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材料一: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的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回忆:“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蕴藏的爱国情怀,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像“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一定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摘编自康岩《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材料二:“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不学燕雀存小志,常慕鸿鹄以高翔。”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树立鸿鹄之志,为未来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夯实基础。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新时代的广大青少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从而牢固确立人生的理想信念,成长为矢志不渝、奔腾报国的栋梁之材。广大青少年应当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新时代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奋斗之姿,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未来扛起责任担当,投身强国伟业,在苦干实干中成就人生理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人历来有骨气,汉有苏武牧羊十九载持节不屈,晋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宋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近现代有夏明翰狱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五千多年来,不屈的抗争精神薪火相传,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增强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骨气。这也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与此同时,回望百年党史,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熔铸起的骨气。这骨气,是在列强侵略时的顽强抗争,是在山河破碎时的浴血奋战,是在一穷二白时的发愤图强,是在时代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砥砺前行。广大青少年要不断从这些历史中汲取力量,才能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进而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做一个中国人的底气所在。因此,我们要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将这些教材“用活”,帮助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进而让他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摘编自熊林海《引导青少年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引导青少年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的重要前提。B.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C.不断从古代先贤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让不屈的抗争精神薪火相传,有利于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D.只有中华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才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以中华文明启迪青少年,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C.青少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D.“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少年应树立鸿鹄之志,让自己成为可用之材。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一说法的一项是()A.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冰心B.青年人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焰,老年人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韦尔连C.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D.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培根4.“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助力祖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5.如何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失踪在1947胡炎①1947年一个阒寂的秋夜,大耳朵独自踩着霜白的月光向村外走去。