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预案_第1页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预案_第2页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预案_第3页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预案_第4页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预案TOC\o"1-2"\h\u26240第一章环境保护预案概述 2166031.1预案编制目的 2297471.2预案适用范围 3271051.3预案编制依据 35350第二章污染防治措施 3322772.1水污染防治 362712.2大气污染防治 4187622.3固体废物处理 428927第三章生态保护与恢复 4238243.1生物多样性保护 4314883.1.1保护目标与原则 460723.1.2保护措施 5182143.2生态系统恢复 5114033.2.1恢复目标与原则 5215093.2.2恢复措施 5323943.3生态补偿措施 5256773.3.1补偿目标与原则 5272613.3.2补偿措施 615161第四章环境监测与预警 6169134.1监测指标体系 665484.2监测网络建设 623934.3预警系统构建 726580第五章应急预案与响应 7207225.1应急组织体系 777065.2应急预案制定 868005.3应急响应流程 816658第六章环境风险防范 9252916.1风险源识别 9171706.1.1自然风险源识别 95996.1.2人为风险源识别 9212216.2风险评估与控制 9271616.2.1风险评估 9118026.2.2风险控制 963166.3风险防范措施 10314626.3.1自然风险防范措施 10238976.3.2人为风险防范措施 103529第七章环保宣传教育与培训 10234437.1宣传教育内容 10249787.1.1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 1070217.1.2生态保护意识教育 10318797.1.3环保知识与技能普及 1057987.1.4景区环保特色宣传 1150437.2宣传教育形式 11284827.2.1线上宣传 1114427.2.2线下宣传 1191647.2.3宣传活动 11205087.2.4环保教育课程 11303847.3培训与考核 111587.3.1培训对象 11105697.3.2培训内容 11239617.3.3培训方式 11288337.3.4考核与评价 1114028第八章旅游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1309678.1政策法规制定 11320388.1.1制定原则 11139428.1.2制定内容 1218228.2政策法规实施 12299068.2.1宣传与培训 12195518.2.2监督与管理 12257668.3政策法规监督 12318018.3.1监督机制 1273548.3.2监督主体 1311320第九章环境保护资金与管理 13303769.1资金来源与使用 1322529.1.1资金来源 13106139.1.2资金使用 13327509.2管理机制建设 13230609.2.1组织架构 13240969.2.2制度建设 14227729.3资金审计与监督 14225909.3.1审计 14156219.3.2监督 144337第十章预案修订与更新 142043910.1预案修订依据 142427610.2预案修订程序 14710510.3预案更新周期 15第一章环境保护预案概述1.1预案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明确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及具体措施,保证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对工作,减轻环境事件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影响,保障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景区正常秩序,促进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1.2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旅游景区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的事件。预案适用于景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部门、社会团体及个人。1.3预案编制依据本预案编制依据以下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5)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相关规定;(6)相关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和标准;(7)国内外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成功案例及经验;(8)景区实际情况及环境风险分析。本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景区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章污染防治措施2.1水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是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为保障景区水环境质量,采取以下措施:(1)生活污水处理:加强景区内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保证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餐饮业废水处理:加强对餐饮业废水排放的监管,要求其安装油水分离器,并对废水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景区周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雨水收集利用:在景区内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收集雨水用于绿化、景观用水等,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2.2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是保障景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以下为景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强景区内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减少尾气排放。(2)餐饮业油烟治理:要求景区内餐饮业安装高效油烟净化器,保证油烟排放达到国家标准。(3)扬尘污染防治:加强景区内建筑工地、道路等区域的扬尘污染防治,定期洒水降尘,减少扬尘污染。(4)绿化植被建设:加大景区绿化力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大气自净能力。2.3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以下为景区固体废物处理措施:(1)分类收集:在景区内设置分类垃圾桶,引导游客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2)回收利用:对景区内可回收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如废纸、塑料、金属等,减少资源浪费。(3)无害化处理:对景区内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不污染环境。(4)填埋处理:对景区内其他固体废物进行卫生填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5)宣传教育:加强景区内固体废物处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共同维护景区环境。第三章生态保护与恢复3.1生物多样性保护3.1.1保护目标与原则为实现旅游景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需确立以下目标与原则:(1)保护目标:保证景区内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保护原则: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分区分类管理、持续监测与评估等原则。3.1.2保护措施(1)加强物种保护:对景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实施专项保护,建立物种数据库,实时监控其生存状况。(2)保护生境:维护景区内自然生境,禁止乱砍滥伐、乱挖乱填等破坏性行为,保障生物栖息地安全。(3)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生态廊道,提高景区内物种迁移、扩散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交流。(4)生物入侵防控:加强生物入侵防控,及时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本地物种生存空间。