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1)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金都恰当的一项是A.浮光掠影悲喜交加忧心忡忡震耳欲聋B.浮光掠影大起大落忧心如焚震耳欲聋C.浅尝辄止悲喜交加忧心忡忡振聋发聩D.浅尝辄止大起大落忧心如焚振聋发聩(2)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B.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C.我们不但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D.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二、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共14分)2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拙(zhuō)渌水(lù)訇然(hōng)枉用相存(wǎng)B.慷慨(kǎi)金戈(gē)憔悴(qiáo)鼓瑟吹笙(shēng)C.樯橹(qiáng)瀛洲(yíng)霓裳(ní)周公吐哺(pǔ)D.潦倒(liáo)魂悸(jì)还酹(lèi)绕树三匝(zā)32分)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行”是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B.下列两联所咏的人物分别是辛弃疾和李清照。(1)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2)大明湖畔,跨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词作有后主遗风。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司马青衫”中的“青衫”是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色。的服装。4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探望)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B.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C.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弦弦掩抑声声思(深长的情思)D.予出官二年,恬然自然(出任官职)惟觉时之枕席(醒)5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C.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忽魂悸以魄动。6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B.梦啼妆泪红阑干。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D.樯橹灰飞烟灭。72分)下列选项的文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契阔谈䜩,心念旧恩。B.鸡鸣桑树颠。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D.一尊还酹江月。8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9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药,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药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能语其要。语:说出B.不欲骤履要地。履:担任(职务)C.轼恐不见容。见:显现D.又减价粜常平米。粜:卖(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后以书见修。忽魂悸以魄动。B.为当轴者所恨。为君翻作琵琶行。C.大臣议迁之岭南。我欲因之梦吴越。D.轼请于朝。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苏轼为政爱民的一组是①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②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③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④遂浚二河以通漕⑤葑积为田,水无几矣⑥为长堤以通行者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④⑥(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B.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C.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D.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B.礼部考试,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分列第一、二名。C.苏轼曾受到多位高官的赏识,但是由于多次表达个人政见,仕途并不通达。D.杭州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但是到宋代却荒废了。(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②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10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李煜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释①: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南唐灭亡后被俘。本词是李煜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2)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默写116分)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我有嘉宾,。明明如月,。是。(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出了作者因惊惧而猛然惊醒。12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父亲的“野”孩子(节选)冰心(1)我坐在院里,仪从门外进来,悄悄地和我说,“你睡了以后,叔叔骑马去了,是那匹好的白马……”我连忙问,“在哪里?”他说,“在山下呢,你去了,可不许说是我告诉的。”我站起来便走。仪自己笑着,走到书室里去了。(2)出门便听见涛声,新雨初过,天上还是轻阴。曲折平坦的大道,直斜到山下,既跑了就不能停足,只身不由己地往下走。转过高岗,已望见父亲在平野上往来驰骋。这时听得乳娘在后面追着,唤,“慢慢地走!看道滑掉在谷里!”我不能回头,索性不理她。我只不住地唤着父亲,乳娘又不住地唤着我。(3)父亲已听见了,回身立马不动。到了平地上,看见董自己远远地立在树下。我笑着走到父亲马前,父亲凝视着我,用鞭子微微地击我的头,说,“睡好好的,又出来做什么!”我不答,只举着两手笑说,“我也上去!”父亲只得下来,马不住地在场上打转,父亲用力牵住了,扶我骑上。董便过来挽着辔头,缓缓地走了。抬头一看,乳娘本站在岗上望着我,这时才转身下去。(4)我和董说,“你放了手,让我自己跑几周!”董笑说,“这马野得很,姑娘管不住,我快些走就得了。”渐渐地走快了,只听得耳旁海风,只觉得心中虚凉,只不住地笑,笑里带着欢喜与恐怖。(5)父亲在旁边说,“好了,再走要头晕了!”说着便走过来。我撩开脸上的短发,双手扶着鞍子,笑对父亲说,“我再学骑十年的马,就可以从军去了,像父亲一般,做勇敢的军人!”父亲微笑不答。(6)马上看了海面的黄昏——董在前牵着,父亲在旁扶着。晚风里上了山,直到门前。母亲和仪,还有许多人,都到马前来接我。