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摘自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全国思想文化战线认真学习并积极响应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不断创新理念,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并走出“四大误区”,在“三个突破”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事论事,忽略事件背后的时代元素、社会元素和政策元素,把中国故事讲“小”了。长期以来,不少新闻工作者笔下的典型报道只强调被报道主体自身的努力,既看不到时代发展的影响,也看不到政策环境的支持,更看不到各界群众的助力。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只见“故事”不见“中国”的宣传方式,客观上导致个别媒体非但没有讲好甚至没有讲出“中国故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典型与时代环境的关系,把握典型报道的全面性,在讲好“典型”故事中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把握具体故事的中国背景,通过讲好一个个“具体”故事,让“中国”故事尽展于读者眼前。过分强调宏大叙事,忽略了国家发展中的群众元素和基层元素,把中国故事讲“泛”了。毛泽东同志写文章十分注意调查了解群众的实情和态度,在《调查工作》一文中还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著名的《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是他在寻乌接连召开10多天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听取各个阶层人员关于寻乌商业状况的讲述后整理出来的,这让他透彻了解了城市的商业状况、土地分配情况,为后来解决富农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什么是中国故事?只要是与中国联系起来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当我们把发现故事的眼睛不只是对着上层、对着宏观,而是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对着基层、对着问题时,搜索范围就会扩大很多,故事才能不再空泛,讲故事的本领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理论与实践脱节,做宣传思想工作的同志了解和结合实践不够,把中国故事讲“虚”了。有一些作品不注意结合实践,总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导致作品同质化。针对一个题目,大家都在炒冷饭。不认真联系实际,不深入接触问题,长此以往,不仅破坏大众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印象,也将荒废宣传思想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武功”。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2016年,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我国理论宣传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远不相称。出现这一窘境的原因很多,但理论宣传工作者联系实际和问题意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只有直面问题讲故事,才能脱“虚”向“实”,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才能越来越广阔。当前,中国故事存在的“虚”的问题也与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缺少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有关。有的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只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事情;有的认为,经济发展一线的工作贡献更大,因而轻视宣传思想工作,主动讲好或配合宣传思想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不强,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者在专业上下功夫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工匠意识不强,把中国故事讲“平”了。《人民日报》记者为了写好时代楷模黄大年,既注重写出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等优秀科学家的共性,也没有忽略主人公的个性:黄大年返回祖国带领团队开展攻关研究,“项目刚刚开展的时候,国外养成的惯性思维、行事风格、处事理念,经常让黄大年对工作中的一些事情不理解,很生气,又无奈”“面对种种不适应,急性子的黄大年不仅要倒‘时差’,还要倒‘识差’”。这种真切细致的描述,让黄大年这个人物形象真实、鲜活,呈现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美,产生的是直击人心的感染力和触动力。讲故事的功力,首先源自对宣传思想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源自长期学习、实践所形成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对宣传思想工作者而言,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需要高度政治意识、思想见识、专业才识的工作,学习借鉴无止境,锐意创新无止境。在突出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上持续创新。只有真正坚持人民性。