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2024七下·太和期末)默写。

(1)家国之情往往融于思乡念亲之中:岑参的万千思念,尽在“___,___"(《逢入京使》)的嘱托中;游子在笛声中生发“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感慨。家国之情还表现为心怀天下的情怀:“___,___"[《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虽脱离官场,但仍怀报国之志。

(2)古诗中饱含丰富的哲理。面对眼前的困境,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以自然之境启示我们满怀希望,走向光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告诉我们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道理。

【答案】(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逢、疑、遮、缘

故答案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4七下·太和期末)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我犹yù了很久,”船长又说,“我没有任何义务接待你们。如果我要撇开你们,我就不想再来看你们了。我会把他们重新放在曾经作为你们避难所的这只船的平台上,就当你们没有存在一样,只管潜入海中。难道我没有这样的权利吗?"

“这也许是野mán人的权利,”我答,“而不是文明人的权利。"

“教授先生,”船长很激动地回答,“我不是你们所说的文明人,为了我个人才能感觉到的理由,我跟整个人类社会断绝了关系。所以我不服从人类社会的法规。希望您以后不要再在我面前提这些东西了。"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犹yù撇开潜入野mán

3.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对人类的态度常常是冷漠及愤怒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尼摩船长与整个人类社会的隔膜?这体现了尼摩船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文中画线的“接待你们”“文明人的权利"分别属于短语和短语。

【答案】2.豫;piē;qián;蛮

3.尼摩船长痛恨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奴役,他的妻儿被杀害,他对一切产生厌恶。体现他追求正义和自由的性格特点。

4.动宾;偏正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海底两万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犹yù’的“yù”应写作“豫”,“撇开”的“撇"应读“piē”“潜入"的“潜”应读“qián”,“野mán”的“mán"应写作“蛮”。

故答案为:豫;piē;qián;蛮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海底两万里》相关内容可知,尼摩船长的家人全部被英国殖民者杀害了,这也许就是尼摩船长对人类冷漠、愤怒的原因。尼摩船长对文明世界的不公平充满敌意,对压迫者充满敌意,而他在海底生活了很多年,也慢慢与人类社会产生隔阂。与人类社会有隔膜、对人类态度不友善体现了尼摩船长冷漠的性格,而对一切不公充满敌意,又体现出尼摩船长孤傲的性格。

故答案为:尼摩船长痛恨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奴役,他的妻儿被杀害,他对一切产生厌恶。体现他追求正义和自由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短语。“接待"是动词,“你们”是名词作宾语,故“接待你们"是动宾短语。“文明人的”是形容词作定语,“权利"是名词,其中修饰语是“文明人的”,中心语是“权利”,故“文明人的权利”是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动宾;偏正

(2024七下·太和期末)某校七年级1班以“我爱语文"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5.下面是李华同学搜集的一则新闻报道,请你修改。

【甲】《我爱读课文》是大语文大阅读时代,济宁市图书馆开展的以语文教材为中心的精品阅读推广活动。【乙】我们带领读者走进城市代表意义的运河书屋,集合不同年级层面的语文教材,品味课文之中、教材之外的文化魅力。

大家分享了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科普、历史故事等不同题材的课文内容,延伸阅读了老舍、戴望舒、郑振铎、艾青等著名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及林颂英、戴巴棣等儿童文学作家的科普童话作品,【丙】走进了《三国演义》的磅礴历史世界,和外国名著《洋葱头历险记》的冒险经历。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③【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6.下面是七年级5、6两个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查表,请你从中得出结论。

5、6两个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查表

兴趣程度对象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

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

阅读7472.55%2221.57%65.88%

口语交际4746.08%3736.27%1817.65%

写作1615.69%3938.24%4746.08%

7.下列对联与店名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醉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____

虽是毫末技巧,却是顶上功夫。____

金石草木性虽殊异,膏丸丹散用有专长。____

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唯待人求。____

①书店②酒楼③药店④理发店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④②①D.④②③①

【答案】5.①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②“城市”前加“有"③“和”改为“重温了"

6.示例:学生对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的兴趣程度依次降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程度远高于其他两类;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7.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书名号;图表信息;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3)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5.①【甲】处“《我爱读课文》是大语文大阅读时代”,这里“大语文大阅读时代"并非书名或特定称谓,而是一个普通的表述,所以不能用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表示特定的说法。②【乙】处“我们带领读者走进城市代表意义的运河书屋”,“城市代表意义"表述不通顺,应在“城市”前加“有”,使句子变成“我们带领读者走进有城市代表性的运河书屋”,这样表达才清晰准确。③【丙】处“走进了《三国演义》的磅礴历史世界,和外国名著《洋葱头历险记》的冒险经历”,“走进”与“冒险经历"搭配不当,可将“和”改为“重温了”,使句子变成“走进了《三国演义》的磅礴历史世界,重温了外国名著《洋葱头历险记》的冒险经历”,这样表述更加合理通顺。故答案为:①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②“城市"前加“有”③“和"改为“重温了”

6.本题考查图表的概括。对于阅读,大部分学生感兴趣,占比72.55%;只有少数学生不感兴趣,占比5.88%。对于口语交际,感兴趣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为46.08%,不感兴趣的学生占比17.65%。对于写作,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少,仅为15.69%,而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高,达46.08%。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学生对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的兴趣程度依次降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程度远高于其他两类;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7.本题考查对联。根据“醉里"壶中”可知应为酒楼对联。根据“毫末"顶上”可知应为理发店对联。根据“金石草木"膏丸丹散”可知应为药店对联。根据“锦绣成文"满架”可知应为书店对联。

故答案为:B

二、阅读(55分)

(2024七下·太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树魂

向贤彪

一个人有灵魂,一棵树呢?

