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_第1页
原创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_第2页
原创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_第3页
原创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_第4页
原创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统编历史课堂2024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新课程标准1.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2.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二、重、难点学习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学习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三、核心素养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2.通过识读《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对史料进行辨析;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四、知识梳理(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时间及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世袭制形成:禹的儿子启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禹的王位。影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2)中心区城: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4.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遗址内容: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出土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多为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意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5.夏王桀的暴政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二)商朝的统治1、建立:约公元前

1600年,汤建立商朝,以亳为都城。后商王盘庚迁徙到殷(盘庚迁殷)2、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3、遗址:殷墟4.灭亡: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战,对内严刑酷法。(三)西周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定都镐京。2、制度: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2)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3)分封标准: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4)分封制的内容:诸侯的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可以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遣。(5)等级:分为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6)作用: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五、拓展延伸1.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积极作用: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周的文化具有稳定性、持续性。消极作用: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2.归纳概括三代王朝兴盛和灭亡的相似之处,并说说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相似之处:开国君主都是励精图治,爱惜民力,注重国家发展,任用贤才灭国之君都是暴君,统治者荒淫无度、统治残暴、不爱惜民力……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六、课后活动教材习题011.下图示意的是西周贵族的等级。请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教材习题022.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了一座商朝大型墓葬,从出土青铜器铭文可知,墓主名叫妇好。妇好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又是一位女将军,还是大祭司。下面是与妇好有关的出土文物,查找资料,了解妇好的生平事迹。

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

妇好墓出土的征战甲骨【答案】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将军和大祭司。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出土了1928件随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等。妇好墓的青铜器上多铸有“妇好”铭文,如象征其军事地位的“妇好鸮尊”。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如“跽坐人形玉佩”。甲骨文记录了她征战沙场和主持祭祀的事迹,展现了她在商朝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七、课堂小结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新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2.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二、重、难点学习重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学习难点: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核心素养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知道春秋时期主要霸主,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家国情怀)四、知识梳理一、王室衰微(一)东周时期1.周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东周时期。2.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二)王室衰微的表现(三)王室衰微的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纵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二、诸侯争霸1.原因:①周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③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2.旗号:“尊王攘夷”打出“尊王攘夷”口号的原因: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旗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戎、狄、蛮、夷等民族与中原各国有斗争,打着“攘夷”的旗号充当保护者的角色,能赢得中原各国的认同。3.目的:争夺霸主地位4.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末期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诸侯争霸的影响(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2)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五、拓展延伸1.春秋时期动荡的表现有哪些(1)经济上:

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私田的出现,这使得旧有的井田制遭受破坏。(2)政治上:

①周王室衰微,控制范围缩小,经济能力下降等

②诸侯国崛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长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2.为什么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②管仲改革,富国强兵③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获得政治优势。六、课后活动教材习题011.结合所学,梳理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答案】可以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工具材质变化入手。分析不同材质(如石头、青铜、铁等)的特性,比如硬度、韧性、耐用性等。【金属工具的优势】硬度:金属工具通常比石器和木器更硬,能够更有效地切割和加工材料。耐用性:金属工具不易磨损,使用寿命更长。可塑性:金属可以被铸造和锻造成各种形状,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可维护性:金属工具可以通过打磨等方式进行维护和修复。多功能性:金属可以制造出更复杂的工具,实现多种功能。教材习题022.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答案】解答思路: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人物选择:选择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孔子、管仲、孙武等。故事创作:围绕选定的人物或事件,创作一个有教育意义或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小故事。资料搜集: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确保故事的历史准确性。建议:可以结合《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以及现代的历史研究资料,来丰富故事内容和细节。故事会组织:确定故事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设置评委,对故事的创意、表达和历史准确性进行评价。七、课堂小结第6课