让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讲好中国故事、要反对“目中无人”“笔下无人”,要始终在“有人”“有人气”上下功夫。在突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上持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善于提供让人民群众感到“解渴”的作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在与群众互动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使党和政府的“中国理念”更入心、贴心。在提升理论宣传水平和强化机制建设上持续创新。要加强各级领导讲好中国故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宣传思想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媒体的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摘编自董山峰《讲好中国故事要走出四个误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只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就能讲得精彩,使人想听并有所收获。B.材料二认为把中国故事讲得“小”“泛”“虚”“平”的四大误区,可对应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个不足。C.材料二以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为例,论述写文章应注意了解城市的商业和土地情况,这与不能把中国故事讲“泛”一致。D.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论述,都提出以好故事为载体打动人、感染人,使“中国理念”深入人心。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典型报道既要看见“故事”又要看见“中国”,才能讲出、讲好“中国故事”。B.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关注基层和问题,可以扩大搜索范围,提升讲故事的本领。C.故事要讲“实”,需要理论宣传工作者直面问题,也需要实际工作者提高认识。D.既注重共性,也描述真切细致的个性,可以使人物形象真实、鲜活、感染力强。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三个突破”部分一项是()A.江苏省报道本省民间摄影人谢才保拍摄好人好事,用镜头宣传雷锋精神的故事。B.在海外求学、工作的中国人,在视频网站上分享生活趣事,搭建文化沟通桥梁。C.《人民日报》理论部组织编著的《讲中国故事说制度优势》一书,近日出版发行。D.“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线上全球同步,打破时空和文化壁垒。4.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总分的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构清晰严谨。B.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将论题论述得透彻有力。C.运用“十分”“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等限制性词语,准确严密,逻辑性强。D.在论述“四大误区”时,都是先指出问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给出解决方法。5.根据文章论述,你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概念?请谈谈看法。【答案】1.D2.D3.B4.D5.①“中国故事”,就应认识到只要是与中国联系起来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②“讲好”,就要不断创新理念,深入探索。【解析】【导语】这篇现代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和方法。材料一强调讲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提出讲事实、形象、情感和道理的综合要求。材料二则深入分析了当前讲述中国故事存在的四大误区,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关注基层、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等。整体来看,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旨在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都提出以好故事为载体打动人、感染人,使‘中国理念’深入人心”错误,由材料二“我们要充分认识典型与时代环境的关系,把握典型报道的全面性,在讲好‘典型’故事中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把握具体故事的中国背景,通过讲好一个个‘具体’故事,让‘中国’故事尽展于读者眼前”可知,只有材料二提出以好故事为载体打动人、感染人,使“中国理念”深入人心。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既注重共性,也描述真切细致的个性,可以使……”错误,由原文“……这种真切细致的描述,让黄大年这个人物形象真实、鲜活,呈现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美,产生的是直击人心的感染力和触动力”可知,“这种真切细致的描述”只指“对主人公的个性的描述”,故“可以使人物形象真实、鲜活、感染力强”只指“描述真切细致的个性”。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的“三个突破”指在突出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上持续创新;在突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上持续创新;在提升理论宣传水平和强化机制建设上持续创新。