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金融资源的界定和性质一金融资源的界定关于金融资源的含义,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大体可分三种。一是金融资源理论的提出者白钦先认为,金融资源包括以下三个紧密相关的资源层次:①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②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是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大体上与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相一致;③整体功能型高层次金融资源,是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前两者构成金融资源的“硬件”,后者构成金融资源的“软件”,并认为金融是一种社会性战略资源,是稀缺资源。[1]二是陆家骝在以上内容认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修正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拥有的金融资源就是这个国家或这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由金融体系表征的金融资源系统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货币资产和货币制度;②金融产业(包括金融机构非货币金融资产和金融从业人员);③金融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④金融意识。[2]三是崔满红从金融资源的层次属性,把金融资源划分为四个层次:①货币资源,是中央银行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行后贮存于经济生活和再生产之中的货币总量及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基础性的核心金融资源;②资本资源,是为满足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对货币资源开发形成的再生性金融资源;③体制资源,包括金融机构、金融政策、金融法规、金融市场等;④商品资源,是金融资源开发的“产品”,包括股票、债券、支票、本票、期票等有价证券。[3]从以上三种观点来看,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仅是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增减而已。实际上,金融资源是金融交易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系列权利的集合。金融交易就是赢利部门将所拥有的“现在资源权利”同赤字部门所拥有的“将来资源权利”进行的一种跨期交易。正是这种“现在资源”和“将来资源”分属于不同所有者,使金融资源在信用关系下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权利安排。从这个角度,我们把金融资源界定为以下三种形式,见图3-1。图3-1金融资源的三种形式(1)金融资源I:金融资金包括债权资金、股权资金和保险资金。债权资金主要是指可供借贷的货币资金。对盈余部门(居民、企业、政府)来说是消费剩余;对银行来说是债务资金。它是债权人所有权、索取权和债务人使用权的合约安排,这是金融资源中的基础性资源。股权资金反映的是在金融市场上股票持有人所有权、收益权、转让权与资金使用者的使用权的安排。保险资金治理是保险资金管理过程中,规范委托机构、受托机构和托管机构权利义务关系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的安排。(2)金融资源II:金融机构是配置货币资金使用权的组织资源,货币资金通过金融工具载体在资金使用权的牵引下实现资金的流转。借贷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取决于金融机构对资金使用权的决策程序和治理结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的性质。组织资源的特殊性不仅在于配置资金的使用权,而且还具有派生资源和再生产金融工具的能力。这是金融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我们之所以把金融机构单独作为一种组织资源考察,一方面组织本身也是一种资源。马歇尔第一次把组织作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的生产要素,他认为组织有助于知识,而组织区分为公有和私有最为重要,正是为了这个理由把组织分开来当做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4]哈耶克、熊彼特、科斯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组织的重要性。金融机构这种组织资源是一个合约的集合体,它通过自身的配置可再生产出资源和各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配置资源的使用权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因而从组织的所有权性质考察不同组织的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若金融工具放在金融资源II中,会产生与金融资源I的重复计算。戈德史密斯所说的金融结构即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5],是金融资源I和金融资源II的集合,如果把两者合并则与戈氏的金融结构完全一致。另外,我们把制度分离出来,是因为金融制度不仅对金融资源I、II有不同的影响,而且在转型经济中,制度供给不足恰好说明需要对制度资源进行再安排。(3)金融资源III——金融制度,是金融资源I、II有效配置的支持和保障资源,它包括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正规制度如金融法律、法规、章程、条例等。我们特别强调非正规制度的作用。这里的非正规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常说的习惯、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二是可能与正规制度标准或要求不一致的制度。如民间融资自发形成的相关制度。它虽然不符合规范要求,但可能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之所在。正如艾伦、盖尔指出的:“中国如何为惊人的经济增长融资?从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两方面理解中国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关键的研究课题。”[6]一方面,制度资源为金融资源I、II提供产权界定、产权保护和产权转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支持和增进各项权利交易的有序进行,同时提供解决争端的仲裁机制。