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
三篇课文。它们都描写了祖国的山水风光,《古诗二首》分别描写了登鹳雀楼所见和庐山
瀑布的风光,《黄山奇石》抓住一个“奇”字介绍了黄山的四绝之一“怪石”,《日月潭》
描写了我国宝岛台湾的著名景点日月潭,《葡萄沟》描写了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优美
风光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风光
秀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古诗二首》;'《日月潭》'
借助画面理解诗意,用自己」一-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等
、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电受典蔓图工整堂他蓑电鱼其〜
生活经验,了
'《黄山奇石》解词句的意思。.'《葡萄沟》
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
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语的意思。,
内容教学要点
◎会认64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
字词识写
◎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发现描写颜色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词语。
语言积累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并尝试运用。
◎背诵风景名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
的神奇、壮丽。
阅读理解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
壮美。
◎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口头表达
◎能用“像”说生活中的事物。
◎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书面表达
◎学习写留言条。
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激趣,揭示诗题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山西的永济市玩一玩。(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
这里有座楼,好高啊,数一数,它有几层?这里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喜欢在上面休息,
所以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
2.识记“楼”:古代的楼大都是木结构的,所以“楼”是木字旁。
3.导入课题: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
雀楼》。(板书:登)
4.齐读诗题,读好节奏:“登/鹳雀楼”,指导读好停顿。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
象诗歌画面作铺垫。通过画节奏斜线,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板块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
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
这首诗吧!
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4.学生自主练读,教师指名读。
5.师生合作读。教师:(低声)白日一一依山一一尽,学生:(高声)黄河一一入海
——流。教师:(低声)欲穷一一千里一一目,学生:(高声)更上一一一层一一楼。
6.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感知,有节奏
地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为后面品读诗句作铺垫。
板块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1、2句。
(1)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再读古诗,圈画出诗人看到的
景物。(预设:白日、山、黄河)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交流: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交流)
(4)借助插图理解古诗。(出示动画)你们看,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黄
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这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生齐读)
(5)识记“依、尽”。
①识记“依":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依)给“依”字组词,
体会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下沉。
②识记“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夕阳已经消失在天边了呢?(尽)结合插图理解、识
记“尽”。
(6)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哪些词语能够描绘眼前的景象?
(7)教师引读。(出示课文插图)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远望去,夕阳紧紧依傍着西
山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不觉吟出一一白日依山尽,(学生接读)
黄河入海流。
2.学习第3、4句。
(1)引导: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这么壮丽的景色,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识记“欲、穷、层”。
①识记“欲”:我们在学过的哪首诗中见过“欲”?(《赠汪伦》)回忆“欲”的意思,
给“欲”组词。
②识记“穷”: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穷尽、山穷水尽”推测“穷”的意思,认读
I司语。
③识记“层”: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共有几层。
(4)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5)联系生活:请学生思考,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6)教师引读。
诗人说一一(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我们懂得了,站得越高,看到的
风景越多、越美。(教师引读)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想要自己变
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
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更
上一层楼。
3.小结:今天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依山而落,黄河奔涌
入海的壮美景象。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诗人所描绘画面的壮
美。多次引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解。
板块四巩固写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楼、依”。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这2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楼”字中,“女”的撇点的折点
在竖中线上,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依”字中,“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
起笔,撇至“彳”侧。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尽、层”。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
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层”字
中,“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写“黄”。
(1)出示范字,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中间是“由”,不能写成“田”;第四笔横要写得长一些。
(3)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环节通过教师指导,出示
范字,学生书写,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每课都有重点字教学,使学生在书写上有所得。
板块五背诵古诗,积累拓展
1.配乐背古诗。
2.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