A.由“江苏省报道本省民间摄影人谢才保拍……”可知,此为突出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上持续创新,支撑材料二“三个突破”部分。B.由“在海外求学、工作的中国人……”可知,分享的是海外故事,不符合题干要求。C.由“《人民日报》理论部组织编著……”可知,此为在提升理论宣传水平和强化机制建设上持续创新,支撑材料二“三个突破”部分。D.由“……主题活动线上全球同步,打破时空和文化壁垒”可知,此为在突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上持续创新,支撑材料二“三个突破”部分。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思路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D.“都是先指出问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给出解决方法”错误,由原文“要善于把握具体故事的中国背景,通过讲好一个个‘具体’故事,让‘中国’故事尽展于读者眼前”“而是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对着基层、对着问题时,搜索范围就会扩大很多,……”“……只有直面问题讲故事,才能脱‘虚’向‘实’,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才能越来越广阔”可知,前三个“不足”分别提出了把握背景、对着基层、直面问题的做法,有解决问题的部分;由原文“讲故事的功力,首先源自对宣传思想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源自长期学习、实践所形成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可知,最后一个“不足”深挖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条件。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分别理解概念中的重要信息,从“中国故事”和“讲好”这两个词语入手,结合文本分别进行解读。①由原文“什么是中国故事?只要是与中国联系起来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等信息可知,“中国故事”是具有中国特色、凝聚中国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故事,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中国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还蕴含了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安排、民族精神和国家力量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②由原文“在突出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上持续创新”“在突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上持续创新”“在提升理论宣传水平和强化机制建设上持续创新”可知,“讲好”,强调做法,其关键是创新,在突出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上持续创新‌意味着在讲述故事或传播信息时,要特别强调和突出人民群众的角色和作用,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方法,使人民群众成为故事的核心和主角;喜闻乐见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还能确保信息内容被更广泛地接受和理解;在提升理论宣传水平和强化机制建设上持续创新要求不断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效果,还要在机制建设上进行持续的创新和完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食记(节选)葛亮“同钦”大按的师傅,各擅胜场,多少都有自己的一点绝活。可许多年没收过新人。只两个学徒,除了谢醒,便是五举[注]了。可是荣师傅教训五举用的法子,多少让他们看不透。这唐饼,以“唐”为名,可算是点心里集大成的。口味、制作源法各地,煮法涵盖蒸、焗、炸、炒。除了饼食之外,糕点、小食、酥饼及甜点各适其适。原料上,以面粉制成的占多数,最常见的唐饼无非两类。一是酥皮,二是饼皮。前者口感松化酥脆,后者实净而面味浓重。酥皮最考功夫,考验的是手感与耐心。要焗出酥脆的酥皮依赖人手,得把面团从外向内折,慢慢裹起,然后再擀平、折叠,如是者重复数次,折出至少几十层,焗出来才酥脆。入行多年的师傅,哪怕工多手熟,这一折一叠,稍懈怠走神,便无法尽美。荣师傅便以此训练五举。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地,让他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这揉的是面,却也是心志。在这夜以继日的锻炼中,人沉稳了,也渐渐挫去了少年人的轻浮气。总而言之,要的是他一个“慢”。再一层,又是要个“快”字。用的法子,是炸芋虾。所谓“芋虾”,叫虾却非虾。其实是农历新年贺年的斋品,讨个丰收吉利,“食完笑虾虾,银纸任你花”。料呢,要拣几斤重、纤维多的芋头,刨成幼丝才不易断。芋丝以糯米粉浆拌匀备料。然而,功夫其实在个“炸”字。油镬里倒入炸油,大火升温。丢进一根芋头丝,不停搅拌炸起,待起泡浮面,转小火即出。要的是眼明手快,动作慢了,油温降下来,无法炸脆,又油又腍。火若太大了,芋虾瞬间变硬变浓。后来市面上的芋虾,多绕成绣球状,便知是偷懒所致。芋虾的上品,全是心机和时间的结晶。酥、脆、咸、香,干爽轻身。出入油迅速得宜,体态弯曲,芋丝生动得全须全尾,栩栩如生。一个大大的芋头,起码花一个小时才能炸毕,其间还要不时观察芋虾颜色调整火候。长时站在灶边面对烘热火炉,极考脚骨力,且酷热难当。平常人,炸完一个便要喝凉茶下火。荣师傅要求五举每天炸上十个芋头,中间不可停歇。整一个月下来,五举小腿上,站到青筋暴出。人瘦得销骨脱形,便是每日焗汗出油,生生将人熬干了。别的师傅,看在眼里,想自己也让学徒吃过苦头,可何曾有过如此十方阎罗的架势。但碍于情面,并不好置喙。便是谢醒,也觉得师父过分,有心替师弟求情。