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学案_第1页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_第2页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_第3页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_第4页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7《我与地坛(节选)》学案黄鹤楼①[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②汉阳树,芳草萋萋③鹦鹉洲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②历历:分明的样子。③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④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揣摩品味课文中恳切、沉静、绵密、抒情的写作方式。2.了解、体会作者审视了自己以往15年尤其是病残以后的心路历程,重新获得的对人生、命运的深刻认识;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其家人内心的悲苦。3.明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死的态度。作家作品史铁生简历: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地区农村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代表作:《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合欢树》、《奶奶的星星》等。课文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3万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资料卡片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淡褪(tuì)宿命(sù)坍圮(tānpǐ)玉砌雕栏(qì)亘古不变(ɡèn)撅(juē)窸窣(xīsū)窥(kuī)蝉蜕(tuì)嘈杂(cáo)颓(tuí)熨帖(yù)尴尬(ɡānɡà)迄今(qì)福祉(zhǐ)宿eq\b\lc\{\rc\(\a\vs4\al\co1(宿命sù,一宿xiǔ,星宿xiù))熨eq\b\lc\{\rc\(\a\vs4\al\co1(熨帖yù,熨斗yùn))柏eq\b\lc\{\rc\(\a\vs4\al\co1(古柏bǎi,柏林bó))捋eq\b\lc\{\rc\(\a\vs4\al\co1(捋虎须luō,捋胡子lǚ))★字形辨析eq\b\lc\{\rc\(\a\vs4\al\co1(檐yán屋檐,澹dàn澹泊,瞻zhān瞻仰))eq\b\lc\{\rc\(\a\vs4\al\co1(薛xuē姓薛,孽niè孽障))eq\b\lc\{\rc\(\a\vs4\al\co1(迄qì迄今,讫qì收讫,吃chī口吃))eq\b\lc\{\rc\(\a\vs4\al\co1(祉zhǐ福祉,址zhǐ地址,趾zhǐ脚趾))★词义辨析废弃·废止“废弃”指抛弃不用;没人要,很破旧的东西(多指房屋)。“废止”指取消,不再行使(法令、制度等)。※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对两千多件司法及司法解释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其中废止的177件已向社会公布。暗淡·黯淡“暗淡”和“黯淡”,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也可形容没有前途、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情绪。※现货黄金日内小幅走低,但仍处在近期窄幅交易区间,上周美国数据表现大多理想,令黄金魅力略显暗淡。※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很久不来了……”★熟语积累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对火箭和凯尔特人来说,一个在场上疑似行尸走肉,一个在场上好似失魂落魄,又或者说,这是一场哀兵之战。“摇头晃脑”为双义熟语,既可以作褒义词,也可以是贬义词。解释理解时要注意语境。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老师写得认真,我们也不敢马虎,沉浸在写字的氛围之中,大有老夫子诵读诗书时摇头晃脑的感觉。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泛指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欧债危机的集中爆发,在重挫了欧元的同时,使美元短时间内维持强势,美国乘机发行国债,趁火打劫,一石二鸟,实在高明。一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①。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2]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②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4]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③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5]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6]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7]“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8]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9]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0]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11]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⑤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那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⑥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⑦而微苦的味道。