3.2生态系统恢复3.2.1恢复目标与原则(1)恢复目标:恢复景区内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2)恢复原则: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分区分类恢复、持续监测与评估等原则。3.2.2恢复措施(1)植被恢复:采用适地植被恢复技术,增加景区内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2)土壤改良:针对受损土壤,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3)水资源保护与恢复: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景区内水资源利用效率。(4)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如湿地修复、矿山修复等,恢复受损生态系统。3.3生态补偿措施3.3.1补偿目标与原则(1)补偿目标:通过生态补偿措施,缓解景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2)补偿原则:遵循公平、合理、有效原则,保证生态补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利用。3.3.2补偿措施(1)生态补偿资金:设立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2)生态补偿项目: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提高景区生态环境质量。(3)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相关生态补偿政策,引导景区内企业和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4)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实时掌握景区生态环境变化,为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第四章环境监测与预警4.1监测指标体系环境监测是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对于准确评估旅游景区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监测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1)空气质量指标: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浓度;(2)水质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浓度;(3)土壤质量指标: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土壤侵蚀等;(4)噪声指标:包括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等;(5)生态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6)景观质量指标:包括景观美观度、景观特色、景观保护状况等。4.2监测网络建设为了实现旅游景区环境监测的全面覆盖,需要建立健全监测网络。监测网络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监测网络规划,分期分批推进监测网络建设;(2)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根据监测指标体系,合理设置监测站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监测效率;(3)技术先进,易于维护: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降低维护成本;(4)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监测数据应实现共享,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环境监测合力。监测网络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站点建设:在旅游景区关键区域设立监测站点,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2)监测数据传输系统:建立监测数据传输系统,保证监测数据实时、准确地传输至相关部门;(3)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监测能力提升: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能力。4.3预警系统构建预警系统是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构建预警系统有助于及时发觉和防范环境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监测指标体系,筛选出与旅游景区环境风险密切相关的指标,构建预警指标体系;(2)预警阈值设定:根据历史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设定预警阈值,保证预警系统的敏感性和准确性;(3)预警级别划分:根据预警指标值与预警阈值的比较,划分预警级别,如一级、二级、三级等;(4)预警信息发布: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5)预警响应措施:针对不同预警级别,制定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包括应急处理、资源调配、人员疏散等;(6)预警系统运行与维护:加强预警系统运行与维护,保证预警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五章应急预案与响应5.1应急组织体系为保证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层级:(1)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应急工作,由景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2)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指挥部的常设机构,负责日常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3)应急小组:根据景区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应急小组,分别负责环境监测、污染源控制、应急处理、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工作。5.2应急预案制定旅游景区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结合景区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应急预案:(1)环境污染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明确处理流程、应急措施、责任主体等内容。(2)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针对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制定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和救援计划。(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针对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明确应急处理流程、隔离措施、医疗救治等内容。(4)火灾应急预案:针对火灾,制定火灾报警、扑救、疏散、救援等措施。5.3应急响应流程旅游景区应急响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预警阶段:发觉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迹象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向上级报告,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2)应急启动阶段:根据等级,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迅速投入到应急处理工作中。(3)应急处理阶段:针对类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环境监测,保证处理效果。(4)救援阶段:对影响范围内的游客和居民进行救援,保证人员安全。(5)恢复阶段:处理结束后,及时开展环境恢复工作,保证景区环境质量达到正常水平。(6)总结评估阶段: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类似的预防提供借鉴。,第六章环境风险防范6.1风险源识别6.1.1自然风险源识别为保障旅游景区的环境安全,首先需对自然风险源进行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台风、冰雹、雷电等;(2)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3)生物灾害:病虫害、外来入侵物种等;(4)火灾:森林火灾、建筑火灾等。6.1.2人为风险源识别人为风险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旅游活动:游客过多、旅游设施损坏、旅游活动不当等;(2)建设项目: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等;(3)环境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污染等;(4)人为破坏:乱砍滥伐、非法捕捞、破坏生态环境等。