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他回过头望了望家的方向。②望不到家,那三间瓦房同所有的村舍都淹没在了诡谲的月光里。不远处一只疤瘌狗用特有的破锣音梦呓似的叫了两声,丝毫没有惊扰每一扇窗里酣沉的呼吸。大耳朵激灵了一下,便接着向前走去,越过田垄,穿过丛密的小树林,爬上了斗折蛇行的山道。月光冰凉,照着他脸上缓缓淌下的泪水……③多年后,大耳朵秋夜出走的情景依旧萦回在柳眉儿的梦里。她确信那天晚上大耳朵是含泪离开的,他在无边无际的夜色中不停地回头,就像一场身不由己的梦游。他被月光裹挟,走向了未知的远方。④在此后的时光中,柳眉儿常想:我的大耳朵到底去哪儿了呢?⑤这个疑问贯穿了她的一生,成为她后半生苦苦寻找的谜底。她向全村的人打听,没有一个人知道大耳朵的下落。她甚至在恍惚中问过那只疤瘌狗,她说:“狗啊,大耳朵平日里待你多好,怕你饿着,省下半块馍都尽着你吃。你和大耳朵最亲,一定知道他去哪儿了对吧?”听不懂人话的疤瘌狗只是无精打采地吠了两声,便趴在墙根下打盹去了。后来,她几乎把能走到的地方全部走过了一遍,这样就几乎走完了她的一生。⑥她曾无数次在梦中遇见她的大耳朵。即使在她老态龙钟的时候,梦里的大耳朵依旧是年轻时的样子。嚯,他可真帅,高挑个,宽肩细腰,鼻直口阔,尤其那两只威风凛凛的大耳朵,被日光映得赤红剔透。他就那么坐在大槐树下,手捧着一片树叶,吹奏着不知名的小调儿。她捯着碎步追上去,嘴里叫着:“大耳朵,你这个冤家啊……”但是,辽阔的夜色铺天盖地降下来,大耳朵在冰凉的月光中转眼便不见了,只有那条骨瘦如柴的疤瘌狗匍匐在老槐树下,吐着暗红色的舌头,可怜巴巴地望着她。⑦柳眉儿和儿子盼归出现在潘教授的家中,是在1992年的夏天。那时潘教授正坐在阳台上,翻阅着一叠厚厚的资料。他没有想到家里会突然出现两个不速之客。67岁的柳眉儿看上去像一个极度衰弱的耄耋老人,被盼归搀扶着,颤颤巍巍地来到了潘教授的面前。还没等潘教授开口,柳眉儿就双手合十说:“教授,求你帮我找个人吧!”⑧在这个燠热的夏日,党史专家潘教授和柳眉儿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到了后来,潘教授竟然落泪了。当然,年逾八旬的潘教授本身就是一个爱动感情的人。⑨潘教授问了很多问题,没有发现任何线索。他总觉得有什么细节被忽略了:“把你找过的地方都给我说一说,越详细越好。”柳眉儿如数家珍,县里、市里、省里的民政部门都去过了,亲戚邻居、田间地头、荒村古道、陵园墓地……能找的地方全找了;哪里也没有大耳朵的踪迹,倒是有一些捕风捉影的传言,在大耳朵出走后的几年里传得沸沸扬扬。⑩“都是些什么传言?”潘教授扶了下老花镜,问。柳眉儿突然陷入了沉默,仿佛那些传言还像毒蜂一样在她的生命里飞舞。一直低头不语的盼归搓了搓手,替母亲接过潘教授的问话:“父亲失踪后,有人说他当了土匪;有人说他八成是到蒋介石的队伍里当了兵,成了俘虏……至于是死是活,没人能说得清。”⑪“这不是没可能。”潘教授拧着眉头,沉思一会儿说。“不!”柳眉儿突然愤怒了,她站起来,枯瘪的两腮剧烈地痉挛着,“大耳朵是个好人,他怎么会去当土匪……”潘教授对柳眉儿如此激烈的反应始料未及,他有些尴尬,一时不知所措。呆愣了一刻,赔着笑说:“别激动,大妹子,坐下慢慢说。”⑫柳眉儿不坐,全身都在战栗。她瞪着潘教授,好像这个她费尽千辛万苦打听到的“活菩萨”突然间成了她的敌人。他怎么可以随口胡说呢?他不老是宣称“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吗?大耳朵就算当兵,那也一定是共产党的兵,一定是的。⑬“你放心,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寻找大耳朵。”潘教授说。柳眉儿扬起拐棍,坚决地截断了潘教授的话:“不用你费心了,他死了!”潘教授哑口无言,他看着柳眉儿转过身,狠狠地捣着拐棍,穿过卧室、客厅,拉开门走了出去,下台阶的时候,她脚下一绊,差点跌倒在地。盼归急忙扶住她,回头歉疚地看了一眼潘教授,嘴唇翕动着,却没有说出一个字来。⑭“他死了!”柳眉儿又厉声说,声音像折断的兵刃,在回旋的楼梯间猛烈跳荡。⑮死前的头一晚,柳眉儿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这个梦颇为奇怪,什么都看不见,只有各种萦绕不绝的声音——草叶在脚下扑倒的窸窣声,山路上的砾石滚下山崖的嗒嗒声,无数流星划过天际的尖啸声,还有一种嘹亮而急促的“嘟嘟嘟”的号声……突然,号声戛然而止,柳眉儿突然惊醒!只觉四下寂然,耳边仅余一个女人忽柔忽怒的争吵声:“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活着!他活着……”柳眉儿觉得,这声音就是她的一生。⑯现在,大耳朵可以告诉柳眉儿真相了,因为他们已经处于同一个世界。大耳朵出走是为了“干大事”,后来他在半路上遇到了战争,遇到了共产党部队,他在战斗中牺牲,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喋血疆场。但他参军完全是个意外,既没告诉村里,也没通过区上,县里自然更不可能有他的档案。但他最终还是沉默了,柳眉儿太累了,真的太累了,还是让她好好睡去吧,忘掉一切,包括大耳朵。(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1947年,柳眉儿眼见大耳朵在一个秋夜出走,但他一直没有归来,于是柳眉儿余生都在寻夫。B.“疤瘌狗”见过柳眉儿寻夫的身影,也许还见证了大耳朵的出走,但动物不能言语,这强化了柳眉儿的悲剧。C.“你这个冤家啊”一句似恨实爱,有苦恼也有欢喜,又蕴含自己多年寻人无果的无限委屈,情感丰富。D.小说后半部分提到柳眉儿时不再用“她”,而是反复强调姓名,营造出一种相对的疏离感,使叙述更为客观。7.关于文中潘教授与柳眉儿母子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潘教授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落泪既有对柳眉儿遭遇的同情,也有对柳眉儿几十年坚持寻夫的感动。B.“仿佛那些传言还像毒蜂一样在她的生命里飞舞”比喻恰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传言对柳眉儿伤害之大。C.潘教授身为党史专家,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因此他会全程不顾柳眉儿的反应,直言那些传言的合理性。D.柳眉儿“全身都在战栗”,既表现出对潘教授肯定传言可能性的愤怒,也隐含着对传言可能成真的恐惧。8.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中未能满足的欲望。请结合这句话分析小说中柳眉儿的梦境。9.小说中写“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活着!