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④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课文注释①中写到“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联系全文,可以概括出本文写作目的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①函谷举(
)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4.下列四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翻译下列句子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6.第③段划线句以极其概括的语言写出了秦灭亡过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楚人一炬”所指的事件是什么?这种写法是否符合“赋”的主要特色?7.“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8.《新唐书·杜牧传》评价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请结合选段的议论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认识。9.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铺陈描述阿房宫的?这样的描写对于表达中心有何作用?。10.结合赋文的知识,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答案】1.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并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2.
①被攻占;
②以……为借鉴
3.C
4.D
5.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
6.指项羽火烧阿房宫,这种写法不符合赋的主要特色,因为赋的主要特点在描写事物时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划线句却以用凝练、概括的笔角触来书写。7.不相同。①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8.选段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笔锋直指当时的统治者。作者杜牧借此告诫唐王朝,要“爱人民”,不要挥霍无度,劳民伤财,否则就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选段最后的议论体现出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的勇气和胆量。9.第一段充分描绘出阿房宫建筑精致豪华、富丽堂皇,第二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这两段都表现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联系全文,可以概括出本文写作目的”,然后文章的内容以及写作的背景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首先看文章所写的内容,本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结尾部分表明观点“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再看本文的写作背景,题干中提到课文注释①中写到“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知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是借古讽今,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杜牧作《阿房宫赋》的目的是“指陈病利”,此赋笔锋直指当时的统治者,唐敬宗贪好声色,大兴土木,在位三年即为宦官所杀,杜牧希望“后人”即唐朝统治者不要挥霍无度劳民伤财,要爱民,避免重蹈秦朝统治者的覆辙。最后这段议论显示了杜牧直陈病利的勇气和胆量。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①“函谷举”意思是“函谷关被攻下”,“举”,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思是“被攻占”。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思是“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鉴”是意动用法,以……为借鉴。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词语的今意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词。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中“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气候”古义指的是“天气”(雨雪阴晴);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中“收藏”古义指的是搜刮的金银财宝,今义是指把某件东西拿在自己手中。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可怜”,古义指可惜;今义指怜悯。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一旦”古今同意,都指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将来有一天,含有“万一”、“突然”、“如果”等预设意味。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独夫”古今同意,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⑥“用之如泥沙”中“泥沙”古今同意,泥土沙石。⑧“多于市人之言语”中“言语”古今同意,话,人声。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四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比;A项,第一个“焉”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焉”是句末语气词;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不译,表修饰关系;C项,第一个“夫”,名词,成年男子的通称,第二个“夫”,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歌台”省略“于”,应为“歌于台”,意思是“在台上唱歌”;“融融”,和乐。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典故以及把握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③段划线句以极其概括的语言写出了秦灭亡过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楚人一炬’所指的事件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这种写法是否符合‘赋’的主要特色”,然后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解答。第一个问题,考生可以结合所学历史来分析“楚人一炬”的事件。这句话是交代阿房宫被烧的事实,“楚人”是指项羽,因为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一炬”是指项羽在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第二个问题,考生要先回顾“赋”的特点,然后再分析划线句的特点,最后分析与“赋”是否相合。“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即铺陈文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再看划线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几句话却极为简洁概括,由此可知,与“赋”的特点是不合的。【点睛】古今异义的种类: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2.词义的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7.名称说法的演变。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由此可以知道,前面的两个“六国”指的是六个国家,第三个“六国”应是指的六国的统治者。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新唐书•杜牧传》评价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请结合选段的议论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认识”,首先应理解“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选段中议论性的句子,分析其中表现出的“敢……”的勇气和胆量。文章最后直陈问题所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把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并借此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如果不吸取秦王朝和六国的教训,不爱百姓,就会重蹈秦王朝的覆辙。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和段落作用的能力。第1段分为四层,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对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整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第2段分为三层,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整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阿房宫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从而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铺垫。