6.2风险评估与控制6.2.1风险评估针对已识别的风险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概率评估: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2)风险影响评估:对各种风险发生后可能产生的环境、社会、经济损失进行评估;(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6.2.2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风险控制:(1)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2)加强监测预警:建立环境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风险信息;(3)落实防范措施:针对具体风险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4)提高应对能力:加强旅游景区环境风险应对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6.3风险防范措施6.3.1自然风险防范措施针对自然风险,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3)加强生物灾害防治,开展病虫害监测与防治;(4)加强火灾防控,建立健全火灾防控体系。6.3.2人为风险防范措施针对人为风险,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证旅游设施安全;(2)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3)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4)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第七章环保宣传教育与培训7.1宣传教育内容7.1.1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景区应定期宣传国家及地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保证游客、员工及社会各界对环保要求的充分了解。7.1.2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景区需加强对游客、员工的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环保行动中。7.1.3环保知识与技能普及对游客和员工进行环保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包括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环保实践能力。7.1.4景区环保特色宣传宣传景区在环保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成果,提升景区环保形象,引导游客关注和支持景区环保工作。7.2宣传教育形式7.2.1线上宣传利用官方网站、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环保宣传文章、视频、海报等,扩大宣传覆盖面。7.2.2线下宣传通过景区导览图、宣传册、展板等形式,在景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等醒目位置设置环保宣传栏,方便游客阅读。7.2.3宣传活动组织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志愿者活动、环保讲座等,吸引游客和员工参与。7.2.4环保教育课程针对景区员工,开展环保教育课程,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7.3培训与考核7.3.1培训对象景区员工、志愿者、合作伙伴等均需接受环保培训。7.3.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环保技能、环保意识等方面。7.3.3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培训、线下培训、实地教学等多种培训方式,保证培训效果。7.3.4考核与评价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员工环保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补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员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第八章旅游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8.1政策法规制定8.1.1制定原则旅游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要求;(2)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核心;(3)充分考虑景区资源特点、环境容量和游客需求;(4)注重公众参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5)强化政策法规的实施和监管。8.1.2制定内容旅游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景区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规定景区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和责任主体;(3)制定景区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计划;(4)设立景区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5)明确对违反景区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的处罚措施。8.2政策法规实施8.2.1宣传与培训为保证旅游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需开展以下工作:(1)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旅游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2)开展景区环境保护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8.2.2监督与管理景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实施,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监督与管理:(1)建立健全景区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2)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日常监管,保证政策法规落实到位;(3)对违反政策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保障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8.3政策法规监督8.3.1监督机制为保证旅游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应建立以下监督机制:(1)建立景区环境保护信息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建立景区环境保护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监督;(3)建立景区环境保护评估制度,定期对政策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8.3.2监督主体旅游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监督主体包括:(1)景区所在地及其相关部门;(2)景区管理机构;(3)社会团体和公众。第九章环境保护资金与管理9.1资金来源与使用9.1.1资金来源为实现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目标,本预案明确了以下资金来源:(1)拨款:根据国家及地方财政政策,申请专项资金支持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2)企业赞助:鼓励相关企业捐赠资金,支持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3)社会捐赠: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捐赠,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4)景区门票收入:合理调整景区门票价格,将部分收入用于环境保护。9.1.2资金使用资金使用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规划:根据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方向。(2)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项目,不得挪作他用。(3)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