他活着……”的争吵声,有什么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投岸;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材料二: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节选自《韩非子·饰邪》)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刑赏A不察B则民C无功D而求E得F有罪G而幸免H则兵弱I主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举不避仇”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词义不同。B.“臣以计事君”与《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事”词义不同。C.“至夫临难必死”与词语“登山临水”“身临其境”中的“临”词义不同。D.“严刑以威之”与《孟子》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威”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尧舜禅让传贤不传子和以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等事例,说明王伯之君当诛暴而不私。B.祁黄羊举贤,外不避仇,内不避亲,一心为国,受到孔子的称赞,人臣做事应出于公心。C.明君治国应先公义后私心,这有利于君臣和谐,公义可使官吏廉洁,私义能促进朋友讲信用。D.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君主及臣子要公私分明,国家要法治严明,这是历代君主都应知晓的道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②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14.两则材料中对“公私”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钱谦益①海角崖山②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③?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注]①钱谦益(1582—1664),明末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后降清,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大规模海战,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陨落,元军最终统一整个中国。③槎,竹筏,船只。15.下列关于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地点暗示南明败亡的历史事件,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调子极为沉痛。B.颔联“无”“有”相对,委婉道出了诗人的艰难处境以及降与不降的矛盾心情。C.颈联巧用析字法,将“明”字巧妙拆分为“日月”,既借“日、月”之宏大景象传情,又借“明”隐含故国之思,一语双关。D.尾联用典,借嫦娥想要回来却无处可回,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无限凄楚。16.首联中的“从今也不属中华”虽平白无华,却意蕴深沉,又统领全篇。请结合该句对全诗结构内容与情感进行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苦思冥想,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2)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①,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②。产生这种文化认同,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1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时令已是三月份了,在盘山步道的两侧,迎春花与月季花的藤蔓紧密缠绕,黄的花与红的花竞相绽放。它们仿佛以一种特有的姿态,列队欢迎我的到来。沿着盘山步道行走,会与许多虫子不期而遇,最常见的有蚂蚁、马陆、毛毛虫、西瓜虫等,它们在自己的王国里寻觅着,或行色匆匆,步履仓促;或慢慢吞吞,四平八稳。无论雨前还是雨后,无论何时到凤山,在盘山步道上,在台阶上,我都能看见它们奔波的身影,一副永不停歇的样子。也许,人在生病之后,怜悯心更重,对什么都多愁善感,深感人生之艰辛,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脆弱。那天,瞄着行进中的蚂蚁、西瓜虫等,我的心莫名地颤动了一下,有意放慢脚步给它们让路。我的每一步抬起与放下,都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个闪失,给这些小生命造成致命的伤害。我年轻的时候,很少思考生命、死亡之类的问题,习惯了天南海北地闯荡,走路咚咚响,呼呼生风,对什么都毫无畏惧,极少留心脚下的小生命,更遑论给一只虫子让路了。我委实不敢相信,这个近乎严苛的要求,却是从自己内心发出的。(有删改)21.句式的灵活使用可以使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试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22.文段多处使用了副词和关联词,强化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加点副词“更”和关联词“却”的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再继续走。”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答案】1.D2.C3.C4.①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③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5.