荣师傅眼睛都不抬,说,他不做可以。你顶上?如此一年之后,临近八月。荣师傅对五举说,进来,跟我做月饼。每年中秋,吃荣师傅的莲蓉月饼,是香港人不可割舍的情结,像是为了满足一年中的某个念想。荣师傅的莲容,让“同钦”站了几十年。五举跟他进了那个小房间,心里莫名还是起了波澜。房间里还如他记忆中一样。码得整整齐齐的蒸笼、墙上挂着大小锅具、模具,右首摆着一个龛、里面供着关老爷。荣师傅戴上围裙,用擀面杖点一点案板,说,醒仔、和面。五举见谢醒先将面粉过筛,在中间位置画一个弧形、倒入生油、糖水和碱水。将面粉逐步拌入,搓成面团。先醒上,发酵。荣师傅点一点头,自己开了炉子炒馅。五举看着,知道整的是“五仁”,核桃、榄仁、瓜子、芝麻和花生。荣师傅将馅料各取混合,手底下便是斤两,分毫不差。末了问五举,“甜肉”还是“咸肉”。谢醒说,师父,他知道什么甜咸。来个“八仙赏月”吧。荣师傅便说,好。便又加上糖冬瓜、杏仁和腩肉。空气中,弥漫着半熟的面粉味道和馅料的焦香味。谢醒将面皮料分成小份,行话叫“加头”,擀成面皮。荣师傅说,细路,看着。便将一块馅料滚圆,填入饼皮,手囫囵一转,将模具按压。便是一个饼,上面是个铁拐李的图案。荣师傅说,饼皮八钱,馅料四两二,皮薄馅靓。多了少了都不对,老祖宗的规矩。荣师傅将月饼上了盘,入了炉。过了一阵拿出来,刷上层蛋液。再入炉。饼成了,澄黄如金;荣师傅夹一只放在五举手心里,说,尝尝。五举小心翼翼地咬一口,五味馨香,在他齿颊漫溢开来。荣师傅问他,好吃吗?五举使劲点一点头,露出了孩子的天真相。荣师傅笑了。五举不禁愣住,嘴里忘记了咀嚼。这是他这一年来。第一次看师父对他笑。这笑的内容他难以判断。但见这壮大的男人,因为笑,眼角里打了一点褶。褶里面藏了一点暖意。这时候,荣师傅忽然收敛了笑容,对五举说,照样给我打一炉。于是,五举打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炉月饼。从炉子里拿出的时候,和师父打的一样金黄诱人。他将忐忑咽下去。荣师傅看一眼,仍夹起一块,放在他手心里,叫他尝尝。然而这块月饼,他咬不动,像石头一样硬。荣师傅说,这种月饼,老辈叫“掟死狗”。反生,成炉都废掉。想想看,你入炉前,都做了什么。五举捧着月饼,茫然看他。觉得月饼的温度,在手心里一点点凉下去。荣师傅说,你和面的时候,加了一次水,又加了一次糯米粉。这就是“五仁”月饼,料只能让你备一次,由不得你后悔,修修补补再来过。一次错,成炉废。荣师傅冷冷地看他一眼,说,这一炉,你都给我吃下去,一块不许剩。五举接近成年的时候,荣师傅教了他打莲蓉。(有删改)[注]五举时年十四岁。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炸芋虾工艺复杂,成品似虾,体态弯曲,全须全尾,如呈绣球状,便是偷懒所致。B.别的师傅训练徒弟也会使其吃苦头,但荣师傅对待徒弟都像对待五举一样格外严苛。C.谢醒作为师兄,手艺娴熟,技术过关,他和好面后,荣师傅点一点头表示了肯定。D.五举被五仁月饼的美味引出了孩子本应有的天真,荣师傅第一次露出了温暖的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叠酥皮,炸芋虾,打月饼,小说细致地摹写了它们的制作过程,与《红楼梦》中“茄鲞”制作一段文字有相似之处。B.本文语言风格具有地域特色,如有称呼人物的“细路”“醒仔”和形容月饼馅料美味的“皮薄馅靓”等粤语用词。C.小说以时间为序,“做上一天”“整一个月”“如此一年之后”“接近成年”等词语背后,是五举学艺的艰难历程。D.五举看到自己第一次打的月饼外形金黄诱人,本来满怀信心,然而一尝之下月饼硬如石头,整炉皆废,情节又现波澜。8.荣师傅对五举的“教训”包含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叶圣陶说过,叙述事情,得“注意详略”“必须教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不惜费许多笔墨,不必教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就一笔带过”。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答案】6.B7.D8.①语言上点拨,教导五举凡事不能修修补补,要一次做好;②行为上锻炼,折叠酥皮锻炼手感与耐心,炸芋虾,培养眼明手快的能力也锻炼脚骨力;③品性上塑造,以“慢”挫去少年人的轻浮气,以“快”塑造不偷懒的品性。9.①详写点心制作步骤,荣师傅如何教训五举“大按”技艺,巨细靡遗;②略写五举从学做月饼到可以打莲蓉的一段经历,惜墨如金;③详略得宜,使文章重点突出,余味悠长。【解析】【导语】《燕食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传统点心制作的复杂工艺,展现了师徒间严苛而深厚的情感。荣师傅对五举的严格训练,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志的磨炼。小说语言富有地域特色,情节安排紧凑,详略得当,既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又体会到成长的艰辛与师徒情谊的深厚。整体上,作品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但荣师傅对待徒弟都像对待五举一样格外严苛”错误。根据原文“便是谢醒,也觉得师父过分,有心替师弟求情”可知,荣师傅只对待五举格外严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本来满怀信心”错误。根据原文“他将忐忑咽下去”可知,五举并没有满怀信心。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①在五举制作月饼失败后,荣师傅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你和面的时候,加了一次水,又加了一次糯米粉。这就是‘五仁’月饼,料只能让你备一次,由不得你后悔,修修补补再来过。一次错,成炉废”。通过这样的语言,荣师傅明确地教导五举做事不能反复修改,要力求一次做好,这是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给予五举关键的经验教训,从语言上对他进行了点拨。②“荣师傅便以此训练五举。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地,让他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这个过程是对五举行为上的严格训练,通过不断地重复折叠酥皮,考验他的手感和耐心,让他在反复的操作中提升技艺;“荣师傅要求五举每天炸上十个芋头,中间不可停歇”,而且炸芋虾需要眼明手快,对火候的把握要精准,“油镬里倒入炸油,大火升温。