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衢州市2024年6月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命题:白龙飞、王燕飞、毛丽福审题:陈道香、何其平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2.试卷共8页,有4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每年,全球食品业会杀死数以十亿计的无脊椎动物,包括龙虾、鱿鱼、黄蜂等。与猪、鸡、鱼等脊椎动物不同,无脊椎动物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换句话说,法律上提及的“动物”是不包括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做法源自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认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原始,大脑也没有充分进化,因此它们不会感觉到疼痛。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动物是否正在承受疼痛呢?疼痛是很难测试的。我们能感觉到疼痛的存在,但当我们处于疼痛之中时,其他人也只能从我们的口中得知。然而动物不可能亲口告诉我们:“我觉得痛。”为此,美国科学家埃尔伍德做了大量实验,希望搞清楚虾、蟹等无脊椎动物能否感知痛苦。埃尔伍德在明虾的触角上涂上乙酸,结果发现明虾开始用前足以一种复杂且长时间的运动来梳洗被处理过的触角。但在他对明虾的触角预先施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这种梳洗活动就不再出现了。他对一只寄居蟹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瞬间电击,结果发现它用大大的蟹钳在那个点上长时间地反复刮擦。然后,他切除了寄居蟹的一只蟹钳,结果发现它用另一只蟹钳做出了擦拭伤口的动作。他还发现,寄居蟹为了够到难以接近的伤口,会竭力地扭曲自己的四肢。埃尔伍德认为,以上这些复杂行为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甲壳类动物的神经元数量以几十万计,如果它们能感到疼痛,那昆虫呢?昆虫似乎也拥有规避有害刺激的能力,那它们也能感受痛苦吗?长期研究寄生黄蜂的大脑和学习行为的荷兰科学家汉斯·斯密德认为,昆虫是不会感到疼痛的。斯密德坚信昆虫没有与疼痛相关的行为,它们的行为属于比较简单的串联反射和先天反应。例如,一只昆虫的腿受伤了,它不会试图去梳洗或保护其余的肢体。即使在极端情况下,昆虫也没有表现出痛苦的迹象:一只螳螂正在吃一只蝗虫,而研究者发现蝗虫仍然在摄食,即使它正在被吃掉。上述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地球上许许多多的无脊椎动物正在经历着多样的痛觉体验。但是,这个话题仍然存在争议。由于神经元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进化压力会促使大脑尽可能地保持紧凑。斯密德认为,除非昆虫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它们不会为感知疼痛而发展出足够大的大脑。他说:“我没有看到有任何进化优势可以让昆虫去维持一段复杂的情感系统,而痛觉就是情感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埃尔伍德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从进化的角度看,唯一让疼痛有意义的,是它能提供长期的保护。”如果动物的寿命不足以长到从中受益——与大多数昆虫一样——那么疼痛就没有任何意义。(选编自《龙虾会感到疼痛吗?》文颖编译)材料二如果有一些昆虫有知觉,且可以感受到疼痛,真实的情况可能也确实如此,那这一发现会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拍死落在手臂上的蚊子,即使它可能会让我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其实不是这样的。许多家畜可能也是有感知能力的,但人类并没有因此不再屠宰它们。不过人们也意识到,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痛苦和疼痛,而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如果死亡是瞬间的,比如你一巴掌拍死皮肤上的蚊子。那么蚊子遭受的痛苦可能会很小。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应该如何对待昆虫也值得关注。一些昆虫会传播一些致命的人类疾病,因此研究如何控制这些昆虫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果蝇等昆虫的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机制,开发出治疗大量人类疾病的疗法。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而不是脊椎动物研究,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但是,一些研究昆虫的实验方法有可能引起强烈的痛苦。一些研究会切除昆虫的四肢,将它们埋进热的熔蜡中,再打开头囊露出大脑,将电极插进一些特定的部分,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没有麻醉昆虫的情况下完成。我的一些同事担心脊椎动物的规定和书面材料被引入到昆虫研究中,会带来沉重的研究负担。我理解他们的顾虑。一个潜在的、更有价值的方法是,昆虫领域的研究人员率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昆虫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实验中牺牲的昆虫数量,并确保无论是好奇心驱使还是应用性的昆虫研究,侵入性实验方法的严苛程度都能和获得的科学成果相匹配。在饲料和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昆虫数量规模要比实验多得多。每年有超过亿万只蟋蟀、黑蝇、黄粉虫和其他昆虫被杀死,而且这个行业还在迅速地扩张。