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测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时期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2024·丹东高一上期中)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余处,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如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山东泰沂地区的后李文化,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等。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A.连续性 B.开放性C.兼容性 D.多元性2.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佐证这一结论()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4.(2023·开封高一联考)我国考古学家在仙人洞遗址(距今12000-10000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器形有砍碾器、刮削器等。另有少量磨制石器,器形有石凿、扁圆形穿孔石器等,但大多比较粗糙。这表明仙人洞文化时期()A.生产力水平跨越式提升B.正经历新旧时代的转变C.开始进入原始农业社会D.生产生活工具种类繁多5.(2024·诸暨高一期中)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遗址中发现有墓地和祭坛,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以各种玉器为主,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同时也发现了大型城址,城墙环绕古城四周且外围还有类似于护城河的水沟。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出现了明显阶级分化B.奴隶制经济走向繁荣C.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D.最早出现了社会分工6.(2023·洛阳高一联考)下表所示为关于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可以用来说明()(1)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发现了距今12000年到10000年的稻作遗存(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7000年到6000年前已普遍种植水稻,江苏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3)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B.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辉煌成就C.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D.中国的稻谷培植技术领先世界7.江西省新干县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8.(2023·湘豫名校联考高三开学考)下图为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及其上所附铭文,这些铭文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字,即“受民受疆土”。这反映出西周()A.以小篆为官方字体 B.有效地拓展了疆域C.制度建设有所建树 D.宗法制度开始出现9.(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一联考)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10.(2024·河南创新联盟高一上联考)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诗经·商颂》,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中下游的河济地区。而在战国《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商周之地,甚至到达了钱塘江地区。这可以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夏统治区域范围较大C.战国时期水患频发D.传说故事无史料价值11.(2023·湖南湖湘教育高一上期中)春秋时吴国贵族虽自称是太伯之后,但在西周之后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则并非偶然。吴国毗邻楚国,通过强调与华夏的血缘关系,吴国获得了华夏(如晋国)的支持,增强了吴国与楚国等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A.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B.血缘联系保证华夏认同C.接受华夏文化推动交融D.楚国排斥在华夏族以外12.(2023·温州高一开学考)成语“摩肩接踵”出自《战国策·齐策》,描绘了齐国都城临淄繁荣的景象。如果你来到那个时代的临淄,你可能会遇到()A.一代霸主齐桓公 B.孔子周游至齐国C.田间在使用铁犁 D.五铢钱流通广泛13.(2024·西安高一上期中)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农夫在耕种完“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而且“私田”收获很少,这导致农夫们的积极性不高;战国时,这一情况发生改变,农夫们往往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田地耕种好。这一变化说明()A.集体劳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B.新式农业工具得以普遍推广C.精耕细作耕作模式开始确立D.土地私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14.(2023·湖南湖湘教育高一上期中)商鞅变法在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禁止一个家庭有多个成年男子共同居住,成年男子必须另立门户,这促使小家庭单独立户的普遍化。颁布《分户令》主要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控制下的人力资源B.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C.保护正在形成中的小农经济D.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5.(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上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起主张“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些举措()A.表明军功已成为入仕唯一的标准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标志着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D.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16.(2023·丹东高一上期中)商鞅变法深度迎合了秦孝公“变法求强”的政治意图,法令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图霸”服务,虽遇阻力但终获成功。据此可知,该变法获得成功得益于()A.旧贵族特权的消失 B.君主的肯定与支持C.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D.社会基础稳定广泛17.(2024·毕节高一下期末)《抱朴子·诘鲍篇》:“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牵绊)无辱。”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8.(2023·苏州高一上期末)《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孔子乘马车周游列国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19.(2024·宁波三锋联盟高一上期中)春秋诸子的书籍谈及战争问题时只有只言片语;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如《墨子》一书,专门讨论战争问题的篇目就有《非攻》等十四篇之多。这反映出()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剧C.孔子主张以德治国D.《墨子》主张侧重战争20.(2023·河北金太阳高一上联考)法家认为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为心”,历来强调“立公去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主张用法来惩奸除恶,如韩非子就曾主张“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法家的这些主张()A.构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C.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D.推动了争霸时代的到来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23·河北金太阳高一上联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材料二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各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钺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钺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钺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6分)22.(2024·湖南湖湘教育高一上期中)(20分)2022年4月央视播放纪录片《战国大学堂稷下学宫》,引发广泛关注。稷下学宫创立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因位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历时15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稷下学宫开古代大学之先河、创百家争鸣之盛况,汇集儒、道、法、名、兵、农等百家之学,为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及诸子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依托。稷下学宫实行政治、教育、学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完美结合,对齐国的繁荣富强、教育方式转变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摘自解奎静、于美杰《以稷下学宫为例探讨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二稷下学宫为何会出现在齐国?首先齐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都是强国、富国,齐拥四塞之坚,山河之险,鱼盐之利,国都临淄被盛赞为“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官学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再就是齐国开放的社会风气,姜齐时从太公起就“因其俗,简其礼”,田齐因循,为积聚自家声势,更有非常之举……兼容并包使其能容得下各种奇谈怪论。