在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七里坪有一棵大槐树,树身伟岸苍劲,得好几个人围抱;树冠横斜,绿荫如盖。在腥风血雨的岁月里,这棵大树上曾经挂过一个革命者的头颅,被当地群众称为“英雄树"。

1927年,黄安县紫云区农会会长、共产党员程昭续参加黄麻起义,后任红军第11军31师第4大队大队长。他机智勇敢,在战斗中屡屡冲锋在前。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捕,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程昭续不为所动。于是,敌人加以重刑,用刺刀顶着他的脖子相威逼:“你要脑袋,还是要共产党?”程昭续斩钉截铁地回答:“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随后,程昭续惨遭敌人杀害,头颅被挂在七里坪一棵槐树上……

此后,每年程昭续的忌日,当地群众会自发地来到这棵槐树下,为烈士点香烧纸,还将红绸布系在树干上,以表达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老槐树记下了这里的一切,历经雪雨风霜,仍做然挺立,郁郁葱葱。

在湘西澧水河畔溪口镇樟树村,岸边生长着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樟树,像一列列哨兵挺立在哨位上。开花时节芳香四溢,落叶之时红叶飞舞,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画。其中耸立在河畔的一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当年,贺龙同志曾立于树下,凝思远眺。他的一员爱将紧紧追随他,在古樟树下作扩红动员:“乡亲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参加红军就是为了自己翻身求解放,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太平日子!”铿锵之声在山谷久久回荡,震撼人心,踊跃报名参军的好后生络绎不绝。

不久,红军离开,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的亲属抓来,捆绑在古樟树下,命他们把当红军的亲人叫回来。可是,没有一个村民为之所动。敌人穷凶极恶地枪杀了几个红军家属,还在古樟树下堆起柴火,大肆焚烧。

当时,乡亲们看到古樟树遍体鳞伤,担心树活不成了。没承想,第二年春天,在古樟树干枯皱裂的地方绽出了新芽,竟然复活了。如今,几十个春秋过去,古樟树年年花香、岁岁叶红,成为村口最壮观的一道风景。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后山,17棵松树苍翠挺拔。树上挂着写有烈士名字的小木牌,人们称其为“信念树"。历史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参加了红军。为表达“革命到底、绝不反水”的坚定信念,离家前夕,他们相约来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象征着革命必胜的松树,并嘱咐家人要好好照看,等革命成功了,他们就回来……

然而,17名勇士离开故土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乡亲们的精心看护下,当年的小松树栉风沐雨,已然长成参天大树。在乡亲们的眼里,17名勇士的躯体没有回来,但他们的魂魄回来了。①____,是他们伟岸的身影;风吹摇动的树枝,是他们向乡亲们的致意;深扎泥土的树根,②____。“华崇宜、华崇森、华钦恩……"17名烈士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铭记,17棵青松代表他们守护家园、护佑亲人。

有人说,树是有灵性、有记忆的,更是坚韧的、向上的。“英雄树”“信念树"见证了历史,历经千磨万击也没有倒下,适应性好,生命力顽强,这不正是高贵的、不屈的灵魂吗?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位画家曾告诉他:“没有人能画好一棵树,除非他先变成一棵树。”无数革命先烈无须画树,他们本身就是大树,把根深深地扎进大地,汲取丰富的营养;把枝叶铺展开来,为人们遮风挡雨;把树冠伸向天空,

昂扬向上的力量。树之品、人之品,在这里交相辉映,展示出人间大美、人间正道;树之魂、人之魂,在这里融为一体,化作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永远那么伟岸挺拔、那么郁郁葱葱……

(选自《中国国防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一个人有灵魂,一棵树呢?"的设问统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文章题旨。

B.当地群众每年在程昭续的忌日自发到“英雄树”下为烈士点香烧纸的举动,表现了群众对英雄的敬重。

C.湘西澧水河畔溪口镇樟树村的古樟树是贺龙手下宣传革命的地方,也是国民党反动派捆绑红军亲属的场所。

D.文章结尾运用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分析无数革命先烈所具有的树一样的品质,揭示树之魂与人之魂的关系。

9.文章叙述了几个有关树的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树精神

红安县挂过程昭续头颅的“英雄树"①___

澧水河畔溪口镇被敌人焚烧的樟树②_________

叶坪乡华屋村后山17棵“信念树”③_________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岸边生长着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樟树,像一列列哨兵挺立在哨位上。

11.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之和前后句子构成排比。

12.文章标题“树魂"有什么作用?

