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第2部分:石化化工行业 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第2部分:石化化工行业 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第2部分:石化化工行业 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第2部分:石化化工行业 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第2部分:石化化工行业 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B/TXXXX—XXXX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第2部分:石化化工行业本文件给出了石化化工行业(企业、园区)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的相关术语和概述,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结合石化化工行业自身需求,对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关键场景应用建设、安全生产新型能力构建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规定。本文件适用于石化化工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的数字化管理建设工作,修订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标准、评定标准,以及对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的监管、咨询、服务、评审、科研、管理和规划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30871-2022《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000《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T23031.1-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指南第1部分总则》GB/T23031.2-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指南第2部分:数字化管理》GB/T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9639-202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3034-2022《化工过程安全导则》《“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建设方案》(应急厅〔2021〕27号)《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应急厅〔2022〕5号)《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应急厅〔2022〕5号)《危险化学品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工艺生产报警优化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自动化过程控制优化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设备完整性管理与预测性维修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培训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承包商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特殊作业许可与作业过程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智能巡检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人员定位系统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大型油气储存基地雷电预警系统基本要求(试行)》3术语GB/T23000、GB30000、《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第1部分:总则》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基本框架要求2GB/TXXXX—XXXX4.1一般要求a)石化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框架应满足可靠、集成、兼容、可扩展、可维护、互联共享、安全等性能要求;b)石化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总体构架应划分为边缘层、网络层、IaaS层、DaaS层、PaaS层、SaaS层六个层次,打通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全过程、全要素的连接和优化。c)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相关软件、硬件系统应能够相互兼容、有机融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及业务集成;d)企业和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使用标准化的接口协议、交互规范,系统及服务可对接、可迁移,具备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安全、稳定传输各类数据,同时可与上级及其他监管部门等进行数据的交换、汇聚和共享;e)感知类传感监测设备、工业控制设备、边缘计算设备、监控摄像机、数据网关及其他硬件设备间应支持数据通讯;f)软件系统应具备互操作性,实现单点登录,数据满足“一次性输入、多处调用”。4.2基本框架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框架内容参照《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第1部分:总则》对应章节。石化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基本技术架构参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应急厅〔2022〕5号)。5石化化工行业关键场景应用针对石化化工行业(企业、园区)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工艺生产报警优化管理等关键应用场景,提出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管控相关要求,推动实现石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链条的态势感知,强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动态监测预警,提升石化化工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5.2危险化学品管理5.2.1危险化学品全周期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危险化学品全周期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实现危险化学品登记、分类、标签、存储、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等全周期管理;b)应严格按照《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30000)对化学品进行分类及登记;c)应支持创建和维护化学品安全说明书(SDS),在线生成符合GHS要求的标签;d)应与企业的资源计划(ERP)系统、仓库管理系统(WMS)或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系统集成,实现危险化学品的库存及出入库信息实时上报;e)应利用物联网、视频识别、环境监测等技术,实现对危险化学品存储状况及其环境条件的实时监控;f)应构建风险分析模型,动态分析环境变化对化学品的影响,确保风险可控;g)应利用北斗、GPS或其他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对运输车辆和货物的实时追踪和监控。