丢进一根芋头丝,不停搅拌炸起,待起泡浮面,转小火即出”,长时间站在灶边面对烘热火炉,还能锻炼脚骨力。这些行为上的训练对五举的技艺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③在折叠酥皮的过程中,“这揉的是面,却也是心志。在这夜以继日的锻炼中,人沉稳了,也渐渐挫去了少年人的轻浮气。总而言之,要的是他一个‘慢’”。通过这种长时间且需要高度专注的训练方式,让五举在重复劳动中学会沉稳,摒弃浮躁的心态,从品性上对他进行塑造;炸芋虾需要迅速的动作,“功夫其实在个‘炸’字。油镬里倒入炸油,大火升温。丢进一根芋头丝,不停搅拌炸起,待起泡浮面,转小火即出。要的是眼明手快,动作慢了,油温降下来,无法炸脆,又油又腍。火若太大了,芋虾瞬间变硬变浓”,而市面上很多芋虾是偷懒做成绣球状,荣师傅要求五举严格按照高标准制作,培养他不偷懒的品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进行赏析的能力。①作者详细描绘了点心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荣师傅教导五举学习制作酥皮和炸芋虾的过程。例如,文中细腻刻画了酥皮的制作流程:“揉、擀、折,不停歇地……这一折一叠,稍懈怠走神,便无法尽美”这样的描述不仅让人仿佛亲眼见证了点心的诞生,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传统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匠心独运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此外,关于炸芋虾的描写同样精彩纷呈,通过对温度、时间及手法的精确把握,展示了烹饪艺术的高度与难度。“油镬里倒入炸油,大火升温……待起泡浮面,转小火即出”这些具体的细节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②作者对五举从初次接触月饼制作到熟练掌握莲蓉技艺的转变,则采用了较为简约的叙述方式。仅以“五举接近成年的时候,荣师傅教了他打莲蓉”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手法并非忽视或省略关键情节,而是基于文学创作的考量,通过留白赋予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它暗示了五举在荣师傅悉心指导下不断进步,经历了无数日夜的努力,终于达到了一定的技艺水平。这种看似简单的过渡,实际上蕴含着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是五举个人成长的缩影,也反映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薪火相继的普遍规律。③《燕食记》的节选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详略对比,实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详尽描绘点心制作的具体步骤,既彰显了作品的真实感与生活气息,也突显了主人公五举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品格特征;另一方面,对五举成长轨迹的适度省略则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他们在文字间寻找隐藏的故事线索,从而达到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的目的。总体而言,这种叙事策略不仅有助于深化主题思想,还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艺术魅力,令读者回味无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战国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注]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罚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太宗曰:“《尚书》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何谓也?”靖曰:“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前,爱救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卧A不B设席C行不D乘骑E亲裹F赢粮G与士卒分H劳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军,是军队的通称。周代常用来指天子军制,后来也指步、车、骑三种兵种。B.所,文中指地方,与《项脊轩志》中“某所,而母立于兹”的“所”字意思相同。C.不行,文中指人能力不够,与《六国论》中“刺客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D.济,文中指成功。与成语“同舟共济”“无济于事”中的“济”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军陷入危亡境地,却希望以死来回报将帅的恩德,是将帅先爱兵如子,才使士卒爱之如父,这与材料二中李靖的观点不谋而合。B.使用严刑峻法,能够让士卒畏惧自己而不畏惧敌人,对此唐太宗深感困惑,并以光武帝能够以少胜多的史实,向李靖发出疑问。C.李靖认为光武帝能凭孤军抵挡王莽的百万雄兵,主要是他顺应了民意及王寻、王邑不懂兵法,不能仅从是否施加刑罚这一点加以推断。D.唐太宗问李靖《尚书》所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为何意,李靖用先爱后威做了回答,否认了《尚书》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2)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罚能加于秦乎?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严刑峻法不能让士卒不畏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CEG11.C12.D13.