【答案】8.D

9.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守护家园、护佑亲人的情怀

10.运用比喻,把一排排樟树比作“一列列哨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樟树的高大和排列的整齐,暗示了樟树对乡亲们的守护,表达了对樟树的礼赞之情。

11.挺拔笔直的树干;是他们与故土割不断的联系

12.①文章标题“树魂"提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讲述与革命先烈有关的树的故事。②文章标题“树魂”成为贯穿文章前后的写作线索,文章以“树魂"串起了“英雄树”复活的古樟树和“信念树"的事。③文章标题“树魂”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即树象征了革命先烈不变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寄托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8.ABC.正确;

D.有误,文章结尾运用的是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而非叙述。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①结合“黄安县紫云区农会会长、共产党员程昭续参加黄麻起义,后任红军第11军31师第4大队大队长。他机智勇敢,在战斗中屡屡冲锋在前。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捕,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程昭续不为所动。程昭续斩钉截铁地回答:’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随后,程昭续惨遭敌人杀害,头颅被挂在七里坪一棵槐树上......此后,每年程昭续的忌日,当地群众会自发地来到这棵槐树下,为烈士点香烧纸,还将红绸布系在树干上,以表达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老槐树记下了这里的一切.历经雪雨风霜,仍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内容可知,英勇无畏,坚贞不屈。②结合“当年,贺龙同志曾立于树下,凝思远眺。他的一员爱将紧紧追随他在古樟树下作扩红动员,铿锵之声在山谷久久回荡,震撼人心,踊跃报名参军的好后生络绎不绝。不久,红军离开,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的亲属抓来,捆绑在古樟树下,命他们把当红军的亲人叫回来。可是,没有一个村民为之所动。敌人穷凶极恶地枪杀了几个红军家属,还在古樟树下堆起柴火,大肆焚烧。当时,乡亲们看到古樟树遍体鳞伤,担心树活不成了。没承想,第二年春天,在古樟树干枯皱裂的地方绽出了新芽,竟然复活了”内容可知,顽强不屈,坚守信念。③结合“历史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参加了红军。为表达’革命到底、绝不反水’坚定信念,离家前夕,他们相约来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象征着革命必胜的松树,并嘱咐家人要好好照看,等革命成功了他们就回来......然而,17名勇士离开故土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乡亲们的精心看护下,当年的小松树栉风沐雨,已然长成参天大树。17名烈士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铭记,17棵青松代表他们守护家园、护佑亲人"内容可知,坚定信念守护家园。

故答案为: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守护家园、护佑亲人的情怀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岸边生长着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樟树,像一列列哨兵挺立在哨位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樟树"比喻成“一列列哨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樟树排列整齐、挺拔直立的姿态。通过这个比喻,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樟树的威严和庄重,仿佛它们正坚守岗位,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樟树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把一排排樟树比作“一列列哨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樟树的高大和排列的整齐,暗示了樟树对乡亲们的守护,表达了对樟树的礼赞之情。

11.本题考查补白。横线①处:“挺拔直立的树干“__________________,横线①前面的句子“风吹摇动的树枝,是他们向乡亲们的致意”,描述的是树的树枝;横线①后面的句子“深扎泥土的树根”,描述的是树的树根。所以横线①处填写“挺拔直立的树干”,与前后形成“树枝"树干”“树根"的排比从不同的部位展现烈士的形象,体现他们的伟大和坚韧。横线②处:“是他们坚守初心的见证”横线②前面的句子“风吹摇动的树枝,是他们向乡亲们的致意”,表达了树枝的一种象征意义;横线①处填写“挺拔直立的树干,是他们伟岸的身影”,强调了树干的象征意义。所以横线②处填写“是他们坚守初心的见证”,与前面的句子在句式和语义上保持一致,共同展现烈士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形成排比,增强语势和感染力。这样,通过排比的手法,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烈士的精神如同大树的各个部分,永远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您觉得这样的补充是否符合您的预期呢

故答案为:挺拔笔直的树干;是他们与故土割不断的联系

1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树魂”具有以下重要作用:点明主旨:“树魂"直接揭示了文章的核心主题,即通过讲述与树相关的革命故事,展现出树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强调了树所蕴含的不屈、坚定、奉献等高贵品质,从而反映出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读者兴趣:这个富有诗意和神秘感的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了解树与魂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而吸引读者深入阅读文章。象征意义:以“魂”字赋予树以象征意义,使树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结构线索:“树魂"在文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将不同地方与树相关的革命故事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深化主题:通过“树魂”这一标题,深化了对革命精神传承和弘扬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树的坚韧,更能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不朽。

故答案为:①文章标题“树魂"提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讲述与革命先烈有关的树的故事。②文章标题“树魂”成为贯穿文章前后的写作线索,文章以“树魂"串起了“英雄树”复活的古樟树和“信念树"的事。③文章标题“树魂”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即树象征了革命先烈不变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寄托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2024七下·太和期末)现代文阅读

上海凡人

雷册渊周楠

1月31日上午,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夹着冷风吹打在人身上,寒气透骨。路上的行人少了很多,爱心窗口的大厅外偶尔有一两个人走过,行色匆匆。

10点35分,两位银发阿姨相互搀扶着走进来。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来。"长发的阿姨一边从包里拿出500元一边说。她叫王根娣,今年66岁,是一名服务行业的退休工人。一个月前,她看到甘肃地震的新闻,想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就上网搜索捐款渠道,查到了爱心窗口,赶来捐了200元。这天是她第二次来捐款,捐款项目是“助幼”,帮助患有大病的儿童。

这一次王根娣还带上了73岁的金玉英。“我们是邻居,上回我听小王说她来这里捐款,就让她下次来的时候带我一起来。"金玉英说着,也捐了500元。

这天上午两人相约一起从宝山赶来。王根娣说,金玉英的“家庭负担很重”:她是上钢五厂的退休工人,家中96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的老伴儿和53岁脑出血的侄子都靠她一个人照顾。她们之所以临近中午才到,一是因为路远,二是因为金玉英要一早把家里打点好,利用午饭前的空隙跑这一趟。