昆虫养殖经常被吹捧为是传统畜牧业(如牛或者鸡)的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品,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人类日常饮食中的脊椎动物肉制品。昆虫养殖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们不像牛和鸡那样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顾虑。一些昆虫养殖公司还会特意宣传昆虫缺少感知疼痛的能力。这种宣扬明显是不正确的,尤其对于科学家已经在实验中测试过的一些昆虫物种。科学研究显示所有用来杀死养殖昆虫的方法——包括烘焙、蒸煮和微波加热,都有可能给昆虫带来强烈痛苦。全球每年会用掉数百万吨的农药来杀死昆虫,以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的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杀虫剂会让无数的昆虫经历持续几天的缓慢中毒后,最终死掉,而杀虫剂还可能杀死很多其他的动物。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杀死其他生物,即使我们所处的行业决定了我们不会直接去杀害它们。考虑到受影响的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拥有感知力,因此无论是在实验室、饲料和食品农场,还是在农业环境中,我们都应该尽到道德上的义务,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选编自《昆虫的内心世界》拉斯·奇特卡著谭垦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全球食品业所杀死的无脊椎动物之所以不受法律保护,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无脊椎动物不会感觉到疼痛。B.斯密德认为昆虫的行为属于比较简单的串联反射和先天反应,它们并不会感觉到疼痛,也没有与疼痛相关的行为。C.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研究,就是因为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不必考虑昆虫的痛苦。D.为了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生产,人类每年会使用大量农药,这不仅让昆虫经历缓慢的中毒过程,还可能杀死其他的动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动物进行疼痛感测试是很困难的,当处于疼痛之中时,动物不可能像我们人类那样告知他人自己正在经历疼痛。B.埃尔伍德以明虾和寄居蟹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在受到伤害时都呈现出复杂行为,进而推断出它们都能够感知到疼痛。C.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家畜被屠宰时的痛苦:如果昆虫能感到疼痛,我们也应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D.昆虫实验有助于研究和治疗疾病,昆虫养殖可以供应人类日常饮食,但人类不应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抛弃自己在道德上的义务。3.材料一中的科学研究没有采用以下哪种研究方法?()A.实验法 B.观察法 C.推理法 D.文献法4.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5.针对以上研究,有网友表示不解:“科学家花费精力关注昆虫的疼痛真无聊啊,还不如多关心关心人类的疾苦。”请你结合材料和个人理解,回应网友的观点。【答案】1.C2.B3.D4.①材料一:科学家对无脊椎动物是否能感受到疼痛存在争议。②材料二:考虑到昆虫可能存在的疼痛感,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5.①昆虫疼痛感的研究涉及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有关人类文明的进步。②昆虫疼痛感的研究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③昆虫疼痛感的研究与关心人类的疾苦并不矛盾,而恰恰与人类息息相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就是因为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不必考虑昆虫的痛苦”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可知是“部分原因”,而不是“就是因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进而推断出它们都能够感知到疼痛”错,根据材料一“埃尔伍德认为,以上这些复杂行为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可知埃尔伍德只是推断出“以上这些复杂行为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并没有“推断出它们都能够感知到疼痛”。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研究方法的能力。A.实验法:如“美国科学家埃尔伍德做了大量实验”“埃尔伍德在明虾的触角上涂上乙酸”等,属于实验法。B.观察法:如“他(埃尔伍德)切除了寄居蟹的一只蟹钳,结果发现……他还发现……”,属于观察法。C.推理法:如斯密德认为,“我没有看到有任何进化优势可以让昆虫去维持一段复杂的情感系统,而痛觉就是情感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推理法。D.没有涉及文献法。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材料一,根据标题“龙虾会感到疼痛吗?”,以及两位科学家的相关实验及其观点,“埃尔伍德认为,以上这些复杂行为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汉斯·斯密德认为,昆虫是不会感到疼痛的”,可概括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科学家对无脊椎动物是否能感受到疼痛存在争议。