另一方面,制度资源的供给效率取决于制度资源本身对制度配置的有效性,它依赖于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解和对制度需求的有效供给。二金融资源的性质金融资源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金融资源本身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权利资源。这决定了金融资源具有自身配置的功能。其作用表现在金融资源具有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同时金融资源这种自身配置功能使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使金融交易活动有可能脱离真实的生产和需要,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另一方面,金融资源又是一种可以对其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再配置功能的资源。这是金融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的又是最重要的资源属性。正是金融资源这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和价值增值功能,不仅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部门、地区、企业之间进行配置,进而决定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而且通过金融资源流向的调整,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金融资源决定实体经济发展的生产性和金融资源本身开发所表现的虚拟性,使金融不可能再是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货币或金融因素的附属物,而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全局影响的一种战略资源。第二节金融资源配置金融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源本身的配置和对其他资源的再配置。我们主要分析两种情况即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金融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的配置。一居民储蓄行为分析居民储蓄目前已构成银行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储蓄对利率的弹性不敏感,说明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分流储蓄的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实际上,在转型经济中,居民收入在增长的同时,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使人们更多地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因此,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经济上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居民储蓄动机的主要根源,它强化了居民的预防性动机,而对于其他储蓄动机来说,均从属这一动机。[7]那么,按照相反的逻辑,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比如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理论上就能降低储蓄。由此可建立如下模型。根据收入(Y)=消费(C)+储蓄(S)即Y=C+S,则S=Y-C(3-1)假定在不确定条件下,消费需求随收入而增加,则:表示收入为零时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将(2)代入(1),若增加社会保障,减少不确定性,则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就会降低,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用C′表示。这时,消费水平为:则边际储蓄倾向1-C′<1-c(3-5)S1<S(3-6)S1-S=ΔS就是社会保障对减少不确定性的作用效果。莫迪里亚尼在储蓄生命周期基本模型中,引入社会保障因素等,其结果也降低了储蓄份额,如图3-2所示。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把所有未保障下年龄t上的财富A(t)叠加,就可得到储蓄的趋势线,见图3-3。图3-2生命周期中收入、储蓄和财富以及社会保障的作用图3-3储蓄趋势线图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在利率不敏感的情况下,国家分流储蓄的有效措施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法制规则建设,以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金融部门在不确定环境下,增加储蓄主要取决于其竞争和服务的方式,从而也就决定了不同金融部门获取不确定环境下“租金”的差异。居民在不确定环境下,其储蓄的动机主要不是资产的收益,而是为了安全,对不同资产的选择是在安全第一的条件下才考虑不同资产的收益。这也说明了为何会发生人们“抢购”国库券的现象。也正是由于人们储蓄上的安全性动机要求,使国家隐含担保的国有银行,即使在大量不良资产的情况下,也依然获取了大量的金融剩余。二金融资源在各经济部门间的配置金融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决定着各经济主体对金融资源的拥有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组合生产能力对产出的贡献。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经济体拥有的金融资源总量以及金融资源的单位产出能力就决定了GDP增长的潜在边界,经济体实际所利用的金融资源规模和金融资源所实现的产出能力就决定了GDP实际水平。[8]但是由于各经济部门生产技术等条件的不同,其生产效率表现各异,这就产生了按什么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能够使其他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的问题。在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金融资源这种特殊的商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性,表现在它不能够完全依赖市场价格(利率)的调整,实现供求均衡即在信贷市场上存在着信贷配给的现象。信贷配给理论解释了在信贷市场上,决定借贷行为的因素除利率之外,还有诸如贷款用途、贷款抵押等非利率因素的附加条件。因此,资本并不是一定要配置到出价最高的买者手中,在信贷市场中存在着相对于价格配置的非价格配置。[9]信贷配给可分为两种情况:信贷配给I——逆向选择的结果。