人,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登
鹳雀楼》。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
课件出示
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配乐背古诗,让学生再次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入畅当的《登鹳雀楼》,实现以诗带诗,
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所见所想
第2课时
《望庐山瀑布》
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炉、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诗题,识记生字
1.揭示诗题。
(1)教师播放视频。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
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
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诗题。
(3)指名读诗题。根据学过的方法,学生自行划分朗读节奏,教师指导读好停顿。
2.随文识字。
(1)识记“瀑”:(出示“暴”字)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
过它?(回忆第2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
(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学生认读,齐读。
(2)理解“瀑布”:水有时候很暴躁,会变成洪水淹没庄稼,“暴”的意思是强大
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它加上三点水,“瀑”就是从高山上陡直地流下来的水。(出
示瀑布图片)这就是瀑布。(学生认读“瀑布”,感受瀑布的壮观)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瀑布。
【设计意图】通过所学“暴”字引出“瀑”,让学生了解瀑布的样子,感受瀑布的水
势迅猛,为理解诗句作准备。
板块二朗读古诗,感受节奏
1.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圈。
(2)指名读诗,相机纠错。引导学生读好翘舌音:照、川。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感受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4)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多
种方式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画就在诗里藏着,需要我们边读边想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感受香炉峰之美。
(1)自由读第1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
请画出来。
(2)识记“炉、烟”。
①识记“炉”。(出示香炉的图片)这就是香炉,需要点火,所以“炉”有火字旁。(认
读“香炉”)
②识记“烟”。香炉点火后会冒烟。给“烟”组词,结合图片认读“烟火”“炊烟”“烟
雾”。
(3)教师点拨:诗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课件出示香炉和香炉峰的图片)同
学们猜一猜:这座山峰为什么叫香炉峰呢?(预设:形状、烟雾与香炉有相似之处)
(4)指名读第1句,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5)教师点拨: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好像紫色的烟雾慢慢升起,环绕峰
顶。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6)齐读第1句。
2.感受瀑布之美。
(1)学习第2句。
①教师读第2句。引导:除了美丽的香炉峰,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呢?(瀑布)请画出
来。
②理解诗句。
a.(出示瀑布图片)瀑布像什么?(白布、白丝带)
b.是谁把瀑布挂起来的?(是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③识记生字“遥、川”。
a.识记“遥”。诗人李白站在哪里看瀑布?(远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遥看)给
“遥”组词,认读“遥看”。
b.(课件出示“川”字的甲骨文)字理识记“川”。
④教师引读: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学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2)学习第3句。
①(课件出示低矮的瀑布)挂着的瀑布是这样的吗?(不是)那诗中是什么样的瀑布?
用诗中的句子说说。(学生齐读第3句)
②教师点拨:“尺”在古代是度量单位,三千尺相当于1000米,李白是拿着尺子去
量的吗?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瀑布很壮观。
③指名读第3句,指导读好瀑布的壮观。
④这么壮观的瀑布是怎么流下来的?(飞)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瀑布的壮观、
神奇等)
指名读,指导读出夸张的语气。
⑤齐读第2、3句。
3.感受想象之美。
(1)引导朗读: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觉得自己好像身处梦境之中,他不
禁怀疑眼前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一一(学生齐读第4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导想象:(出示银河的图片)这就是银河。九天是指极高的天空。瀑布从九天
而落,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第4句)
(3)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降低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
想象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力。
板块四巩固汉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炉、烟、挂”。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炉、烟”的“火”末笔捺改点,“户”末笔撇沿竖中线撇
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烟”右边的“大”的末笔改点,“挂”右边的“圭”竖笔垂
直对齐。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书写“照”。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写好“照”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照”上下结构,“日”窄“召”宽,“八、、”上合下开。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书写“川”。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
竖最长。
(4)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强调书写
规范,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
、+远看——瀑布挂前川
望庐山瀑布,宜**曰ML…上十
〔联想——银河落九天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鹳雀楼上
眺望落日辉煌、长河奔腾的壮丽景象,香炉峰前遥望日照生烟、一瀑千里的瑰丽景象,让
人不禁感叹大自然景色的奇特,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我努力做
到以下几点: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在教学中,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学习《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
尽”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描绘的景物,并进一步理解“依”字,想象画面。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让
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
2.反复引读,理解诗意。
在了解古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我多次创设情境,将诗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
学生朗诵。如学习《登鹳雀楼》中最后两句时,多次联系实际,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带
学生引读。让诗中的道理与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
验,激发其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四单元家乡风光
...........................>单元导语...........................