②材料二,根据最后一段总结,“考虑到受影响的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拥有感知力,因此无论是在实验室、饲料和食品农场,还是在农业环境中,我们都应该尽到道德上的义务,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可概括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考虑到昆虫可能存在的疼痛感,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二第2段“一些资助机构……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顾虑”,材料二第4段“昆虫养殖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们不像牛和鸡那样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顾虑”等内容,可回应:昆虫疼痛感的研究涉及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有关人类文明的进步。②根据材料二第4段“昆虫养殖经常……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品,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人类日常饮食中的脊椎动物肉制品”,材料二第5段“全球每年会用掉数百万吨的农药来杀死昆虫,以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的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等内容,可回应:昆虫疼痛感的研究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③根据材料一第8段“痛觉就是情感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唯一让疼痛有意义的,是它能提供长期的保护”“如果动物的寿命不足以长到从中受益——与大多数昆虫一样——那么疼痛就没有任何意义”等内容,可回应:昆虫疼痛感的研究与关心人类的疾苦并不矛盾,而恰恰与人类息息相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消逝的钟声(有删改)史铁生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我记事早。①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②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③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礼物。这时候,钟声又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它在哪儿呀,奶奶?”“什么,你说什么?”“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里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④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从斯大林的死写起,交代背景的同时,也表现出“我”幼时的童真、懵懂,表达了“我”关于生死的最初感受和模糊认识。B.句子②“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化听觉为视觉,写出了幼时的“我”被音乐打动后丰富的内心感受。C.句子③三个“羡慕”和奶奶的那句“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正面写出了“我”听到琴声时沉醉痴迷的情态。D.句子④“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此处景物描写与前文相比多了一份沉稳,表现“我”经历心灵洗礼后的平静。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洁明快,“张望”一词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神态描写,极富画面感,流露出一个幼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之情。B.文章第三段奶奶回答“我”的问题时简单干脆,表现了她急于赶路的心情;“行了,别问啦!”是因为奶奶的见识有限,无法回答。C.“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可谓“不着一笔,尽得风流”,四十年岁月一笔带过,个人际遇、社会变迁尽在“留白”之中。D.本文充满怀旧色彩,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讲述“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的极大震撼,这也是他童年时期重要的心灵印记。8.文中写到了好几种声音,“琴声”“驼铃声”“钟声”等,请整体概括这些声音的艺术效果。9.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时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和“知性的深度”,请从这两个角度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答案】6.C7.B8.①从听觉角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为文章增添了背景旋律,增强艺术感染力。③这些声音触发“我”内心的情感变化,丰富人物形象。④引发读者的遐思,使文章余韵悠长。9.感性层面:①对童年的追忆:文中的童年见闻充满了童趣与美好。②对奶奶的怀念:文中写了一位慈爱温和的奶奶。③对故乡的深情:文章追忆的是故乡的人与事。知性层面:④对“故乡”内涵的深刻理解:故乡不只是一块土地,而是一种心情,不受时空限制。