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知识梳理学案1_第1页
《陈情表》知识梳理学案1_第2页
《陈情表》知识梳理学案1_第3页
《陈情表》知识梳理学案1_第4页
《陈情表》知识梳理学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陈情表》知识梳理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精粹的语言。3.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作家作品简历:李密(224—287),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代表作:《陈情表》。课文背景: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忠,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侍奉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资料卡片文体知识:表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是:“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辞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字词广场★通假字(1)夙遭闵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4)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一词多义行eq\b\lc\{\rc\(\a\vs4\al\co1(行年四岁(动词,经历),九岁不行(动词,走路)))以eq\b\lc\{\rc\(\a\vs4\al\co1(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猥以微贱(介词,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薄eq\b\lc\{\rc\(\a\vs4\al\co1(日薄西山(动词,迫近),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拜eq\b\lc\{\rc\(\a\vs4\al\co1(拜臣郎中(动词,授官),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古今异义(1)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2)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4)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让别人知道。(5)臣之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词类活用(1)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2)夙遭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3)猥以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4)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用作名词,诚心。(5)无以终余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6)谨拜表以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文言句式(1)臣具以表闻(介宾短语后置,即“以表具闻”)(2)急于星火(介宾短语后置,即“于星火急”)(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固定格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后简称为“陈情表”。陈,陈述。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第1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面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父亲疼爱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现在祖母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作好了必要的铺垫。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1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词,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甚至“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第3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作者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第4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的矛盾而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失去了所有的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深层探究eq\o(\s\up7(),\s\do5(图构课文))eq\o(\s\up7(),\s\do5(中心思想))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请求晋武帝不要让他做官而让他奉养祖母。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详尽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屡次辞谢不做官的原因,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表明了自己奉养祖母的决心,文章处处有根据,句句有实情,合情合理,感人至深。eq\o(\s\up7(),\s\do5(艺术特色))1.从感化入手,写真情,诉肺腑,以情感人。李密力图向晋武帝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年迈的祖母。为此,李密大打“情”牌,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李密无祖母不能长大成人。“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未解人语而失父,一不幸也;“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生活不能自理,二不幸也;“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孤弱无助,三不幸也。多亏祖母的悉心抚养,李密才侥幸有了今天,“乌鸟私情”,不能不报。二是祖母无李密不能终余年,“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由于多年为孙子操劳,祖母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没有李密的照顾,显然不行,此其一也;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没有亲人替他尽孝,此其二也;李密“门衰祚薄”,经济拮据,无力请仆人照顾,此其三也。所以必须事事躬亲,不能片刻远离,祖孙二人相依之情可见一斑。三是李密并非因私害公,他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一“长”一“短”,显示出李密的良苦用心,谁也不会再说李密私心太重。特别是结尾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更是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如不“恩准”,将大失人心。2.围绕“孝”字严密推理,以理服人。当然,李密深知万民之上,视民如草芥的国君,岂能是以一个简单的“情”字所能动容的?所以,他在“孝”字上做足文章,以理服人。李密明白,辞诏之行稍有闪失就会因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甚至满门抄斩。为此他寻找了一个响亮的政治依据,这就是当朝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并称赞朝廷言必行,行必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而自己“特为尤甚”。李密之所以这样写,实际是为了把自己的“苟顺私情”之举纳入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之中,从而启示皇上从中悟出自己不便言说的理由:我乞养祖母的行为,其实是在践行皇上您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啊!不奉诏固然有不忠之嫌,但晋武帝既然高举孝道,作者就以“孝”来打消他的疑虑,顺应政治潮流,使“乞养”之行为有理有据。3.语言特色。(1)使用短句,形成排偶。如第一段中开头几句,自叙苦情,为不能“废离”祖母伏笔。又如,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述祖母之危,语句痛切,感人至深。四字短句,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2)长短交错,对比鲜明。如“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用紧凑的四字句,并连用两个转折句,表达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词意凄恻婉转而又虔诚。eq\o(\s\up7(),\s\do5(剖析文意))1.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提示: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2.“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提示: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3.若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你觉得好吗?提示:不好。因为: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eq\o(\s\up7(),\s\do5(名家点评))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