在辽阔又美丽的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有着我们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古楼、家乡的高山、
家乡的河流、家乡的田野……,聊起家乡,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有写不完的诗,也有唱
不完的歌。穿越古今,跨越海峡,无论是鹳雀楼、庐山瀑布、黄山奇石,还是宝岛台湾的
日月潭、新疆的葡萄沟,处处都展示着祖国大好河山的独特风华。
本单元内容围绕'‘家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观名山,赏名瀑,游日月潭,逛葡萄沟,
在游览观光中识字学文,借助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自然风光的秀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学习独立识字,感受汉字的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教师在
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A教材分析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
古诗二首2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用“像”说句子;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黄山奇石2
课文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理解描写日月潭美景的词句,感受日月
日月潭2
潭的优美景色。
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
葡萄沟2
是怎么制成的,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识字加油站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
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能够用“像”
语字词句运用
说句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学
文
写留言条;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
写话
园2
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背诵、积累描写风
地
我的发现景的名句,初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阅读
《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8古诗二首
文本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
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
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
风景诗。这首诗抓住庐山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
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
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由于年龄较小,二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不可能很深。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再通过各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在头脑
中进行想象。理解诗的大意以后,再通过逐步引导,帮助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目标:
“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皈陋•・•
课时目标
“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
看得远的道理。
要点把握
1.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诗意图,谈话激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我们祖国的美丽风景那么多,大家又欣赏过多少呢?
这个单元,我们就要到祖国各地去走一走,瞧一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到这个地方来
参观。(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答)这幅画
面多壮美呀!有黄河、落日、小船、山峰……这壮美的景色,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看
到了。他就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边,看到太阳缓缓落下,与山
峰说着悄悄话,看到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还
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同学们,你能帮他在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生指着图上
的楼)
2.简介鹳雀楼和诗人,学习诗题。
过渡:对,这座修筑在山顶的楼叫作鹳雀楼。相传,经常会有鹳雀在这座楼的楼台上
停歇,因此该楼得名鹳雀楼。其实,这座楼一直不为大众所知,直到诗人王之涣登上它并
为它写了一首诗后,立即声名大振。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1)板书诗题:登鹳雀楼。学生齐读。教师对王之涣进行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诗人,字季凌,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意境壮阔,
音乐性强,很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惜的是,他的诗只流传下来6首。其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随题识字,提示字音。
预设:“登”是后鼻音;“鹳雀”又叫“鹳鸟”,是一种水鸟。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学
生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即可。‘'雀"字在前面的课文《拍手歌》中学过,可再次提示学
生含有“隹”这一部首的字与鸟有关。“楼”是要求会写的字,提示学生它为木字旁,因
为古代的房子多为木头所筑,可让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了解诗题后让学生试着体会
“登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即“登/鹳雀楼”。
二、检测生字,指导书写
1.玩游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把诗歌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都认识里面的生字了吗?以前学过的字
也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一一登鹳雀楼。鹳雀楼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
有一些生字宝宝等着你们,如果你们都读正确了就可以一层一层地登上去了。大家愿意接
受挑战吗?
(1)第一层挑战:出示生字“楼、层”。(提示:“层”是平舌音。)
(2)第二层挑战:出示生字“依、欲、尽、穷”。(提示:“尽”是前鼻音。)
(3)第三层挑战:进行抽查,随机选字。
小结:大家可真厉害!这些生字宝宝根本难不倒大家啊!这些字现在大家都认识了,
可以一层层地登楼了。待会儿我们就在楼上欣赏美丽的风景吧!
2.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5个会写字:楼、依、尽、黄、层。
(2)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重点指导。
依左窄右宽,注意笔画穿插。“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侧。
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
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横、竖笔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
层半包围结构,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
线上。
(3)学生描红、临写。
三、练习朗读,读出韵律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指名读,教师评价。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再读,读完后检查,用笔圈出自己读错的字,正音
后多读几遍。
4.教师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渡: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听老师来读一读,再根据老师帮你们划
分出来的节奏自由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1)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节奏,再读古诗,让读得好的学生展示。
(2)多种形式练读,如: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接龙读等。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过渡:诗人王之涣找到了一个更佳的欣赏风景的地点一一鹳雀楼,那么登上鹳雀楼的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也快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吧!
