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诗歌鉴赏讲义授课类型高一春: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内容考查古代诗歌作品的手法也就是常说的表达技巧,包括“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赏析作品使用的手法及其效果”。题型主要是选择和赏析。一方面学生要准确把握古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另一方面,表达技巧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常见的题想有“赏析诗歌(某一句或某一联)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赏析诗歌写景有何特点”“赏析诗歌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等。许多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错误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表达技巧的含义,古诗词常见的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使其更加生动感人。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张养浩的《山坡羊·渝关怀古》中“波涛如怒”一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子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不仅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舞,还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能引发读者思考。如陶渊明《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继而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只要内心高远,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即使身居闹市也会感觉清静僻远。4.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中,花已憔悴,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绿”代替叶,“红”代替花,两种颜色的对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令人叹为观止。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律诗的领联、颈联一般要求对仗,如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意象的组合,追忆了当年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意象两两相合,描绘出两幅开阔、壮盛的战杨画卷。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特征的作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人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广袤高峻。8.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1)点化前人语句;(2)引用神话故事;(3)运用古人古事。古诗词中的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等作用。如杜甫的《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既可使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9.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丝”与“思”同音,是双关隐语。10.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中的“红杏”与听觉和视觉中的蜂蝶在花丛中起舞,嗡嗡嘤嘤的声音沟通了,因此,用“闹”将春天的景物写活了。通感有时可以化无形为有形。通感可以借鉴比喻的作用来答。12.移情。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3.互文。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王维的《终南山》一诗中,“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的“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看望而不可即。14.顶针。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主要作用在音韵上回环往复,衔接顺畅。15.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其效果是:凝炼美;简远美;含蓄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1.抒情。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向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打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感情。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诗人傲岸不屈的思想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就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事物或历史典故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此人此事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此人此事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令。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情绪,抒发情感。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上片描绘了诗人伫立江边面时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强劲,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为下片强烈的思归情绪蓄势铺垫。以景结情。即结尾处借景抒情。如“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表达上更加含蓄委婉,情味绵长。托物言志。就是通过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虞世南的《咏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引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托,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借古讽今。就是以古人古事或古迹为主要题材,对此描写和叙述,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历史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借以劝诫当朝统治者不能重蹈覆辙。发人深省,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2.描写。古诗词中描写的方法,写景主要有点面、虚实、动静、形状、色彩、正面、侧面、白描、细描等技巧;有远近、上下、内外等顺序;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视角变化:或远观、近看,或仰视、俯视(有时是假想的俯视)、平视、环视,或由外到内,或描写景物的晨、午、昏、夜不同时刻的特征,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或定点换景,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事物、景物、人物,使之更加真切、丰满。点面、虚实、动静、形状、色彩等写景技巧,如白居易的《春题湖上》一诗,“湖上春来似画图”一句,从面上总写西湖春日景色,像一幅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则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峰围绕,水面平铺,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月亮向波心点出一粒明珠。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点面结合、绘形绘色、虚实相生、动静交织,描绘了西湖美丽景象。点面结合可以以面衬点。虚实结合中“虚”是非此时此地(回忆、想象、梦境、神鬼世界)的景与事,也可以指情;“实”是此时此地的景与事,也可以指景与事。可以有虚无实,虚实相生。一般是由实入虚,以虚衬实。空间跨度上的虚可以意境开阔、内涵丰富;时间跨度上的虚可以增加历史的纵深感。动静中的声音可以以声衬静,更显其静;动态可以增加动态美、灵动感;还可以化静为动,更具感染力。色彩上注意明暗、冷暖的对比,以及对主人公心情的映射。色彩也可以单纯突出景色之美,更具有画面感。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白描,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词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运用白描,描绘了寒风渐冷渐急,关河一片冷清,词人登临的楼台在残阳的余晖中也十分萧瑟。细描,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个“穿”字,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可见征戍时间之漫长,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示现,从对面写来(从对方着笔),即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情景说得如闻如见。这种写法借助想象和联想,延长了表现时间,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诗歌主旨,强化了诗歌情感。【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赋(铺陈)、比,兴,象征、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1.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顿地多角度进行铺叙陈述。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索,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2.比兴。即比喻和起兴。比喻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有的诗歌开头“兴中有比”,比如《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松”“苗”开头,同时以此比喻“英俊”“世胄”,生动形象地批判了西晋不合理的门阀制度。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4.衬托。衬托又叫映衬、烘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做背景,衬托主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声衬静。5.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以荠莱花自况,目的是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格志趣。6.联想、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可以增加浪漫气息。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跃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例1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阮郎归赵彦端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18.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两首词依次添加题目,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A.野望