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出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7)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着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8)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我穿,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腐一痛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9)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是黄昏时,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记得有一次,我们骑马穿过金沟寨,走在寨里的小街上时,忽然从门里蹒跚地走出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娃,他一直闯到白马的肚子底下,跟在后面的父亲吓得赶忙跳下马来拖他。不料我座下的那匹白马却从从容容地横着走向一边,给孩子让出路来。当父亲把这孩子抱起交给他惊惶追出的母亲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父亲还过来抱着白马的长脸,轻轻地拍了几下。(10)在我们离开烟台以前,白马死了,我们把它埋在东山脚下。我有时还在它的墓上献些鲜花,反正我们花园里有的是花。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11)父亲还教我打枪,但我背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母亲不让我向动物瞄准,只许我打树叶或树上的红果,可我很少能打下一片绿叶或一颗红果来!(12)烟台是我们的!(13)夏天的黄昏,父亲下了班就带我到山下海边散步,他不换便服,只把白色制服上的黑底金线的肩章取下来,这样,免得走在路上的学生们老远看见了就向他立正行礼。(14)我们最后就在沙滩上面向大海坐下,夕阳在我们背后慢慢地落下西山,红霞满天。对面好像海上的一抹浓云,那是芝果岛。岛上的灯塔,已经一会儿一闪地发出强光。(15)有一天,父亲只管抱膝沉默地坐着,半天没有言语。我就挨过去用头顶着他的手臂,说:“爹,你说这小岛上的灯塔不是很好看么?烟台海边就是美,不是吗?”这些都是父亲平时常说的话,我想以此来引出他的谈锋。(16)父亲却摇头慨叹地说:“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你没有去过就是了。”(17)我蹬着眼等他说下去。(18)他用手拂弄着身旁的沙子,接着说:“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好很美的……”(19)我说:“爹,你哪时也带我去看一看。”父亲捡起一块卵石,狠狠地向海浪上扔去,一面说:“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20)我从来没有看见父亲愤激到这个样子。他似乎把我当成一个大人,一个平等的对象,在这海天辽阔、四顾无人的地方,倾吐出他心里郁积的话。他说:“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啊。这里僻静,海滩好,学生们可以练习游泳,划船,打靶等等。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卫,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现在大家争的是海上霸权啊!”(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分条列举。(2)试分析第12段独句成段的妙处。(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第二段叙述自己不顾乳娘劝阻,跑向父亲和马的事情。由骑马引出自己被父亲宠爱的具体事例,衔接自然、利落。B.本文语言生动细腻,朴实无华,母亲一句“看你的脸都晒‘熟’了!”,就将“我”在户外长时间骑马的状态表现了出来。C.本文选取了“我”骑马、不穿小鞋等小事,来表现我的“野”,更体现了自己和父亲亲密无间的感情。D.本文感情真挚细腻,作者通过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拜之情及幼年的从军梦这一中心主旨。E.对父亲形象的正面刻画其实是从侧面写我的“野”,因为“我”的野是父羹娇惯造成的,父亲的生活态度是“野”的最好注释。六、整本书阅读(2分)132分《乡土中国》题目)根据《乡土本色》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C.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七、作文(60分)14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良渚、宋韵、诗词、丹桂,从风雅颂歌到梅兰竹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牵手现代科技演绎出迷人的“中国式浪漫”:“良渚少女”与当代少年穿越时空同频共舞,秋分与桂花、水与潮、宋韵与诗词三组文化元素在体育场中央循环映现,激光投影与镶嵌着梅兰竹菊图案的国家名称花窗交相辉映……一场开幕式将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彰显无余,也将文化交流的影响推向世界各方。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河南卫视舞蹈《洛神水赋》《唐宫夜宴》的各地巡演,各地博物馆开发的科技赋能的展览项目和文创产品,它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正在越来越蓬勃地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行为或经历吗?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与此相关的作文。要求1)联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1)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金都恰当的一项是DA.浮光掠影悲喜交加忧心忡忡震耳欲聋B.浮光掠影大起大落忧心如焚震耳欲聋C.浅尝辄止悲喜交加忧心忡忡振聋发聩D.浅尝辄止大起大落忧心如焚振聋发聩(2)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B.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C.我们不但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D.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第一空,浮光掠影:意思是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句中指对政治不深入钻研,所以用“浅尝辄止”。第二空,悲喜交加: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意为纠结。一边开心,一边难过。大起大落:意思是大幅度的起与落,形容变化大。与“大忙大闲”“大进大退”结构对应的是“大起大落”。第三空,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心。忧心如焚:心里愁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句中应是非常忧虑焦急的意思,用“忧心如焚”。第四空,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句中指通过诗歌使麻木的世人清醒,所以用“振聋故选D。(2)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关联词“不但”语序不当,应放在“我们”之后,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据此排除AB。第二处是整个句意是递进关系,但划线句子是“递退”关系,应该先“艺术本身的魅力”,然后是“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据此排除C。另外B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后半句相应部分应改为“艺术本身的魅力”。故选D。答案:(1)D(2)D【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二、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共14分)2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拙(zhuō)渌水(lù)訇然(hōng)枉用相存(wǎng)B.