①引导青少年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新时代人才,在未来扛起责任担当。②引导广大青少年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③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只有中华大地上的遗迹……才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说法绝对,原文说“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但不能据此推断为“只有……才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事物不局限于“中华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比如当前中美、中日关系中的新闻事件,某一部电影,甚至游戏,都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
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有……,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条件关系倒置,根据原文的“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可知,应该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能让青少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故答案为: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论述青年人要自信。
B.论述青年人有激情。
D.论述青年人的优、缺点。
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情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题先给出了一个情境,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等,再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现象。答题前先理解情境的意思,再有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去找跟此情境相关的内容,最后综合相关内容答题。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可概括出①。
根据第二段“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可概括出②。
根据第三段“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一定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可概括出③。
故答案为:①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③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分别对应材料二中的第二、三、四段,综合各段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从“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树立鸿鹄之志,为未来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夯实基础”“广大青少年应当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新时代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奋斗之姿,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未来扛起责任担当,投身强国伟业,在苦干实干中成就人生理想”可概括出①。
从“中国人历来有骨气……这也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与此同时,回望百年党史,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熔铸起的骨气……广大青少年要不断从这些历史中汲取力量,才能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进而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可概括出②。
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我们要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可概括出③。
故答案为:①引导青少年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新时代人才,在未来扛起责任担当。②引导广大青少年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③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答案】6.A7.C8.①现实愿望:找到丈夫,弄清楚他的去向和生死。②梦境内容:生前丈夫从军牺牲,自己苦寻无果;死后得知真相,丈夫是不告而别,加入了共产党部队,喋血疆场。③梦境和现实的对应:柳眉儿在现实中没有实现愿望,在梦中她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梦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9.①争吵声概括了柳眉儿的一生。丈夫的生死成为她后半生苦苦寻找的谜底,这是她一生的悲剧。②争吵声表现了柳眉儿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与信任。思念丈夫是心底最柔的声音。她用争吵去表达对丈夫的信任,信任他是“好人”。③争吵声用反复手法,生动写出了传言对柳眉儿的伤害,表达了她的激动、愤怒、悲伤无助之情,也表现了她内心的纠结。【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作用的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形象的能力。