如果银行很难获得借款人面临风险的准确信息,那么提高利率就可能会导致拥有安全项目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为解决借款人这一相反选择,银行降低利率,结果在低利率条件下,又会产生对贷款的过量需求,这样银行就会不得不使用非价格机制来分配信贷。信贷配给II——道德风险的结果。如果对借款人借款后的活动,不能实现全面控制,那么提高利率就可能导致借款人改变他们的计划,转而选择更有风险性的项目。为解决这一问题,银行可以保持低利率水平,甚至比借贷市场出清的利率还低,这也就产生了借款人对贷款的过量需求,而不得不使用非价格机制来分配信贷。上述两种信贷配给的结果: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贷款申请人的借贷要求只能部分地被满足;二是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Stiglitz和Weiss通过建立信贷配给模型,证明了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信贷市场上超额需求均衡的存在性。并说明那些被拒之门外的潜在借款者即使愿意出比市场水平更高的利率水平,或者愿意提供比已经得到贷款的借款人更多的担保,仍然得不到贷款。[10]那么,在我国是否也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呢?当然存在,不仅存在,而且由于作为我国主要借款者的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预算软约束,它们对银行贷款有一种近乎无限扩张的欲望,作为贷款者的银行只好按一定标准对贷款申请进行筛选,这种配给现象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11]但是,我国在转型经济中所表现出的信贷配给现象,虽然也是对不完全不对称信息的一种反映,但它更重要的深层原因是政府对融资体制的管制,使得金融体制中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和“信贷偏向”,这导致了在金融资源使用权的竞争中,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国有企业。用一个简化的模型具体分析转型经济中,金融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中的配置情况,以更好地说明金融资源的配置机理。依据加尔比斯金融发展模型[12],假设整个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即高效率部门1和低效率部门2,它们的生产函数分别为:Y1=f1(k1,l1)Y2=f2(k2,l2)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率,则两个部门的资本边际效率为:∂Y1/∂k/1=r1∂Y2/∂k/2=r2则r1>r2从而使资本边际效率高的部门的劳动效率也高于低效率部门。如果以w1与w2分别表示高效率部门1与低效率部门2的工资率,则在r1>r2的同时,也有w1>w2,由此可以得到整个经济的收入方程。Y=Y1+Y2=r1k1+w1l1+r2k2+w2l2在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任何时刻总有K=k1+k2。因此,在K不变的条件下,k1增加必然使k2减少。所以,在金融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可加速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加尔比斯认为,低效率部门得不到任何贷款的支持,因而只有通过提高实际存款利率d–p*,并达到d-p*>r2时,使低效率部门放弃投资,以便把资金分配到投资效率高的部门。但我们改进的模型认为,低效率部门不但能够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而且可能比高效率部门得到更多。假设金融资源的总供给S是来自四个部门的储蓄,它们分别是居民部门S1,低效率部门S2,高效部门S3和政府部门S4。则Si∈S,i=1,2,3,4。再假设低效率部门2除自身积累S2外,获取了一定的金融资源M,且M<S1+S4,高效部门没有得到其他金融资源。那么,两个部门的投资函数为:I1=f1(r1,S3)I2=f1(r2,S2+M)在总供给S不变的条件下,一定有S3<S1+S2+S4。由于r1>r2,则存在着金融资源的低效甚或无效配置。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将M配置到部门2,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但在买方市场下,就会产生因产品实现的困难,从而使M不能按期偿还。经济中追加M越多,不良资产就越高,累计的风险也就越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M的逆配置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控制,从而造成投融资机制的扭曲。其结果限制了金融资源流向金融产出能力高的部门,最终导致经济体的金融资源实际产出能力降低[13]。更具体的理由,正如樊纲分析到:国有银行难以给私人企业贷款,往往是由于很具体的原因。比如,如果一笔给私人企业的贷款出了问题,有关负责人倒不一定被认为是犯了“政策错误”,而是可能被认为收了对方的贿赂,因此使得在实践中人们更怕承担风险[14]。因此,消除对金融资源的逆配置,必须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产权的改革,从而使金融机构行使市场的权力,真正按照经济主体的效率标准来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使用权,实现综合生产率的提升,克服有效需求抑制与银行“惜贷”的矛盾。第三节金融资源配置主体:金融资源配置权安排及其功能协调金融活动是一系列权利的交易活动,金融资源配置其实质是对一系列交易权利的安排或金融产权安排。因此,金融资源配置主体就是依据金融资源自身特有的属性而对资源开发利用所拥有的使用权、配置权、处分权和让渡权所作的安排,从而形成的行为主体。我们把这些权利统称为金融产权或金融配置权。这样,不同的配置主体对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其配置权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领域及其权利层级和功能界区。这就客观要求金融资源效益总体功能的释放,需要不同主体在发挥分工产生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相互协调,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一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划分及其功能根据第一节对金融资源的界定,金融资源的配置主体划分见图3-4。图3-4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划分国家作为金融配置主体,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它们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一级主体。其配置领域主要是基础货币和一系列金融制度。