“钱是身外之物,我们从小受了共产党的恩惠,现在自己有能力也想帮助别人。"金玉英说,她奶奶以前是居委会主任,她从小就耳濡目染,读书时即便自己吃不饱也会把饼分给班里条件困难的同学。

“说起来真的很‘神’,每次我帮助了别人,也会有人帮助我。”王根娣接过话茬,讲起自己一个人带孙子坐地铁,好几次都有路人主动帮她搬运婴儿车,让她感动,“社会上总归还是好人多"。

“还是好人多”——在爱心窗口设立的30年里,这个朴素的观点一直被论证着。1994年5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设立了爱心窗口,虽然地址几经变更,但前来捐赠的爱心人士一直没有断过。2018年爱心窗口落户淮海中路1253号后,上门捐款的人更多了。去年,爱心窗口的捐赠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4万人次,捐款总金额达801万元。

那么,来捐款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种种误解和沟通渠道的缺失,公益与公众相隔甚远,甚至有人认为,慈善是有钱人、名人的专利。然而,30年来走进爱心窗口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所谓的有钱人和名人。

“他们都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有一颗爱心。"77岁的刘虹美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时第一个报到的员工。直到2017年返聘期结束,她在爱心窗口工作了23年,接待了无数前来奉献爱心的市民。

她记得,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老公和大女儿都因癌症去世了,自己和小女儿同住,家里条件并不宽裕,却从2007年开始结对资助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年开学前,老婆婆都会资助这个学生1500元,过年还会给他200元压岁钱,一直到他高中毕业。老婆婆自己穿的衣服都是一二十元的地摊货,会把节省下来的钱给孩子买鞋、羽绒服,送到家里。

还有身患肝硬化的吴国芬老人,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出1元,一年省出365元来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开始每天多省1元,一年又多省出365元来捐款。年年如此。

刘虹美把这些凡人善举形容为“微光”,即便自身力量微小,仍想尽力照亮别人。

今年44岁的周峰每个月都会到爱心窗口捐款,已经坚持了近20年。第一次来到爱心窗口时,他在闸北经营一家面馆,看到爱心窗口的新闻,就来捐了30元。

此后每个月他都会来捐款,从最开始的每月捐30元,到后来每月捐100元,遇到大灾大难还会多捐100元。疫情3年,周峰的面馆因为生意不好关了门,他也失去了固定收入,生活变得拮据起来,他的捐款却从未间断,直到今天。

此外,周峰还坚持无偿献血。去年4月,他签下了捐献同意书,去世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024年2月18日《解放日报》)

13.请分别概括文中上海平凡人的善举,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短语。

王根娣和金玉英结伴为甘肃地震捐款→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周峰每月都来爱心窗口捐款,即使生意关门也不间断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金玉英虽然家庭负担很重却捐献爱心的原因。

15.文章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员工刘虹美有什么作用?

16.读了本文,你对公益和慈善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答案】13.老婆婆结对资助贫困学生,从三年级一直到他高中毕业;患肝硬化的吴国芬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出来捐款,年年如此

14.①金玉英认为从小受了共产党的恩惠,现在自己有能力也想帮助别人。②从小就受到当居委会主任的奶奶的耳濡目染。③金玉英相信社会上总归还是好人多,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她。

15.①通过刘虹美的介绍,叙述前来奉献爱心的市民之多的事实;②通过她的讲述,叙述了七八十岁的老婆婆结对资助学生和吴国芬老人省钱捐款的事;③通过她对凡人善举“微光"的称赞,肯定凡人善举的精神意义。

16.①公益和慈善并不是有钱人、名人的专利,可以是更多的普通人的行为;②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从事公益和慈善的人同时也感受到快乐;③普通人的公益和慈善,虽然力量微小,但更多的人参加,就会发出更大的光亮。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人物关系。解答本题时,应该主要从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烘托作用和对主旨的表现作用入手,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从正面或从侧面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起衬托作用,都是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的。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3.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老公和大女儿都因癌症去世了,自己和小女儿同住,家里条件并不宽裕,却从2007年开始结对资助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年开学前,老婆婆都会资助这个学生1500元过年还会给他200元压岁钱,一直到他高中毕业”可概括出①处答案:老婆婆资助结对学生从三年级一直到他高中毕业;由“还有身患肝硬化的吴国芬老人,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出1元,一年省出365元来捐款"年年如此”可概括出②处答案:患肝硬化的吴国芬老人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捐款,年年如此。

故答案为:老婆婆结对资助贫困学生,从三年级一直到他高中毕业;患肝硬化的吴国芬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出来捐款,年年如此

14.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钱是身外之物,我们从小受了共产党的恩惠,现在自己有能力也想帮助别人"可概括出:金玉英认为从小受了共产党的恩惠,现在自己有能力也想帮助别人;由“金玉英说,她奶奶以前是居委会主任,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可概括出:她从小就受到当居委会主任的奶奶的耳濡目染。

故答案为:①金玉英认为从小受了共产党的恩惠,现在自己有能力也想帮助别人。②从小就受到当居委会主任的奶奶的耳濡目染。③金玉英相信社会上总归还是好人多,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她。