A.“眼见”错误,于文无据。从“大耳朵独自踩着霜白的月光向村外走去”“丝毫没有惊扰每一扇窗里酣沉的呼吸”推断,大耳朵是瞒着柳眉儿走的。
故答案为: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此他会全程不顾柳眉儿的反应”错误,从原文潘教授的反应“他有些尴尬,一时不知所措。呆愣了一刻,赔着笑说”和他的话“你放心,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寻找大耳朵”可知,潘教授没有“全程”不顾柳眉儿的反应。“直言那些传言的合理性”错,潘教授的原话是“这不是没可能”。
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中未能满足的欲望”可知,梦能折射出人的现实生活。
作答时,先概括人的现实生活,再概括梦境内容,最后分析梦境是否折射出的人的现实生活。
现实愿望:柳眉儿要找到失踪的丈夫,知道他是不是像传言中的“有人说他当了土匪;有人说他八成是到蒋介石的队伍里当了兵,成了俘虏……至于是死是活,没人能说得清”。
小说的倒数第二段描述了梦境。
梦境内容:“柳眉儿做了一个很长的梦……的号声……”。梦外“大耳朵可以告诉柳眉儿真相了”:“大耳朵出走是为了……他在战斗中牺牲,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喋血疆场…………”。梦境是生前的人生概括:丈夫参军牺牲;自己苦苦寻觅丈夫,不知道丈夫死生。两个人不知道对方的生活,是由两条线索去展示的。梦外是两条线索的交会:死后,“处于同一个世界”。在“大耳朵”真实人生的记叙中,柳眉儿可以得知丈夫失踪的真相:没有告诉任何人,直接加入了共产党部队,在战斗中牺牲。这真实人生的记叙,对应了梦境中省略号没有写到的部分。一切真相大白:柳眉儿的丈夫不是土匪,不是国民党,不是俘虏。
梦境和现实的对应:柳眉儿在现实中没有实现愿望,在梦中她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如她所愿“大耳朵就算当兵,那也一定是共产党的兵,一定是的”,否则就是已经“死了”。但是柳眉儿坚信丈夫还活着,丈夫不会是坏人,不会当土匪。所以梦境中的丈夫只能是加入了共产党部队后战死。梦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
故答案为:①现实愿望:找到丈夫,弄清楚他的去向和生死。②梦境内容:生前丈夫从军牺牲,自己苦寻无果;死后得知真相,丈夫是不告而别,加入了共产党部队,喋血疆场。③梦境和现实的对应:柳眉儿在现实中没有实现愿望,在梦中她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梦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争吵声概括了柳眉儿的一生。从文章开篇大耳朵的出走,柳眉儿就开始了她的寻夫之旅。她寻找自己的丈夫,直到自己成为“一个极度衰弱的耄耋老人”。以至于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写到“我的大耳朵到底去哪儿了呢?”“这个疑问贯穿了她的一生,成为她后半生苦苦寻找的谜底”。以至于“柳眉儿觉得,这声音就是她的一生”。
争吵声表现了柳眉儿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与信任。她的争吵“忽柔”是因为思念丈夫是心底最柔的声音。村里人有各种猜测“父亲失踪后,有人说他当了土匪;有人说他八成是到蒋介石的队伍里当了兵,成了俘虏……至于是死是活,没人能说得清”,可是柳眉儿坚信“大耳朵是个好人,他怎么会去当土匪”。以至于潘教授的话“这不是没可能”引起了柳眉儿的“激烈的反应”:“柳眉儿突然愤怒了,她站起来,枯瘪的两腮剧烈地痉挛着”。柳眉儿坚信大耳朵活着,如果他“去当土匪”,柳眉儿宁可相信“他死了!”。
争吵声生动写出了传言对柳眉儿的伤害,表达了她的激愤。从原文“捕风捉影的传言,在大耳朵出走后的几年里传得沸沸扬扬”“仿佛那些传言还像毒蜂一样在她的生命里飞舞”可知,柳眉儿在寻夫路上的种种传言给她带来的痛苦。她用一声声的“他活着”压过一声声的“他死了”,甚至不让别人把话说完,只留下“他死”。反复手法的运用,生动表现了她的抗争,她的愤怒,她的痛苦,她的不幸。“忽柔忽怒的争吵声”饱含了对丈夫的思念与对流言的愤怒。“只觉四下寂然,耳边仅余一个女人忽柔忽怒的争吵声”的梦境,表现了她在这场争吵中的孤立无援,悲伤无助。丈夫不在身边,只有她一个人去对抗身边的种种流言。争吵声也可能是柳眉儿内心的两种声音的争吵。丈夫去向不明,生死未卜,柳眉儿只能各种猜测。她既希望自己的丈夫活着,当个好人;也不希望丈夫去当土匪,否则不如“死了”。这种争吵表现了柳眉儿内心的纠结。
故答案为:①争吵声概括了柳眉儿的一生。丈夫的生死成为她后半生苦苦寻找的谜底,这是她一生的悲剧。②争吵声表现了柳眉儿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与信任。思念丈夫是心底最柔的声音。她用争吵去表达对丈夫的信任,信任他是“好人”。③争吵声用反复手法,生动写出了传言对柳眉儿的伤害,表达了她的激动、愤怒、悲伤无助之情,也表现了她内心的纠结。【答案】10.BFH11.A12.C13.①诛杀暴君,自己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
②玷污自己的品行,放纵自己的私欲,求自身的安乐和家族的利益,是臣子的私心。14.相同:都强调要公私分明或明公去私。不同:材料一强调“至公”的重要性,能够成就王霸之业;材料二强调君臣有公心、私心,要刑赏分明或明确法制。【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材料一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担任县令,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哪。”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谁可以担任军尉,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都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举荐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所以可以做厨师。如果厨师调和五味而私自把它吃掉,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可以做厨师了。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也是这样。诛杀暴君,自己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如果他们诛杀暴君而把他们的财产占为己有,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了。
