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0-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1页
卷10-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2页
卷10-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3页
卷10-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4页
卷10-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实验过程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B.测交实验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为1∶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C.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也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D.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验证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将子一代进行自交【答案】A【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假设内容包括: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A正确;B、测交实验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为1∶1,属于实验验证过程,B错误;C、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但不能证实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证实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D、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验证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测交实验,即子一代与隐性个体杂交,D错误。故选A。2、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动物细胞,有4个四分体B.④的①和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D.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同1个着丝粒②相连【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含有同源染色体(④和⑦、⑤和⑥),且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其中①和③称为姐妹染色单体,②为着丝粒,④⑤⑥⑦都为染色体。【详解】A、图示含有同源染色体(④和⑦、⑤和⑥),且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2个四分体,A错误;B、①和③称为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B正确;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⑤和⑥为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D、根据图示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粒②相连,D正确。故选A。3、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等位基因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复制的两个基因一般会随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非线性排列【答案】C【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但发生染色体互换后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错误;B、非等位基因既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C、复制的两个基因分布在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一般会随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移向细胞两极,C正确;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错误。故选C。4、女娄菜是一种XY型性别决定的植物,叶型表现有宽叶和狭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纯种植株进行以下杂交实验(

)实验1:宽叶♀×狭叶♂→子代雌株全为宽叶,雄株全为宽叶实验2:狭叶♀×宽叶♂→子代雌株全为宽叶,雄株全为狭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B.无突变发生时,实验1的子代雌雄杂交,后代中雌雄植株表型一致C.仅根据实验2完全可以判断宽叶和狭叶的显隐性关系D.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答案】B【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通过实验2分析,子代雌雄表现完全不同,子代雌性和父本表型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基因型为B、b,则实验2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实验1为XBXB和XbY,子代雌性的基因型都为杂合子,A正确;B、实验1为XBXB和XbY,子代为XBXb和XBY,雌性只有宽叶,雄性有宽叶也有狭叶,B错误;C、实验2子代雌雄表现完全不同,子代雌性和父本表型一致,雄性和母本一致,亲本基因型只可能为XbXb和XBY,说明母本为隐性,C正确;D、实验2结果表明性状和性别相关联,且亲本为纯合子,可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B。5、如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流程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表述错误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胞,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DNA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加上清液的放射性D.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和酶来自大肠杆菌【答案】B【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A正确;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也是噬菌体的DNA,B错误;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若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含量升高;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C正确;D、该实验中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和酶均来自大肠杆菌,而模板来自噬菌体DNA,D正确。故选B。6、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下图为其DNA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和③交替构成DNA的基本骨架B.①和②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C.A链和B链的碱基通过氢键配对D.A链和B链是反向平行的【答案】B【分析】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脱氧核苷酸在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详解】A、②(脱氧核糖)和③(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正确;B、DNA双螺旋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图中①为含氮碱基,②为脱氧核糖,B错误;CD、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A链和B链的碱基通过氢键配成碱基对,CD正确。故选B。7、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其在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科学家们发现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生物昼夜节律惊人一致。下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据图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需要解旋酶,过程②③体现了核孔的选择性B.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C.