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制度实施保持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它是公众持有的通货(C)和银行部门的现金储备(R)之和,即B=C+R。基础货币体现为中央银行的净货币负债,能为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正如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1867~1910年的美国货币史》中指出,在信用货币的制度下……高能货币量取决于政府的行为。正因为如此,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伦纳曾精辟地指出,货币学派有三个结论:“①联储的行为主宰货币基数的运动;②货币基数的运动主宰货币供给在商业周期中的运动;③经济活动的加速或减速紧随货币供给的加速或减速。因此,货币学派的论点提出了这样的命题,即联储行为通过货币基数和货币供给的运动,被传送到经济活动中,而在这一传送过程中,各种资产的相对价格、负债和新资产的生产都得到了调整。”[15]基础货币作用于经济的行为就是通过中央银行利用法定准备金率或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改变商业银行的现金储备,从而影响其派生能力以达到对经济活动的调控。正因为基础货币不仅是金融资源I中的基础,而且还对其他层次的金融资源的配置发挥着基础性的制约作用,因此,它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由中央银行来行使配置权。2.金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降低不确定性来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对经济主体产生激励。正如登姆塞茨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他们能帮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16]而这种预期的方式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在众多的制度中,金融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制度。舒尔茨在对制度作了经典的四种分类中[17],有三类制度与金融相关。莫里斯·阿莱则更是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货币进行的,货币稳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条件。这说明金融制度环境和金融制度安排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制度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①金融制度的最上层是法律、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②金融制度的中间层是金融体系,包括银行制度、市场规则和各种监管政策;③金融制度的基础层是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参与者的行为规范[18]。由于金融制度资源是保证其他层次金融资源有序、有效运转的关键资源,其供给的有效性取决于决策的程序和各种配置主体参与程度。一般而言,对最高层以及中间层所涉及的重要的金融制度应由中央银行以及相关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开发和供给。如货币制度、货币政策、银行制度、市场准入、利率、汇率调控政策以及对金融监管政策、开放政策等。而对中间层所涉及的其他制度资源,如内部管理制度和基础层中的日常交易活动规范则可以由其他配置主体进行开发。这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存在,由一级主体供给这类资源,会大大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地方政府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二级主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国内金融文献中在分析金融资源配置主体时,未提及地方政府(当然国外是存在的,如美国),但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地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博弈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地区非国有金融机构的数量反映了不同地区政府的配置能力。尤其是随着金融制度的变迁,农村信用社的一部分督管权将下放给地方政府[19],这进一步说明,地方政府不但是配置主体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配置主体作用的问题。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以及国有和非国有的金融机构,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三级主体。如果说一级主体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作用,地方政府起着补充作用,那么三级主体在资源配置中就起着核心作用,见图3-5。图3-5金融资源配置的三级主体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行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权,把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联结起来,在弥合储蓄投资分离的同时,决定着金融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产出;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等制度资源要依靠三级主体的实施和贯彻;第三方面,也许更重要的,它既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泉,又是累积风险的市场。如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汇率风险等。当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20]。三级主体资源配置领域主要是:①一般类金融工具和衍生类金融工具。如各种银行存单、支票、期票、汇票、有价证券、可转让存单、信用卡、保险单、借款合约、回购协议、期货、期权、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②金融机构内部现金、准备金和信贷资金的配置。二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协调金融协调理论认为,由于现代经济中信用关系的普及、债务关系的相互依存、金融资产膨胀成为连接现在和未来的动态资产配置的主要因素,现代经济协调首要问题便是金融协调问题[21]。金融协调包括金融各要素、金融与经济、金融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但是,金融协调最重要的方面是金融资源配置主体之间的协调。