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语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对于自然科学集体性、自觉化、大规模的借鉴与运用,其中数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因不甚明了数学思想的产生背景与实际意义,也不清楚其的具体条件,在引入数学方法解决文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因而,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度被否定。其实,无论文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以掌握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为目的,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不少数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推进,如在大量无规则运动中发现规律的概率论,可以发现并用数字刻画作家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写作特征,为对作者的考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无疑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但不少文学研究者不习惯于此,也缺乏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能力,所以沿袭原有思路。季羡林曾建议:“为了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劝文科的同学多学习点理科的内容。”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群体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实践的成功,才能使人意识到借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取材于陈大康的文章)材料二过去,研究者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据统计,东汉到隋末、诗人共有六百多位,诗歌总共五千余首,而唐代,诗人有三千多位,作品数量达五万多首。宋代诗人诗作的数量超越唐代而达到新高度,诗人九千多位,诗作二十五万余首。从个体诗人来看,白居易名列唐诗作品量的榜首,诗作近三千,杜甫和李白紧随其后。宋诗的篇数,则由陆游称雄,其次是刘克庄和杨万里。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通过量化分析,可对唐宋诗语言层面的特征细把握。对《全唐诗》《全宋讨》进行词频统计,唐诗里写景语汇居前列,如排名第7的“白云”与第11的“明月”,虽只是词汇片段,唐人气象俨然可见,而这两个意象在宋诗中分别降至19与23位。宋诗中“平生”(第3位)、“人间”(第8位)等哲思人生的词汇排位较唐代(分别居于第30、13位)有上升。值得玩味的是,宋人虽崇尚自守慎独、内求于心的理学,诗中却不乏唐人所极少写到的“功名”(第36位)、“富贵”(第78位),而唐诗中常见的“惆怅”(第15位)、“相思”(第22位)等词汇在宋诗中跌出了前一百位。传统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结论多通过个人有限阅读过程中的观察、思索、领悟等方式获得,这类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乃至先验色彩。大数据的汇聚和计算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既出人意表又不偏不倚的结论“自动涌现”。随着统计数据的累积、叠加和映射,古籍和传统文化研究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取材于王兆鹏、刘石的文章)材料三对人文学者而言,仅有一些现成的数字人文工具是不够的。一些看似好用的工具,比如词频统计、词云可视化等,由于开发时并未针对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而设计,往往对深入剖析文本特征的帮助不大。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学者的需求,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使数字人文成为一种能体现研究者个性的研究方法。由于不同学者对文本细读的角度与需求不同,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要让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因素被计算机学习与测量,同时尽量用简单而有效的建模过程代替硬件算力的比拼。现阶段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时,往往采用“机器学习”来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机器学习模型更依赖人工对模型算法的参数、特征以及训练数据等进行反复调试,而这一过程正是研究者参与文本分析的过程。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研究文学问题,起步较早、同时也最知名的是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语言风格上的对比研究,类似的实验至今还在进行。研究者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挖掘各种可量化的文本特征,比如高频词、虚词、双音节词等词汇信息、四言句、对仗句等句子信息。应用不同算法建构数学模型,就可以对两部分文本的语言特征加以量化计算,从而判断文本的相似程度。虽然从结论上看,这些实验无非证明了两部分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同,但是其价值在于用一个经典的问题来验证不同算法、文本特征在风格计算时的可行性。各种行之有效的算法与特征归纳,可以在人文学者的专业背景下催生出更多课题。仅就小说而言,包括《儒林外史》在内的不少章回小说中都存在部分章回是否为原作的争议。通过计算语言学方法对这些段落的语言风格进行定量分析,想必也有助于类似辨伪问题的厘清。(取材于诸雨辰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学科交叉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B.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直被否定。C.概率论能为作家发现自己的写作特征开辟有效路径。D.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有必要。