⑤对人生状态的哲学思考:文中描绘了一种宁静自由的人生体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正面写出了‘我’听到琴声时沉醉痴迷的情态”错误,奶奶的话不属于正面描写,而是侧面描写。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见识有限,无法回答”理解有误,奶奶急于赶路,在“我”的多次提问后,终于说出不要再问了,不是见识有限。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①“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琴声飘荡”“钟声又敲响了……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沉稳、悠扬、飘飘荡荡”,各种声音写了小时候的回忆,听觉角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琴声”“驼铃声”“钟声”音质旋律不同但都好听,都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这些声音为文章增添了背景旋律,增强艺术感染力。③驼铃的声音吸引“我”要到城外去,琴声“宁静又欢欣”“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我”的心思敏感细腻,这些声音触发“我”内心的情感变化,丰富人物形象。④全篇文章笼罩在韵味丰富的乐声中,让读者跟随各种声音进入遐思,这些声音使文章耐人寻味,余韵悠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题目明确了从“感性的感动”和“知性的深度”两个层面理解主旨,就此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归纳主旨即可。感性层面:①文章从“我”两岁时写起,所见所闻主要都是童年事情,是对童年的追忆:骆驼队、丁零当啷的驼铃教堂、风琴、钟声,文中的童年见闻充满了童趣与美好;②文中关于童年的回忆的事情都有奶奶的陪伴,奶奶慈爱温和,给“我”讲解,回答“我”的疑问,是“我”幼小心灵成长的见证者,字里行间含有对奶奶的怀念;③文章追忆的是故乡的人与事,文中的“那条小街”是“我”故乡的小街,“我”和奶奶所到之处也是故乡附近的范围内,文章结尾有“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者对故乡充满深情。知性层面:④文末说“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是“我”对“故乡”内涵的深刻理解:故乡不只是一块土地,而是一种心情,不受时空限制;⑤全文在乐声的笼罩下,呈现的童年温馨宁静而美好,如诗如画,“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文中描绘了一种宁静自由的人生体验,引发读者对人生状态的哲学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材料二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祐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畴昔予A梦见先人B岂或启C祐我哉D子炊E而进饭F吾将进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意为“了解”,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B.与,意为“赞同”,与《鸿门宴》中“则与一生彘肩”的“与”意思不同。C.而,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而”用法相同。D.所,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所”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描写师生畅谈的情景,气氛和谐,生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彰显出人物鲜明的个性。B.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想法未能使孔子完全满意,但孔子也没有当面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C.子贡向孔子报告了颜回偷食的行为,孔子听说后批评了子贡,并表示相信颜回一定有原因。D.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根据其一时的表现,还要结合其平时的表现进行客观的判断。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中孔子的教育方法。【答案】10.BDF11.D12.C13.(1)弹奏瑟的声音稀疏了,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2)刚才有灰土掉入饭中,想要留着弄脏的饭,(饭)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弄脏的饭,又很可惜。14.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及时肯定,巧妙沟通,注重事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或许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吧。你做好饭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先人”作“梦见”的宾语,其后B处断开;“哉”为句末语气词,D处断开;“吾将进焉”中“吾”为句子主语,前面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知”,了解。/同“智”,见识。句意:没有人了解我。/就会有见识明达行为上没有过错了。B.正确。“与”,赞同。/给。句意: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就给了他一个生猪腿。C.正确。“而”均表示承接的关系。句意:颜回拿过来就吃掉了。/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D.错误。“所饭”是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为……所……”表被动。