[12]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13]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二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14]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15]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道,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这不用保密,这些现在不用保密了。[16]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我很要面子。可是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我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我确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都是哪儿有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像个人质,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不定哪天被处决,不定哪天就完蛋。[17]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你又想到了死了。我想见好就收吧,当一名人质实在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我为写作而活下来,要是写作到底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气了?你这么想着你却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写。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18]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想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压根儿没有这个世界的好。可你并没有去死。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可是不必着急的事并不证明是一件有必要拖延的事呀?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你还写吗?还写。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担心你会枯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19]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20]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21]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⑧。[22]第二部分:作者假设了一位园神,在与园神的精神对话里,作者着重回顾了最关键的问题,即为了什么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这些问题是贯串全文的核心问题。①地坛: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城区北部。②坍圮(tānpǐ):倒塌;坍塌。③亘(gèn)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④窸窸窣窣(xīxīsūsū):形容细小的声音。⑤雨燕:一种外形体态近似燕科鸟类的鸟,两翅尖长,尾羽多呈叉状;通常营巢于峭壁缝隙、高大屋檐或树洞中,属于益鸟。⑥灼烈:鲜明而热烈。这儿形容气味浓烈。⑦熨(yù)帖:妥帖舒服。⑧福祉(zhǐ):福气。[1]为什么要写园子“很少被人记起”?与“我”对古园的态度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古园对“我”的不一般的意义。[2]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3]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拟人手法的运用意在不断渲染、讲明我和地坛有太深的渊源。在作者的心目中,地坛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地坛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地坛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4]这句话用语新奇,耐人寻味,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①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后面一般不跟宾语,作者让这几个词都带了宾语。这样写,突出了荒园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历经沧桑的地坛变得荒凉残破,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②用描写人的作风的词“浮夸”、“炫耀”来描写琉璃、朱红,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对“琉璃”、“朱红”的厌恶与蔑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③用排比手法,描写地坛变迁,突出沧桑厚重的历史感。作者遭遇不幸,与荒凉冷落的地坛同病相怜,地坛为作者提供了心灵憩息的家园,古园的荒芜冷落正是他悲苦命运的烘托。语言新奇,感情深沉。[5]如何赏析这句话深刻的内涵?作者残疾之后,地坛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超越苦难精神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6]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不说园墙挡住了日光留下了一溜阴凉,而说“斜切下一溜阴凉”,既表示了日光是斜照的,又把阴凉比作一个固体物质,可用刀来切,还把“园墙”拟人化,似乎它主动地造出了“阴凉”,静态的物象变得生动可感。又将“园墙”置于“金晃晃的空气”中,写出了“园墙”与“空气”的关系,“空气”往往是被人忽略的,作者用“金晃晃”来修饰,别出心裁,给人满眼都是灿烂的阳光的感觉。[7]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草叶上的露珠滚落往往不为人们察觉,而作者坐在轮椅上长时间的静观默想,于是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感觉。露珠无声滑落,却成了“轰然坠地”,真是“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露珠轻轻落地,却“摔开万道金光”,真是异想天开的大胆夸张。“摔”写出了千钧之力,一点微光幻作“万道金光”,作者于细微处看出大千世界的灿烂辉煌。史铁生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一切景物,如蚂蚁的摇头晃脑,瓢虫的展翅升空,在他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连小小的露珠也倍增光彩,充满诗意。