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尤其温润(阴柔)是其主要特质。因此,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致的。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论,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古人本来就看重佩饰的象征意义,而戴上玉组佩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经常听到佩玉之声,则“非辟之心无之入也”,正显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古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制度与礼节的约束,也就是礼仪制度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的追求。玉器是历史进程、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品类,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因此,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蔡玉琴《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材料二: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的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其一,刘勰常以美玉、圭璋为喻说明作者的“文德”。他以为有“德”者必有如美玉之“文”。刘勰亦曾多次用“圭璋”来比喻具有高贵品德的文人。如《风骨》中“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圭璋乃骋”,是说“文章之情辞朗丽而气体雅健者,则如持有圭璋美玉具备高贵品德的君子,乃可驰誉文坛也”(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刘勰以“圭璋”来对创作主体进行审美评价,同时也体现出对创作主体的审美期待。其二,刘勰曾多次以“符采相济”表达文质兼美的“文德”理想。“符采”即玉的纹彩,这是《文心雕龙》评论的关键词之一。前辈学者将“符采”解释为“文质相副”虽有道理,但是刘勰“符采”似更偏重于“文质彬彬”之义。“文质相副”和“文质彬彬”都包含了文质相合的审美期待和体验,但“文质相副”似只就作品而言,而“文质彬彬”则更能体现刘勰对创作主体及文学作品的“兼善并美”的期许。其三,刘勰还常以玉美喻作品“文德”及其生成问题。《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本是侧重于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但后世也有人将它阐释为孔子的文艺理论思想之一。刘勰即是较早将其上升至文学层面者。他认为“君子之文”需要“雕琢”,“雕琢”本是治玉之术语,在《文心雕龙》中多被用到。如《情采》篇讲文章写作时,云“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可见“文质彬彬”是刘勰“君子之文”(文德)的最高审美理想。其四,刘勰还常用“雕玉”“雕削”来喻文德的修饰问题。《宗经》篇更是直言作文如雕玉,云“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此处引扬雄《法言》所说“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由此可见,承载“君子之德”的“君子之文”应该有必要雕琢,这样才能成为经典而流传千载。刘勰引扬雄之“雕玉作器”之语来说明五经之文采,正体现了“德才”兼备的圣贤情怀。刘勰认为好的文章就像精美的玉器,不但有质感而且还有美感。他认为,雕琢不是雕削。如《隐秀》云:“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这里的“雕削”有刻意修饰而使文章色彩过分绚丽的意思,而此,点是不符合刘勰“秀”美的观念的,他反对“为文造情”“淫丽而烦滥”。总之,刘勰以玉论文既是传统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体现出传统玉文化对文章审美理论的影响,也是魏晋时期“以玉论文”思想的艺术表达。玉因为其温润的触感、美丽的光泽以及坚硬的质地等,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对玉的崇拜文化经历了从神灵到人格的发展过程,至刘勰被进一步运用到文学审美理论中。(摘编自袁晓聪《〈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致,是由于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特别是其具有温润的特性。B.孔子首倡的“君子如玉”的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及现代大量考古发现实物中得到完美印证。C.虽然研究者多会关注刘勰《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但很少有人从玉文化的角度来考量。D.刘勰以美玉论“文德”,这包括作者与作品两个方面的内容,“文质彬彬”是其文德的最高审美理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玉文化,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古人有佩玉的习俗,这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需要,也是古人对美好品德追求的表现。C.中国人普遍爱玉、崇玉、佩玉,所以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文心雕龙》以玉论文德是它的批评特色,体现了传统玉文化对文艺理论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君子如玉”观点的一项是()A.《礼记·儒行》:“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B.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C.《诗经·卫风·淇奥》:“有匪(通“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D.《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4.“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5.研究玉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C4.示例:①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玉有审美价值,造型优美,色彩瑰丽;③玉有象征意义,象征美好、高洁、坚贞的精神品质;④玉文化底蕴丰富,玉器具有广博、精深、含蓄的文化特征;⑤玉可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5.示例:①以玉器为载体,引领国人爱玉、崇玉、佩玉,继承和发扬以“君子如玉”等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研究玉文化在文艺理论中的运用机制及其价值,扩大玉文化的应用范围,发掘玉文化的普适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曲解文意。