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十二:信息的传递_第1页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十二:信息的传递_第2页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十二:信息的传递_第3页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十二:信息的传递_第4页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十二:信息的传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一一专题十二:信息的传递

姓名:班级:成绩:

一、单选题

1.正确的“收音”顺序是

A.调谐一检波一接收天线一喇叭

B.调谐一接收天线一检波一喇叭

C.接收天线一调谐一检波一喇叭

D.接收天线一检波一调谐一喇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是氢原子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B.电能是一次能源

C.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每秒D.手机是靠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3.在微波的传输过程中,必须每隔50千米左右就要建设一个微波中继站.中继站的作用是

A.增大微波传输速度B.增大微波的频率

C处理上站传来的信号并发

D.反射上一站传来的信号

4.关于电磁波和现代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外线和可见光也属于电磁波家族成员,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军用雷达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和导航的

C.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来传递信息的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雷达是靠向外界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来发现物体

B.不同种类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相同,波长大的电磁波频率小

C.通信方式一般分为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两种

D.光从光导纤维一端入射,在内壁多次折射,从而将信息传递到远方

第1页共8页

6.“玉兔”号月球车示意图如图所示,月球车着陆之后4分钟展开太阳能电池帆板,在着陆大约8小时后,

月球车在月面“走”起来进行巡视探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B.月球车是用电动机驱动的

C.测控中心使用电磁波来遥控月球车

D.月球车的车轮较为宽大,是为了减少月球车行走时对月球表面的压力

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扫地机器人逐步进入普通家庭.扫地机器人具有主动躲避障碍物、自动吸尘、自动

返回充电、手机蓝牙操控等诸多智能功能,以下关于扫地机器人说法错误的是

A.机器人内部的集成电路部分主要使用了半导体材料

B.机器人内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C.机器人在自动充电过程中主要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手机蓝牙操控机器人时利用的是电磁波

8.下列有关信息的传递和信号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B.模拟信号比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C.电视、手机、固定电话都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D.光纤通信用的激光一般在光导纤维里传播,光导纤维是很细很细的金属丝

9.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已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如图所示是在城市

街道旁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2页共8页

A.用车时需要使用手机扫取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这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B.共享单车的车座做的较宽是为了减小压强

C.此时静止的共享单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与共享单车的重力是-对平衡力

D.蹬车车前进,停止瞪车车将慢慢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B.通过裂变或聚变可以获得核能;

C.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D.我国的煤炭取之不尽,用之也无污染.

11.“罗塞塔”探测器释放着陆器登陆彗星,探测器与着陆器之间的信息传输是利用

A.微波

B.紫外线

C.x射线

D.光纤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光纤通信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信号衰减小等特点;

②火箭发射利用的燃料是液态氢,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③微波炉是运用电磁波来工作的;

④固定电话的听筒把变化的电流变成声音;

⑤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大;

⑥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声波传输信息.

第3页共8页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①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14.关于信息的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机话筒的主要作用是把声音信号变成恒定电流

B.5G网络通信主要是利用光导纤维传递信息的

C.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提供全天候即时定位服务

D.电磁波只能传递声音信号,不能传递图像信号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沉与上浮的

B.在真空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

C.切菜的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强,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会减小,水的沸点会降低

二、填空题

16.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s-t图象如图所示.行驶中,

以甲为参照物,乙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甲的速度为米/秒;运动10秒后甲、乙小车相

距米.

第4页共8页

17.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画面是通过传递的,供给电视机工作的电能属于一次能源.

18.太阳能属于(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光波(属于/不属于)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

中的传播速度是km/s.

19.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通讯工具.它是通过传递信息的.随着手机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无

线充电、太阳能充电等先进技术逐步走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下图是一款手机无线充电实物图,在给手机充电的过

程中,电能转化为能.人类在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利用能量,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性

的,因此可利用的能源是有限的.

20.2019年4月10日,科学家发布了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的黑洞照片(如图所示)。该照片由分布在世界不

同地方的八座射电望远镜联合拍摄而成。射电望远镜是通过波来接收信息的,这颗黑洞位于代号为M87的星

系当中,距离地球5300万(填长度单位)。

三、综合题

21.请阅读《中国“天眼”》并回答32题。

中国“天眼”

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

在贵州平塘落成启动。它的接收面积达到30个标准足球场,跟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m

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中国天眼”投入使用三年来,已实现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是什么支撑“中国天眼”

随时随地对几亿光年外的宇宙“扫一扫”?有一样东西很重要!那就是电力!

常见的家用电器耗电较低,如:一台冰箱1秒钟要用0.000012度电,一台空调1秒钟要用0.00086度电,一

台洗衣机1秒钟要用0.000018度电,一台电视机1秒钟要用0.0000065度电,一台电脑1秒钟要用0.000009度电。

“中国天眼”满负荷运行启动观测1秒钟要用多少电呢?答案是0.83度。

第5页共8页

“中国天眼”的工作原理是把外太空的射电信号经过反射面反射聚焦到馈源舱,经过处理后再传回总控室。

“中国天眼”探索外太空靠什么核心部件呢?就是“大锅”中间这个重约30吨的馈源舱,它可以说就是“中国天

眼”的“瞳孔”。馈源舱是“中国天眼”发射和收集电磁信号的核心设备,里面不仅有馈源装置,还有配套的其他

辅助设备和设施,这些设施关系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准。所以,馈源舱对电压质量要求很高,435伏的额

定电压波动不能超过正负0.5%,电压如果超过允许的波动范围,馈源舱就会启动保护程序。剧烈的电压波动可能使

馈源舱存在报废风险。

“中国天眼”对电力的要求这么高,它的专用变电站是高规格的双电源供电。2015年,一条35千伏专用变电

站的18.25公里输电线路接入“天眼”,第一电源开通了。2019年,总长16.2公里的“天眼”工程第二电源成功

投运,“天眼”供电有了“双保险”。FAST工程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励志创新的具体实践。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天眼”所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在宇宙中的传递速度是m/s;

(2)“中国天眼”满负荷运行启动观测一小时需要用电kW-h;

(3)馈源舱对电源的要求很高,“天眼”变电站使用高规格的双电源供电的原因是:

A.保证不断电B.“天眼”消耗电能多C.“天眼”体积庞大

第6页共8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