,它是人们关于自然或事物是对立、变化、统一的认识。(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二十神妙的内涵所谈的“神”与“妙”的这种对于有限的超越,所以当“神”“妙”结合起来的时候,指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神妙的审美特征第一、形上的超越性第二、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第三、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第四、神妙具有内在自由性二十一气韵的内涵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得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二、气韵的审美特1、生命活力2、浑然天成3、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4、动态感受二十二意境意境的审美内涵和审美特征所谓意境乃是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的生活景象溶为一体后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意与境以及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形与神,情与理,心与物的和谐交融。若说“典型”具有西方味道,更适用于再现艺术,那么“意境”则富有中国特色,更适用于表现艺术,从艺术史上看,西方传统艺术更偏重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因此形成了“典型”这一范畴。中国传统艺术更偏重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因此形成了“意境”这一范畴。意境的审美特征首先,从审美客体来看,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构多起于山水之中,外部自然中能够传达出生活神趣的事物形象是构成意境的客观基础,而内部心灵中灵动变化的情感意趣又恰似那外部自然的主观延伸。由于艺术家心中情思万千、波澜起伏、变化不定,不是一个固定不动的单纯的意象,只有大自然那无限丰富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流泉、飞鸟等等才足以表现艺术家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其次,从审美主体来看,艺术意境是情与理的统一,意境之中包含着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和人格涵养。再次,从审美主客体的意境创造来看,对意境的创造要求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合一。二十二。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感性直观“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的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自己的感性外观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的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一)、与感性直观性相关,审美经验的另一特征是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审美无利害”的影响3、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一)、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情感体验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和动力。没有情感活动,就没有审美经验。(二)、情感与感知的关系:一般来说,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经常是互相激发、互为因果的,在审美经验中,感知和情感的相互交织和伴随尤其是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情感作为审美经验的激发因素构成了感知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感知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材料也因此而具有了明显的情感色彩。4、自由无限性(一)、自由就是人的意志的自我肯定,也就是人的意质具有的自发性、主动性(二)、从审美经验的整体来分析,它确实具有使人身得以全面、丰富、健康展现与发展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审美的最高目的的表现,也就是自由无限性。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由于审美经验中多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审美经验现象中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瞬时性等等。二十三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一、感知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直觉的总称。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直觉则能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是审美主体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混沌状态。二、想象(一)、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它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又可以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二)、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的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三)、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直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再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总之,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三、情感(一)、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格式塔心理学的情感特征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情感活动于人的感觉一样,都是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属人的本质的。而对象化活动的后果总是双方面的,既一方面是人的感觉和情感的人化,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的人化。(三)、对象的情感特征为什么会于主体的直觉结构产生相互对应的关系?根本上还是因为自然的人化于感觉的人化是相互对应的。四、理解(一)、审美理解具有非感念性的特点。(二)、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得特点,从而是审美对象得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审美理解所运用的是反思判断力,这也就决定了在审美经验中主体自身要更深的参与进来,正因为这样,审美主体所获得的采不是科学认识,而是对于对象带有个体色彩的审美体验,这雅是审美经验中理解有多义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四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单选)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所谓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关照、欣赏的态度。叔本华在实际上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处于物我不分、交融合一的状态。所以说审美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主观的感觉能力与对象的客观特征之间的。审美对象对于身体的呈现是审美经验第一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这种呈现中,通过作为整体的身心来进行原始的审美直觉活动,就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二十五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一、艺术家纯粹的内在生产机制艺术家的纯粹的内在机制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它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等方面。1、艺术敏感艺术敏感是指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异常敏锐的感受力。它分为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表层指对作为对象的生活现实的感受力;深层指对生命的感受力。艺术敏感的特征是启动的突然性。2、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3、艺术技巧指将想象力创造的意象最终固定并赋予它物态和形式的能力。二、

艺术家的其他素质如果说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适是艺术家必备的不变的素质,那么可变的也应受到重视,它们就是艺术家的学识、经历、传统、性情等等。二十六

艺术创造的过程(单选)一、

触发阶段二、

展开阶段三、生产阶段二十七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简答)一、物质材料层这一层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盒录像带等。我们之所以把这些因素也看做是艺术作品的一个结构层面,是因为艺术作品也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来构成的。二、符号形式层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符号层的存在有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都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其中能指是指语词的音响形象,所指是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