1.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诗读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大家都读懂这首
诗了吗?接下来,请同学们边读诗,边看课本上的插图,多读几遍,看图似乎动了起来,
就什么都懂了。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远景)
(1)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白日、山。)
(2)想一想,画一画。
①理解“白日”:白日是什么?(诗中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必要时
可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中
有雾,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像是白色的。可提示学生这是诗意的表达,不
必用科学常识去解释。)
②引导学生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预设: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依”。“依”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
如“依靠、依偎”,诗中就用“依”写出了太阳依着群山慢慢落下的情景。太阳完全落下
去了,就是“尽”,太阳消失了,看不见了。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写的画面。
③教师画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学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3)朗读:太阳是慢慢地落下去的,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些。学生试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诗: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近景)
(1)想象画面:读了这句诗,大家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看到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听到黄河奔腾的声音。)
(2)这一句写出了黄河水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3)思考:大家是从哪里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的呢?(“入海流”。可提示正确语
序:流入海。)
(4)质疑探究:诗人真的看到黄河奔流的方向了吗?
明确:鹳雀楼和黄河入海口相隔千里,诗人是不可能看到的。这里是诗人想象的,黄河
从此处经过,一直奔流到大海,“入海流”点明了黄河流经的方向。
(5)指导朗读:要读出黄河入海的雄浑气势。学生练读。(可将这一句与前一句放在一
起读,前一句舒缓,这一句要有气势)
过渡:这两句诗中都藏着画面。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这就
是一一(生答:白日依山尽。)我还看到奔腾、浩荡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这就是一
-(生答:黄河入海流。)看着这么美的风景,同学们,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要看到
更远的地方、更美的风景,就要再往高处爬。诗人说一一(生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
4.自读自学,感悟诗理。
(1)课件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楼所思)学生自读
几遍,和同桌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①“穷”是什么意思?结合诗意选择正确意思:A.生活穷困,缺少钱财。
B.用尽;费尽。(B)
②“千里”指什么?(这里的“千里”是虚指,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③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要再登一层楼就够了吗?(这里的“一层”并不是真的指
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可以用到哪些地方。
示例:上学期期末,我被评为“三好学生”,我非常得意,但爸爸告诉我,不能因为取
得一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人生的路还长着呢!是啊,要想继续攀登知识高峰,我还得不
断努力,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啊,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只有
往上攀登,我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领略更美的风景。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播放乐曲,背诵积累《登鹳雀楼》。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2.阅读王之涣的其他名作,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
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
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一带的。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课时目标
“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画面。
要点把握
想象画面,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
2.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过渡:上节课,我们随着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辽
远壮观之景。这节课,我们依然要踏上赏景之旅,去观赏一道奇异的景观。我先给大家出
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生
猜谜:瀑布。)对,谜底就是瀑布。今天啊,我们就去看看庐山的瀑布。和鹳雀楼因王之
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闻名天下一样,庐山瀑布也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而天下闻
名。
3.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1)了解作者。(学习古诗第一步: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多豪迈奔放、飘
逸若仙,因此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2)了解诗题。(学习古诗第二步:解诗题)
①“望”是什么意思?它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和“看”是近义词,但“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
山的瀑布。
②简单了解庐山。
庐山在江西九江的南边,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
誉。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有瀑
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③认识“瀑”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暴”有突然而猛烈的意思,而瀑
布就是从山上突然而又猛烈地流下来的水。)
(3)读好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再听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
读。
(4)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互读:把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交流识字方法。
♦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识字
“炉”字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可出示煤炉、微波炉、火炉图片,
巩固记忆。
♦比较识字
将“炉”与“庐”作比较,两者读音相同,都有偏旁“户”。
♦象形字
“川”是象形字,可出示其甲骨文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字义。
口UW
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
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有的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造字本
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3.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本课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以下要求会写的字。
I•II
■(a।a
…照……炉…烟……川…
1•>!।
--------1-------'--------'-------;4
照“日”窄“召”宽。上方的“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上;
下方四点上合下开。
炉烟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上,末笔捺改为点。
挂左窄右宽。“圭”的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上。
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研讨,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大家已经能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但是大家能读出它的节奏美吗?