[8]“荒芜但并不衰败”是不是矛盾?“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情形。作者再来地坛,看到蜂儿、蚂蚁、瓢虫、露珠时,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它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因此“并不衰败”。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9]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月光的?写月光落到地面的效果:“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这“亮”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由“满地上都亮”我们推知:月亮升高了,时间推移了,史铁生在园中呆得时间太久了。照应下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10]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这句话哲理性很强,这一思考的结果让作者走出悲观的阴影。既然死是一种无须再说的事,毋庸置疑,这里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珍重,作者终于意识到关键是怎样活下去。这同时也给我们以生命的启迪。[11]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作者“生与死”参悟的一个照应,又是对下文“怎样活”的张本,作者暗示自己将一直思考下去,直到生命尽头。[12]这一句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用“坦然”修饰“安卧”,表达了作者虽然双腿残疾,但心理却很平静,无所顾忌,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坚强信念。作者写秋霜下静卧的落叶,体现了落叶面对最终自然归宿的平静和理解,折射出作者的心态。以一种“微苦的味道”表现了作者在自然面前追求和谐的姿态。“熨帖”是一种心理感受,作者看到日升月落,春来秋往,园中万物生生不息,感到生命的可贵,摆脱了死神的羁绊,心境安然自适。看到了落地的树叶“坦然安卧”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熨帖”的感受。在这里,作者已移情于物了。[13]这一节中所列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连用了六个“譬如”,列举了园中的多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任谁也不能改变”,这就是古园!从这六句“譬如”中,作者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任人“肆意雕琢”的经历不正是自己因为双腿残疾而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写照吗?但古园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我”呢,也应学习这种精神,即身体虽然残废,精神却不能残废。[14]为什么要假设一位“园神”?作者假设有一位“园神”注意到了自己,实际上是转换一个角度继续深层次地进行自我观照。[15]为什么要换为第二人称?以“你”和“我”的答问过程剥开作者灵魂的外壳,露出作者的内心。[16]从作者对写作初衷的揭示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这是作者创作的初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坦诚,这也是史铁生散文能够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17]怎样理解“自己活得像人质”?“人质”意思是作者似乎被文学扣留了一样,你必须拼命写作,才让你活下去。作者认为写作是为了活着,而要活着就必须拼命写作;不写作了,艺术生命就会终止,甚至人的生命也就完了,没有意义了,作者说他活着就像人质,形象地表现了他写作的狂热。[18]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快要晒干的毛巾”比喻写作素材枯竭的困境,“好歹又拧出点水来”比喻在困境中终于写出了作品。“好歹”是作者谦虚的说法。对写作困境的突破,作者说得谦虚而轻松,我们却从中看出了史铁生对写作的执着和他写作过程的艰难。[19]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每一个献身艺术的人都好像是被艺术扣作了人质一样,你必须拼命地去工作和写作。[20]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所谓“懂得欣赏的观众”指那些能够理解演员、认同他们的付出的人,这些人让“演员”重新找到了自我价值,因此说“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21]“乏味的演员”、“倒霉的观众”指什么样的人?“乏味的演员”指蹩脚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令观众倒胃口。“倒霉的观众”指那些太沉溺于作品的观众,完全沉浸在作品里而不能自拔的观众,他们没有保持审美的距离。[22]“这”指代什么?什么是“罪孽”?什么是“福祉”?“这”指“我”成年累月地在这园子里坐着,思考人生,思考写作。这种思考是痛苦的,所以说这是“罪孽”,同时这种思考也让我比别人更为清醒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理解了写作,因此这也是“福祉”。深层探究eq\o(\s\up7(),\s\do5(图构课文))eq\o(\s\up7(),\s\do5(中心思想))本文主要写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地坛给“我”的生命的启迪,通过“我”与假设中的园神的对话,表现了“我”对生死的感悟与思考和“我”顽强面对不公平的残酷命运的精神和意志。eq\o(\s\up7(),\s\do5(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作者的思绪。十五年来,作者在园中思考了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生?“我”要不要活下去?“我”怎样活着?很显然,第三、五段的景物描写所蕴藉的道理是要回答以上第一、二个问题的,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2.语言精辟,蕴含哲理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如:“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当作舞台,把生活在其中的人比作演员和观众来阐释人们与生活的关系,形象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这些句子朴实无华却寓意深刻,闪耀着作者睿智的光辉,给人以警策。