提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并增强对潜在风险的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h)应结合化学品的唯一识别码和危险废物代码,记录和管理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3GB/TXXXX—XXXX利用和处置信息,实现全过程跟踪和监管。5.2.2危险化学品全流程追溯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危险化学品全流程追溯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建立一个全面的危险化学品追溯系统,覆盖危险化学品进口、生产、运输、储存、经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b)应建设完善的信息采集与传输能力,基于物联网等技术,实时收集危险化学品的状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输到追溯系统中,包括生产单位、仓储单位、经营单位、运输单位和使用单位的数据;c)应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源头赋码,为每个批次的化学品分配唯一的识别码。通过二维码或RFID标签的形式附加在化学品包装上,确保在每个环节都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记录化学品信息;d)应包括标签的管理、数据收集、存储、查询和分析等,支持危险化学品供应链中所有相关业务组织的信息共享和交互;e)应支持接收和保存危险化学品流量、流向信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危险化学品名称、数量、发货单位、收货单位、运输信息、操作人员等。5.2.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库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库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构建危险化学品的知识库或知识图谱,能够快速提取和呈现化学品的关键安全信息,包括理化特性、储存要求、使用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b)宜与企业的教育培训应用集成,提供定制的、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与培训课件。5.3重大危险源管理5.3.1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装置、设施或者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安全评估及分级,并记录辨识、评估及分级过程与结果;b)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数字化档案,涵盖重大危险源基础特征信息、存储介质、辨识、分级记录、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区域位置图、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等关键内容,具体参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公布,第79号令修正);c)应与企业的其他安全管理应用集成,实现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可实时获取和更新重大危险源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关键设备信息、报警记录、作业记录、隐患治理记录、包保责任制履职记录、巡检记录、应急演练记录等。5.3.2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预警系统,需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技术规范》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建设指南》《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指导书》来执行,确保系统满足技术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和预警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防控能力;b)应实现对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消防泵、安全仪表系统等安全设施状态实现实时监控。支持查看储罐、装置、仓库等处的液位、温度、压力、流量和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报警数据等信息;c)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预警模型,以重大危险源重点监控参数、视频智能分析信息、联锁4GB/TXXXX—XXXX投用情况及能源综合管理数据为基础,结合周边地理、气象环境条件、人口分布、历史事故信息等,实现对安全风险全面监测并精准预警。5.3.3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根据《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制办法(试行)》的要求,落实安全包保责任制,明确各级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安全责任,关联安全包保责任人巡检、隐患排查、专项检查等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履职监测及预警。5.4工艺生产报警优化管理5.4.1报警数据采集与解析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报警数据采集与解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建立企业所有报警点位及有关数据设置的记录,形成信息化台账;b)应支持通过OPC、API等数据访问接口,自动采集并汇聚生产过程相关实时数据和报警事件信息,确保报警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报警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c)应具备将报警事件解析并整合为报警记录的功能,形成报警数据库。5.4.2报警及时处置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报警数据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实现报警事件的跟踪管理功能,能够根据报警参数的危险等级和处理紧迫性,设定向不同层级管理人员推送报警信息。