老师用斜线给你们标出了朗读停顿,大家看一看,再试着读一读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预设:可采用教师范读、个人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训练朗
读。诗歌是用来诵读的,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自学古诗: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学习古诗第三步:明
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1)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
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①“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日”指太阳,“香炉”指“香炉峰”,“紫烟”
指紫色的烟云。)
(课件出示资料和香炉、香炉峰图片)香炉峰位于黄山东海,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
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
过渡:香炉峰多像香炉啊!山上云雾缭绕,不正像香炉里升起的轻烟吗?
②理解“生”字。
明确:“生”有升腾之意。从“生”字我们能感受到云雾仿佛从山中不停地弥漫出来,
就像香炉里升起的烟。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了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
(2)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①(出示瀑布图)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这一句描绘的画面,再指名说一说。
②“遥看”说明诗人的观察角度如何?为什么要“遥看”呢?(说明诗人观察瀑布时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只有远远地看,才能看出它的全貌。)
③体会“挂”字之妙。
预设: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挂”说几个句子,可发现“挂”多是手做的动作,
如挂衣服、挂画等,再问问学生:那么瀑布是谁挂出来的呢?学生交流,引出是大自然神
奇的“手”把瀑布挂出来的。另外,可将瀑布与其他河流对比,河流是平向流淌的,而瀑
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过渡:这气势磅礴的瀑布,迅猛地流下、飞溅,令诗人想到了什么?要知道,李白的
诗素以浪漫、奇妙的想象著称,诗人接下来会写些什么呢?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
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①课件出示瀑布图,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诗人走近瀑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
②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流速之快?(飞流、直。)
③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之长?(三千尺。)
明确:“三千尺”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而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山之高耸,
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古诗中的数字往往不是确指,如《登
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和“一层”都不是确切的数目。这一
点在学习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拓展:可拓展李白的其他一些诗句,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三千丈”和“千尺”也是虚指,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④哪个字表达了诗人面对三千尺瀑布的心理活动?(疑。)
⑤理解“银河”“九天”。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
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称为“银河”。
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诗中的“九天”指极高的天空,
体现了瀑布之高,更能感受瀑布的恢宏气势和诗人的由衷赞美。
⑥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连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过渡:眼前的瀑布又高又急,难怪诗人会怀疑那瀑布是从九天倾泻而下的银河。有同学看
过瀑布飞泻的场景吗?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请看过瀑布的同学描述一番)读了李白的
诗,听了同学的描述,大家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瀑布奔流的场景?我们再来看一看瀑
布的壮观之景吧!(播放瀑布的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飞泻的壮观)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画中赏,写中赏。
过渡:除了在朗读中品赏古诗,我们还可以在画中赏,在写中赏。喜欢画画的同学,
可以画一画诗人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写一写你眼中的瀑布像什
么,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活动,与小组内
同学共赏)
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
么呢?(学习古诗第四步:悟诗情)
示例: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它创造出这样壮观的美景,人在它面前,显得多么渺小!
大自然的美景真是无穷无尽啊!我还要欣赏更多壮观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
丽。
6.再读古诗,学生自己试着背一背全诗,再背给同桌听。(学习古诗第五步:能背诵)
7.学生自告奋勇背诗,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8.配乐齐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
(1)请收集了李白诗歌的同学,把自己收集的诗歌与大家分享。
(2)可读一读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瀑布的美。2.完成本
课对应训练。
(,,a”
书
板
计
设
磅
登白日依山尽H照香炉生紫烟,
登楼所见实景
礴
鹳黄河入海流融情于景遥看瀑布挂前川
壮
雀望庐山瀑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交易终止合同范本
- 农村土地出售合同书样本
- 停车场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文
- 2024养殖场土地承包合同
- 股票投资代持协议书
- 2024年彩钢瓦安装合同书
- 2024产权转让居间合同协议书
- 工程机械运输合同模板
- 个人之间专利权转让协议范本
- 2024年按揭房屋归女方离婚协议书
- 2024全球量子产业发展报告
- 场地移交安全管理协议书
-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各种制度、流程汇编
- 重庆市江北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军队文职聘用合同管理规定
- 2024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 2024-2029年中国儿童牙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新时代铁路发展面对面全文内容
- 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 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快递主管岗位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