饯别 B.双燕

寒梅 C.青梅

春酒 D.春思

赏梅19.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B.“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C.“双燕归”反衬寂寞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阔。20.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写上的不同。18.D19.C20.两首词在运用的手法、景物的特点、蕴含的情感上都有所不同。欧词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富有灵气的想象,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例2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②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24.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 D.《诗余选集》25.下列关于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史与兴怀结合 B.寓情于场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26.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24.B25.D26.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例3野步(一)【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二)【宋】贺铸津头微径望城斜①,水落孤村格嫩沙②。黄草庵中疏雨湿,白头翁妪坐看瓜。【注释】①津头:渡口。微径:小路。斜(xiá):指小路没有正对着城门。②格:阻隔。嫩沙:细软湿润的沙。44.这两首作品的体裁都是(1分)A.古体诗B.词C.曲45.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末句写作者醉酒后感受东风送暖,欣赏烂漫花草。B.第二首画面疏朗,乡村气息浓醇;语言晓畅,诗风清新。C.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野步所见,抒发孤寂无聊之情。46.你认为这两首诗情感表达的方式相同吗?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4分)44.(1分)D45.(3分)B(A选项错在不是作者喝醉了酒,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说蝴蝶像喝醉了一样翩翩起舞;C选项错在第一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而第二首四句都是写景为主;D选项错在第一首是春日野步,第二首是秋日野步,但诗中“秋”的特征不明显。最主要的问题是“孤寂无聊”不恰当。46.(4分)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恬然闲适的感情,但表达上各不相同。(1分)抒情方式不同,第一首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1分)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景,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借舞姿翩跹的蝴蝶,用拟人的手法,用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来表达自己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从而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第二首首句写眼外之景,次句写眼前之景,三四句写身边之景,把镜头步步向近处逼进,而最后放大在显现出来的,则是坐在湿草棚里看瓜的白发翁妪。全诗由远及近,一句一个景境,看似不相连贯,而实构成一幅色彩清淡、声音谧静的画面,从中透露出诗人淡然闲适的心境,耐人寻味。评分说明:抒情方式不同的例析各1分,尽量简明扼要,不必如参考答案详细具体。例4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北宋]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①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②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①玉台弄粉:代指正在对镜梳妆的美女。②个里:其中。③去国十年: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贬谪责州,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被进一步追责,押送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管制,故云“去国十年”。12.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咏物、慢词 B.抒怀、小令 C.咏物、小令 D.抒怀、慢词1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涯”句“也有”二字点被贬处见梅的心情。B.“夜阑”句描写梅花在夜晚和清晨的盛开状态。C.“玉台”句表现由眼前梅花想到了思念之人。D.“平生”句抒发十年里连续遭贬的郁愤之情。14.从对比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答案】12.B13.C14.此词是作者被贬后所写,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例5水调歌头①(宋)叶梦得九月望日,与客飞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注]①本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国土为金兵所据,建康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军需的重镇。②云中,指云中郡,为汉代边防重镇,李广曾在此抗击匈奴,建功立业。11.小序中的“望日”指的是___________。12.对诗歌炼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事促西风”的“促”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写出了西风相催、寒冬将至的情景。B.“中夜入梧桐”的“入”字点出西风的劲疾,直入梧桐枝叶深处,勾起诗人的忧愁。C.“起瞰高城回望”的“瞰”字写出诗人登上城楼遥望关河千里视野开阔豪情满怀。D.“叠鼓闹清晓”的“闹”字写出场面的紧张热烈,叠鼓声起,诗人感情昂扬奋发。13.词中画线句手法巧妙并且意蕴丰富,请从这两方面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进行比较赏析。【答案】11.农历每月十五日12.C13.示例:手法上,两首词都用了典故。但叶词是正用,辛词是反用。意蕴上,二人都抒发了虽然年老但仍渴望为国效劳的情感。但辛词侧重在对主和派的愤懑,叶词侧重在看到手下将领武艺非凡弓马娴熟而生出的豪情。例6秋怀(其二)孟郊〔唐代〕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B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D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沉郁峭拔B清新流畅C深沉刚劲D含蓄委婉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12.(1分)C13.(2分)A14.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练习1【甲】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2.选出一项没有出现在甲乙两首诗中的艺术技巧()A.化用典故 B.虚实相生 C.借景抒情 D.托物言志13.对甲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B.甲诗中的“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第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C.乙诗一二两句既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又以“洛阳”“三湘”表明地点的转移,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D.乙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的感觉。14.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答案】12.D13.D14.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练习2秋夜与友人宿(唐)杜牧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客愁长。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秋夜同友人话旧(唐)谭用之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几时真。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云外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12.依据题材,对以上两首诗归类恰当的一项是()A.山水类B.送别类C.隐逸类D.羁旅类13.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杜诗“归梦远”暗扣“宿”字,谭诗“共故人”暗扣“话”字。B.杜诗颔联用“蒹葭”“砧杵”,意象凄清,营造了凄寒孤冷之境。C.谭诗颔联用“数茎”“一盏”,人灯相对,透露出人世沧桑之感。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均清新质朴,而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14.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答案】12.D13.D14.杜诗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视听结合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表达了长愁无眠,宦游他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运用想象(或虚写),憧憬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对友情的珍重。练习3春阴[南宋]陆游老境三年病,新春十日阴。孤舟镜湖客,万里玉关心。出岫云多态,呼风鸟独吟。读书惟恐尽,倾酒却愁深。12.本诗共有几联对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诗的语言,精练而自然,晓畅平易。B.本诗的风格,沉郁而浑厚,慷慨悲壮。C.本诗的意境,瑰丽而凄迷,浑茫开阔。D.本诗的体式,谨严而天成,整饬工稳。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答案】12.(1分)D13.(2分)C