2.宋代严羽论诗有“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之说,根据材料二,下列统计结果不能证明这个说法的一项是(3分)()A.“白云”“明月”在唐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宋诗中的排名更居前列。B.“平生”“人间”在宋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唐诗中的排名有所上升。C.在宋诗中不乏“功名”“富贵”这样的词语,而在唐诗中极少见。D.“惆长”“相思”在唐诗中词频排名入前30,在宋诗中排百名外。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研究对象特点而设计的数字人文工具,更有助于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B.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多由“机器学习”实现。C.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无法满足学者对文本细读的需求。D.对《红楼梦》前后语言风格的研究,验证了不同算法在风格计算时的可行性。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存在共通性,它们的思想方法可以相互借鉴。B.唐宋时期影响力大的诗人,作品量也大;作品量大的诗人,影响力也大。C.利用大数据,从字(词)频统计入手,可获得探究诸多领域文献的新体验。D.机器学习的反复调试,可以帮助学者从不同层面观察文本写法上的变化。5.为实现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文学研究者应该做哪些努力?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案】DCCB5.①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②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③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涉及的作者的观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A.“文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学科交叉……”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选项夸大了文学发展的作用,忽略了根本原因是“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B.“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否定”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末尾是“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度被否定”,“一度”是曾经一段时间,而不是“一直”如此。C.“概率论能为作家发现自己的写作特征开辟有效路径”的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末尾是“不少数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推进……为对作者的考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原文是说“新途径”,但没有提是否“有效”。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能说明“唐人尚意兴”的观点。B.能说明“本朝(宋朝)人尚理”的观点。C.材料二第三段说“值得玩味的是,宋人虽崇尚自守慎独、内求于心的理学,诗中却不乏唐人所极少写到的‘功名’(第36位)、‘富贵’”,言下之意“功名”“富贵”还是带有“意兴”的色彩的,但“崇尚自守慎独、内求于心的理学”的宋朝人在这两个词上是例外,故该项不能佐证严羽的观点。D.能说明“唐人尚意兴”的观点。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三的相关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无法满足学者对文本细读的需求”的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是说“由于不同学者对文本细读的角度与需求不同,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要让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因素……”也就是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学者需求的,但无法满足“不同学者对文本细读的角度与需求”。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B.“唐宋时期影响力大的诗人,作品量也大;作品量大的诗人,影响力也大”的推断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即影响力和作品量不是绝对呈正相关的关系。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问题的信息筛选和归纳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为实现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文学研究者应该做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群体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实践的成功,才能使人意识到借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等语句可以看出:文学研究者意识上要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是大势所趋;其次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群体思维方式,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根据材料二“过去,研究者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随着统计数据的累积、叠加和映射,古籍和传统文化研究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等语句可以概括出:文学研究者要善于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进而让文学