“孔子首倡的‘君子如玉’的学说”错误,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这表明“君子如玉”并不是孔子首倡,且印证的是“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C.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可知,“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是“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诗经》里这句话,意思是“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这正符合材料一中“君子如玉”的观点。A.以“金玉”为衬托,突出人应以“忠信”为宝贵的品格。B.说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强调贫贱、忧愁等逆境都是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志气的条件,要正视人生的种种磨难与挫折,把它看作成功的试金石、助燃剂。D.以“玉不琢,不成器”类比,强调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治国理政,都要以学习为先。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答题范围主要在材料一的第一、二、四自然段。答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也就是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玉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实价值。结合“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可知,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结合“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可知,玉有审美价值,造型优美,色彩瑰丽;结合“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知,玉有象征意义,象征美好、高洁、坚贞的精神品质;结合“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可知,玉文化底蕴丰富,玉器具有广博、精深、含蓄的文化特征;结合“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可知,玉可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谈玉文化的研究意义:一是如何传承,怎样传承的问题。玉文化自古以来都不是空洞的文化,而是以玉器为载体的,所以研究玉文化必然先宣传玉器的种类、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玉器、喜爱玉器,进而传承以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像《文心雕龙》中渗透玉文化那样,研究玉文化在其他领域的借鉴和运用,使玉文化的价值更加丰富多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旷野里(节选)柳青1951年7月初的一天,前一天刚到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正在他房里踱来踱去,考虑着刚刚文书向他报告的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对于农业科学还远没有摸到边的朱明山,光光听说棉花生产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他和县长梁斌商量决定抽调干部去援助产棉区治虫。晚饭后在县政府大礼堂举行的各区干部动员会,本来预定顶多开个把钟头,可是梁斌一个人就讲了将近两个钟头的话。直到夜里,治虫工作队才准备分头向指定的各区星夜进发。朱明山把治虫工作队的组长召集到礼堂的大门边谈话。他怕梁斌长篇讲话中有些不合分寸处可能会给实际行动造成偏差。“梁县长刚才在大会上说这是个战争,他的意思是说,这是我们领导农民和棉蚜虫进行战争,你们绝不能还没有和蚜虫接触,就和农民发生冲突。这么办,蚜虫欢迎。”梁斌脸上有点不自在,往前迈了一步,“是的,我可没号召你们向农民冲锋。这个任务,一般地说基本上是发动群众的工作,发动群众嘛,还要给你们细讲吗我们哪一项任务能少了这一步,剿匪反特、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对,”朱明山笑着同意,有意截断梁试不知道又要进行多久的解释,“群众要看实际,干部就一段地一段地治给他们看。那我们就出发吧。”朱明山连夜要赶到分管的区去,梁斌说县里还有些事情,第二天再走。①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远处的村庄和树丛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近处村庄淹没在做晚饭飘起的白色炊烟里,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年轻的文书用沉重的口气说:“革命的饭总算吃下来了,建设的这碗饭没文化没知识,恐怕不好吃。您看,光个治虫,春上合作社就给群众贷下来些什么‘赛力散’,干部也不懂,没给群众交代清楚,毒死了几条牛。”朱明山默默的听着,“你对人民有一种负责精神,这很宝贵。”接着朱明山告诉他,全国很快就要有计划地抽调工农干部学文化,扩大知识,以便将来担负新的艰巨的领导工作……一阵说得文书脸上才露出了隐约的笑容。可是,当朱明山指挥的治虫工作队连夜来到村里,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听了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心都凉了半截子。“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大伙都说开会就能把那虫给治了”。“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第二天天一亮,朱明山和干部们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一看:啊呀!黑森森的棉蚜虫都絮满了一层,叫人发呕;有些棉叶因为蚜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倒吊下去了。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大门外面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干瘪老汉气愤地用棍在地上戳着说:“开会!开会!斗争!斗争!叫这伙怂娃们斗争虫王爷吧!看这回怎么整油汗【注】!”老汉说完闷头就往大门里一钻,关了门。同来的干部想喊大门,朱明山制止了,缓缓地说:“我们治不了虫就该挨骂,上级可以骂,群众可以骂。”回到区上,朱明山把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用喷雾器,多打药剂和烟叶水。晚上只许宣传大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朱明山最后说:“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第三天,朱明山一大早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渭阳区政府。一进门他就问区委书记崔浩田:“听说你们这里有专家?”崔浩田问:“植棉能手蔡治良吗他在屋里泡烟叶水哩,叫他来吗?”“当然!我们光有农业站的技术指导不够,还要有群众的指导。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朱明山又对文书说,去把村里能叫来的干部都叫来一起听听。