材料二
明君的处事原则,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区别,彰明法制,舍弃私人恩惠。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君主的公义;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私利,在朋友中取得信任,不能用赏赐鼓励,不能用刑罚阻止,是臣子的私义。私义风行国家就会混乱,公义风行国家就会平安,所以公私是有区别的。臣子有私心,有公义。修身廉洁而办事公正,做官无私,是臣子的公义;玷污自己的品行,放纵自己的私欲,求自身的安乐和家族的利益,是臣子的私心。明君在上,臣子就去私心行公义;昏君在上,臣子就去公义行私心。所以君臣不一条心,君主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君臣交往靠的是算计。危害自身而有利国家,臣子是不做的;危害国家而有利臣子,君主是不干的。至于臣子面临危难一定拼死,竭尽才智和力量,是法度造成的。所以先王明定赏赐来加以勉励,严定刑罚来加以威慑。赏罚分明,百姓就能拼死;百姓拼死,兵力就会强盛,君主就会尊贵。刑赏不分明,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结果是兵力弱小,君主卑下。所以先王贤臣都竭力尽心。所以说,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察,先王是懂得这个道理的。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刑赏不分明,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结果是兵力弱小,君主卑下。所以先王贤臣都竭力尽心。
“刑赏”作主语,“不察”作谓语,主谓结构,应在B处断开;
“民”作主语,“无功而求得”作谓语,应在F处断开;
“无功而求得”与“有罪而幸免”结构一致,内容相对,“有罪”后不能断开,应在“幸免”后H处断开。
故答案为:BFH。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错误。意思相同,两个“举”都是“举荐、推荐”的意思。句意:举荐外人不避开仇人。/选择贤良的人辅佐自己。
B.正确。“事”,侍奉;/事务。句意: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C.正确。“临”,面临;/靠近/来到,到达。句意:至于臣子面临危难一定拼死。/登上高山,临近水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指亲身经历或面临那种境遇或环境。
D.正确。“威”,威慑。句意:严定刑罚来加以威慑。/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故答案为: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应先公义后私心……私义能促进朋友讲信用”错,曲解文意,原文中肯定公义,否定私义,并未将两者排序;且私义是为了朋友间信义,并不一定能促进朋友讲信用。
故答案为: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暴”,暴君;“封”,分封;“为王伯”,成就王霸之业。
(2)“污”,玷污;“从”,放纵;“人臣之私心也”,判断句。
故答案为:①诛杀暴君,自己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
②玷污自己的品行,放纵自己的私欲,求自身的安乐和家族的利益,是臣子的私心。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找到两则材料论述“公私”的观点,然后概括出来即可。
(1)先具体归纳相同点。
根据材料一中尧舜采用禅让制,祁黄羊举荐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等事情,和孔子说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可知,材料一重视公私,强调公私分明。
根据材料二中“故公私有分……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可知:材料二也重视公私,强调公私分明或明公去私。
(2)再看两则材料有关公私的不同点或侧重点差异。
根据材料一“至公也”“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概括为:材料一重视“至公”,强调其重要性,能够成就王霸之业;
根据材料二“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概括为:材料二则是强调君臣有公心、私心,要刑赏分明。
故答案为:相同:都强调要公私分明或明公去私。不同:材料一强调“至公”的重要性,能够成就王霸之业;材料二强调君臣有公心、私心,要刑赏分明或明确法制。【答案】15.B16.①“从今也”,借“也”字停顿,强调亡国的时间,将亡国的沉痛之感缓缓道出;又用一否定“不属中华”将亡国的悲愤屈辱一字一顿道出,振聋发聩。整句既直接道出了亡国的事实,又饱含真切的亡国之痛苦与悲愤。②全诗共八句,首句就崖山事件引出“从今也不属中华”的事实;颔联、颈联围绕“不属中华”,写出其具体现状;尾联以嫦娥自喻,写个体在亡国之后悲凄无依的命运。【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降与不降的矛盾心情”错误,无中生有。颔联大意是说诗人面对朝代覆亡,既没有做到像屈原一样葬身鱼腹保持气节,又要面临随时有大鲸出没而倾覆船只的险境。“无”“有”强调的是亡国后的困境。
故答案为: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写崖山事件,意思是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了。
句中“从今也”,“也”字是句末语气词,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强调亡国的时间,将亡国的沉痛之感缓缓道出;“不属中华”是否定句,四字写的真切,发自肺腑,将亡国的悲愤屈辱一字一顿道出,振聋发聩。