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根据材料三“对人文学者而言,仅有一些现成的数字人文工具是不够的”“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学者的需求,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使数字人文成为一种能体现研究者个性的研究方法”“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要让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因素被计算机学习与测量,同时尽量用简单而有效的建模过程代替硬件算力的比拼”等语句我们得到相应的启示:文学研究者要不断完善数字人文工具,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瞳孔里的古城王鼎钧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床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故乡是一座小城,建筑在一片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我看见水面露出的龟背,会想起它:我看见博物馆里陈列在天鹅绒上的皇冠,会想起它,想起那样宽厚、那样方整的城墙。城墙比河堤更高,把八百户人家严密地藏在里面;从外面仰望,看不见一角楼,看不见一根树梢,只见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阳光下金色灿烂。对这个矩形的图案,我是多么熟悉啊!春天,学校远足,从一片翻滚的麦浪上看它的南面,把它想像成一艘巨舰。夏天,从外婆家回家,绕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看它的东西,它像一座世外桃源。秋天,我到西村去借书,穿过萧萧的桃林、柳林,回头看它,像读一首诗。冬天,雪满城头,城内各处炊烟袅袅,这古老的城镇,多么像一个在废墟中刚刚苏醒的灵魂。①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祖先们本来住在低洼近水的地方,那里盛产又甜又大的桃子。那时,他们家家正在桃林里摘桃子。不知怎么,他们的鞋子湿了。不知怎么,有些人的脚踝浸在水里了。一只黄狗从村中窜出来,游入桃林,望着树上的主人狂吠。有一个人,大概是祖先里面最果敢的人物吧,他高喊一声“快逃命啊!”祖先们把旧家园抛在脑后,迈开沉重的脚步,踢起一片黄尘。在那座小城里面,靠近南墙的一隅,有我的第一母校,一所小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是地方上的大事,老族长亲自来看新生的一代,银发飘摆,满座肃然。典礼完毕以后,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是老族长带着毕业生由东走到西,由南走到北,在每个有故事的地方停下来,述说先人的嘉言懿行。“天降洪水”的传说,就是从他老人家那里听来的。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老族长已经相当衰老,但仍坚持那一年一度“毕业旅行”,他说,他要让这些即将长大成人并且可能离乡背井的孩子,对自己的“根”有清楚深刻的记忆。他一息尚存,必定亲临。他叮咛校长:即使他一病不起,这个节目仍然要由活着的人年年举行,不可简化或免除,校长只好派人去找一轿子,我们跟在轿子后面出发,望着起伏跳动的轿顶蜿蜒而行。坦白地说,我们那时都没有多少历史感,我们爱东张西望,爱交头接耳,爱拧别人的耳朵,爱走出队伍去无缘无故猛敲人家的大门。老族长的声音喑哑微弱,他的精神已经不能贯注我们全体,所以我们是散漫的、不经心的。老族长说些什么,我大半没有听,不过有一件事我永远不忘记:他带我们去看祖先挖成的第一口井。好久好久以前,祖先们以劫后余身,漂流旷野,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身立命。终于来到这块高地。祖先们先挖一口井,看看能不能挖出水来,如果有水,那就是天意。破土之前,他们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当开井的人全身湿淋淋地爬出井口,大叫“有水、水很甜”时,四周有几百人同时诵念叩拜。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但是,我们来时,井水已涸,只有井旁一棵老槐树依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那天天气炎热,我们都往树荫里挤,都站在井旁,看清楚了荒草间有一个黑黝黝的破洞。我也看清楚老族长一脸的虔诚。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当初憔悴褴褛的先人如今已繁衍成衣冠楚楚的大族,荒凉的土丘经营成坚固安全的城堡。站在宽可驰马的城墙上内望,望不尽鳞次栉比的瓦脊檐,望不尽结满知了麻雀的槐柳。那飘着歌声的地方是我们的学校,年年有人在这儿长大,年年有人从这儿跟着族长绕行全镇,认识自己的历史,走在街心,吸两旁门窗散发出来的气味。烤红薯的香味:腌肉的香味:青菜的香味;陈年老酒的香味。倘若命运的轮盘就此停住,我们赢定了。②可是轮盘要命地转着,转出一个久久不雨的夏季来。这时,我在故乡三千里外,道路多坐,亲朋无字,早突的消息是得自零碎模糊的传闻。我听说整个夏季,③故乡的天气异常晴朗,晴朗得可以敲出声音来。我听说池塘干涸了,所有的井也都干了,家家到西郊的小河里挑水。我听说在这要命的时刻,族人疯狂地挖井,挖出来的只是飞尘。当初祖先们惊魂甫定,满脑子都是水灾的恐怖,没料到后世子孙受这般无情的煎熬。他们中间有一个人,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古槐已经枯死,那时,城墙里面所有的树都成枯枝。这人大概是族人中间视力最好的一个,他看出老槐似乎又带几分绿意,他用指甲去挖树干,挖掉表皮,里面滑溜溜,黏答答,藏着生命的讯息。他大叫一声,飞驰而去,完全不顾他要损失多少水分。他说服了那些奄奄一息的壮男来淘这口溜井。他相信井下有水。大家忍死工作,惊恨地说,倘若徒劳无功,他们要杀死提议淘井的人。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复活的泉,大自然的秘密精力,放活了老槐树,救活了全城全族。忽然看见水,人们多么疯狂,多么满足!妇女们把水桶装满,手浸在里面,把婴儿浸在里面,④先是嘻嘻地笑,后来呜呜地哭。我想,这次大旱,一定给故乡留下许多烙痕,等着我去凭吊、抚摩。可是我不能,我在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道路传闻。故乡,对于我,又进入传说的时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乡小城建在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从外面仰望是看不到城里的楼和树的,但是一年四季都能引发“我”美好的联想。B.“我”的祖先因为居住的地方低洼近水,遭遇洪灾,不得不舍弃旧家园,以劫后余身源流旷野,艰苦跋涉,寻找安身之地。C.毕业典礼后,老族长带领学生们“毕业旅行”,讲述先人的嘉言懿行,但孩子们对老族长的乡土观念和陈旧思想不感兴趣。D.