——摘编自李政富《稷下学宫里的知识分子——“这四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之一》(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百家争鸣现象。(1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2024·丹东高一上期中)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余处,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如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山东泰沂地区的后李文化,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等。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A.连续性 B.开放性C.兼容性 D.多元性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众多,分布广泛,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故选D项;连续性、开放性与材料体现的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不相符,排除A、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兼容性,排除C项。2.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佐证这一结论()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答案A解析据材料“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及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故选A项。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家畜”可知,这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而生产力进步最核心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选D项;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原始人类从群居走向聚族而居,排除A项;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推动原始人类从渔猎走向饲养家畜,排除C项。4.(2023·开封高一联考)我国考古学家在仙人洞遗址(距今12000-10000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器形有砍碾器、刮削器等。另有少量磨制石器,器形有石凿、扁圆形穿孔石器等,但大多比较粗糙。这表明仙人洞文化时期()A.生产力水平跨越式提升B.正经历新旧时代的转变C.开始进入原始农业社会D.生产生活工具种类繁多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仙人洞遗址中,既有“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还有“少量磨制石器”,说明仙人洞文化时期正经历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故选B项;虽然新石器时代出现磨制石器,但整体来看,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并没有实现“跨越式”提升,排除A项;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仙人洞遗址发现石器的制作方式和器形,没有涉及这些石器工具的种类,排除D项。5.(2024·诸暨高一期中)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遗址中发现有墓地和祭坛,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以各种玉器为主,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同时也发现了大型城址,城墙环绕古城四周且外围还有类似于护城河的水沟。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出现了明显阶级分化B.奴隶制经济走向繁荣C.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D.最早出现了社会分工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良渚遗址中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种类有所不同,表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A项;“奴隶制经济走向繁荣”是在西周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成员的地位平等,没有出现阶级分化,排除C项;社会分工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6.(2023·洛阳高一联考)下表所示为关于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可以用来说明()(1)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发现了距今12000年到10000年的稻作遗存(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7000年到6000年前已普遍种植水稻,江苏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3)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B.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辉煌成就C.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D.中国的稻谷培植技术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新石器时代,水稻种植从广东逐渐向北推移,到商朝时期,黄河流域已经出现水稻种植,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故选C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水稻种植由南向北扩展,而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排除A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水稻种植,并没有述及农业“灌溉技术”,排除B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中国的水稻种植,并没有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D项。7.江西省新干县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将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的结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虎纹是王权的象征,排除C项。8.(2023·湘豫名校联考高三开学考)下图为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及其上所附铭文,这些铭文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字,即“受民受疆土”。这反映出西周()A.以小篆为官方字体 B.有效地拓展了疆域C.制度建设有所建树 D.宗法制度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反映的是以封授土地和人民来确立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这体现的是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故选C项;其鼎上铭文字体为大篆(金文),不是小篆,排除A项;材料强调分封制的内容,而不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9.(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一联考)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前期和中后期出奔者的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这一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故选C项;“彻底瓦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的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春秋前期和中后期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政治发展进程没有太大差异性,排除D项。10.(2024·河南创新联盟高一上联考)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诗经·商颂》,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中下游的河济地区。而在战国《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商周之地,甚至到达了钱塘江地区。这可以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夏统治区域范围较大C.战国时期水患频发D.传说故事无史料价值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传入南方地区,体现了南方地区对以大禹治水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认同,反映了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夏朝主要的统治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大禹治理的主要是黄河水患,且主要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战国时期的水患频发关系不大,排除C项;传说故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11.(2023·湖南湖湘教育高一上期中)春秋时吴国贵族虽自称是太伯之后,但在西周之后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则并非偶然。吴国毗邻楚国,通过强调与华夏的血缘关系,吴国获得了华夏(如晋国)的支持,增强了吴国与楚国等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A.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B.血缘联系保证华夏认同C.接受华夏文化推动交融D.楚国排斥在华夏族以外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这使得吴国在华夏(如晋国)中获得了支持,并增强了与楚国等抗衡的实力,说明吴国通过强调与华夏的血缘关系,从中获得了实际的政治利益,这表明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故选A项。12.(2023·温州高一开学考)成语“摩肩接踵”出自《战国策·齐策》,描绘了齐国都城临淄繁荣的景象。如果你来到那个时代的临淄,你可能会遇到()A.