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翻译水平的调控D.Per基因能持续的进行复制、转录、翻译以补充被降解的PER蛋白【答案】B【分析】根据题文分析: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详解】A、①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A错误;B、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往左,B正确;C、由图可知,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形成PER-TIM蛋白复合物,可利用③过程抑制Per基因的转录过程,从而抑制Per基因表达,因此,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转录水平的调控,C错误;D、Per基因通过转录、翻译形成PER蛋白以补充被分解的PER蛋白,形成PER蛋白的过程不涉及PER基因的复制,同时其指导PER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晚上会被抑制,并非持续补充,D错误。故选B。8、如图是果蝇某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s)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眼基因片段中,含有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B.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s基因中发生碱基的替换会导致该基因发生基因突变D.s基因彻底水解后产生6种化合物【答案】A【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详解】A、白眼基因片段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B、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C、s基因中发生碱基的替换会导致该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D、S基因彻底水解产生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共6种化合物,D正确。故选A。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和“常见人类遗传病调查、检测、预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两种,它们都是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并且都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B.人类红绿色盲和白化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它们的发病率需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以增加数据的准确性C.禁止近亲结婚和羊水生化检查可以降低所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概率D.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答案】D【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种,它们都是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但不一定都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A错误;B、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系为单位进行调查,B错误;C、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概率,羊水检查项目包括细胞培养、性染色体鉴定、染色体核型分析、羊水甲胎蛋白测定、羊水生化检查等,因此可确认胎儿的性别和有无21三体综合征,但不能预防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D、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降低遗传病患者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D正确。故选D。10、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比较相应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推测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可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C.鸟类、哺乳类动物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该事实提供了共同由来学说的胚胎学证据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但比较DNA序列更可靠和全面【答案】B【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通过比较相应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推测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DNA序列差异越小,A正确;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不能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B错误;C、鸟类、哺乳类动物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说明有原始的共同祖先,该事实提供进化的胚胎学证据,C正确;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但通过比较DNA序列更可靠和全面,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D正确。故选B。11、一个生活在甲区域的土拨鼠种群,由于大河的改道又被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三个区域的土拨鼠彼此之间不能接触。下图表示刚分隔和分隔多年后决定土拨鼠毛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分隔多年后,同一区域的土拨鼠种群都发生了进化B.分隔多年后,三个区域的土拨鼠种群发生的突变不一定相同C.分隔多年后,甲、丙两区域中的土拨鼠都是朝着相同方向进化的D.若某区域的土拨鼠种群处于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基因B、b不发生突变、自然选择对毛色性状不起作用等理想状态,则该种群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答案】C【分析】图中甲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分出乙、丙两个种群,经过多年之后三个种群的毛色相关基因频率均发生改变,即三者均进化了。【详解】A、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据图分析,分隔多年后,不同区域土拨鼠种群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化,说明三个区域土拨鼠种群都进化了,A正确;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分隔多年后,三个区域的土拨鼠种群发生的突变不一定相同,B正确;C、据图分析,分隔多年后,甲区域中的B基因频率上升、b基因频率下降,而丙区域中的B基因频率下降、b基因频率上升,所以甲、丙两区域中的土拨鼠是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C错误;D、土拨鼠种群若要维持理想状态处于平衡状态中,应具备的条件有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基因B、b不发生突变、自然选择对毛色性状不起作用、没有迁入和迁出等,D正确。故选C。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导致的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某种群中AA个体的比例上升,则A的基因频率会相应增加D.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A错误;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某种群中AA个体的比例上升,但A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增加,如Aa连续自交n代,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AA基因型频率增加,但A基因频率不变,C错误;D、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个物种,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研究发现种子吸收水有助于DNA的复制,进而促进种子萌发。为验证该结论,某小组选择箭筈豌豆种子进行实验,解离后统计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核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延长吸水时间会促进DNA的复制B.DNA复制时DNA聚合酶使游离碱基与模板配对C.选择DNA含量为2C~4C的细胞可观察到DNA复制过程D.