(1)往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吮吸脓疮,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最终就战死在了沙场。(2)像陈胜、吴广打败秦朝的军队,难道是陈胜、吴广施用的刑罚比秦军严苛的缘故吗?14.①只用严刑峻法而无对士兵的关爱;②先威慑再关爱。【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个历史材料,探讨了将帅对士卒的管理之道。材料一以吴起为例,强调将帅与士卒同甘共苦、以恩惠感化士卒的重要性,士卒因此愿意为将帅效死。材料二则通过唐太宗与李靖的对话,进一步探讨了严刑峻法与恩威并施的关系,李靖认为应先施恩后施威,才能有效管理军队。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人心向背在军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人本理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坐下时不铺垫软席,行军时不乘车骑马;亲自扎带军粮,同士兵共同分担劳苦。“坐不设席”与“行不乘骑”结构一致,均为省略主语的谓语句,意思完整,各自独立,故CE处断开;“亲裹赢粮”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分劳苦”为动宾结构,语意完整,“与士卒”是状语修饰“分劳苦”,其前断开,故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三军将士深知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B.正确。均为“……的地方”。句意: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C.错误。不能执行/不去。句意: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在受到处罚时却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D.正确。成功/渡河/有益。句意: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在受到处罚时却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本义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否认了《尚书》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可知,李靖对《尚书》中的这句话做了解读,《尚书》是用来告诫人们要终生谨慎戒备,他没有否定《尚书》观点。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吮”,为动用法,为……吮伤;“旋踵”,后退;“遂”,最终。(2)“败”,打败;“岂”,难道;“加”,施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李靖对《孙子》的解读“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可知,李靖认为在爱抚和交结士兵的同时才可以对其施行处罚,即对士卒要恩威并施,缺一不可;同时他认为对士兵要先施行慈爱,然后才可以施行严刑峻法。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对敌作战,士卒宁肯前进而死,却不愿后退而生的,这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对他们实行恩惠才使得他们这样做。全军士卒深知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子那样无微不至,那么,他们热爱将帅也会像热爱自己的父亲那样至敬至诚。所以,作战中尽管陷入危亡境地,却没有不希望以拼死奋战来报答将帅恩德的。诚如兵法所说:“将帅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疼爱的孩子,因而士卒可以同将帅在危难中生死与共。”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出任西河太守时,能和最下层的士卒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睡觉时不铺垫软席,行军时不乘车骑马,亲自包扎携带军粮,和士卒分担劳苦。有个士卒长了脓疮,吴起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哭了起来。有人问她说:“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卒,而将军亲口为他吮吸脓疮,你为什么还哭呢?”这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往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吮吸脓疮,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最终就战死在了沙场。如今吴公又为其子吮吸脓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是在为他哭泣。”魏文侯鉴于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卒拥护,就委派他为将镇守西河地区。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而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材料二:太宗说:“严刑峻法,使士卒畏惧我却不畏惧敌人,我对此深感疑惑。当年光武帝凭孤军就能抵挡王莽的百万雄兵,并非有刑法加到士兵身上,这是什么原因呢?”李靖说:“兵家胜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能单从一事推断。像陈胜、昊广打败秦朝的军队,难道是陈胜、吴广施用的刑罚比秦军更甚的缘故吗?光武帝起兵,大概是顺应了百姓怨恨王莽的民心;更何况王寻、王邑不懂得兵法,只会夸耀士兵的数量多,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我依照《孙子兵法》上的话说:‘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在受到处罚时却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这句话是说凡将领先要爱护、结交士兵,这样之后才能使用严刑。