战国时期的变革一、新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二、重、难点学习重点:商鞅变法、都江堰学习难点:商鞅变法的影响三、核心素养1.通过识读地图图片、研读史料等学生活动,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研读史料、小组讨论等学生活动,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影响,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但是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唯物史观)4.通过观看图片、研读史料,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一)形成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2.重要事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在地图中能找到战国七雄的位置(二)兼并战争1.目的: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2.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3.战争特点: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标志性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ying)之战、长平之战。5.战争影响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人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二、商鞅变法1.背景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目的: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①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②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③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5.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6.原则: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取信于民。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4.都江堰(1)背景: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2)时间人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4)工程作用:都江堰是-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5)影响: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五、拓展延伸1.如何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负面影响: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商鞅变法的启示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要付出代价;只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的肯定。六、课后活动教材习题011.支持商鞍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在商鞅死后继续实施,主要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并且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法在商鞅死后没有被废止,反而继续推动秦国走向强盛。教材习题022.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都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组成学习小组,选择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编排成历史短剧进行表演。【示例】角色:

1.廉颇(赵国将军)

2.蔺相如(赵国文臣)

3.赵王(赵国君主)

4.侍卫

5.赵国百姓场景一:赵国宫殿

(赵王、蔺相如、廉颇在宫殿内)

赵王:(焦急)廉将军,我国正面临强敌的威胁,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闹矛盾呢?

廉颇:(愤怒)蔺相如只是一个文臣,凭什么地位比我高?我不服!

蔺相如:(平静)廉将军,国家危难当头,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个人的恩怨算得了什么?

赵王:(感慨)蔺相如说得对,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廉将军,你愿意为了国家放下个人的恩怨吗?场景二:赵国街头

(廉颇背着荆条,走在街头,百姓围观)

百姓甲:(议论)这不是廉将军吗?他背着荆条干什么?

百姓乙:(猜测)难道他犯了什么大错?

廉颇:(坚定)我背着荆条是为了向蔺相如请罪,我要为国家出一份力!场景三:蔺相如府邸

(廉颇来到蔺相如府邸,蔺相如出门迎接)

蔺相如:(惊讶)廉将军,你这是干什么?

廉颇:(诚恳)蔺相如,我错了。我不应该为了个人的恩怨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请接受我的道歉。

蔺相如:(感动)廉将军,你能放下个人的恩怨,我非常高兴。让我们一起为国家出力吧!

场景四:赵国宫殿

(廉颇和蔺相如一起来到宫殿,向赵王请罪)

赵王:(感慨)你们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我非常欣慰。从今天起,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强敌的威胁!结尾:廉颇和蔺相如携手并肩,带领赵国军队战胜了强敌,国家恢复了安宁。七、课堂小结第7课

百家争鸣一、新课程标准1.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二、重、难点学习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学习难点:百家争鸣的原因和影响三、核心素养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唯物史观)2.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家国情怀)四、知识梳理(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2.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3.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4.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简介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2.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3.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4.教育成就(1)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3)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5.文化贡献(1)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6.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2.主要派别、人物及其思想3.含义“百家”:虚词,泛指数量多;“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面;“百家争鸣”:指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4.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五、拓展延伸1.诸子百家中哪些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六、课后活动教材习题011.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谦虚好学,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陷入迷茫或错误之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样才是有修养的表现。教材习题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墨子·尚贤上》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结合墨子生活的历史时期,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答案】墨子这段话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尊重和推崇有才德的人。他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尊重和重用有才德的人,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主张不仅要重视贵族的才德,也要重视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的才德,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提拔和重用。七、课堂小结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新课程标准1.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2.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二、重、难点学习重点:甲骨文、青铜器学习难点:甲骨文的地位,金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三、核心素养①知道先秦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史料实证)②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影响,知道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代表器物。了解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理解先秦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家国情怀)四、知识梳理一、天文、历法和医学(一)天文发展1.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3.《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4.《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二)历法1.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2.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3.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三)医学1.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2.传说时期: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3.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鹃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二、甲骨文与青铜器(一)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3.价值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二)青铜器1.青铜器概况(1)青铜铸造业特征: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2)原料:铜、锡、铅(3)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主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2.“金文”①含义: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②内容: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3.三星堆遗址(1)​地点: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2)出土文物: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3)文明交流: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三、《诗经》和“楚辞”(一)《诗经》1.时间:西周和春秋2.来源: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3.内容:《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4.地位​: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3.价值:《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诗经》是我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了极高的地位。《诗经》还对后世的文学、音乐、教育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关关雎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等。(二)“楚辞”1.由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2.代表人物及作品: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