5.4.3报警优化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报警优化管理,可参照《过程工业报警系统管理》(GB/T41261-2022),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历史报警数据分析1)报警次数分析:统计一定时间范围内,不同维度(如企业、生产部门、装置、班组等)的报警次数,并进行排行分析,以识别报警频繁的区域或设备;2)报警时长分析:分析报警从触发到确认或消除的时长,对超时未处理的报警进行特别关注,以减少生产影响;3)报警类型分析:对工艺、设备、仪表、安全等不同类型的报警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确定哪些类型的报警最常见,从而优化报警设置和响应流程;4)报警优先级分析:根据报警的严重程度和紧迫性,对报警进行优先级分类,并分析不同优先级的报警分布情况,确保操作人员能够优先处理最重要的报警;5)报警泛滥分析:识别和分析高频报警的发生时间、次数、峰值报警率和持续时长,找出导致报警泛滥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报警;6)陈旧报警分析:警报持续时间过长的报警(例如:24h),找出导致报警持续时间长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报警;7)抖动报警分析:识别在正常和报警状态之间频繁切换的报警,这些报警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或参数设置不当造成的,需要特别关注和调整;8)时序报警分析:对报警事件按时间序列进行排列,分析报警之间的时序关系,识别可能的因果关系或相关性模式;9)因果报警分析:利用主位号与子位号的关联关系,分析报警之间的因果联系,识别并解决5GB/TXXXX—XXXX根本原因,减少误报和漏报;10)TopN报警分析:识别报警次数最多的N个报警点,深入分析这些报警点频繁触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建立并内置企业所有报警点位及有关数据设置的台账。b)报警变更管理1)应支持报警设置的变更管理,通过与实时采集数据对比,确保所有变更都经过审批流程;2)应具备实施死区、延时等功能的能力,减少因测量波动引起的频繁报警;3)应支持报警剔除的审批管理,确保不参与统计分析的报警得到合理管理。5.4.4报警绩效指标评估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报警绩效指标评估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支持为不同层级和岗位的人员提供绩效评估报告,按装置、单元、班组等不同级别进行分析和考核;b)应支持时平均报警数,评估装置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报警频繁程度;c)应支持确认及时率,衡量操作人员对报警确认的响应速度;d)应支持处置及时率,评估操作人员处理报警并恢复正常操作的效率;e)应支持24小时持续报警数,识别和分析长期未解决的报警;f)应支持10分钟峰值报警数,评估装置在短时间内报警泛滥的风险。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工况监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具备对装置或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力,通过模型早期识别偏离正常工艺的潜在异常,提供异常描述和原因定位;b)应支持对装置在生产过程中稳定性的量化分析,通过模型识别工况状态变化并辨识异常工况,提供相应的操作建议,辅助提升生产过程的安全与稳定。5.5自动化过程控制优化系统5.5.1控制回路性能优化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控制回路性能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数据平台、制造执行系统(MES)等系统的对接;b)应具备对回路实时过程数据采集存储功能,建立回路监控组态信息,并根据组态信息建立回路数据库模型;c)应具备对回路性能的在线监控、统计功能,对控制回路自动投用率、平稳率、操作频次、震荡状况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统计;d)应根据性能监控数据对回路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从仪表、阀门、控制回路性能参数等问题进行回路健康度评估分析,并根据分析数据进行问题定位和诊断,生产评估报表;e)宜根据诊断报告及回路模型,支持离线手动整定、在线工具整定及参数自整定等功能,对性能下降的回路给出合理的参数优化。5.5.2先进过程控制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先进过程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支持依照过程数据,实现对被控过程对象的模型辨识;b)应支持软测量建模及在线测量功能,采用多种建模方法,得到在线计算的软测量模型,基于实时数据和模型,以及在线分析仪表和化验数据的不定期校正,进行软测量结果的实时展示;6GB/TXXXX—XXXXc)应支持模型控制器的组态与仿真功能,根据辨识模型与实际被控对象建立控制器,并通过仿真优化控制器参数;d)应具备人机操作的人机界面,对模型控制器运行情况、数据趋势进行监控,并支持工程师对控制器参数的优化修改;e)宜支持多变量预测在线控制器,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在线控制器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可处理多种目标和约束。并支持与实时优化RTO等系统的集成接口。5.5.3实时优化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实时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支持机理建模、数据驱动建模以及机理-数据融合等建模方式,实现过程建模;b)应具备模型校正功能,使模型计算结果与装置实际运行数据相吻合;c)应支持模型的离线仿真。基于装置模拟模型,改变主要的操作和设计变量值,进行情景模拟,并将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输出和展示;d)宜支持在线优化,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优化目标,通过读取生产数据、模型调用、优化计算、发出操作指令、为监控与操作提供优化等过程信息,实现在线运行。5.6设备设施管理5.6.1设备完整性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设备完整性管理,涵盖设备设施从前期管理、使用维护、设备修理、更新改造和报废处置五个环节全过程管理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实现设备从设计、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检验、检测、修理、改造、报废、更新等全生命周期信息的集成,可按唯一设备编码追溯整个生命周期,实现一机一档;b)应建立设备分类分级评价方法,开展设备分类分级线上评价和动态管理;c)应支持动、静、电、仪设备等不同专业和维度的设备管理内容,对检验检测、预防性维护等需要按期开展的设备管理业务进行预提醒;d)应利用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借助算法模型对感知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和诊断,实现对设备潜在缺陷的超前预警能力,并实现闭环管理,减少和杜绝故障停机事件发生;e)应基于设备实时运行数据采集和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跟踪闭环,建立设备故障案例库和关键设备实时数据库,宜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AI技术、自愈技术等实现设备智能运维;f)系统应与OA、ERP、MES、智能巡检系统、预测性维护系统、数字化交付平台等其他与设备管理相关的系统进行融合对接,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促进设备信息数据标准化和检修流程规范化,最终实现设备分类分级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的目标。