主体之间的协调应是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因为,金融制度、基础货币以及各种金融工具分别由不同的配置主体进行配置,只有各主体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整体效果。一级主体所提供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将激励和约束二级主体、三级主体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行为,尤其是三级主体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更需要一级主体的监管协调。反过来,三级主体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将对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作出评判,要求其他主体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或开发新的制度资源。当然,各配置主体有不同的目标和偏好,因而其效用函数可能不一致,尤其是国家的效用函数本身可能存在矛盾。正如“诺斯悖论”所揭示的,“在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22]这就更需要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治理和约束政府行为,使政府起到支持和增进市场的作用。同时,制度资源的开发也客观要求对三级主体的各项权利予以界定和保护,使其真正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它才能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行为的全部后果。金融资金中的债权资金、股权资金,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所构成的金融资源整体,是各层次金融资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结果。只有各配置主体合理分工,相互协调,才能避免功能的紊乱,进而最终实现效用、功能的互补。第四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效率和效益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效率更多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能力和质量,强调的是作用程度,而效益则更多的是反映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结果,强调的是数量方面。[23]如垄断使价格高于平均成本,对自身来说是有效益的,可以获得垄断利润,但对社会而言却造成了效率损失。因此,效益可能更多地用来考核部门内部(或企业内部)投入—产出的结果,效率既可以反映同一部门,又能更好地反映不同部门间活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中通常以帕累托最优来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即如果经济处于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这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受到损害的条件下使自身福利水平提高。它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是要把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考虑。若仅就单方面考虑,如某个生产企业有效,也不一定就是帕累托有效。这要看生产是否满足了消费需要。因此,资源最优配置,不仅指用最优的可能性进行生产,而且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最优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这时整个经济才能达到既不存在超额供给,也不存在超额需要,从而实现了瓦尔拉斯均衡。由于金融资源具有再配置其他资源的属性,从而使金融资源配置与其他资源的配置不同。金融资源配置除了自身是一种资源需要配置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利用金融资源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来实现对其他资源的配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就是金融资源在自身配置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其他资源进行再配置的能力。因此,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包括金融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机构配置效率和金融制度配置效率以及在三者基础上形成并反映三者效率的综合配置效率,见图3-6。图3-6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构成情况一债权资金配置效率债权资金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其配置效率可通过两个指标衡量,即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和贷款增加额占GDP增加额的比重。前者反映金融机构吸收各类存款的运用情况;后者反映贷款所能推动的经济量。下面,通过实证数据,对我国目前信贷资金的配置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如表3-1、表3-2、表3-3所示。1998~2008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一直处于直线上升,2008年与1998年相比,存款余额增加370505.4亿元,年平均增加33682.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8年为217885.35亿元,占存款总额的46.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各年度虽在增加,但其增加的幅度低于各项存款,从而表现出存贷差一直在扩大,说明金融机构存在金融剩余。表3-3中的贷款增长率说明,在各项贷款绝对额逐年增加的同时,其相对数自1998年开始下降,直到2001年回升,达到13%。这揭示了信贷萎缩是存在的。但从贷款增加额占GDP增加额的比例来看,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都较高。199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为84402.3亿元,2008年为300670亿元,增加216167.7亿元,同期金融机构贷款由86524.1亿元增加到399684.82亿元,增加313160.72亿元,是名义GDP增加额的144.9%,表明十年中平均增加1.45元贷款才能增加1元的GDP。