不一会儿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蹲了一圈。一开始有的人蹲得远远的,但听到蔡治良要说打虫药水的配制,就慢慢挪了过来。“我这个意见可是想出来的,没试验过。”蔡治良首先声明,然后才说,“烟叶不够,我想出个办法,你们说那辣子好呛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担,掺几担白水,味还不小吧?”“好意见,好意见!”全院的人嚷着。“还有,”蔡治良进一步说,“烟叶和辣子不能用完,人还要吃;煤油人不吃。那东西掺上水治虫,虫还活得了?”“还有吗?”朱明山高兴地问,也像还不满足。“想到的就这些,这是烟叶呛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证能顶事。”“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吩咐,“以后再提出来的办法,也要试验。试验成功就请大家参观。”经过两三天在烈日底下的鏖战,渭北四个区的治虫工作就出现了新气象。蔡治良的创造性发现实验成功了。②人的智慧的确是经过劳动逐渐提高的:他们居然根据工业产品“硫磺石灰合剂”这个概念,创造了许多新的“合剂”——烟叶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滤过:煤油六两、肥皂六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煤油四两、石碱四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这些“合剂”比单独一样东西杀虫的威力大得多。大家商讨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第五天,许多村子白天已经看不见几个人了,盛药剂的水缸搬到了棉花地边上。遍地都是男人女人、老汉和小孩,端着盆子、瓢、大碗,用扫帚蘸着各种土制药剂刷着被棉蚜虫爬满的棉苗。朱明山在街上遛了个弯,回想起头两天到这街上人们一见他就躲避的情景,浑身都轻快了些。可是回到住处,文书却报告说:“副书记赵振国打电话来,渭河南边对梁县长不满的人越来越多,说他天天开会,虫灾却越来越严重,干部消极抵抗,他还发脾气。让您赶快去看看。”朱明山决定连夜就回去。他和文书走出村,重新到旷野里的路上,两个人一直沉默着。(有删改)【注】油汗,陕西关中一带方言,指植物上的小虫子。这里指“棉蚜虫”。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朱明山不满梁斌在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过长,会后又把工作队组长留下来开了个短会。B.群众不愿配合县里的治虫工作队,主要是因为干部们没有文化知识,给群众造成了损失。C.梁斌动辄开会,冗长的会议解决不了问题,是《反对党八股》中指出的不良作风的再现。D.用辣椒水、煤油治虫的方法实验成功后,蔡治良又创造出许多杀虫威力更高的“合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第①处画线句由第三人称叙述转换为第二人称,蕴含着对土地深沉的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抒情意味。B.“气愤地用棍在地上戳着”“蹲得远远的”这些细节描写都反映出干部工作不到位、群众心里有怨气的现实。C.文本穿插使用方言,亲切自然、充满乡土气息。如“一疙瘩一疙瘩”“怂娃”等词语,符合乡间农人的用语习惯。D.文本通过梁斌、蔡治良等人物来反衬朱明山这一形象,表现出了朱明山不说空话、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8.文中划线的①②处,看似闲笔,其实关乎宏旨,各有特色。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9.有评论认为,《在旷野里》“意味着柳青的文学关注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D8.示例一:第①处是关于农村美景的景物描写。写的是渭河平原优美宁静的旷野月夜,与年轻干部们即将需要解决棉花虫害问题的沉重心境形成对比;延缓了文章的节奏,同时宣告渭河北岸紧张有序的治虫工作即将开始,有助于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示例二:第②处写的是介绍创造“合剂”的杀虫药方。文中列出了具体数据,详实客观,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同时,也体现劳动对人的智慧的启发,开展研究工作需要有科学实验精神。9.①情节突出,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反映新的时代变化。②人物塑造典型,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朱明山、蔡治良、乡长等呈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色彩,如围绕治理棉蚜虫,干部们体现了不同的思想状态,并且有冲突。③主题深刻,摒弃形式主义,注重调查实践,小说中多处强调试验和实践,朱明山反感发言的形式主义,对治理棉蚜虫的办法讲求科学性等,都体现了建设性思维特点。【解析】【导语】《在旷野里》通过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组织治虫工作的故事,生动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与希望。小说聚焦农村基层干部的智慧与努力,展现了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柳青细腻地描绘了干部与群众的互动,深入刻画了干部务实进取的作风。作品语言朴实生动,充满乡土气息,表现了新中国初期农业建设中人们的思想转变和共同奋斗的时代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朱明山不满梁斌在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过长”错误。根据“朱明山把治虫工作队的组长召集到礼堂的大门边谈话。他怕梁斌长篇讲话中有些不合分寸处可能会给实际行动造成偏差”,可知朱明山留下组长是怕梁斌的发言中有不合分寸的地方给实际工作造成偏差。B.“主要是因为干部们没有文化知识,给群众造成了损失”错误。根据“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大伙都说开会就能把那虫给治了”,可见群众不愿配合县里的治虫工作队,主要是因为干部工作方法不得当,把开会当成了主要工作方式,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D.“蔡治良又创造出许多杀虫威力更高的‘合剂’”错误。根据“人的智慧的确是经过劳动逐渐提高的:他们居然根据工业产品‘硫磺石灰合剂’这个概念,创造了许多新的‘合剂’——烟叶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滤过:煤油六两、肥皂六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这些‘合剂’比单独一样东西杀虫的威力大得多”,可见这些“合剂”不是蔡治良创造的,是群众的智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文本通过梁斌、蔡治良等人物来反衬朱明山这一形象”错误。文中的蔡治良是“植棉能手”,是发明“打虫药水”是正面形象,文中是从正面衬托朱明山的形象。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示例一:第①处对渭河平原优美宁静的旷野月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远处的村庄和树丛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村庄和树丛比作波浪,形象地展现出旷野的辽阔。