慷慨(kǎi)金戈(gē)憔悴(qiáo)鼓瑟吹笙(shēng)C.樯橹(qiáng)瀛洲(yíng)霓裳(ní)周公吐哺(pǔ)D.潦倒(liáo)魂悸(jì)还酹(lèi)绕树三匝(z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进行判断,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作出正确的选择。故选:C。【点评】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32分)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行”是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B.下列两联所咏的人物分别是辛弃疾和李清照。(1)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2)大明湖畔,跨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词作有后主遗风。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司马青衫”中的“青衫”是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色。的服装。【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平时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积累。【解答】A.“‘行’是近体诗的一种体裁”错误,不是近体诗的体裁,是古体诗的体裁。故选:A。【点评】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辨。4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探望)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B.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C.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弦弦掩抑声声思(深长的情思)D.予出官二年,恬然自然(出任官职)惟觉时之枕席(醒)【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解答】D.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句意:我出任地方官已两年,一向平和自然。故选:D。【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5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C.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忽魂悸以魄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解答】A.均为结构助词,的。句意: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B.介词,替,给。句意: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演奏。句意:初弹《霓裳羽衣曲》C.根据。句意: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于是。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D.介词,用。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连词,表并列。句意:忽然我魂魄惊动。故选:A。1.用,拿,把,将。如:我辞礼矣,彼则以之。2.凭借。如:以少胜多、以毒攻毒。3.依然,顺,按照。如:以时启闭。物以类聚。4.因为。如: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目的在于。如:以待时机、以儆效尤。7.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如:梦寐以求。8.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以内。9.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6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B.梦啼妆泪红阑干。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D.樯橹灰飞烟灭。【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活用的能力。解答时根据词语所处的位置和语言习惯分析词语活用现象。【解答】A.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流。B.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C.吩咐。D.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故选:C。【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72分)下列选项的文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契阔谈䜩,心念旧恩。B.鸡鸣桑树颠。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D.一尊还酹江月。【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不可逾越的一关,因此古汉语教材中都列有通假字一项,同学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归纳,多识记。B.无通假字。故选:B。【点评】常见通假字: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同“否”,如果不这样。8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是否有文言句【解答】A.宾语前置句,相当于: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句意: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B.没有文言特殊句式。句意: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C.状语后置句,相当于: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句意: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琵琶。D.被动句,“被”表被动。句意: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故选:B。【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9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药,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药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辄能语其要。语:说出B.不欲骤履要地。履:担任(职务)C.轼恐不见容。见:显现D.又减价粜常平米。粜:卖(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后以书见修。忽魂悸以魄动。B.为当轴者所恨。为君翻作琵琶行。C.大臣议迁之岭南。我欲因之梦吴越。D.轼请于朝。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苏轼为政爱民的一组是D①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②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③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④遂浚二河以通漕⑤葑积为田,水无几矣⑥为长堤以通行者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④⑥(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BA.