句意:子贡就把颜回吃饭食的事情告诉了孔子。/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孔子听说后批评了子贡”错误,文中为“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孔子并未批评子贡,只是说要问颜回。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希”,同“稀”,稀疏;“舍”,放下;“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2)“向”,刚才,之前;“堕”,掉;“置”,留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孔子问志,先让大家放松心情,再加以引导,“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可见孔子循循善诱;对子路的“率尔而对”孔子“哂之”,对曾皙的回答孔子赞同,可见孔子因材施教,及时肯定;子贡看见颜回像偷吃饭,就告诉了孔子,孔子没有直接问颜回,而是以祭祀祖先为事由间接了解情况,从而知道了真相,可见孔子巧妙沟通,注重事实。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材料二: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跟随他的人都七天没有东西吃了。子贡用所携带的货物,偷偷翻墙出去,与乡野之人交换,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破屋里煮食得来的米,有黑色的尘埃落在了饭食中,颜回拿过来就吃掉了。子贡从天井那边望见了,很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食物,他就进去问孔子:“仁义廉洁的人遭受困穷,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要是改变了节操,还能够称之为仁义廉洁吗?”子贡说:“像颜回,他也不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这样的。”子贡就把颜回吃饭食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有仁德的人很长时间了。虽然你这样说,但也不因此怀疑他,他这么做可能是有缘故的吧?你先别走,我问问他。”孔子召来颜回问:“我梦见了祖先,难道是想要有所启示保佑我吗?你煮好了饭拿过来,我想要供祭祖先。”颜回回答:“刚才有黑色的尘埃落在了饭里,我想不管它吧,则饭不干净;想要把它扔了吧,则太可惜了。我就把它吃掉了,不可以用这(我吃过的)饭来祭祀。”孔子说:“这样啊!我也把它吃了吧。(就不用来祭祀了。)”颜回出来。孔子回头对其他人说:“我相信颜回,不仅仅是今天。”其他人因此也对颜回的品质心服口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十二首(其二)李白高楼入青云,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入青云”形容楼之高,又与第三句“明月看欲堕”相照应,自然地导引人物出场。B.白玉堂、明月、清光等事物纤尘不染,营造出清冷的氛围,衬托了“美人”的高雅绝俗。C.“遥夜”四句,“沾秋霜”点明时令,“弄柔瑟”描写人物姿态,展现出美人的静态之美。D.“弦声何激烈”直接描写琴声,这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手法不同。16.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答案】15.C16.①无人赏识(求仕不得)的孤独与凄凉,“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两句以美人无人陪伴、罗衣生寒寄寓此情。②满腹才华的自信与孤高,诗中写美人的琴艺高超,打动行人与栖鸟,暗指自己的才华横溢。③知音难觅的愁苦与哀伤,结尾四句写美人以哀伤之曲,希望寻得同心之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展现出美人的静态之美”错误,“弄柔瑟”体现的是动态之美。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字面上看,“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二句,写在漫漫长夜之中,有一美人辗转难眠,不觉间锦罗衣衫上已沾染了秋霜,实则借美人无人陪伴和关怀而难以入眠,来比喻自己无人赏识的孤独与凄凉。②“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写女子弹奏琴弦,弦声激烈而又凄切,是心身的吐露,且这琴声随着“风卷”而绕梁不绝;更是惹得行人感怀而驻步倾听,入巢鸟儿展转回翔。行人与栖鸟的反应,从侧面突出了女子琴艺高超,实则暗指自己的才华横溢,颇为自信和孤高。

③结尾处几句,尤其是“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继续以女子的口吻,表达了能够遇到知音,比翼双飞,作一对鸳鸯的希望,由此可反馈出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内心愁苦与哀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明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对事物增减的辩证认识。(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张孝祥内心与洞庭月色相融合,沉醉之妙无法言传的情态。(3)在古诗词中,作者经常借用数量词进行夸张表达,或营造宏大的画面感,或传达强烈的情感,试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盈虚者如彼②.而卒莫消长也③.悠然心会④.妙处难与君说⑤.天台四万八千丈⑥.对此欲倒东南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盈”“卒”“悠”“倾”“唤”“遮”“鉴”“顷”“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俗话说,“鲁菜一万单八百,大蒜独占小九千”。山东是大蒜的重“栽”区,这个“蒜”可不是“装”的:①全球大蒜出口量的80%产自中国,②其中约七成产自山东。