15.本题考查文章的构思。结合“77岁的刘虹美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时第一个报到的员工。直到2017年返聘期结束,她在爱心窗口工作了23年,接待了无数前来奉献爱心的市民"可知,通过刘虹美的介绍,叙述前来奉献爱心的市民之多的事实;结合“她记得,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老公和大女儿都因癌症去世了,自己和小女儿同住,家里条件并不宽裕,却从2007年开始结对资助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年开学前,老婆婆都会资助这个学生1500元过年还会给他200元压岁钱,一直到他高中毕业”“还有身患肝硬化的吴国芬老人,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出1元,一年省出365元来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开始每天多省1元,年又多省出365元来捐款。年年如此"可知,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资助结对学生和吴国芬老人省钱捐款的事是通过她的讲述来展现的;结合“刘虹美把这些凡人善举形容为’微光’,即便自身力量微小,仍想尽力照亮别人”可知,通过她对凡人善举“微光"的称赞,肯定凡人善举的精神意义。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通过刘虹美的介绍,叙述前来奉献爱心的市民之多的事实;②通过她的讲述,叙述了七八十岁的老婆婆结对资助学生和吴国芬老人省钱捐款的事;③通过她对凡人善举“微光”的称赞,肯定凡人善举的精神意义。

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种种误解和沟通渠道的缺失,公益与公众相隔甚远,甚至有人认为,慈善是有钱人、名人的专利。然而,30年来走进爱心窗口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所谓的有钱人和名人可知,公益和慈善不是有钱人、名人的专利,可以是更多普通人的行为;结合“他们都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有一颗爱心"刘虹美把这些凡人善举形容为’微光’,即便自身力量微小,仍想尽力照亮别人”可知,普通人的公益和慈善虽然力量微小,但更多的人参与,就会发挥更大的光亮;结合“说起来真的很’神’,每次我帮助了别人,也会有人帮助我"可知,在做公益和慈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帮助。

故答案为:①公益和慈善并不是有钱人、名人的专利,可以是更多的普通人的行为;②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从事公益和慈善的人同时也感受到快乐;③普通人的公益和慈善,虽然力量微小,但更多的人参加,就会发出更大的光亮。

(2024七下·太和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①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②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③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强项:此处指刚正不为威武所屈。②动:萌发。③后:指武则天。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蕃:

亭亭净植亭亭:

牡丹得王于群花王:

得贬固宜宜:

18.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20.甲文段作者赞莲,乙文段作者为牡丹鸣不平,两文段均写到了“花”,其分别借“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多;耸立的样子;称王;适当

18.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

19.①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②如果她有见识,就应当贬损其他花而只推崇牡丹。

20.甲文段作者借夸赞莲表明自己遗世独立、坚守初心、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乙文段作者借牡丹表达对刚正不屈品格的赞许。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译文:

牡丹在群花中称王,开始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它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一决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到《事物纪原》中记载,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这才恍然大悟说:“像这样刚强不屈,被贬谪本来是应该的,但是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愈的诗:“夕贬潮阳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冬天长出一根麦穗;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如果她有见识,就应当贬斥所有的花卉而只尊崇牡丹。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句意: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亭亭:耸立的样子。句意:毕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王:称王。句意:被贬谪本来就是应当的。宜:应当。

故答案为:多;耸立的样子;称王;适当

18.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我开始(当初)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谓"在这里是“认为”的意思,前面断开。“其色其香"是句子的主语“去”是谓语,主谓之间可以断开。

故答案为: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濯,洗。②重点词:其,她;识,见识;独,只。

故答案为:①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②如果她有见识,就应当贬损其他花而只推崇牡丹。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甲】文以莲花象征君子,莲花从污泥当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仪态端庄,可远观却不可亵玩,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洁身自好的品格,作者对于莲花的喜爱,表现了他不慕荣利的节操,对于喜爱牡丹之人的指斥,表现了他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弃。【乙】文中“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强项若此”,写武则天冬日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因此被贬到洛阳,但牡丹没有屈从于武后,表现牡丹刚直不阿,威武不能屈的高洁品质,而九五之尊花王之封表达作者对牡丹这种高洁品质的由衷称赞,同时也启示人们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甲文段作者借夸赞莲表明自己遗世独立、坚守初心、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乙文段作者借牡丹表达对刚正不屈品格的赞许。

三、写作(55分)

21.(2024七下·太和期末)请以“我发现了他(她)的闪光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⑵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⑶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⑷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我发现了她的闪光点

在我的记忆中,她总是那么安静,不引人注目。她是我的同学,名叫小雨。

在班级里,小雨成绩平平,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才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很少主动与人交流。起初,我并没有特别关注她,觉得她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同学。

然而,一次班级的集体活动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那是一次户外拓展训练,我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我和小雨恰好分在了一组。活动刚开始,我们组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需要搭建一个复杂的模型,可大家都没有头绪,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却始终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

就在大家陷入僵局的时候,小雨站了出来。她先是认真地倾听了每个人的想法,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先这样……”她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迅速地进行了分工。我惊讶地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她,此时思路竟然如此清晰,安排得如此合理。

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小雨始终保持着冷静和专注。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她会耐心地帮助;当大家感到疲惫和沮丧时,她会用温和的话语鼓励大家。她的每一个举动都充满了力量,让我们这个小组逐渐团结起来,最终顺利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那一刻,我发现了小雨的闪光点。她虽然不善言辞,但有着非凡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她虽然平时不张扬,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与小雨交流,我们渐渐成为了好朋友。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沉稳、细心和善良。

小雨就像一颗隐藏在沙砾中的珍珠,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会绽放出她独特的光芒。而我很庆幸,自己发现了她的闪光点。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我发现了他(她)的闪光点"的关键词是“发现”和“闪光点”,中心话题是讲述发现他人身上优点的经历和感受。体裁为记叙文。