如果没有对士兵施加关爱,却仅仅使用峻法,很少能够成功。”太宗说:“《尚书》上说:‘威胜于爱,事情就可以成功;爱胜于威,事情就不可以成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李靖说:“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而不可与此相反。如果在前面施威,在后来施爱加以补救,那对于事情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尚书》是用来告诫人们要终生谨慎戒备,并不是用来告诫人们要在事情的开始谋划,所以《孙子》所传授的方法永世不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①“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怀嵩”取怀念嵩山、洛阳之意。本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②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外加彩绘,故名画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云雾绕城,昔人曾于此感怀,意境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相似。B.诗人眼中的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却又有群山争出,野菊盛开,别有一番胜景。C.尾联写诗人乘着酒兴,带着“佳客”一起踏雪观峰,与颔联中的“酒正浓”照应。D.本诗写景或俯或仰,时远时近,用笔灵活,角度多样,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抑郁愤懑。开篇想到昔人曾感怀嵩、洛,迎西风、望斜日,透露出诗人的郁郁不得志。②从容潇洒。诗人虽仕途受挫,但眼前秋景略慰愁怀,因而诗人依然从容潇洒。③昂扬乐观。诗人欲邀佳客乘兴踏雪,欣赏那玉洁冰清的世界,气象恢宏,昂扬之气油然而生。【解析】【导语】欧阳修的《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通过描绘滁州的秋景,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豁达与乐观。首联写云烟绕城,感怀昔人;颔联描绘霜林落叶、野菊盛开的美景;颈联写西风飘角、斜日照松的画面;尾联则展现了诗人意欲乘兴踏雪观峰的豪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开阔,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乐观向上的心态。【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尾联写诗人乘着酒兴,带着‘佳客’一起踏雪观峰”错,“会须”是应当之意,尾联是作者对未来美好时光的展望,他想要邀请大家一起踏雪观峰,但并未真的成行。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重重浓雾不知有多少层,此情此景下,诗人不由想到和自己有相似人生经历的李德裕,被贬的抑郁愤懑之情更为浓重。中间两联写深秋时节,虽霜林木落,但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充满了勃勃生机,野菊花迎霜盛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饮,此情此景下诗人赏菊畅饮意兴正浓;虽西风中飘来画角哀音,但诗人解开衣带,斜倚着栏杆观赏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上,尽展潇洒从容的姿态。顺承前文内容,尾联写诗人意欲邀请佳客踏雪观峰,欣赏恢宏壮阔的美景,昂扬之气油然而生,充满了乐观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记载,自己和长子苏迈乘舟夜至绝壁下,看见壁立千尺,听到山上栖鹘的声音之后正想要回去时,又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2)学习离不开坚持,在荀子的《劝学》中用先天不具优势的劣马来说明坚持的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在文化小论文中,提出了古人常常借助风物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观点,并引用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证明。【答案】①.大声发于水上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驽马十驾④.功在不舍⑤.雕栏玉砌应犹在⑥.只是朱颜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噌吰”“驽”“驾”“堪”“楫”“浦”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水没有楼——二楼简直算不得楼,听着雨落在地面,那感觉,就像是,雨是自家出去玩的孩子。就像是,我听见了孩子怎么回家。噗,噗,噗,噗,雨点来了。噗噗噗噗,雨点密集了起来,再然后,啪啪啪啪啪,响亮了起来。再然后,雨声若有似无地趋向了轻柔。孩子睡着了。很像是我福田庄的雨。等雨势弱下去,我便打上伞出门去悠。雨线已是极细了,雨意却还甚浓。路面上到处都是小水洼,如一只只不规则小碗盛着一根根细挂面。花红得更红,叶绿得更绿,石板青得更青。红得更明艳,绿得更清新,青得更爽洁。两边的山,稍微远一些的,都笼罩在一团浓白的雾霭里,在极近的山坡上斜溜着几片雨云,近到似乎你走两步就能拽一片在手上。18.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B.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C.“好香的干菜,——你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D.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孩子!19.