一代霸主齐桓公 B.孔子周游至齐国C.田间在使用铁犁 D.五铢钱流通广泛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并得以推广,故选C项;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排除A项;孔子属于春秋时期的人,排除B项;五铢钱是汉代才出现的货币,排除D项。13.(2024·西安高一上期中)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农夫在耕种完“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而且“私田”收获很少,这导致农夫们的积极性不高;战国时,这一情况发生改变,农夫们往往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田地耕种好。这一变化说明()A.集体劳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B.新式农业工具得以普遍推广C.精耕细作耕作模式开始确立D.土地私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鲁国的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土地私有,由此可知土地私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故选D项;西周井田制下,农夫是集体劳动,其生产积极性不高,战国时期,私田中农夫是个体劳动,积极性很高,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普遍推广”是在汉朝以后,排除B项;材料是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而非因精耕细作才发生这种变化,排除C项。14.(2023·湖南湖湘教育高一上期中)商鞅变法在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禁止一个家庭有多个成年男子共同居住,成年男子必须另立门户,这促使小家庭单独立户的普遍化。颁布《分户令》主要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控制下的人力资源B.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C.保护正在形成中的小农经济D.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颁布《分户令》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实现富国强兵,故选B项;增加国家控制下的人力资源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颁布《分户令》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但《分户令》不能保护小农经济,排除C项;D项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15.(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上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起主张“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些举措()A.表明军功已成为入仕唯一的标准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标志着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D.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据材料“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知,楚国吴起和秦国商鞅都主张废除以血缘取士的传统制度,而主张以军功取士,这有利于推动当时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加速封建制度的建立,故选D项;“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标准由血缘向军功的转变,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C项。16.(2023·丹东高一上期中)商鞅变法深度迎合了秦孝公“变法求强”的政治意图,法令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图霸”服务,虽遇阻力但终获成功。据此可知,该变法获得成功得益于()A.旧贵族特权的消失 B.君主的肯定与支持C.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D.社会基础稳定广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强力支持,最终取得了成功,故选B项;商鞅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利益,但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推动改革兴起的根本原因,不是变法成功的原因,排除C项;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社会基础并不稳定广泛,排除D项。17.(2024·毕节高一下期末)《抱朴子·诘鲍篇》:“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牵绊)无辱。”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B解析据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在政治上追求小国寡民,与材料描述简单自然的农耕生活相符,故选B项;材料中“无君无臣”的思想,与儒家思想主张君臣有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恢尔自得,不竞不营”与法家思想主张严格的法治不符,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人人平等,与材料中明显的个性化生活状态不符,排除D项。18.(2023·苏州高一上期末)《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孔子乘马车周游列国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答案A解析据材料“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儒家是积极有为,道家是无为而治,故选A项;儒家和道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虽不相同,但都强调德,并非互相矛盾,排除B项;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儒家与道家代表当时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19.(2024·宁波三锋联盟高一上期中)春秋诸子的书籍谈及战争问题时只有只言片语;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如《墨子》一书,专门讨论战争问题的篇目就有《非攻》等十四篇之多。这反映出()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剧C.孔子主张以德治国D.《墨子》主张侧重战争答案B解析据材料“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问题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速度,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应该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排除A项;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只涉及《墨子》对战争的记述,并未与其他记载的内容比较,不能得出《墨子》主张侧重战争的结论,排除D项。20.(2023·河北金太阳高一上联考)法家认为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为心”,历来强调“立公去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主张用法来惩奸除恶,如韩非子就曾主张“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法家的这些主张()A.构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C.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D.推动了争霸时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家认为应该赏善罚恶,强调“明法制,去私恩”,即通过法律来改造社会,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可知,这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故选C项;“完整”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法家强调赏罚分明,并未否定人性的正常需求,排除B项;法家思想产生于争霸时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23·河北金太阳高一上联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材料二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各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钺等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实习报告内容版6篇
- 网络营销的产品方案
- 护士医德医风个人自我总结(30篇)
-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公益爱心活动策划方案(7篇)
- DB12-T 1077-2021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配置管理规范
- 标准文本-青贮玉米中粗脂肪的测定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综合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DB11T 1083-2014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
- 规则游戏课件教学课件
- 新疆乌鲁木齐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英语
- 2023江西教师聘请面试《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
- 2023年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考试职业技能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专业选修课-《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 AA大华 教育 大华智慧校园 解决方案 V3.30(基线版)
-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1章 绪论
- GB/T 14486-2008塑料模塑件尺寸公差
- 《乡土中国》读后感成果展示(高中习作)
- 国家开放大学电子政务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 GB 27742-2011可免于辐射防护监管的物料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
- 成都麓湖生态城地产视角分析总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