首联以地点暗示南明败亡的历史事件,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调子极为沉痛。既道出了亡国的事实,又饱含真切的亡国之痛苦与悲愤。
首联就崖山事件宋军全军覆灭,引出“从今也不属中华”的事实,而颔联“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颈联“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围绕“不属中华”,写出自己亡国后的困境,隐含故国之思;尾联“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用典,借嫦娥想要回来却无处可回,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来表达自己在亡国之后悲凄无依的命运。
故答案为:①“从今也”,借“也”字停顿,强调亡国的时间,将亡国的沉痛之感缓缓道出;又用一否定“不属中华”将亡国的悲愤屈辱一字一顿道出,振聋发聩。整句既直接道出了亡国的事实,又饱含真切的亡国之痛苦与悲愤。②全诗共八句,首句就崖山事件引出“从今也不属中华”的事实;颔联、颈联围绕“不属中华”,写出其具体现状;尾联以嫦娥自喻,写个体在亡国之后悲凄无依的命运。17.【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臾、博、庸、渊、蛟、焉。故答案为:(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A19.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②原句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③“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20.【示例】①对于普通人来说②这就是文化的认同【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破折号,先判断文章中破折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破折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18.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
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折;
D.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换。
故答案为:A。19.从表达的对象上看,原句“而今,这风……”中“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和上文的“大地上歌声如风”的表述对象一致,语脉连贯,衔接紧密。改句的陈述对象变成了“现实”,突兀,不和谐。
从表达的效果上看,语句中“远山青黛的那一侧”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且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越来越远的地方”则显得平实,无新意。
从句式上看,原句“越来越远”,运用单句,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
故答案为: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②原句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③“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20.第①处,根据上文“对于作家来说”以及句后的分号,可以推断横线处的表达方式应为“对……来说”;根据下文“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可以确定表述的主体是“普通人”。故此处可填写“对普通人来说”。
第②处,根据上文“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分析可知,此处阐述的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感受,且下文有“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需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的提示,故此处可填写“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故答案为:①对于普通人来说②这就是文化的认同【答案】21.示例1: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或行色匆匆,步履仓促”“或慢慢吞吞,四平八稳”两个短句形成对偶,前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干净利落。示例2: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磁粉离合器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2024年微蜂窝无线通信系统项目申请报告
- 2024年电脑提花人造毛皮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玻璃矿物熔炼工艺研究报告
- 波音飞机失速问题研究报告
- 波浪观测仪器研究报告
- 波形转换器课程设计
- 玻璃保温容器及其玻璃胆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毕业生压力疏导课程设计
- 比赛计时器课程设计
- 农村户改厕施工协议书
- 当代社会政策分析 课件 第十一章 残疾人社会政策
- 2023年人教版中考物理专题复习-九年级全册简答题专题
- 家政公司未来发展计划方案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屋顶光伏发电应急预案
- 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配电网保护分级配置及整定技术规范》
- 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培训
- 《室内设计基础》课件
- 《戏剧基本常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