“近处村庄淹没在做晚饭飘起的白色炊烟里,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细腻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温馨。这样的美景与年轻干部们即将面临解决棉花虫害问题的沉重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突出了问题的严峻性,另一方面也通过美景的描写舒缓了紧张的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年轻干部们所面临的压力。这段描写延缓了文章的节奏,使读者在紧张的治虫工作之前,有一个短暂的停歇,去欣赏和感受祖国土地上的自然之美。同时,也为后文渭河北岸紧张有序的治虫工作做了铺垫,宣告这项工作即将开始。示例二:第②处详细介绍了创造“合剂”的杀虫药方,文中列出了具体数据,如烟叶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滤过:煤油六两、肥皂六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煤油四两、石碱四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这些数据的运用使内容详实客观,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这段内容不仅介绍了杀虫药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劳动对人的智慧的启发。农民们通过实践和探索,创造出了这些新的“合剂”,说明在劳动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智慧。同时,也强调了开展研究工作需要有科学实验精神,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情节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农村的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内容,围绕治理棉蚜虫这一关键事件展开情节,充分反映了新的时代变化。治理棉蚜虫这一情节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面临新挑战的一个缩影。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种模式,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棉蚜虫的出现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收成,这就促使人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从干部到农民,都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人物方面:小说塑造了朱明山、蔡治良、乡长等一系列典型人物,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朱明山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代表了务实、进取的建设者形象。他注重实践和科学方法,对治理棉蚜虫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行动。他不满足于表面的形式,而是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干部的要求,即要有担当、有能力,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蔡治良和乡长等人物也各具特点。围绕治理棉蚜虫这一事件,干部们体现了不同的思想状态,并且有冲突。这种冲突并非是消极的,而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在面对新任务时不同的观念和做法的碰撞。主题方面:摒弃形式主义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形式主义会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小说中朱明山反感发言的形式主义,强调要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注重调查实践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说中多处强调试验和实践,朱明山对治理棉蚜虫的办法讲求科学性。这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际行动和科学方法来推动建设和发展。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①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③可也。”(节选自左丘明《左传·子鱼论战》)材料二: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节选自刘向《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注】①勍(qíng)敌:强大的敌人。②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③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取其地足A以广国也B得其财C足以富民D缮兵E不伤F众G而彼H已服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毛,意思是斑白的头发,文中用以指老年人。B.爱,怜悯,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中“爱”的意思不同。C.自知,即知自,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特点不同。D.敝,使……疲惫,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楚两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已经列好阵势,而楚国军队还没有全部渡河,子鱼请求攻击楚军,宋公没有同意。B.宋襄公认为作战不应借助险要的地势来阻击敌人,不应攻击没有排列成阵势的军队,子鱼批评宋襄公不懂打仗。C.张仪认为攻伐韩国,应该先断绝魏国,兵临楚国和“二周”近郊,占领楚、魏土地,迫使周王室交出九鼎宝器。D.张仪认为蜀国地处偏僻,攻打蜀国即使得到土地也不算得利,而司马错却反驳张仪,认为攻蜀可以名利双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2)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14.司马错反驳张仪伐韩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C12.C13.(1)(楚军)摆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卫士都被杀绝了。(2)我们挟持周天子并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14.①秦国攻取蜀国容易获得土地和财物,又可以不被认为暴虐和贪婪;②攻取韩国,会招致坏名声,给国家带来危险。【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分别展现了不同的战争策略。材料一中的宋襄公坚持古老的礼仪战法,最终导致战败,反映了僵化思维下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材料二则呈现了秦惠王在司马错和张仪两种战略主张下的权衡选择,最终通过司马错的主张实现了名利双收,表明灵活应变的重要性。