表3-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及差额表3-2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比较表3-3贷款增加额占GDP增加额的百分比以上分析表明,一方面存在金融剩余,另一方面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我们在第三章第二节已对部分原因作了分析,其根本问题在于国有金融和国有企业的制度性缺陷。国家垄断金融产权、国有银行垄断金融市场,这种双重垄断一方面向低效率部门提供贷款,导致信贷资金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又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当国家把压缩不良资产、控制金融风险作为首要目标时,就会形成金融剩余。近年来对经济的调控并未执行“一刀切”的信贷紧缩政策,而是通过间接的办法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些政策的实施因国有银行自主性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政策的实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信贷资金的流向,这种逆配置的结果是贷款增加,但配置效率不高。从而最终形成了一方面信贷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又存在着金融剩余;另一方面,信贷资金的供给增加,但其配置效率低下的双重矛盾。二金融机构配置效率1.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是通过其提供的金融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偏好的活动来体现的。经营水平的高低则是通过经营效率来反映的。一般而言,考核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有两种指标,即资产使用率和财务杠杆比率。资产使用率是一定时期内,金融机构总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的利用效率,即一定数量资产所实现的收入多少。财务杠杆比率是一定时期内,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与资本金总额之比,它反映了一定资本量可以推动多少资产。以上两个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金融机构经营水平越高,其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也就越好。2.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本积累的量,更取决于资本的使用效率。大量计量经济学证据表明,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资本积累率来实现的。在储蓄与投资分离的现代经济中,储蓄积累的资金能否顺利实现向投资转化以及通过转化如何把资金引向具有最高社会收益的项目取决于三方面的力量:一是社会投资需求和制约投资需求实现的资本边际效率;二是融资机制,融资机制是联结储蓄、投资的结点,也是制约融资作用的动力、融资功能、融资方式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的作用点;[24]三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组织形式的性质。我们把考察对象锁定在金融机构中的储蓄—投资转化,并不是说市场融资不重要,而是一方面基于目前金融机构大量的金融剩余如何实现转化;另一方面基于金融机构在使储蓄与投资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经济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如何使分离的储蓄和投资能重新有效地组合,这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产权性质。正如戈德史密斯指出,在整个经济中,一国的金融上层结构的相对重要性和渗透情况如何;金融机构的特征、经营方法、专业化和集中化程度以及地理分布是什么;金融机构是私人所有和经营,还是由集体或政府所有和经营,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25]因此,金融机构的不同性质将决定融资机制并进而最终制约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现实中出现的种种融资梗阻现象皆与此有关。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引致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储蓄和投资总量的增长;二是把储蓄在各种潜在投资项目中进行有效安排,实现投资的边际收益率的增长。这样,在储蓄和投资分离的情况下,可分别用储蓄率和投资率来反映储蓄与投资总量的增长。假设储蓄(S)等于投资(I),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可通过哈罗德—多马模型,即G=s/C衡量。金融部门的存在使分离的储蓄、投资实现了重新组合后,反映储蓄与投资总量的形成可用金融相关率(FIR)指标衡量,它表示金融中介通过发行金融工具在储蓄形成和投资形成中,金融业务经营的能力及其数量增长水平。但对经济增长更有意义的是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我们试图把储蓄、投资等金融变量与经济效率联系起来,以分析金融变量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率。经济效率由增加的产出—资本比率(Incrementaloutput—CapitalRatio,即IOCR)来表示,它是相对于投资支出的产出变化(即dY/dK),则经济增长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为:dY/Y=(dY/dK)(dK/Y)=IOCR(dK/Y)(1)dY/Y是产出变化率或经济增长,dY/dK是产出—资本比率或IOCR,dK/Y是投资支出在总产出中的份额。经济增长是由经济效率与投资占总产出的比率决定的。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G=s/C,即在资本—产出(C)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是储蓄S与资本产出的比率。哈罗德认为,这一方程式是投资必然总是等于储蓄这一事实的动态化的表述。考虑到金融中介的性质,实际上储蓄、投资可能存在的常态情形是两者不相等。设θ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则I=θS(2)储蓄率s=S/Y,储蓄S=sY代入(2)有I=θsY(3)把(3)式代入(1)则有:dY/Y=IOCR·θs经济增长是经济效率与储蓄投资转化率、储蓄率的乘积。