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

教师姓名:____________

2022年春季学期

第五单元

一、单元目标

1.会写24个字,正确读写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注意朗读停顿;

能背诵文言文。

3.能对照《文言文二则》中的注释,知晓每句(个性化修改)

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明白《表

里的生物》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体会文

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4.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

天有什么不同;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更加丰

富的想象。

二、单元重难点

1、练习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全面地

看待事情、处理问题。

2、发挥想象,编写科幻故事。

三、知识框架

本单元围绕着“科学与发现”这一主题,安排

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

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文

言文二则》中,《学弈》讲述了两个人同时学下棋,

效果却大不一样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

孩子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

理。《表里的生物》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

的经历,体现了小孩的好奇心。《他们那时候多有趣

啊》描绘了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

(个性化修改)

天的不同。

二、教具学具准备

三、教学时数

14.文言文二则................2课时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课时

16.表里的生物................2课时

第14课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援、惧”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

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

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

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俱、弗”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

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

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

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

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二、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

齐读等。

三、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

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四、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

子。

(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

(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4.同桌互相讲故事。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八/专心致志■成功

学学习之理

弈贵在专心

三心二意失败

第2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

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

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

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

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

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

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

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问其收。

•改日中则如盘盂。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孰为汝多年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

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

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

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

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

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

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

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

的?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

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报苗助长》

《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

惯”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

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

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

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

惯”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

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

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

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

具书。

②先把句子读通顺,再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

明显无独有偶无聊不可思议吻合

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

机遇

②理解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见微知著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

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②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

什么?

课件出示: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

点、,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

事例,最后总结:只有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

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汇报交流。

三、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1)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快速浏览,用自己的话

概括事例。

(2)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

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第一个事例是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色

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制成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大陆

漂移学说: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睡

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有关。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1)学习有关第一个事例的段落,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

表格。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罗兰花瓣

事例1遇盐酸会反复试验和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

变红

事例2

事例3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

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

事例1反复试验和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提出了“大陆场

事例2搜集证据,研究推论

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说”

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当睡觉的人眼考

事例3反复观察实验

转动时,他确实正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

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

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归纳叙述顺序。

(1)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2)学生先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3)小结: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

的,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

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

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找到真理

过渡:书上有一段话和大家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请大家

找出这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

2.理解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

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

成“!”,找到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

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

指什么呢?(“?”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的

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

句话相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③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3.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微现象中受到启

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

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课件出示: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

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

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

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

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5)师生合作读。

二、感梧科学精神,总结观点

L找关键词,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

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2)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你觉得他们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①见微知著。

a.第3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波义耳这种见微知著的

本领呢?(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或问题的实质)

b.指导朗读句子,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

变红。

c.在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身上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本

领吗?

d.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

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能见微知著。

②善于发问。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

什么关系呢?

③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2.总结观点,畅谈体会。

(1)总结观点,反复读课题。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

的情感啊!如果你是波义耳,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的

研究之后,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一一石蕊试纸,你

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畅谈体会。

学习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领悟课文写法,仿写练习

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

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

结观点)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

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2.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

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也是真理,现

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一篇短文,论证某句格言。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课件出示:

团结就是力量提出观点

事例1:

举出事例

事例2:

总结观点

(4)学生开始写作。(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后去

写)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V真理诞生于到成石工:我乐见微知著

二』又稼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出“大陆深善于发问

C/安繇移学说”不断探索

工'睡觉时眼球转

动与做梦有关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

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

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

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

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

音?请描述一下。

(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

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

(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

面有生物吗?

(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

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

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

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

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

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

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7个词语。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

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深入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集样的孩子?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

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

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

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

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

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

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

如----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

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

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

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

真无邪。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

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

子?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

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

点。

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

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

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

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