这种对比揭示了古代战争决策中智慧和策略的关键作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得到它的土地足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足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足以”意为足够用来,中间不能断开;“取其地”与“得其财”、“广国”与“富民”结构对称,“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在B、D处断开;“众”做“伤”的宾语,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特殊句式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怜悯/吝啬。句意:如果怜悯重伤的人。/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C.错误。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知自”/“不知吾也”。句意:周王室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拯救自身。/没人了解我呀。D.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疲惫/使……减少。句意:(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却对晋国有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应该先断绝魏国,兵临楚国和‘二周’近郊”错误。从原文“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和“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来看,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陈”,摆好阵势;“败绩”,溃败;“股”,大腿;“门官歼焉”,被动句。(2)“挟”,挟持;“莫”,没有人;“此王业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秦国攻取蜀国容易获得土地和财物,又可以不被认为暴虐和贪婪;②根据“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可知,而攻取韩国,会招致坏名声,给国家带来危险。参考译文:材料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卫士都被杀绝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要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使他们知道耻辱并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他们?如果怜惜他们反而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敲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就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可以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材料二: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见解。”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我们挟持周天子并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的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戎狄是其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司马错说:“不对。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足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足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进攻蜀国,最终平定蜀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龙潭①夜坐王守仁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②轻。临流欲写猗兰③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①龙潭:滁州的龙池。此诗作于平定宁王叛乱后,被张忠陷害之时。②葛衣:泛指夏季穿的衣服。③猗兰:即《猗兰曲》,古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多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花香、溪声激发了诗人的游兴,先从嗅觉、听觉写起,扣住夜坐龙潭落笔。B.颔联化用《鸟鸣涧》诗句,用“月出”“鸟鸣”“空山”等景物突出了月夜的清雅、幽静。C.颈联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表现了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的忧郁心情。D.诗中“幽人”形象具有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典型特征,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16.诗人是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失意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以自然美景的意趣排遣苦闷失意;明月当空,诗人月夜独游,四周一片幽静,“花香”扑鼻,“溪声”充耳,而“鸟鸣山更幽”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生命的意趣。②用面对人生波折的豁达之情排遣苦闷失意;颈联诗人虽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但诗人仍旧一身轻快,表达诗人的旷达洒脱之情。③以心怀天下的家国之情排遣个人内心的苦闷失意;诗人面对大江,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心怀天下,心胸豁达,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解析】【导语】王守仁的《龙潭夜坐》是一首别具意境的诗作,通过描写夜晚花香、溪声、鸟鸣、月出等自然景象,营造出清幽雅静的氛围。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夜坐龙潭时的感受,从听觉、嗅觉及视觉等多方面展现自然之美,同时寄托了自己的幽思与情感。尤其通过草露松风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在困境中保持超然坦荡的心态,结尾则巧妙融合了琴曲猗兰,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意义。全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以及追求清净、超然的境界。【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忧郁心情”错。