【题干分析】①“发现”意味着之前未曾注意到或认识到,强调过程和转变。“闪光点"指的是一个人优秀、出色、值得称赞的品质或特点。②写作思路上,首先要明确“他(她)”是谁,可以是同学、朋友、亲人等。然后详细描述发现“闪光点"的具体过程,比如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展现其优秀品质。重点应放在“发现”的过程和对“闪光点"的具体表现及影响的阐述上。写作时,容易出现的误区是对“闪光点”的描述不够具体生动,事例叙述过于简略。开头可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闪光点"的好奇,比如“在我眼中,他一直是个平凡无奇的人,然而那次意外的经历,让我发现了他身上令人惊叹的闪光点”。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如同学在困难面前的坚持、朋友对他人的无私帮助等。结尾可以总结这次发现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比如“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等待被发现"。

【立意提取】

1.发现同桌的闪光点;

2.我发现了母亲的闪光点;

3.发现陌生人的闪光点【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2024七下·太和期末)默写。

(1)家国之情往往融于思乡念亲之中:岑参的万千思念,尽在“___,___"(《逢入京使》)的嘱托中;游子在笛声中生发“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感慨。家国之情还表现为心怀天下的情怀:“___,___"[《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虽脱离官场,但仍怀报国之志。

(2)古诗中饱含丰富的哲理。面对眼前的困境,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以自然之境启示我们满怀希望,走向光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告诉我们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道理。

(2024七下·太和期末)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我犹yù了很久,”船长又说,“我没有任何义务接待你们。如果我要撇开你们,我就不想再来看你们了。我会把他们重新放在曾经作为你们避难所的这只船的平台上,就当你们没有存在一样,只管潜入海中。难道我没有这样的权利吗?"

“这也许是野mán人的权利,”我答,“而不是文明人的权利。"

“教授先生,”船长很激动地回答,“我不是你们所说的文明人,为了我个人才能感觉到的理由,我跟整个人类社会断绝了关系。所以我不服从人类社会的法规。希望您以后不要再在我面前提这些东西了。"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犹yù撇开潜入野mán

3.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对人类的态度常常是冷漠及愤怒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尼摩船长与整个人类社会的隔膜?这体现了尼摩船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文中画线的“接待你们”“文明人的权利"分别属于短语和短语。

(2024七下·太和期末)某校七年级1班以“我爱语文”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5.下面是李华同学搜集的一则新闻报道,请你修改。

【甲】《我爱读课文》是大语文大阅读时代,济宁市图书馆开展的以语文教材为中心的精品阅读推广活动。【乙】我们带领读者走进城市代表意义的运河书屋,集合不同年级层面的语文教材,品味课文之中、教材之外的文化魅力。

大家分享了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科普、历史故事等不同题材的课文内容,延伸阅读了老舍、戴望舒、郑振铎、艾青等著名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及林颂英、戴巴棣等儿童文学作家的科普童话作品,【丙】走进了《三国演义》的磅礴历史世界,和外国名著《洋葱头历险记》的冒险经历。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③【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6.下面是七年级5、6两个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查表,请你从中得出结论。

5、6两个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查表

兴趣程度对象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

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

阅读7472.55%2221.57%65.88%

口语交际4746.08%3736.27%1817.65%

写作1615.69%3938.24%4746.08%

7.下列对联与店名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醉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____

虽是毫末技巧,却是顶上功夫。____

金石草木性虽殊异,膏丸丹散用有专长。____

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唯待人求。____

①书店②酒楼③药店④理发店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④②①D.④②③①

二、阅读(55分)

(2024七下·太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树魂

向贤彪

一个人有灵魂,一棵树呢?

在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七里坪有一棵大槐树,树身伟岸苍劲,得好几个人围抱;树冠横斜,绿荫如盖。在腥风血雨的岁月里,这棵大树上曾经挂过一个革命者的头颅,被当地群众称为“英雄树"。

1927年,黄安县紫云区农会会长、共产党员程昭续参加黄麻起义,后任红军第11军31师第4大队大队长。他机智勇敢,在战斗中屡屡冲锋在前。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捕,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程昭续不为所动。于是,敌人加以重刑,用刺刀顶着他的脖子相威逼:“你要脑袋,还是要共产党?”程昭续斩钉截铁地回答:“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随后,程昭续惨遭敌人杀害,头颅被挂在七里坪一棵槐树上……

此后,每年程昭续的忌日,当地群众会自发地来到这棵槐树下,为烈士点香烧纸,还将红绸布系在树干上,以表达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老槐树记下了这里的一切,历经雪雨风霜,仍做然挺立,郁郁葱葱。

在湘西澧水河畔溪口镇樟树村,岸边生长着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樟树,像一列列哨兵挺立在哨位上。开花时节芳香四溢,落叶之时红叶飞舞,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画。其中耸立在河畔的一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当年,贺龙同志曾立于树下,凝思远眺。他的一员爱将紧紧追随他,在古樟树下作扩红动员:“乡亲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参加红军就是为了自己翻身求解放,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太平日子!”铿锵之声在山谷久久回荡,震撼人心,踊跃报名参军的好后生络绎不绝。

不久,红军离开,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的亲属抓来,捆绑在古樟树下,命他们把当红军的亲人叫回来。可是,没有一个村民为之所动。敌人穷凶极恶地枪杀了几个红军家属,还在古樟树下堆起柴火,大肆焚烧。