5.6.1设备运行监测分析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设备运行监测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对设备运行状态相关的工艺参数、技术参数、运行参数等多元化设备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测,统一平台进行管理;b)应建立设备健康状态综合预警库,采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建立设备健康状态综合预警模型,精准评估设备健康运行状态,具备大机组、关键机泵及压力容器、常压关键容器、压力管道等设备健康状态评估、劣化趋势预测功能;c)应基于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设备健康状态综合预警模型等先进的技术和算法,实现设备异常和失效风险的提前报警和智能决策,指导企业进行设备维护保养、检维修的计划排程等。5.6.2设备预防性维修7GB/TXXXX—XXXX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设备预防性维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结合企业设备管理需要、设备可靠性分析结果,生成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b)应基于设备健康状态评价相关因子的监测数据,建立设备预防性维修库;c)应结合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计算设备不同维护内容的最优维护周5.6.3设备预测性维修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设备预测性维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建立设备远程诊断预警中心,利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识别故障的早期征兆,对异常状态设备精准判断故障部位、故障类型、严重程度、劣化趋势;b)应根据算法模型和预测的设备故障部位、故障类型和故障时间等,为企业生成预测性维修建议措施,实现故障闭环管理,过程信息自动汇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库;c)应不断丰富同类设备故障案例库和专家知识库,积累数据资产,提高智能决策和AI诊断的准确性。5.7作业安全管理5.7.1作业预约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作业预约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结合设备故障维修、预防性维护、隐患排查、巡检发现异常、工艺设备变更等信息,明确作业任务来源,辅助相关人员了解作业背景和必要性,提升作业预约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作业活动;b)宜关联设备设施管理系统,将设备设施检修作业记录纳入设备设施档案,为设备设施管理分析提供数据支撑;c)应建立作业风险库,利用AI大模型等技术辅助开展JSA,实现JSA在线分析,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双重预防机制中风险辨识评估过程进行互联互通。5.7.2作业申请及审批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作业申请及审批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依据《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和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建立标准化的电子票证模板;b)应实现特殊作业申请、审查、许可、监护、验收全流程数字化、规范化、条目化、程序化管理,记录所有办票环节,实现办票过程可视化;c)应利用人脸识别、人员定位、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作业票证现场签批,并支持对安全措施落实前、后进行拍照留存,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5.7.3作业过程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作业过程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利用移动终端、视频监控等实现数字化安全技术交底。宜实现与门禁系统联动,依据交底确认信息,自动管理作业人员进出;b)应利用固定式摄像头、移动式摄像头,对作业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录像;c)应与便携式气体检测仪进行联动,实现有毒有害气体的实时监测、报警;d)应实现对“作业中断超时”“未检测”等不规范行为的报警;e)应利用人员定位、电子围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对作业人员位置、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无关人员闯入”“作业人员聚焦”“作业人员、监护人员离岗”等不规范行为的及时报警、预警;8GB/TXXXX—XXXXf)宜利用视频智能分析技术自动识别作业过程中人员违章作业等行为。5.7.4作业人员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作业人员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集成培训系统、绩效考核评估系统等,对作业人员能力进行评估,结合人脸识别对作业人员身份进行验证;b)应与国家特种作业人员信息认证查询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特种作业人员资质信息实时查询、对5.7.5作业环境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作业环境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结合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作业条件的提示、预警;b)应结合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火灾及消防监控系统,自动监控作业环境,实现作业环境异常状态的智能分析、预警。5.8承包商安全管理5.8.1承包商准入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承包商准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建立承包商档案数据库,实现对承包商基本信息、项目信息、承包商人员、工器具及设备信息的管理;b)可实现承包商的准入资质信息与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等权威数据进行共享与比对,确保承包商提交的资质、人员、业绩等信息真实可靠。5.8.1承包商入厂及开工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承包商入厂及开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实现承包商入厂申请、审批数字化管理,可与承包商准入信息、黑名单信息的自动比对、核验;b)应实现承包商人员线上入厂安全教育培训,可与门禁系统、承包商准入信息互联互通;c)应利用移动终端、视频监控等实现数字化安全技术交底。