吸水64h最有利于箭筈豌豆种子DNA的复制【答案】BCD【分析】DNA复制需要的酶:解旋酶、DNA聚合酶;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碱基配对原则:A-T、C-G;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详解】A、由题图可知,延长吸水时间,2C~4C的细胞数目增加,故会促进DNA的复制,A正确;B、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将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起来,B错误;C、DNA含量为2C~4C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但是解离后的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DNA复制过程,C错误;D、由题图可知,吸水时间为64h时,DNA含量为4C的细胞比例最高,说明此时完成DNA复制的细胞最多,但是只能说在本题的吸水时间范围内吸水64h最有利于DNA复制,不能说明吸水64h最有利于箭筈豌豆种子DNA的复制,D错误。故选BCD。14、遗传印记是因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象,DNA甲基化是遗传印记重要的方式之一。印记是在配子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获得的,在下一代配子形成时印记重建。下图为遗传印记对转基因鼠的Igf2基因(存在有功能型A和无功能型a两种基因)表达和传递影响的示意图,被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雌配子中印记重建后,A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B.由图中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父方C.亲代雌、雄鼠的基因型均为Aa,但表型不同D.亲代雌鼠与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生长正常鼠:生长缺陷鼠=3:1【答案】ABC【分析】据图分析可知,雄配子中印记重建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甲基化。设甲基化分别用A'、a'表示。功能型A和无功能型a,即显性有功能(生长正常),隐性无功能(生长缺陷)。【详解】A、遗传印记是对基因进行甲基化,影响其表达,碱基序列并没有改变,故雌配子中印记重建后,A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A正确;B、由图中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知,雄配子中印记重建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甲基化,雌鼠的A基因未甲基化,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父方,B正确;C、亲代雌、雄鼠的基因型均为Aa,但表型不同,原因是体细胞里发生甲基化的等位基因不同,且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C正确;D、亲代雌鼠基因型为Aa,产生配子为甲基化A':甲基化a'=1:1,雄鼠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为未甲基化A:未甲基化a=1:1。由于被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所以子代小鼠基因型及比例为AA'(生长正常鼠):Aa'(生长正常鼠,):A'a(生长缺陷鼠):aa'(生长缺陷鼠)=1:1:1:1,,即子代小鼠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生长正常鼠:生长缺陷鼠=1:1,D错误。故选ABC。15、某二倍体生物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甲所示。乙、丙是发生变异后的不同个体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模式图,丁、戊是甲产生的个别配子染色体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甲相比较,乙个体一般较弱小,且高度不育;丙个体一般较大,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B.乙、丙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乙可以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丙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C.配子丁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D.配子戊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发生错误导致基因A或a缺失【答案】BD【分析】甲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乙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丙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丁发生易位,戊缺少了A或a基因。【详解】A、甲是二倍体,乙是单倍体,丙是三倍体,所以与甲相比较,乙个体一般较弱小,且高度不育;丙个体一般较大,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A正确;B、乙和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C、丁是配子,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不含等位基因,但图中含有Bb等位基因,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易位,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D、配子戊缺少了A或a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D错误。故选BD。16、某植物的花色色素由前体白色物质通过下列两种途径合成紫色物质(如下图示),已知各种色素物质均不是蛋白质。让基因型为AABBDD、aabbdd的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2紫花植株有22种基因型B.F2中紫花植株占51/64C.F2紫花植株中纯合子占5/57D.基因A、B、D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答案】AC【分析】分析题图:当含有基因A和基因B时,表现为紫花,或者含有D基因时也表现为紫花,即紫花的基因型可能是A_B___、aabbD_、aaB_D_、A_bbD_。【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紫花的基因型可能是A_B___、aabbD_、aaB_D_、A_bbD_。因此F2中紫花植株有2×2×3+2+2×2+2×2=22种基因型,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dd、A_bbdd、aaB_dd,F2中白花的概率为1/64+3/64+3/64=7/64,因此紫花的概率为1-7/64=57/64,B错误;C、F2紫花中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在F2中占5/64),F2紫花植株占57/64,因此F2紫花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个体占5/57,C正确;D、基因A、B、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故选A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下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图丁表示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1)图甲中B、E细胞各含有条、条染色体;其中E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乙图中的(填标号)阶段。(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处在乙图中的(填标号)阶段,原因是。(3)图丁对应于图丙中的细胞(选填“①”“②”或“③”)。(4)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中的(填标号)阶段。【答案】(1)82②(2)⑥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3)②(4)①【分析】1、图甲中,A图可表示体细胞,染色质(体)尚未复制;B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C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表示处于减数第一分裂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E和F分别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图;2、图乙中,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分裂;3、丙图中,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4、图丁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详解】(1)图甲中B图为有丝分裂后期,共有8条染色体;E细胞共有2条染色体;其中E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乙图中A为减数分裂,其中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E细胞为乙图中的②阶段;(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加倍都与着丝粒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有关,处于乙图中的⑥阶段,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3)图丙表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细胞质均等分裂,对应于图丙中的细胞②第一极体的分裂;(4)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乙中的①阶段。