在旱灾肆虐的时候,有个族人从古槐的绿意中推断出废井可能有水,他们淘出的井水救活了全族,给故乡增添了神奇色彩。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紧承上文内容,是作者对故乡的形象表达,而且单独成段,表达情感强烈。B.句子②“要命地转着”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自然引出下文对旱灾的叙述。C.句子③运用顶真和通感的手法,突出故乡那年夏季异常晴朗、干旱无雨的天气特点。D.句子④用“嘻嘻”“呜呜”两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写出人们找到水后情绪波动之大。8.作者回忆故乡时,花费大量笔墨写井,对此你如何理解?(5分)9.有评论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文学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答案】6.C7.B8.①井承载着故乡的历史变迁,与族人的命运息息相关。②井显现出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9.①以回忆的视角来描写故乡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②通过想象来描述祖先们迁徙定居的过程。③使用“据说”“传说”“传闻”“很久很久以前”“三千里外”等词语,给人一种亲近却遥远的心理距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陈旧思想”错误,于文无据。述说贤人的嘉言懿行,是让孩子们记住先人迁移此地创业的艰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错误,上文说轮盘是“命运的轮盘”,不是时间的轮盘。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形象作用的能力。“井”作为文章的重要物象,也是叙事和抒情的一个线索。井是祖先们漂流到此地后挖的,从“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我们来时,井水已涸”“族人疯狂地挖井”“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可以看到故乡的变化,古井对乡人的救助之恩。“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在古井身上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情。“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一段,可以看出祖先们打井选择的地方水源深,可使后世子孙免受干旱煎熬。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事技巧的能力。“时空的距离感”从叙事语言上看,这种时间久远、路途遥远到模糊得没有具体数字,表现这种特点的语句有“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我在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道路传闻”等等。叙事手法上用回忆和想象,拉长时间的纵深感:回到历史的画面,看到先人遭遇洪水、背井离乡、定居与此、打井留给后人;回到我的童年,看到那个古老的城镇的城墙、学校,听到老族长的族史的宣讲。提炼关键词进行概括,结合文章举出事例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②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④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⑤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君其入也!”乃归。(节选自《国语·鲁语下》)材料二: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公未言,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隶也,又何谒焉?”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节选自《国语·鲁语下》)[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楚恭王之子,芈姓,名昭。③嗣:接续,继承。④季武子:鲁国正卿,名夙。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执政未改A予B为先君C来D死而去E之F其谁G曰H不如先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不同。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用法一样。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回去,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昭伯据理力争,说服了君臣,最后仍然前往楚国。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出行楚国,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来说,听说别人有丧事,也不能断然回去。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救兵讨伐叛乱者,遭到了荣成伯的反对,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季武子裁夺。只要对国家有利,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还用得着来禀告吗?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2)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14.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ADFBD13.(1)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2)(你)派遣我去欺骗国君,认为我贤能。贤能却欺骗自己的国君,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14.①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依靠其他诸侯国的力量;②若搬楚国救兵,鲁国人一定会听从季武子的命令,牢固防守;③无论楚国是否战胜季武子,对于鲁襄公而言都没有任何好处。