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表达诗人的旷达洒脱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栖鸟山空时一鸣”,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诗人特意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可见,以自然美景的意趣排遣苦闷失意。颈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可见,诗人用面对人生波折的豁达之情排遣苦闷失意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可见,以心怀天下的家国之情排遣个人内心的苦闷失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收束了对金陵秋景的描写;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收束了对赤壁美景的描写。(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发出了相似的感叹。(3)龙是我国汉民族的图腾,体现着先民的想象力与昂扬精神。高中课文中亦有许多以“龙”入诗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画图难足②.江山如画③.夫人之相与④.俯仰一世⑤.熊咆龙吟殷岩泉⑥.栗深林兮惊层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殷、栗、巅、鸿。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烧烤文化。“西昌火盆烧烤”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及周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A

的话,火盆烧烤应该说是从彝族人的饮食习惯演变而来。彝人离不开火,(甲),即使是围坐在火盆边拉家常,也不会让火空着,他们把洋芋、苞谷、肉食、荞馍馍放入火盆里烘烤,作为下酒的美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脱胎于当地民俗的“火盆烧烤”,才开始出现在凉山州首府西昌的街头和邛海景区湖边。那时的烤具很简单,一张中间被挖空的矮木桌,桌下放置一个搪瓷盆制成的简易火盆,桌面上再放一张铁丝网,所有食材都可以放在铁丝网上炙烤,故那时的火盆烧烤又名“铁网烧烤”。①西昌烧烤在形式和味道上经历了不少变化。②从最初的客人点菜发展到如今的自助模式,③中间就有数十年左右的光景。④而烧烤的样式,一开始只有单纯的烧烤,之后加入了“烧烤+火锅”的“一盆火上两种吃法”的模式,⑤后来又新增了锡纸包上鱼、肉或蔬菜边烤边吃。从味道上来说,火盆烧烤之前,藿香烧烤、大竹签烧烤曾

B

,据说这两种烧烤能火起来,是因为食材腌制过程中加入了藿香、茴香、麦冬等中药材,烤出来的食物不仅芳香四溢,还有去火去燥的功效。而大竹签,选用的是新鲜的竹子,(乙),鲜竹会散发出特殊的清香,使烤肉更加鲜香。蘸料是烧烤的灵魂,一份好的蘸料能把食客的味蕾打开。在烧烤的发展过程中,蘸料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海椒面到加入了香料和各类调料的蘸料,从黄豆面到醋碟,不难看出,每家烧烤店的老板都在使出

C

,只为留住食客。如今,西昌烧烤已成为西昌的名片,还有人将西昌称为“烧烤之城”。18.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点的“也”与“她会打篮球,也会打网球”中的“也”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加点的“才”与“一共才十个,不够分”中的“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C.加点的“而”与“他因为暴雪而无法安全抵达”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D.加点的“还”与“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中的“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19.请在文中ABC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四段用“灵魂”比喻蘸料在烧烤中的重要性,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另外写一个句子。要求:使用文中语境,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答案】18.C19.A.追根溯源(追本溯源)B.盛极一时C.浑身解数20.第③句,改为:中间就有数十年的光景。第⑤句,改为:后来又新增了锡纸包上鱼、肉或蔬菜边烤边吃的模式。21.甲:也善于用火乙:经过高温22.示例:太阳是大自然的心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A.正确,不同。连词,和“即使”搭配,表让步假设;/连词,表并列。B.正确,不同。刚刚,形容时间不久;/仅、只,表示数量少,程度低。C.错误,不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D.正确,不同。连词,表递进;/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陪衬,下半句进而推论,相当于“尚且”。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的话”,表示提出假设,根据后文的解释“火盆烧烤应该说是从彝族人的饮食习惯演变而来”,可知此处假设的是追溯火盆烧烤的来历,可填“追根溯源”(或“追本溯源”)。追根溯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B空,根据后文“据说这两种烧烤能火起来……烤出来的食物不仅芳香四溢,还有去火去燥的功效”,可知此处概括性地指出藿香烧烤、大竹签烧烤曾一度流行,可填“盛极一时”。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C空,此处形容烧烤店老板为了留住食客,各自使出看家本领,可填“浑身解数”。浑身解数: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③句,成分赘余,“数”和“左右”重复,可改为“数十年”。第⑤句,成分残缺,“新增了”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尾加上“的模式”。【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句,此句和前面的“离不开火”形成并列关系,结合后文所举的事例,“即使是围坐在火盆边拉家常,也不会让火空着,他们把洋芋、苞谷、肉食、荞馍馍放入火盆里烘烤,作为下酒的美食”,说明彝人很善于使用火,故可填:也善于用火。乙句,结合后文“鲜竹会散发出特殊的清香,使烤肉更加鲜香”,可知此处指出“鲜竹”怎样才会“散发出特殊的清香”,而烧烤的过程需要经过高温烘烤,故可填:经过高温。【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用句式的能力。暗喻,即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也可以不用比喻词。例句“蘸料是烧烤的灵魂”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蘸料”,喻体是“灵魂”,由“是”连接,隐含的逻辑关联(相似性),指的是蘸料之于烧烤,如灵魂之于人一般,是核心所在。仿写时,要选取恰当本体和喻体,并注意其中的逻辑关联,如太阳(阳光)给大自然带来生机与活力,就像心脏之于人体,是生命的根本所在,据此,可仿写为:太阳是大自然的心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