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从题材看高考诗歌真题》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B/35/wKhkGWb1-lqANxS4AAHjkllGdaw638.jpg)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从题材看高考诗歌真题》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B/35/wKhkGWb1-lqANxS4AAHjkllGdaw6382.jpg)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从题材看高考诗歌真题》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B/35/wKhkGWb1-lqANxS4AAHjkllGdaw6383.jpg)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从题材看高考诗歌真题》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B/35/wKhkGWb1-lqANxS4AAHjkllGdaw6384.jpg)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从题材看高考诗歌真题》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B/35/wKhkGWb1-lqANxS4AAHjkllGdaw63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题材看高考诗歌真题浅读名作导入新课钱钟书《谈中国诗》:
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提到中国诗中社交诗很多,可是后文却用陶渊明的诗歌来举例,是为什么呢?中国的诗歌到底有哪些题材呢?联系教材熟悉题材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一酬答唱和诗——听君歌一曲,凭酒长精神题材二题画写意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题材三送别怀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题材四劳动民生诗——卧斋听萧竹,民间疾苦声题材五托物言志诗——万物皆有品,寄寓世间情题材六哲理思辨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题材七羁旅思乡诗——曲中闻折柳,忆起故园情题材八山水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题材九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事,观景论兴衰题材十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大漠秋风情干谒诗?悼亡诗?思妇闺怨诗?学生活动:给教材上的题材作分类。无法归类的有哪些呢?《短歌行》?《虞美人》?《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凭箜篌引》?《声声慢》?《琵琶行》?链接高考精研题材近四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题材选用分布表年份卷别篇名朝代作者体裁题材2024新高考全国Ⅰ卷宿千岁庵听泉宋刘克庄诗即事抒怀诗新高考全国Ⅱ卷雨后为山亭独卧宋叶梦得诗即事抒怀诗全国甲卷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宋吕本中诗酬和赠答诗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答友人论学宋林希逸诗酬和赠答诗新高考全国Ⅱ卷湖上晚归宋林逋诗山水田园诗全国甲卷临江仙宋晁补之词送别诗全国乙卷破阵子宋陆游词即事抒怀诗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魏了翁词即事抒怀诗新高考全国Ⅱ卷《送别》唐李白诗送别怀人诗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宋欧阳修、文同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唐王勃诗送别怀人诗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唐杨巨源诗酬和赠答诗新高考全国Ⅱ卷《示儿子》宋陆游诗即事抒怀诗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宋陈师道诗酬和赠答诗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宋辛弃疾词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题材内涵
指作者因某事或所见之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题材标志(1)诗歌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题材内容
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虚实结合;
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③侧面描写的运用;
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直抒胸臆;
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
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干谒言志诗———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题材内涵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题材标志(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献”“投赠”“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意象……题材内容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等),写一些诗文,含蓄向达官贵人呈献,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题材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常用技法】
(1)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2)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3)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4)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D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
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
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施舍恩惠。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题材内涵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题材标志(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眼,或为“无题”。(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登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题材内容(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有赠内诗和悼亡诗。(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题材情感(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景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酬答唱和诗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通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反而会很难,如今人们逢人个个便会提及曾参和颜回。
哪知那些隐藏在脱落的皮毛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
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花和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逢人个个说曾颜:讽刺社会上吹嘘充栋、不懂装懂、言必称孔孟的现象。剥落皮毛处:即肌肤之内,指本质精髓。
这首诗整体上阐述了做学问的几个要诀:第一要有亲身体会,亲自体悟,而不是一味寻章摘句、倚仗书本,或者盲从名家之言、众口相传之语;第二要看全局见全貌,不可横岭侧峰,盲人摸象;第三要把书读活,不要把学问做死,要有蓬勃生机,而不是掉书袋读死书,人不能被旧书困住,而应该读出“活精神”,做出“真学问”。
诗作前两联是驳论,指出了普遍存在的做学问的错误;后两联是立论,正面提出了自家主张。驳斥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逐字笺来”,寻章摘句老雕虫,成了书本的奴隶,钻进了旁门小道,只关注、醉心于细枝末节的赏鉴,而不能看到树木整体之盛大繁茂,使学问很难做出来。第二是一味崇古。“逐字笺来”是怎么做的呢?大概类似于“无一字无来处”,总是要用前贤古圣的观点来作注,所以“逢人个个说曾颜”,扯古人作大旗,本质上是一种盲从,一种佞古精神,失去了独立气象与贬低了自我价值。第三是陷入流行怪圈而不自知。“逐字笺来”,普遍崇古,虽然是一种流行的做法,但这样只能造成仅得皮毛、难见真佛的后果。“那知剥落皮毛外”有两种理解:①哪能从剥落下来的皮毛里知道真学问,或者②哪里知道这种专注于皮毛的做法已经损害了学问(“剥落”作“损害、伤害”解),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合适、更符合上下文和作者原意。而那些“口耳之间流传”的,不过皮毛和死知识而已,并非真见解真学问。
立论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做学问要亲力亲为,融入真实生命体验,而不是盲从古人,盲从众口流传的东西。“印可”系佛家用语,指经过印证而认可,“丹还”指“丹药”。只有亲自参禅再求得认可才行,成仙也要亲自炼出“仙丹”才成。炼丹和参禅,都指参悟真见解真学问。第二是做学问要见大境界,和要有蓬勃生机。卖花担上看桃李,就像读书时寻章摘句一样,只能看见字句与皮毛,而无法看到只有桃李树底才能见到的灼灼其华,一枝一叶怎能与一树繁华相比?“此语”指“卖花担上看桃李”,指学者魏了翁(字“鹤山”)的名句“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林希逸是南宋末年最后一位理学名儒。他对儒释道三家理论都有深厚的研究。《答友人论学》是一首回复友人论学的诗。全诗语言深入浅出,直白易辨。