14.(5分)答案示例:首联以数字写病、阴之长,以新春、连阴写年老和光阴虚度的悲哀;颔联以孤舟写漂泊,以“玉关心”表明自己在客居、病中仍关心边疆时事;颈联以云、鸟喻自己为国奔忙呼号却闲散孤独的现状;尾联借读书饮酒的心理抒发为国建功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愁。评分说明:分析3分,情感2分。练习4□□庾岭①【明】汤显祖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②,花露欲霏微③。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注】①庾庾岭:山名,在江西与广东省交界处。②暗霭:昏暗。③霏微:濛濛细雨。12.根据诗意,填入题目方框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分)D.春过13.对第三、四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三联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两岸山光水色。B.“江光”与第一联中的“夕晖”相照应。“孤鹊”自喻,表现内心的孤寂。D.最后一句巧妙化用古人诗句来抒发情感。14.本作品对光影色彩的描写颇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答案】12.(1分)B13.(2分)A14.(5分)答案示例:作品首联描写夕阳映照中一片秋叶霜红的景象,色调虽暖,却透露出潇潇的秋意;颔联和颈联写暮色渐起,天色转暗,云影花色都显得那么朦胧迷茫,两岸的山色随着小船的行进不断变换色彩,再加上江水的反光投射在作者身上,色彩光影的变幻不定似乎与作者此时五味杂陈的心绪正相照应;尾联写入夜时的景色,作者在惨淡的月光下久久徘徊,心情难以平复。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描写黄昏至夜晚的两岸色彩光影不断变化,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两岸层次丰富的色彩和变幻莫测的光影,体现了作者在贬谪途中迷茫孤寂的心情。练习5

___________________(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12.根据诗意,最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1分)

1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对竹的孤寂。“老”“归”暗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穿”字把静态山景写得活灵活现。 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趣。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12.B13.D

14.全诗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作者孤独惆怅情感。首联“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颔联秋色苍老,倦鸟低徊寻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悲哀。颈联“穿云翠”的生动和“得雨肥”的丰足,以乐写哀,以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尾联以景写情,以残菊飘飞的萧瑟秋景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另一方面,尾联化用典故,以陶渊明有人送酒、悠闲赏菊,反衬自己无人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的贫寒寂寞凄清。以此作结,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使全诗笼罩在凄清孤寂的情感氛围中。(分析3分,情感2分)练习6秋夕宿石门馆唐·丘丹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独卧不成寐,苍然想谢公。12.第一联中扣诗题中“夕”字的字词是____________。(1分)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14.本诗二三联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5分)12.暝13.B14.本诗二三两联写月亮倒映在山脚下清澈的潭水中随波荡漾,天上的银河也倒映在山涧的河流中,如同从天而降;杉树和松树的叶子在秋风中坠落,如同寒冷的秋雨,发出沙沙的声响,树上的猿猴和宿鸟被阵阵秋风惊醒,发出尖利的惊叫。作者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来写景,其中“漾”和“泻”极富动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生动地写出山间秋夜的清幽与空旷,并表达了诗人与谢公一样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练习7游凤林寺西岭(唐)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12.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1分)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14.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练习8___________·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金)辛愿①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清朝无路到公卿。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②。他年联袂上蓬瀛③。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注]①辛愿:金代诗人,一生寥落。词中钦叔、裕之,皆词人忘年挚友。②“挥毫落纸”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豪落纸如云烟”句。③“蓬瀛”,借指翰林院。12.这首词的词牌应是()。(1分)13.对词的上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谁识”句劈头发问,奇峰突起,直泄胸中隐痛。B.“少年”句抒写少年心事,高气盖世,豪宕不羁。C.“清朝”句运用反语点缀,含讽刺揶揄愤懑之意。D.“萧萧”“白发”句状景绘人,叹好友暮年凄凉。“留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14.下阙先直抒胸臆,称赞两位好友为“二妙”;“挥毫落纸”借用语典表达对他们诗文才华的激赏,“邂逅”二字表现与挚友相逢的惊喜。“他年”句想象两位好友双双进入翰林,功成名就,表达了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莫问”写请朋友不必多惦念此时的欢聚,又表现了临别之时的洒脱情怀。词人不正面写离别,而是从相逢邂逅,转写期望,明言彼而暗及此,写出了临别之情的深沉。(评分说明:“怎样抒写”3分;“临别情感”2分。怎样抒写:具体词语、用语典、想象、直抒胸臆、不正面直写等;(2)情感:赞美、惊喜、鼓励、期望、洒脱、凄婉。)练习9从军行(唐)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12.下列对本诗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