宜实现与门禁系统联动,依据交底确认信息,自动管理承包商人员进出。5.8.2承包商现场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承包商现场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利用固定式摄像头、移动式摄像头,对承包商作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支持远程调阅查看;b)应运用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对承包商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预警;c)应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精确识别作业人员信息,确保作业人员与入厂人员身份一致;d)应利用定位技术,对承包商人员及车辆的活动轨迹和状态进行监控。5.8.3承包商考核评价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承包商考核评价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基于承包商资质等级、类似业绩、过往表现、安全管理能力和项目配备人员素质等因素,建立承包商表现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承包商表现量化动态评估;b)应建立承包商违章记录数据库,将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出现严重施工质量隐患的承包商及其管9GB/TXXXX—XXXX理、技术人员等相关信息进行共享;c)应建立承包商单位、承包商人员黑名单数据库并实现信息共享。5.9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5.9.1安全风险管控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安全风险管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安全风险辨识:应支持风险辨识过程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b)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支持安全风险等级分级分类管理,支持在线制定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辨识管控过程自生成风险四色图、安全风险清单、分级管控清单、层级管控任务清单等数字化档案;c)风险预警1)应实现风险点的动态管控、风险分布密集度的分级管理、静态和移动风险点管理、风险点标识及动态预警等。2)宜建立和优化风险预警模型,多维度评估展示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特征和风险等级,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输出动态预警指数。5.9.2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隐患排查方式:线上通过视频巡查、视频AI、DCS监控、联锁监控等方式,线下通过人工或智能设备辅助的方式;b)应结合NFC、人脸识别、人员定位等技术手段管控排查人员到位情况,支持排查任务、整改任务的临期提醒,超期预警功能;c)应将日常排查、专项检查、外部检查、随手拍、智能巡检、物联网感知等不同来源的隐患,统一纳入隐患一张图可视化闭环管控,形成数字化台账和业务看板;d)应在高风险区域排查过程中配置固定式或手持式智能化装备;e)应建立评估模型,评估单位、部门、个人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工作成效。5.10培训管理5.10.1培训档案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培训档案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建立员工数字化培训档案,包括员工基本信息、员工培训过程信息、考核评价结果和资质证书等信息;b)应实现培训档案的动态更新和实时查询,确保培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c)应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培训档案进行统计分析,以优化培训计划;d)宜与企业的OA、HR、ERP系统应用集成,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流程的高效性;e)应与全国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数据库对接,同步从业人员资质和培训档案。5.10.2岗位能力及资质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岗位能力及资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对企业员工进行资质分类管理,确保各类人员资质符合岗位要求,并实现资质与培训的闭环管理;b)应构建能力识别模型,基于明确的岗位的能力和资质要求,监控员工的能力及资质与岗位要求GB/TXXXX—XXXX持续匹配,进行统计分析,以优化培训计划。5.10.3培训内容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培训内容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根据岗位建立电子化的课程素材库,包括安全生产配套的法律法规、事故案例、操作规程、应急常识等通用内容。根据岗位特性和风险评估,可定制化开发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岗位的培训需求;b)应结合课程素材库,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测评试题库。能够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培训标准;c)可与政府、园区相关系统进行网络协同联动,接收政府、园区和其他优秀企业在线发布和推送的学习素材、考试题目。5.10.4培训过程及考核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培训过程及考核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用物联网、视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培训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b)应建立考核系统,结合在线考试和实操模拟,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c)应支持考核结果与门禁系统、特殊作业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对未完成培训、未通过考核或未取得相关作业资质的人员不授予相关权限,实现数字化闭环管理;d)宜结合三维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及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实现线上全景式和浸入式培训。