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B.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C.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D.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B.礼部考试,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分列第一、二名。C.苏轼曾受到多位高官的赏识,但是由于多次表达个人政见,仕途并不通达。D.杭州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但是到宋代却荒废了。(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②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分析文言虚词用法及意思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C.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见:表被动。故选:C。(2)A.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B.介词,表被动/介词,给,替。C.代词,他,代指蔡确/代词,指代前边越人的话。D.介词,向。故选:D。(3)①是说苏轼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③是唐刺史李泌的行为;⑤是说宋兴之后的现状。故选:D。中间断句,排除A、C、D。故选:B。句子翻译为: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5)B.“苏轼和曾巩的文章……分列第一、二名”错,根据原文“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可知,苏轼是第二、曾巩是第一。故选:B。(6)①冠:男子成年;属:写。句子翻译为: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善:认为……好。句子翻译为:宣仁后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答案:(1)C(2)D(3)D(4)B(5)B(6)①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宣仁后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最终不被允许。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流放岭南。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皇帝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就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苏轼出行外任时,朝廷使用过去执政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10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李煜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释①: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南唐灭亡后被俘。本词是李煜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2)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解答】(1)A.“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故而有此心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光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不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故选:A。(2)愁如一江春水,足见词人愁绪之深重、难以遏制。词句的意思: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愁思涨溢恣肆,绵绵不绝。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哀思。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的为形象可感,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答案:(1)A(2)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的为形象可感,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面对“春花秋月”这良辰美景,引起无限往事的回忆:“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承上,写的是回首中故国的情景。这句与上片一、三句相应,全从宇宙之永恒不变一面下笔。上文说“故国不堪回首”是不能忍受“回首”之悲苦,但这句“雕栏玉砌应犹在”,非。这句与上片二、四句呼应,全从人生短暂、变幻无常一面下笔,表现出“往事”“故国”“朱颜”都已经长逝不复返的哀痛。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以其奔放之笔用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愁恨: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默写116分)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概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写出了作者因惊惧而猛然惊醒。【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多巩固记忆,重点是不写错别字,不漏写,也不多写。【解答】故答案为:(1)鼓瑟吹笙何时可掇(重点字:掇)(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3)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重点字:嗟)【点评】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12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父亲的“野”孩子(节选)冰心(1)我坐在院里,仪从门外进来,悄悄地和我说,“你睡了以后,叔叔骑马去了,是那匹好的白马……”我连忙问,“在哪里?”他说,“在山下呢,你去了,可不许说是我告诉的。”我站起来便走。仪自己笑着,走到书室里去了。(2)出门便听见涛声,新雨初过,天上还是轻阴。曲折平坦的大道,直斜到山下,既跑了就不能停足,只身不由己地往下走。转过高岗,已望见父亲在平野上往来驰骋。这时听得乳娘在后面追着,唤,“慢慢地走!看道滑掉在谷里!”我不能回头,索性不理她。我只不住地唤着父亲,乳娘又不住地唤着我。(3)父亲已听见了,回身立马不动。到了平地上,看见董自己远远地立在树下。我笑着走到父亲马前,父亲凝视着我,用鞭子微微地击我的头,说,“睡好好的,又出来做什么!”我不答,只举着两手笑说,“我也上去!”父亲只得下来,马不住地在场上打转,父亲用力牵住了,扶我骑上。董便过来挽着辔头,缓缓地走了。抬头一看,乳娘本站在岗上望着我,这时才转身下去。(4)我和董说,“你放了手,让我自己跑几周!”董笑说,“这马野得很,姑娘管不住,我快些走就得了。”渐渐地走快了,只听得耳旁海风,只觉得心中虚凉,只不住地笑,笑里带着欢喜与恐怖。(5)父亲在旁边说,“好了,再走要头晕了!”说着便走过来。我撩开脸上的短发,双手扶着鞍子,笑对父亲说,“我再学骑十年的马,就可以从军去了,像父亲一般,做勇敢的军人!”父亲微笑不答。(6)马上看了海面的黄昏——董在前牵着,父亲在旁扶着。晚风里上了山,直到门前。母亲和仪,还有许多人,都到马前来接我。