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储蓄率,而且取决于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1-θ)则表示金融资源未转化的部分或称做金融剩余,影响其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资本边际收益率以及金融机构性质所决定的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信贷偏好程度。下面引入实际数据具体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金融相关率(FIR)、储蓄率、投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信贷偏好程度(因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衡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表3-4、表3-5、表3-6。表3-4GDP增长率与非国有经济投资比较表3-4GDP增长率与非国有经济投资比较-续表表3-5金融相关率(FIR)表3-5金融相关率(FIR)-续表表3-6储蓄率、投资率及储蓄—投资转化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和政策上的规定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其对GDP的贡献已占GDP的2/3以上。2000年以前,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低,除1996年占一半以外,1978~1999年其余年份均未超过50%。2000~2007年,对非国有经济投资呈较快上升趋势。韩廷春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提高0.17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重越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越快。Allen、Qian和Qian对比研究了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及经济增长,发现与正规部门相比,非正规部门的增长率成了整个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26]另外,FIR呈逐年上升的势头,1998年是1.33,2002年达到1.765。同期印度FIR为0.5、美国是0.67、韩国是0.6、日本是1.2。但并不能就此得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很高的结论。因为从M2/GDP来看,影响广义货币增长的因素有多种,但多年货币供应高增长是主要因素。从储蓄—投资转化率来看,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不及80年代的。这表明金融机构在促进转化中效率并不高。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追求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应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更多地强调金融体系“量”上的扩张,而对金融体系运转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则强调的很少,从而导致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一味追求金融机构及资产规模扩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27]3.产权效率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产权效率,是由于转型经济中金融机构自身金融产权的公有性质而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通过公有金融产权的权能分解或界定所产生的效率改进。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公有产权降低了资源的使用与市场所反映的价值的不一致性。因为公有产权的“所有者缺位”,实质上演变为国家所有,从而使财产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缺失。排他性将激励拥有财产的人将之用于带来最高价值的用途,可转让性则促使资源从低生产力所有者向高生产力所有者转移。因此,财产权利的国家所有的重要后果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结合,所有权存在的重要后果则是使其分离。[28]如果说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是企业的话,那么建立与企业激励约束相一致的产权结构就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这里对公有金融产权不作细致的分析,如公有产权的改革是体制内改革还是体制外生成(这是本文后续部分的内容),而是为后续分析提供一个思想认识的基础。这是由于对产权的改革总是存在着种种可辩驳的理由,总是与私有制等同起来,这是对产权认识上的误区。科斯认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29]同时他在《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的中文版序言中特别强调指出:“我这些论文中叙述的事例是相对于英国或美国的制度而言的。”[30]这证明,产权界定与公有、私有无关,私有制下也需要产权的进一步界定。正如阿尔钦指出,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31]它是由物的存在以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32]因此,产权界定是通过安排人们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那么,为什么把产权界定或产权改革等同于私有化呢?其理论根源在于对马克思所有权内容的不同理解。我们对产权的理解是:产权在未作安排前或产权的原始状态,产权就是所有权(财产所有权),它是一组权利束,包括使用权、用益权、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留学期间的学术竞赛报名服务合同3篇
- 学生管理讲座课件
- 2024版股权转让合同with股权比例、转让价格及交割时间表3篇
- 吉他教学课件
- 耳根部疼痛病因介绍
- 老年抑郁症病因介绍
- 文书模板-《养殖场年终总结工作预案》
- 饭店服务专题培训课件
- 《客户关系管理实务》电子教案 20客户满意度管理
- 直肠脓肿病因介绍
- GB/T 10051.3-2010起重吊钩第3部分:锻造吊钩使用检查
- 《中药竹罐治疗颈椎病的应用进展综述【3000字论文】》
- 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护课件
- MBTI16种类型性格课件
- 触电事故桌面应急演练方案
- 南邮 系统工程
- 肺源性及肺外源性课件
- 某煤矿采区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 医护人员法律法规宣传课件
- 最新公开课立定跳远;喂鸭子
-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