当时,乡亲们看到古樟树遍体鳞伤,担心树活不成了。没承想,第二年春天,在古樟树干枯皱裂的地方绽出了新芽,竟然复活了。如今,几十个春秋过去,古樟树年年花香、岁岁叶红,成为村口最壮观的一道风景。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后山,17棵松树苍翠挺拔。树上挂着写有烈士名字的小木牌,人们称其为“信念树"。历史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参加了红军。为表达“革命到底、绝不反水”的坚定信念,离家前夕,他们相约来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象征着革命必胜的松树,并嘱咐家人要好好照看,等革命成功了,他们就回来……

然而,17名勇士离开故土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乡亲们的精心看护下,当年的小松树栉风沐雨,已然长成参天大树。在乡亲们的眼里,17名勇士的躯体没有回来,但他们的魂魄回来了。①____,是他们伟岸的身影;风吹摇动的树枝,是他们向乡亲们的致意;深扎泥土的树根,②____。“华崇宜、华崇森、华钦恩……"17名烈士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铭记,17棵青松代表他们守护家园、护佑亲人。

有人说,树是有灵性、有记忆的,更是坚韧的、向上的。“英雄树”“信念树"见证了历史,历经千磨万击也没有倒下,适应性好,生命力顽强,这不正是高贵的、不屈的灵魂吗?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位画家曾告诉他:“没有人能画好一棵树,除非他先变成一棵树。”无数革命先烈无须画树,他们本身就是大树,把根深深地扎进大地,汲取丰富的营养;把枝叶铺展开来,为人们遮风挡雨;把树冠伸向天空,

昂扬向上的力量。树之品、人之品,在这里交相辉映,展示出人间大美、人间正道;树之魂、人之魂,在这里融为一体,化作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永远那么伟岸挺拔、那么郁郁葱葱……

(选自《中国国防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一个人有灵魂,一棵树呢?"的设问统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文章题旨。

B.当地群众每年在程昭续的忌日自发到“英雄树”下为烈士点香烧纸的举动,表现了群众对英雄的敬重。

C.湘西澧水河畔溪口镇樟树村的古樟树是贺龙手下宣传革命的地方,也是国民党反动派捆绑红军亲属的场所。

D.文章结尾运用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分析无数革命先烈所具有的树一样的品质,揭示树之魂与人之魂的关系。

9.文章叙述了几个有关树的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树精神

红安县挂过程昭续头颅的“英雄树"①___

澧水河畔溪口镇被敌人焚烧的樟树②_________

叶坪乡华屋村后山17棵“信念树”③_________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岸边生长着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樟树,像一列列哨兵挺立在哨位上。

11.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之和前后句子构成排比。

12.文章标题“树魂"有什么作用?

(2024七下·太和期末)现代文阅读

上海凡人

雷册渊周楠

1月31日上午,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夹着冷风吹打在人身上,寒气透骨。路上的行人少了很多,爱心窗口的大厅外偶尔有一两个人走过,行色匆匆。

10点35分,两位银发阿姨相互搀扶着走进来。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来。”长发的阿姨一边从包里拿出500元一边说。她叫王根娣,今年66岁,是一名服务行业的退休工人。一个月前,她看到甘肃地震的新闻,想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就上网搜索捐款渠道,查到了爱心窗口,赶来捐了200元。这天是她第二次来捐款,捐款项目是“助幼”,帮助患有大病的儿童。

这一次王根娣还带上了73岁的金玉英。“我们是邻居,上回我听小王说她来这里捐款,就让她下次来的时候带我一起来。”金玉英说着,也捐了500元。

这天上午两人相约一起从宝山赶来。王根娣说,金玉英的“家庭负担很重":她是上钢五厂的退休工人,家中96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的老伴儿和53岁脑出血的侄子都靠她一个人照顾。她们之所以临近中午才到,一是因为路远,二是因为金玉英要一早把家里打点好,利用午饭前的空隙跑这一趟。

“钱是身外之物,我们从小受了共产党的恩惠,现在自己有能力也想帮助别人。”金玉英说,她奶奶以前是居委会主任,她从小就耳濡目染,读书时即便自己吃不饱也会把饼分给班里条件困难的同学。

“说起来真的很‘神’,每次我帮助了别人,也会有人帮助我。"王根娣接过话茬,讲起自己一个人带孙子坐地铁,好几次都有路人主动帮她搬运婴儿车,让她感动,“社会上总归还是好人多”。

“还是好人多"——在爱心窗口设立的30年里,这个朴素的观点一直被论证着。1994年5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设立了爱心窗口,虽然地址几经变更,但前来捐赠的爱心人士一直没有断过。2018年爱心窗口落户淮海中路1253号后,上门捐款的人更多了。去年,爱心窗口的捐赠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4万人次,捐款总金额达801万元。

那么,来捐款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种种误解和沟通渠道的缺失,公益与公众相隔甚远,甚至有人认为,慈善是有钱人、名人的专利。然而,30年来走进爱心窗口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所谓的有钱人和名人。

“他们都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有一颗爱心。”77岁的刘虹美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时第一个报到的员工。直到2017年返聘期结束,她在爱心窗口工作了23年,接待了无数前来奉献爱心的市民。

她记得,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老公和大女儿都因癌症去世了,自己和小女儿同住,家里条件并不宽裕,却从2007年开始结对资助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年开学前,老婆婆都会资助这个学生1500元,过年还会给他200元压岁钱,一直到他高中毕业。老婆婆自己穿的衣服都是一二十元的地摊货,会把节省下来的钱给孩子买鞋、羽绒服,送到家里。