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比如文中第③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写秦始皇的奢侈,阿房宫的华丽,极尽其致,气势夺人。用“使”字领起,运用铺排、夸张和对比手法摆出一系列罪证。从“负栋之柱”“架梁之椽”“瓦缝参差”“直栏横槛”“钉头磷磷”到“管弦呕哑”,再分别与“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在庾之粟粒”“市人之言语”进行对比,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参考译文:六国统治结束,四海合而为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覆盖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直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飞檐像鸟嘴般高啄。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高高低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冷。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早上唱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那是宫女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宫女们泼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升云雾横绕,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那是皇帝乘坐的宫车驶过;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也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久久站立,倚门远眺,盼望着皇帝来临。有些人竟这样等了三十六年,都没能见到皇帝。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2023春·北京顺义·高一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战国策》书录【注】刘向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一。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及春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势便形利,权谍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有删改)【注】书录:综述书籍的版本、评论和源流等内容的图书目录。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其余业遗烈
烈:功业B.期会以相一
一:协调一致C.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
捐:抛弃D.生从横短长之说
生:谋士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众贤辅国者既没
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B.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不敢窥兵于关中C.至始皇因四塞之固
不得不因势而为资D.自上为之
为之谋策者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致刑错四十余年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B.歌说以相感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C.敌侔争权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D.虽不可以临国教即使不可以临时指导那些国家14.本文与《阿房宫赋》都论及秦的灭亡。请结合本文第四、五段与《阿房宫赋》最后一段的内容,概述它们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答案】11.D
12.C
13.D
14.本文第四、五段写秦的灭亡,旨在说明道德仁义是治国之本,权谋之术只能临时救急,不能作为治国长久之策,提示人们辩证地看待谋臣策士。《阿房宫赋》最后一段写秦的灭亡,旨在规劝当朝统治者要引以为鉴,切莫蹈秦王朝的覆辙。【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生:谋士”错误。“生”,创立。句意: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者”,代词,……的人。句意:能辅佐国政的众多贤人都死去了。“者”,代词,……的情况。句意:二十九年内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B.“于”,介词,与“见”一起表被动,被。句意:而游说权谋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介词,从,向。句意:因而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C.“因”,介词,凭借。句意: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因”,介词,依靠、凭借。句意: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D.“为”,动词,做。句意:统治者这么做。“为”,介词,替。句意:替他们出谋划策的人。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虽”,应是“虽然”;“可以”古今异词,应译为“能够用于”;“临国教”,应译为“治国教化”。句意:虽然不能够用于治国教化。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的能力。由本文第四段“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可知,秦国依仗的是狡诈的谋略,没有仁义道德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再由“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也,不亦宜乎”可知,周王朝用道德教化百姓,使百姓归顺,而秦朝不这么做,因此破灭。由此说明道德仁义是治国之本。由本文第五段“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可知,作者认为,谋士的谋略是为了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所做的都是权宜之事,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化解战争。由此说明权谋之术只能临时救急,不能作为治国长久之策,提示人们辩证地看待谋臣策士。由“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知,《阿房宫赋》最后一段写秦的灭亡,旨在规劝当朝统治者要引以为鉴,切莫蹈秦王朝的覆辙。参考译文:周王室自从文王、武王开始兴起,崇尚道德,重视礼仪,因此仁义之道通行于天下,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远方各族仰慕(周朝的)道义,没有不臣服的。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有四五百年了,可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事业和功绩,仍在流传,不曾泯灭。春秋五霸兴起,他们也还能尊崇、侍奉王室。五霸之后,当时的君主即使有失德的,臣子们也能辅佐君主,以求都能在中原地区立足,(此时他们)仍然能用道义相支持,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相约会盟以求协调一致。天子的命令,还会被执行。会盟的国家,仍有羞耻感。小国能够有所依靠,百姓能够有所生息。周王朝流传下来的教化,岂不是很伟大!到了春秋之后,能辅佐国政的众多贤人都死去了,礼义也就衰落了。孔子虽然论《诗》《书》,定《礼》《乐》,(他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但)因为他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势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而已,(他们)都是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零售连锁店加盟协议书模板
- 保姆岗位年终总结
- 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内装修方案
- 商业区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 电信行业网络故障应急处置方案
- 医院疫情防控探视人员报备制度
- 物流公司新冠疫苗运输方案
- 培训机构运营经理的工作总结
- 2011年农业科技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 高校心理健康监测制度
- 《老年人生活照护》试卷B卷及答案
- 课程设计几种排序算法
-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学前教育法学习重点1
- 体育教师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幼儿园中班健康《运动过后》课件
- 2025届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企业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高中政治统编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 牙用漂白凝胶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