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下列对文中加点的拟声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处四个“噗”用逗号分开,意在模拟雨点初落时稀疏与沉重的声音。B.第二处四个“噗”连用,模拟雨势渐急、雨点密集的声音。C.第三处五个“啪”连用,模拟雨势更急、雨滴变大、雨声响亮的效果。D.“噗”“啪”的声响既模拟了雨声的变化,也与孩子回家的脚步声相似。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A20.①把路面上的小水洼比作不规则的小碗,把细雨比作细挂面;②小碗盛着细挂面的样子与细雨落地成水洼的形象相似,并且具有生活气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二楼简直算不得楼”是对“宝水没有楼”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A.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B.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进一步说明在任何环境下,“我”都在坚持读书并鼓励弟妹们。C.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内容由说干菜转到问你听到风声了吗,语意是转换跳跃的。D.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或说话对象,内容由对妈妈说话转向和孩子说。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拟声词表达效果的能力。A.“沉重的声音”错误,依据前文“就像是,雨是自家出去玩的孩子”“就像是,我听见了孩子怎么回家”,雨点落地的声音就像是孩子脚步声,所以第一处的四个“噗”,意在模拟雨点初落时稀疏与明快清脆的声音。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把“小水洼”比作“不规则的小碗”,形象地描绘出了小水洼形状各异的特点;把“细雨”比作“细挂面”形象的描绘出雨水落在水面形成的线条状涟漪。小碗盛着细挂面的样子与细雨落地成水洼的形象非常具有相似性,这样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加了画面感,并且富有生活的气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随着各种步数统计软件的普及,人们通常会用自己走了多少步路来衡量锻炼的效果。①,并不完全等同于能量消耗越多、健身效果越好。如果想通过走路来健身锻炼,那么除了步数,②。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之类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因为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人们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是不达标的。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也不会达到很好的运动效果。那么,如何判断③?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便是行走时的心率。一般而言,人的最大心率数值为220减去年龄,比如一个20岁的人,最大心率数值便是200,而运动的时候我们需要达到的心率,应当为最大心率数值的60%-75%。只要在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这个范围内,并且运动半小时以上,便能取得比较好的锻炼效果。虽然快步走的益处很多,但若是强度过高,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如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为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请根据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给20岁的青年提两条行走健身的建议。不超过30个字。【答案】21.①但步数越多②运动强度也是衡量它的重要标准③行走时的强度是否达标呢22.①每天至少行走1万步;②行走半小时以上,心率保持在120-150。【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说人们常用走了多少步路来衡量锻炼的效果,可知后文“并不完全等同于能量消耗越多、健身效果越好”是针对步数多而言的,且与上文人们的认识形成转折,应用“但”衔接,可填:但步数越多。②这里在说衡量锻炼效果的指标,与“除了”衔接,这里应有“也”“还”之类关联词;而后文“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也不会达到很好的运动效果”对应的是运动强度,可填:运动强度也是衡量它的重要标准。③根据上文“运动强度也是衡量它重要标准”“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内容,可知这里“判断”的应是走路的强度是否达标,后文“只要在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这个范围内,并且运动半小时以上,便能取得比较好的锻炼效果”也说明行走时的强度要达标,可填:行走时的强度是否达标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根据第三段“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可概括出:每天至少行走1万步;②根据第二段“比如一个20岁的人,最大心率数值便是200,而运动的时候我们需要达到的心率,应当为最大心率数值的60%-75%。只要在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这个范围内,并且运动半小时以上,便能取得比较好的锻炼效果”,可概括出:行走半小时以上,心率保持在120-150。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