5.10.5培训效果评价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培训效果评价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支持员工及讲师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b)应构建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据此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5.11应急与事故管理5.11.1应急资源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应急资源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建设涵盖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应急储备库、应急专家及应急预案、行业事故案例等各类应急资源的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数据接口;b)应基于GIS技术,开发应急资源地图,直观展示应急资源的分布和实时状态、调度情况,增强信息透明度;c)宜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企业、园区、政府应急资源信息,实现企业、园区、园区周边及政府应急资源的实时共享、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管理。5.11.2数字化应急预案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建立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功能,实现应急预案查询、检索、多维度统计分析;b)应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抽取应急预案关键要素,对应急预案中预警级别、应急响应级别、组织架构、资源清单等关键内容进行分类和标签化,形成结构化的预案数据库;c)应结合图表、流程图和多媒体素材,将预案执行流程可视化,提高预案的可读性和操作性;d)宜构建应急预案评估模型,定期评估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促进应急预案的及时优化、调整。GB/TXXXX—XXXX5.11.3敏捷应急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敏捷应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急演练与指挥1)应结合应急预案和行业事故案例,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快速构建在线应急演练场景。2)应通过交互设备(如通讯设备、人员定位、手持设备、穿戴感应器、VR眼镜等)进行应急演练、协同指挥;3)应自动采集事故现场人员信息(人员基本信息、实时位置等)、应急资源(救援物资、救援队伍等)以及现场各类监测监控数据(视频、门禁、气体监测、气象等将应急过程信息可视化,帮助指挥人员全面、实时了解事发地现场情况,为科学开展救援提供支撑;4)宜利用算法模型快速匹配更优救援力量与资源,实现应急资源的高效调度与分配,提升应急指挥调度的能力和效率。b)应急能力评估1)宜构建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急技术等进行综合评价;2)可基于应急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人员及处置能力、演练执行情况、应急响应时间、演练目标实现情况等,利用AI智能分析技术,自动生成应急演练评估报告,为应急资源配备、应急预案修订、演练培训提供数据支撑。5.11.4事故调查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事故调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可借助三维场景重建、虚拟仿真、数字模拟等技术模拟事故过程,辅助事故调查分析;b)可借助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等工具对事故调查过程中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行业事故案例数据库、事故原因分析数据库、风险知识库、同类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现场检查表单等资源,为开展教育培训、应急演练、隐患排查等提供支撑。5.12人员定位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人员定位的基础管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实现全厂员工、承包商、访客的可视化展示、实时位置分布、目标追踪、视频联动、人员活动轨迹分析、人员分布热力图、不同区域的人员数量统计;b)应支持识别人车常规不安全行为告警,如超缺员告警、人员串岗离岗告警、异常滞留告警、高危区域静止告警、车辆超速告警等,告警后进行分级推送提醒;c)应支持识别企业生产区人员聚集行为,实现对预警区域内人员聚集的监测、报警、跟踪、统计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和管控人员聚集风险;d)应能设定不同的角色,给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功能菜单和操作权限、区域数据权限,满足企业实际管理需求;e)应具备定位设备的运维管理,监测定位设备的运行状态,保障定位系统的健康运行;f)宜配备桌面集中充电柜、智能收发卡充电柜,实现企业员工集中充电管理、承包商及外来人员自助收发卡管理。5.12.2应急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人员定位的应急管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实现应急疏散演练时撤离区和安全岛人员情况一目了然,人员遇险可一键呼救,提高应急演GB/TXXXX—XXXX练效率;b)应支持快速还原厂区人员在发生事故时的位置分布情况,提高应急救援效率;c)宜针对高危区域工作的人员配备智能定位穿戴设备,实时监测人员的心率等健康数据,发生异常报警时及时提醒责任人进行处理,提高应急处置效率。5.12.3现场风险管控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人员定位的现场风险管控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应支持为巡检管理提供位置轨迹数据,约束巡检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照要求的风险点和巡检路线进行现场巡检;b)应支持为隐患排查治理提供位置数据,实现定时定人定点的排查监管效果;c)应支持为特殊作业管理提供位置数据,实现作业前现场签字管理、作业过程中安全员离开告警、非作业人员入告警;d)应对接二道门门禁,监测定位人数与门禁人数是否一致,提供诊断工具分析锁定异常人员。5.13环境安全管理5.13.1自然灾害风险预防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自然灾害风险预防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宜建设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GIS等,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动态,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b)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政府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c)宜建设雷电预警系统,实现雷电实时监测、雷电临近预警、雷电历史数据统计查询,与全国危化品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进行数据交互等功能。5.13.2防静电设施管理企业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防静电设施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a)宜建立防静电监控系统,具备实时监测与预警、自动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