18、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推测,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其中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如图1、2所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流程如图3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④中,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细菌,格里菲斯的实验(填“能”或“不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原因是。(2)图2是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实验思路是。该实验运用“原理”控制自变量,发现只有用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因传统观念“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阻碍,当时艾弗里等人的结论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3)图3是赫尔希和蔡斯用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要进行搅拌、离心等步骤,其中离心的目的是;该实验中需要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处理,若保温时间过长(其他操作正常),则可能会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影响是。若实验改用3H标记的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实验,放射性主要分布在(填“上清液”、“沉淀物”或“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答案】(1)S型不能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很多物质,不能排除其他物质的作用(2)在每个实验组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的去除掉一种物质减法DNA酶(3)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沉淀物和上清液【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1)图1实验④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混合之后注入小鼠体内能引起小鼠死亡,并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活的S型菌;由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很多物质,不能排除其他物质的作用,故不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2)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即在每个实验组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的去除掉一种物质;发现只有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3)离心可以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图2中上清液的放射性低,沉淀物的放射性高,则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标记的同位素是32P,若保温培养时间过长,导致部分被侵染的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得离心处理后的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3H能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和DNA,若实验改用3H标记的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实验,蛋白质外壳和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DNA中都有标记,则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19、菜籽油是从油菜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营养成分被人们广泛食用。如图所示是油菜产油的机制,并根据该机制培育出了高产油率油菜,该机制表明光合作用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A与基因B在结构上的差异是,酶a和酶b在结构上的差异是。(2)油菜的产油机制表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是。(3)据图分析,科学家发现的提高油菜含油量的原理是:诱导基因B的非模板链转录出单链RNA,。(4)若基因A转录出的mRNA序列为3'....CUUGCCAGCUUC......5',部分氨基酸密码子如下表所示,则酶a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为。若基因A的序列有3处发生了替换,但其氨基酸序列不变,则此时编码酶a的mRNA序列为。氨基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密码子UUCCGA、CGCCCU、CCGCUU、CUA【答案】(1)碱基(或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3)与模板链转录出的mRNA

结合成双链RNA使其降解,从而抑制基因B表达,使PEP更多地转变为油脂(4)亮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5'……CUACGCCCUUUC………3’【分析】分析图可知,基因A表达的酶a可催化PEP转化为油脂,基因B标的的酶b催化PEP转化为蛋白质。【详解】(1)不同基因在结构上的差异在于组成其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酶a和酶b本质都是蛋白质,不同蛋白质在结构上的差异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2)油菜的产油机制表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3)由图可知,PEP经酶a催化生成油脂,经酶b催化生成蛋白质,若要使种子中油脂含量提高,则可通过促进酶a的合成、抑制酶b的合成来实现,结合图示可知,具体原理是诱导基因B的非模板链转录出单链RNA,

与模板链转录出的mRNA结合并形成双链RNA使其降解,抑制基因B表达,使PEP更多地转变为油脂(该原理抑制了图中的②阶段)。(4)密码子是由沿mRNA

5'向3'方向读取,根据密码子表可知,酶a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为亮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由于亮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对应的密码子各有两种,若酶a所对应的DNA序列有3处发生了替换后,酶a的氨基酸序列仍不变,则此时编码酶a的mRNA序列为5'……CUACGCCCUUUC………3’。20、普通六倍体小麦(6n=42)是由一粒小麦、节节草和山羊草等不同种的二倍体野生植物杂交后,逐渐进化而来的。进化历程如右图所示:

(1)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有种。(2)杂交种乙是不育的,原因是。(3)从图示过程看,可用化学药剂诱导杂交种甲形成二粒小麦,这种化学药制诱导染色体加倍的作用机理是。(4)根据普通小麦的进化历程,我国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黑麦(2n=14)与普通小麦培育出了既高产又适应高原环境的八倍体小黑麦(8n=56)。简要写出该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思路。【答案】(1)2814(2)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来源不同,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3)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分配到两个子细胞(4)将普通小麦与野生黑麦杂交获得杂交种,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杂交种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诱导染色体加倍【分析】图示过程说明普通六倍体小麦是经过了杂交、染色体加倍等过程,因此该育种过程属于染色体变异。【详解】(1)杂交种甲是二倍体,其中含有的两组染色体组来源不同,含有14条染色体,因此甲是异源二倍体,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