【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国的掌权者尚未变动,我们为先君而来,他死了我们就回去,谁能确保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执政”在文中指楚国的掌权者,“未改”是谓语,“执政未改”意思表达完整,故A处断句;“予”作下一句话的主语,“为先君”作状语,“来”是谓语,意思表达完整,故D处断句;根据前文“闻康王卒,欲还”可知,“死而去之”的意思是楚君去世了就离开楚国,“之”是“去”的宾语,句意完整,故F处断句。故应在ADF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不同”错误。均为“如果”;句意:如果楚国芈姓有子孙继承王位。/如果不是我们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索取。C.正确。均“同‘脱’”;句意:楚国的君臣想要除掉那些轻侮自己的国家。/男子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D.正确。“迎接/违背”;句意:(他)派季冶去迎鲁裹公回国。/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着季武子说”错误,由材料二可知,季武子是派季冶前去迎接鲁襄公的,所以荣成伯所说的话是让季冶转告给季武子,不是他对着季武子说的。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勤远”,辛苦地远道而来;“义”,认为……是正义的。“非义楚也”,判断句,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2)“使”,派遣;“谓”,认为;“敢……乎”,表反问。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可知,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依靠其他诸侯国的力量。由原文“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可知,若搬楚国救兵,鲁国人一定会听从季武子的命令,牢固防守。由原文“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可知,无论楚国是否战胜季武子,对于鲁襄公而言都没有任何好处。参考译文:材料一:鲁襄公去楚国(朝贡),到达汉水时,听说楚康王去世,便想返回(鲁国)。(大夫)叔仲昭伯说:“国君这次来楚国,不是为了楚康王一个人,而是因为它大国的名分和众多的甲兵。如今楚康王虽然已死,但它大国的名分没有改变,它众多的甲兵没有衰败,为什么要返回呢?”众大夫还是想要回国。(大夫)子服惠伯说:“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就姑且听从国君的吧?”叔仲说:“你们这次来访楚国,不是为了个人安身立命,(而是)为了鲁国的利益,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而是畏惧它大国的名分和众多的甲兵。认为别人是正义的,固然要庆贺其喜而忧虑其忧,何况是畏惧而慑服于人呢?听到他的可怕之处前往,听说楚君死了又要返回,如果楚国芈姓有子孙继承王位,又会有谁代替他主办丧事呢?楚王太子现已成年,楚国的掌权者尚未变动,我们为先君而来,他死了我们就回去,谁能确保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即使在国内听到楚国有丧也应前去吊慰,现在听到有丧反而回去,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轻侮呢?楚国大臣侍奉新君承担政事,谁能说他们对新君已有二心呢?楚国的君臣想要除掉那些轻侮自己的国家,比他们前人的动作还要快,这样楚国对我国的仇恨不就更大了吗?倘若听从国君的话中途回国而遭致祸患,倒不如违背国君的意见以避免灾难。如果有抵御楚国的战术和守护鲁国的防备设施,就可以回去;如果没有,不如到楚国去吊丧。”于是大家继续前行。(鲁襄公从楚国)返回,到方城山时,听说季武子袭占了卞城,鲁襄公打算返回(楚国),请求楚国出兵讨伐季武子。(大夫)荣成伯说:“不可以!国君对于臣子来说,他的权威是极大的。如果国君的命令不能在本国执行,却要依靠别国诸侯的力量,那么其他诸侯谁还会亲近他呢?倘若请到楚国的军队攻打季武子,而鲁国人之前并未反对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防守必然会牢固。倘若楚国战胜鲁国的季武子,我们尚且不知道姬姓诸侯的态度如何,又怎么知道楚君将如何对待您呢?楚国也会安置他们的同姓来镇服东夷,排除华夏诸侯国,这样楚国就会称王天下,他们对您能有什么恩德,难道会(把卞邑)还给您吗?倘若(楚国)没有打败鲁国的季武子,那么您用蛮夷的军队讨伐了季武子,又再想返回鲁国的话,一定达不到目的了,不如把卞邑赐给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侍奉国君,也不敢不改过,国君还是回国吧!”于是(鲁襄公)回到了鲁国。材料二:鲁襄公出访楚国时,季武子(乘机)抢取了卞邑,(他)派季冶去迎鲁裹公回国,(刚走不久,)随后又追赶上季冶交给他一封盖了官印的信,让他转交给鲁襄公。信上说:“卞邑的人将要叛变,我讨伐他们,已经占领了卞邑。”鲁襄公阅信后还未说话,荣成伯(就让季冶转告季武子)说:“你是辅弼鲁国的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你裁夺。只要你认为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就由你做主,何况区区一个卞邑呢?卞邑(的人)有罪过,你去讨伐他们,这是你权限之内的事,又何须来禀告呢?”季冶回去后,交还俸禄而辞官不出,说:“(你)派遣我去欺骗国君,认为我贤能。贤能却欺骗自己的国君,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次韵元翁从王夔玉借书黄庭坚为吏三年弄文墨,草莱心径失耕锄。常思天下无双祖【注】,得读人间未见书。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注】无双祖:禅师名,诗人曾随其学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随好友元翁拜访高士王夔玉,并依元翁所作之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下了此诗。B.在第一句中,诗人自言为官多年,忙于处理公务,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C.诗人说自己无暇读书,心径长满荒草,为写羡慕王家藏书丰富、渴望借书做铺垫。D.诗人用“常思”“得读”二词,表达了自己对无双祖和曾经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16.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读书、借书的渴望的?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6分)【答案】B16.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读书的渴望。赞美对方虽隐于山中,但因书多而为富有公子,自己身在仕途,是腹内空虚的小儒。