自王安石将策论作为科举选拔内容之后,宋人越发喜欢发议论,更是将议论入诗,从诗味来看,其实是有害的。这首诗完全可以当作议论文来看:诗人先提出当时人们做学问的不良习气,再提出自己的治学理念,如此先破后立的写法,几与《拿来主义》一文写法相同。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首联描绘了当时人们崇尚经典,脱离实践,拘泥于儒家思想,唯前人是瞻的不良学术风气。当时人们为了研究学问,将经典逐字作笺注,看似踏实刻苦,却是泥古不化。为了论证自身观点的合理性,当时的学人言必称曾参和颜回。如此求学问道,最终只会走上模古、泥古一途。有宋一代,儒道释三家思想已经趋于融合,北宋苏轼身上这种倾向很明显。在诗人看来,这些人言必称儒家圣贤,拘泥儒家学说。只是学到了儒家学说的皮毛。更是忽略了关注道家与佛家的思想。诗人针对当时学人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讥讽溢于言表。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颔联紧承首联不良习气来写。诗人批评当时有不良学习风气的学人只能学到表面,是皮毛。诗人否定了当时学术不良风气,提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颈联一转,提出自己的治学方法。诗人将治学与参禅、炼丹类比,用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来解释自身的治学理念,使其治学方法浅近明白,通俗易懂。在参禅的人看来,与其空谈禅理,不如自行参禅,求得自我与万物的联系,进而得到印证,获得明悟。在炼丹家看来,只有亲自炼丹,才能功参造化,百炼成丹。无论是参禅还是炼丹,在诗人看来,亲身实践必不可少。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尾联化用了魏了翁的治学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诗人将“卖花担上看桃李”与不良治学风气作类比,进一步提出治学要走出书斋、放开书本,亲自钻研,才能学到世间活知识,获得人生之真谛。
林希逸这首诗针对南宋末年不良治学风气而写。诗人语言犀利直白、直指要害,对后世学人求学治学也有很好的警醒作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A解析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不相关:不相关联。意指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不合画意,即不合心中理想的诗句。)题画写意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C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版本一)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版本二)诗的尾联意思是: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甚至吟诵出的诗文远远超出画作本身。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画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出诗人浓浓的诗情。(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这世间充满闲愁,所见所闻没有乐事,皆是悲苦。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
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将尽,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去观赏那江水中倒映柳树的影子和隐在雪中的梅花零落。送别怀人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A解析A项,“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虚写)。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
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劳动民生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C解析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托物言志诗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A解析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文诗是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不是典型的咏物诗。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版本一)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版本二)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解析欧诗一、二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后两句针对自由的鸟和笼中鸟不同的叫声发表议论,看似写鸟,实际是写人。诗人通过巧妙的对比,借不同处境下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诗第一句“闲”字就点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写自己听到画眉鸟叫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后两句则写聆听画眉鸟的叫声的感受,全诗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内心的闲适、自在。(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
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①行藏:行止,指事迹。②黮(dàn)暗:昏暗,不清楚。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③末俗:后世的习俗。④粹美:指精华。⑤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⑥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⑦“独守”句:意为俗儒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尘:尘土,这里指糟粕。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哲理思辨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B解析B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不正确。开头四句是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往往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亦即“湮没无闻”不正确。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解析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催。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2017·北京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9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
树杪:树梢。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城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明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羁旅思乡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梢。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C解析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郦诗和杜诗: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2020·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长得茂盛的碧绿藤蔓,绿影映照门扉;一条小路沿着墙伸向远方,若隐若现。
因为雨水较多,院中熟透的果子有一些烂落在庭院中;成熟的稻谷金黄一片,水边的禽鸟硕大肥美。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正在忙着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来的笛曲,不知到田间何处送饭的人已经归家。山水田园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B解析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没有“慵懒闲散”之意。2.“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答案改编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
①牧童晚归,悠然吹笛,不应只有“一声”,而“数声”写出了牧童悠闲晚归的场景,更加符合诗意;
②“数声”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展现出诗人置身乡村,沉浸其中的独特感受。③“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经典高考题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晚唐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咏史怀古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远苍凉,令人神往。 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两间门面租赁合同
- 单位向私人借款合同书
- 国际空运运输代理合同
- 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制定作业指导书
- 2025年泰安考从业资格证货运试题
- 小学三年级,五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比赛试卷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口算题
- 2025年北京交通运输从业资格证怎样考试
- 2025年西藏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系统
- 2025年乌兰察布下载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 中专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
- 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 总经理权责授权书
- 高考作文复习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课件73张
- 家具厂规章制度
- 三查四定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 火龙罐治疗面瘫患者针对性护理的有效性研究
-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时代意义、内容特征和践行路径兼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走向
- 员工宿舍检查表
- 品质部经理KRA KPI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