还有身患肝硬化的吴国芬老人,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出1元,一年省出365元来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开始每天多省1元,一年又多省出365元来捐款。年年如此。

刘虹美把这些凡人善举形容为“微光”,即便自身力量微小,仍想尽力照亮别人。

今年44岁的周峰每个月都会到爱心窗口捐款,已经坚持了近20年。第一次来到爱心窗口时,他在闸北经营一家面馆,看到爱心窗口的新闻,就来捐了30元。

此后每个月他都会来捐款,从最开始的每月捐30元,到后来每月捐100元,遇到大灾大难还会多捐100元。疫情3年,周峰的面馆因为生意不好关了门,他也失去了固定收入,生活变得拮据起来,他的捐款却从未间断,直到今天。

此外,周峰还坚持无偿献血。去年4月,他签下了捐献同意书,去世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024年2月18日《解放日报》)

13.请分别概括文中上海平凡人的善举,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短语。

王根娣和金玉英结伴为甘肃地震捐款→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周峰每月都来爱心窗口捐款,即使生意关门也不间断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金玉英虽然家庭负担很重却捐献爱心的原因。

15.文章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员工刘虹美有什么作用?

16.读了本文,你对公益和慈善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024七下·太和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①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②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③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强项:此处指刚正不为威武所屈。②动:萌发。③后:指武则天。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蕃:

亭亭净植亭亭:

牡丹得王于群花王:

得贬固宜宜:

18.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20.甲文段作者赞莲,乙文段作者为牡丹鸣不平,两文段均写到了“花”,其分别借“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55分)

21.(2024七下·太和期末)请以“我发现了他(她)的闪光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⑵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⑶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⑷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逢、疑、遮、缘

故答案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豫;piē;qián;蛮

3.尼摩船长痛恨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奴役,他的妻儿被杀害,他对一切产生厌恶。体现他追求正义和自由的性格特点。

4.动宾;偏正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海底两万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犹yù’的“yù”应写作“豫”,“撇开”的“撇"应读“piē”“潜入"的“潜”应读“qián”,“野mán”的“mán"应写作“蛮”。

故答案为:豫;piē;qián;蛮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海底两万里》相关内容可知,尼摩船长的家人全部被英国殖民者杀害了,这也许就是尼摩船长对人类冷漠、愤怒的原因。尼摩船长对文明世界的不公平充满敌意,对压迫者充满敌意,而他在海底生活了很多年,也慢慢与人类社会产生隔阂。与人类社会有隔膜、对人类态度不友善体现了尼摩船长冷漠的性格,而对一切不公充满敌意,又体现出尼摩船长孤傲的性格。

故答案为:尼摩船长痛恨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奴役,他的妻儿被杀害,他对一切产生厌恶。体现他追求正义和自由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短语。“接待"是动词,“你们”是名词作宾语,故“接待你们"是动宾短语。“文明人的”是形容词作定语,“权利"是名词,其中修饰语是“文明人的”,中心语是“权利”,故“文明人的权利”是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动宾;偏正

【答案】5.①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②“城市"前加“有”③“和"改为“重温了”

6.示例:学生对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的兴趣程度依次降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程度远高于其他两类;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7.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书名号;图表信息;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3)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5.①【甲】处“《我爱读课文》是大语文大阅读时代”,这里“大语文大阅读时代”并非书名或特定称谓,而是一个普通的表述,所以不能用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表示特定的说法。②【乙】处“我们带领读者走进城市代表意义的运河书屋”,“城市代表意义”表述不通顺,应在“城市"前加“有”,使句子变成“我们带领读者走进有城市代表性的运河书屋”,这样表达才清晰准确。③【丙】处“走进了《三国演义》的磅礴历史世界,和外国名著《洋葱头历险记》的冒险经历”,“走进"与“冒险经历”搭配不当,可将“和"改为“重温了”,使句子变成“走进了《三国演义》的磅礴历史世界,重温了外国名著《洋葱头历险记》的冒险经历”,这样表述更加合理通顺。故答案为:①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②“城市”前加“有"③“和”改为“重温了"

6.本题考查图表的概括。对于阅读,大部分学生感兴趣,占比72.55%;只有少数学生不感兴趣,占比5.88%。对于口语交际,感兴趣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为46.08%,不感兴趣的学生占比17.65%。对于写作,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少,仅为15.69%,而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高,达46.08%。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学生对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的兴趣程度依次降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程度远高于其他两类;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7.本题考查对联。根据“醉里”“壶中"可知应为酒楼对联。根据“毫末”“顶上"可知应为理发店对联。根据“金石草木”“膏丸丹散"可知应为药店对联。根据“锦绣成文”“满架"可知应为书店对联。

故答案为:B

【答案】8.D

9.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守护家园、护佑亲人的情怀

10.运用比喻,把一排排樟树比作“一列列哨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樟树的高大和排列的整齐,暗示了樟树对乡亲们的守护,表达了对樟树的礼赞之情。

11.挺拔笔直的树干;是他们与故土割不断的联系

12.①文章标题“树魂"提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讲述与革命先烈有关的树的故事。②文章标题“树魂”成为贯穿文章前后的写作线索,文章以“树魂"串起了“英雄树”复活的古樟树和“信念树"的事。③文章标题“树魂”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即树象征了革命先烈不变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寄托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8.ABC.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