③今年第一季度的海关数据显示,④保鲜蒜成为山东省农业出口第一大单项产品,⑤出口值突破30多亿元,⑥拉动全省农产品出口增长4.1个百分点,⑦使山东稳居全国农产品出口排行首位贡献最大。⑧有人打趣说,⑨齐鲁大地上除了大汉就是大蒜。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儿。生吃嫌蒜“臭”,热炒靠蒜“香”,虽然大蒜是餐桌标配,A。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如香港避风塘炒蟹,视蒜蓉为点睛之笔;再如蒜泥白肉,是响当当的经典川菜。北方人B,如北方的饺子里大多有肉馅,配上生大蒜,不仅可以解腻,还让饺子的味道也提升了不少。葱辣舌头蒜辣心,若论生食大蒜,山东人无出其右,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蒜臼子。物质匮乏年代,蒜是佐料,亦可做菜,一碗蒜泥调以大酱,一家子围坐桌前,用窝头蘸了吃,如白酒“暴口”般刺激味蕾,极下饭。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但是南北吃法不尽相同B则嗜好生吃19.①修改为“全球80%的大蒜出口量来自中国”;⑤“突破30多亿元”修改为“突破30亿元”;⑦“使”修改为“对”或者删除“贡献最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虽然……”可知,该空应用关联词语“但是”来衔接;结合后文“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 北方人……”等内容可知,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南北方对大蒜的吃法不相同。据此可写“但是南北吃法不尽相同”。B处,从结构上看,此空应与前文“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相互照应,再结合后文“配上生大蒜”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北方人喜欢生吃大蒜。据此可写“则嗜好生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大蒜出口量的80%”语序不当,该句的中心词是“大蒜出口量”,“80%”是定语,所以应修改为“80%的大蒜出口量”;另外“出口量”与“产自”搭配不当,应将“产自”改为“来自”。第⑤句“突破30多亿元”不合逻辑,“突破”后面应该用确数,应将“30多亿元”修改为“30亿元”。第⑦句“使……贡献最大”句式杂糅,应修改为“对……贡献最大”或者删除“贡献最大”。(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2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出自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是主人公______(人名)的唱词。2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水流花谢两无情”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C.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D.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22.请赏析文中三个“不觉”的整体表达效果。【答案】20.杜丽娘21.A22.①“不觉”的意思是“不禁,不由得”。②三个词的反复使用强调了曲词对林黛玉的触动,凸显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③三个“不觉”富有层次感,概括了文艺欣赏过程中林黛玉的感情变化过程。【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并了解人物的能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所以主人公是杜丽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拟人。把“水流花谢”赋予了人的情感。A.比喻。将音乐的声音比作“私语”。B.拟人。“恋”“思”赋予“羁鸟”“池鱼”以人的情态。C.拟人。将云和星举赋予了人的行为和心理。D.拟人。将梅花拟人化,花开如笑。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不觉”是主人公心里上的一种触动的反应,意思是“不禁,不由自主的”。三个词的反复使用,分别引出林黛玉听到梨香院里正在演习的不同戏文时的反映“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从神态、动作描写可知其内心受到触动,引发自己有关于爱情、人生的无限感慨,凸显了黛玉心思细腻的性格。三个“不觉”富有层次感,第一处,黛玉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话正中黛玉的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哪?所以黛玉点头自叹。日月如梭,年岁见长,黛玉对未来不能自主的忧虑与日俱增。第二处,黛玉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青春这么美,可是转瞬即逝。想到人生何其短暂脆弱,何其孤独无助,黛玉内心受到的触动更深,更重,让她心动神摇。第三处,黛玉听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现实生活的尴尬处境、内心的不自由、青春的流逝、成长过程中的风刀霜剑,这些令人烦恼的事,林黛玉一身兼而有之,诗文所写如同自身遭际,林黛玉不觉心动神痴,眼里止不住就滚下泪来。充分概括了文艺欣赏过程中林黛玉的感情变化过程。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信息时代的生活空间巨大,可以转发与分享、聆听与发言、思考与表达……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如同正在“多声部合唱”,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多声部合唱,共创和谐之声正如多声部合唱中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