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出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7)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着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8)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我穿,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腐一痛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9)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是黄昏时,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记得有一次,我们骑马穿过金沟寨,走在寨里的小街上时,忽然从门里蹒跚地走出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娃,他一直闯到白马的肚子底下,跟在后面的父亲吓得赶忙跳下马来拖他。不料我座下的那匹白马却从从容容地横着走向一边,给孩子让出路来。当父亲把这孩子抱起交给他惊惶追出的母亲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父亲还过来抱着白马的长脸,轻轻地拍了几下。(10)在我们离开烟台以前,白马死了,我们把它埋在东山脚下。我有时还在它的墓上献些鲜花,反正我们花园里有的是花。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11)父亲还教我打枪,但我背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母亲不让我向动物瞄准,只许我打树叶或树上的红果,可我很少能打下一片绿叶或一颗红果来!(12)烟台是我们的!(13)夏天的黄昏,父亲下了班就带我到山下海边散步,他不换便服,只把白色制服上的黑底金线的肩章取下来,这样,免得走在路上的学生们老远看见了就向他立正行礼。(14)我们最后就在沙滩上面向大海坐下,夕阳在我们背后慢慢地落下西山,红霞满天。对面好像海上的一抹浓云,那是芝果岛。岛上的灯塔,已经一会儿一闪地发出强光。(15)有一天,父亲只管抱膝沉默地坐着,半天没有言语。我就挨过去用头顶着他的手臂,说:“爹,你说这小岛上的灯塔不是很好看么?烟台海边就是美,不是吗?”这些都是父亲平时常说的话,我想以此来引出他的谈锋。(16)父亲却摇头慨叹地说:“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你没有去过就是了。”(17)我蹬着眼等他说下去。(18)他用手拂弄着身旁的沙子,接着说:“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好很美的……”(19)我说:“爹,你哪时也带我去看一看。”父亲捡起一块卵石,狠狠地向海浪上扔去,一面说:“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20)我从来没有看见父亲愤激到这个样子。他似乎把我当成一个大人,一个平等的对象,在这海天辽阔、四顾无人的地方,倾吐出他心里郁积的话。他说:“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啊。这里僻静,海滩好,学生们可以练习游泳,划船,打靶等等。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卫,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现在大家争的是海上霸权啊!”(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分条列举。(2)试分析第12段独句成段的妙处。(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DEA.本文第二段叙述自己不顾乳娘劝阻,跑向父亲和马的事情。由骑马引出自己被父亲宠爱的具体事例,衔接自然、利落。B.本文语言生动细腻,朴实无华,母亲一句“看你的脸都晒‘熟’了!”,就将“我”在户外长时间骑马的状态表现了出来。C.本文选取了“我”骑马、不穿小鞋等小事,来表现我的“野”,更体现了自己和父亲亲密无间的感情。D.本文感情真挚细腻,作者通过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拜之情及幼年的从军梦这一中心主旨。E.对父亲形象的正面刻画其实是从侧面写我的“野”,因为“我”的野是父羹娇惯造成的,父亲的生活态度是“野”的最好注释。【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解答】(1)由“父亲用力牵住了,扶我骑上”“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我穿”“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可知,父亲反对封建,民主进步,教育理念先进。由“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腐一痛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忽然从门里蹒跚地走出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娃,他一直闯到白马的肚子底下,跟在后面的父亲吓得赶忙跳下马来拖他……父亲还过来抱着白马的长脸,轻轻地拍了几下”可知,父亲慈爱善良。由“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啊。这里僻静,海滩好,学生们可以练习游泳,划船,打靶等等。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卫,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现在大家争的是海上霸权啊”可知,他对很多港口沦丧在外国人手中气愤不已,要组建最好的军队夺回国土。可见这又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父亲。(2)分析第12段的作用,首先想到的是处于文章中间的位置,应该是承上启下的。再结合具体内容来看,从上文“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父亲还教我打枪,但我背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母亲不让我向动物瞄准,只许我打树叶或树上的红果,可我很少能打下一片绿叶或一颗红果来”可知,“烟台是我们的”,包含了在烟台度过的美好的童年时光,承接上文。由“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你没有去过就是了”“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好很美的”等可知,“烟台是我们的”又强调了下文是我们中国人的烟台的话题,和下文父亲的激愤相应合。“烟台是我们的!”独句成段,起到了强调作用,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3)D.“幼年的从军梦”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小事表达对父爱的感激和对父亲爱国情怀的赞美。从侧面刻画父亲的形象。故选DE。答案:(1)①反对封建。民主进步,教育理念先进。如不同意“我”扎耳洞;不让“我”穿小鞋;教“我”骑马、打枪,不认为这是只有男孩子才能做的事。②慈爱善良。对自己的女儿,对别家小孩,甚至对白马。③强烈的爱国精神。海边谈话,对国土沦丧他国的愤激。(2)①结构上承接上文,凸显了在烟台的童年生活的自由、美好。同时为下文转到父亲的爱国情怀上做了铺垫。②独句成段,起到了强调作用,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3)DE【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六、整本书阅读(2分)132分《乡土中国》题目)根据《乡土本色》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C.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熟悉名著相关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解答】D.“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书中没有下此断语,而且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故选:D。【点评】怎样把握名著的内容:第一遍粗略读完名著。时间上不要放长,要尽快将名著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