eq\o(\s\up7(),\s\do5(难点聚焦))1.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那么地坛公园的景象如何?作者感悟到的真谛又是什么?提示:地坛公园的景象可以概括为:荒芜但并不衰败。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这里以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年的时间得到的思考结果: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2.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提示:显然不是。不难理解,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看着每一个幼小生命的活动,作者领悟到了生命存在的自然法则,接着,他开始思索怎样活下去的问题。而实际上,作者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正确抉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这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拼搏的成功。eq\o(\s\up7(),\s\do5(名家点评))作家虽然写了地坛的外观,但他没有对地坛的古今变化进行考察和记叙,也没有对地坛的面貌作什么总体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作家情所独钟,抓住的是地坛那种对他心灵具有启发的味道,那就是他所理解的地坛的精髓、地坛的魂。把文章前前后后反复读过来,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因此,在作家的眼里笔下,一方面,地坛是那么荒芜、古旧,是“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另一方面,生命依然顽强,它们是愈见苍幽的老柏树,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是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是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是忽飞忽走、时隐时现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雪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选自汪政、晓华《生存的感悟》)他山之石口哨张海迪我会吹口哨。是妈妈教我吹口哨的。那时我大约六七岁。那时我整天躺在病床上,我的脊背上重叠着很长的刀口,我的腿不能动,我的胳膊不能动,我的脖子更动不得,假如我不小心活动一下,就会引起脊背伤口的剧痛。我长时间地躺着,我无可奈何地躺着,我终日孤独地躺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躺在这种疼痛里更难过的事了。我不知道我要躺多久,我不知道我的快乐是什么。我的眼睛一次次转向窗外,我也没有更多的玩具,我只有几本翻烂了的小人书,一盒旧积木,还有一个傻乎乎的布娃娃。我唯一的快乐就是听小鸟唱歌,它们叽叽啾啾很是热闹。有一天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和小鸟一样唱歌啊!妈妈说我来教你吹口哨,这样你就能和小鸟一起唱歌了。妈妈说,你把嘴唇嘟起来,轻轻,轻轻地吹,有一丝风吹过的样子。我于是轻轻,轻轻地吹,一丝细细的风从嘴唇中牵出,一个好听的声音散开来,很悠长很柔和,神奇而缥缈。我反复吹着,开始是单音,后来我学会了由低音吹到高音。再后来我就学小鸟叫,学它们啾啾地唱歌。我也吹自己会唱的歌。于是孤独中的我找到了快乐。在我的口哨声中,窗外小树的叶子绿了,又黄了。在我的口哨声中,树叶飘落了,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春天来临,少女时代的我热情而活泼,在鲁西北那片绿色的田野上,我又吹起口哨,我的口哨带着弧线从这边飘向那边。村里的男孩们听见我吹口哨很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我又用欢快的口哨呼唤大白狗,它一听见我的口哨就会像一匹小白马一样,从村里热情万丈地飞跑到我身边。看着大白狗在我身边亲热地摇头摆尾,孩子们脸上露出油然钦佩的神情。我说我们一起吹口哨吧,于是田野上空仿佛飞来了一群百灵鸟……夕阳就要落山了,我们还流连在金色晚霞的迷蒙中。孩子们推我来到河边,我用口哨吹起苏联歌曲: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向他表白,满怀的知心话儿没法讲出来。啊……晚风里,我的泪水涌出来。我觉得口哨与歌声有区别,它给人更多的想象。口哨与唱歌不同,无论什么歌,用口哨一吹便牵出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怅惘。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也许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一天,我又一次躺在病床上,窗外的小鸟早已不在,这里病房的窗外看不见绿色的枝条,天空却依旧是蓝天白云。忽然我很想吹口哨,吹一支随着轻风飘远的歌,那个曾经孤独的我,总盼望吹着口哨病就好了。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支歌啊。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攻读点:《口哨》是“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写的一篇散文,记叙了张海迪童年时期在病榻上学习吹口哨的感人故事。吹口哨给整天躺在病床上的“我”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也是“我”童年时代和少女时代快乐的源泉。所以文中的口哨并不仅仅是带来了悠扬的声音,更成了作者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动力。素材搜集★有关“命运”的名言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奥!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多美!——贝多芬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维尼★命运多舛的塞万提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以其不朽之作《堂·吉诃德》流传于世。塞万提斯1547年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小时候不得不经常跟父亲四处奔走谋生。22岁时,他参加的西班牙军队与土耳其发生海战,他身受重伤,左手致残。1575年他离开军队,回家途中却不幸遇到海盗,被抢到阿尔及尔作为奴隶出卖,有过难以言尽的痛苦和艰辛。1580年他被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