两者对比,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②用谦虚的口吻、幽默的语言,委婉表达借书的渴望。诗人说可以为对方掌管藏书楼的钥匙,整理签题、清扫蠹虫,谦虚幽默,表达委婉。【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错,于文无据。这句介绍了自己的处境,自从入仕之后,诗人勤政爱民,任劳任怨,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更耽误了宝贵时间,所以无暇进行读书和创作。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写法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先答手法和语言,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情感。首联形容自己的“心径”长满了荒草,却懒于耕锄。言下之意,山谷觉得自己心田荒芜,心性疏懒,与年少时的自己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实际上也是借“失耕锄”的比喻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颔联直抒胸臆,紧承“失耕锄”三字,抒写了作者渴望读书的心情,“常思天下无双祖,得读人间未见书。”这一次他在王家看见了很多以前从未读过的书,除了经史子集、神怪传奇,还有佛家经典、禅宗理论,不禁勾起他的美好记忆。“常思、得读”,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过往轻松的生活中,又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的心境。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展现出诗人精于造句的能力,“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诗人赞美王才子不慕名利,隐居林泉,虽然物质条件难比那些王公大臣,可是由于藏书丰富,却显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人又称呼自己为小儒,虽然读了不少书,也在仕途中摸爬滚打了三年,却蹉跎了岁月,空虚了心灵,甚至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实在是羞愧难当。“扪腹”二字,描写生动,将诗人的失落感描写得极其形象。尾联诗人又诙谐地说:“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诗人对王才子表达了自己非常渴望看书的心情,他甚至希望自己可以为他掌管藏书楼的钥匙,然后不辞劳苦地为对方整理签题、清扫蠹虫。签题,指各种文件和读书心得等等;蠹鱼,指书中的蛀虫形如小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据说是从《归去来兮辞》的“,”这两句中得到启发,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傲然自得的精神追求。(2)《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和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都是化用此句。(3)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出现,比如“,”等。【答案】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倚、傲、蛟、幽壑、壶。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这是风来了。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剧烈的风,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住它的横冲直撞,也没有什么能够稍微稀释掉一点它的野性。这场风,如脱缰之马,如暴烈之牛,轻易就跨过了石墙,冲到了我们家的院子里。院子里先是鸡飞狗跳,后来便阒然无声了——鸡慌张地飞了半天,终于飞回了鸡舍;狗慌张地跳了一会儿,终于窜进了狗窝。然而其他的声音却开始响起来,铁盆在地上滚动,发出尖厉的声响。天空中的麦秸秆,如乱糟糟的骨雨。嗖嗖穿过天空,钉进院子里。不知是不是幻觉,某一刻,我竟同时听见至少三片灰瓦坠地的破碎声。而在此之前,在风的张力尚未拉满之时,因为父亲的缺席,我曾恐惧万分——无论我愿不愿意,只要风使劲一吹,我就会腾空而去了。如果是那样,我该怎么回家呢?但我忽然想到因为逃学,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又觉得,若真能腾空而去,似乎也是一件快乐的事。18.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A.妄图征服大自然的人,最后逃不过大自然的惩罚。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C.报告文学《包身工》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D.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天空中的麦秸秆,嗖嗖穿过天空,落进院子里”,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请分析“如果”“但”“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答案】A19.①原句运用比喻,将麦秸秆比喻成乱糟糟的箭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秸秆在狂风中杂乱飞舞的状态,表现了风力之大。②“钉”字更能表现狂风下的麦秸秆尖锐有力,与“箭雨”相呼应。20.①“如果”表假设,表达怕被风吹走无法回家的担心;②“但”语意转折,表现出他心里还有被父亲修理的恐惧;③“又”表现心理转变,体现出为了避开父亲不怕被风吹走的心理。【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例句中“修理”是比喻义,A.“征服”用的是基本义。即人类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对象,使其接受、服从、顺从。B.“破产”用的是比喻义。比喻事情失败(多含贬义)。C.“压榨”用的是比喻义。比喻剥削或搜刮。D.“折射”用的是比喻义。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天空中的麦秸秆,如乱糟糟的骨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麦秸秆”是本体,“骨雨”是喻体,将天空中的麦秸秆比喻成乱糟糟的箭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秸秆在狂风中杂乱飞舞的状态,表现了风力之大。“嗖嗖穿过天空,钉进院子里”中,“钉”字更能表现狂风下的麦秸秆尖锐有力,结构上与前句中的“箭雨”相呼应。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关联词,如果是那样,我该怎么回家呢?但我忽然想到因为逃学,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又觉得,若真能腾空而去,似乎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连词,表假设,连接假设关系的复句。结合前句“只要风使劲一吹,我就会腾空而去了”分析,“如果”表达怕被风吹走无法回家的担心;“但”,连词,表语意转折。结合“但我忽然想到因为逃学,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可知,“但”表现“我”因逃学被父亲修理,此时内心还有恐惧感;“又”,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表现了“我”心理的转变。结合“又觉得,若真能腾空而去,似乎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分析,“又”体现出为了避开父亲不怕被风吹走的快乐心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事虽然寂寥一些,造化仍然多情如昔。每年到十一月,西子湾的艳紫荆从不爽约,依然在斜坡的车道旁繁花①发,秾葩衬着密叶,花是紫带着嫣红,叶则荷绿更深一层,色调配得十分典雅,总令我记忆深处回荡李商隐的情韵,觉得它想提醒我一些什么。此花正是香港的市花,到了它的季节,不但高雄盛开,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也②地锦绣满树,令行人看热了眼。六龟附近的堤道,夹道两排紫荆树,车行其间,似乎在检阅瑰丽的仪队。一开始以为这种惊喜的奇迹,当如③,转瞬即止,没想到受宠若惊的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镜,让车中人回过神来。要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则得去高雄市立美术馆,或者开车上高速公路,去楠梓的一段路上左顾右盼,观赏一番。倒是长廊夹峙的中庭,一排四株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老根盘地,心形的翠叶郁郁交映,迎风飘摇,令树下人感到造化荫蔽的幸福。每年到了五月,满树的丛叶落尽,大约一星期就换上了新衣,绿油油的春意焕发。21.请在文中①横线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字,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2.“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请从遣词、造句、修辞、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评点。(5分)【答案】①竞(争、齐);②不约而同(争先恐后);③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过眼云烟、电光石火)22.①用词用语,典雅而富有表现力。“烘颊的艳遇”“长廊夹峙”“郁郁交映”“造化荫蔽”“春意焕发”等用词用语古朴传神,写活了笔下的对象,读后口齿生香。(或“蔽”“盘”“夹峙”等动词使用精当,写活了笔下的对象,生动传神;或“郁郁交映”“绿油油”等叠词突出对象特征,鲜活生动,读来朗朗上口。)②妙用修辞,生动诗意。如“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运用拟人,写出了木棉花怒放的风姿(或五月的菩提树“换上了新衣”,运用拟人与比喻,写出了五月菩提树的生机焕发;或“绿荫蔽天,老根盘地”,运用对偶,典雅整饬;或“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运用夸张,写出了菩提树的高大茂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③多用短句,明快隽永。“观赏一番”“绿荫蔽天”“老根盘地”等短句简洁明快,让人回味无穷。【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①空,依据“从不爽约”“繁花”可知,紫荆花在这个季节都争相开放,故可填“竞”或“争、齐”。“竞”,角逐、争着做。“争”,抢时间。“齐”,多人或多事同时发生或发出,形容齐头并进,一齐发力的情况。第②空,依据“不但高雄盛开,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可知,紫荆花在它的季节,在各地都先后开放,故可填写“不约而同”或“争先恐后”。“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争先恐后”,指竞相抢先而不肯落后。第③空,依据“转瞬即止”可知,前面要填的词意类似;“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镜”可知,“瑰丽的仪队”铺陈了很远,故可填写“昙花一现”或“过眼烟云、过眼云烟、电光石火”。“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过眼烟云”“过眼云烟”,是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失。22.本题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实录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范本)
- 关于旅游类实习报告模板八篇
- 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外刊语法填空-澳门回归25周年+电影《小小的我》上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
- 关于人力资源的实习报告
- 2024年海鲜供应商独家合作协议
- 关于个人民警述职报告3篇
- 自我鉴定大学生500字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合集15篇
- 心理学心得体会三篇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杉达学院
-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 实+用英语语音(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曲阜师范大学
- 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
-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形成性考核二
- 01中国电信云计算产品体系架构
- 饮食基因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申报书
- (正式版)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