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_第1页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_第2页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郎织女》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诸葛店小学的王玥。我今天的说课课文出自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及《牛郎织女(二)》。虽然两篇课文在学习要求上并不一致,但因为两篇课文为同一故事,具有故事的连续性,所以我将这两篇课文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关于牛郎织女衍生出的七夕节和民间庆祝活动更是耳熟能详。借此诗人们讴歌美好情感,祈求幸福美满或是慨叹离别之苦,盼望能成眷属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本单元日积月累中就有《乞巧》一诗,同时我会补充《鹊桥仙》和《迢迢牵牛星》这两首诗词让学生们诵读。本单元为民间故事单元,民间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口口相传使得具体作者不可考。同时在故事内容上有情节夸张,充满幻想,表达人们美好祈愿,具有传奇色彩等特点。因为故事大多篇幅较长,阅读学习起来相对较困难。幸而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两篇课文我决定采取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后期小组整合意见进行汇报的学习方式进行。这样学生们既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下将文章贯通,又可以锻炼同学们们的小组协作能力,我觉得这是比简单学会一篇课文更为重要的。本课讲的是勤劳善良的牛郎和织女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而不惜与天庭作对,但最终却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结局收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叠起又反转,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由于课文篇幅过长,我将预习作业安排在课下进行,生字词业已讲解完毕。所以本堂课可以直接留下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这篇课文教学目标我设定为:1、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2、知道牛郎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品质,使学生受到这样的教育。3、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这样设计是因为我觉得教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和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能力。以上三个目标分别从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三维一体的教育,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上我采用ppt介绍及口述大背景的方式,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篇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下面我将就对文章的细致品读课程来进行说课。教学过程:关于复习导入。因为已经进行过课下预习,所以我从民间故事的特点着手进行复习导入。紧接着ppt出示本文的形成背景,此时我会向同学们大致介绍当时我国的大背景环境。当时我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完成中央集权之期,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地尖锐起来,劳苦大众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的幸福美好生活。而这一点无疑是触犯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加之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人们的理想就很难去实现。于是就出现了王母娘娘这样的角色,才有了牛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才能相会一次的情节。背景交代我用了相对较长的时间,是因为我认为语文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们传递知识点。我觉得学生头脑中有必要形成一定的时间背景意识。对当时的大背景了解的越清楚,对本文的学习才能越轻松,以至于后来同一时期的诗词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文章本身的内容才能有更好的理解。接下来,我提出小组共同学习的目标任务:文章中从哪一处的何种描写中,可以体现出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班级内每六人为一小组,共分八个小组,要求全员参与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答案,进行汇报。这一题其实既考察了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局部把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们之前的语文学习要点,还磨练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是两篇课文一起学习,所以时间要预留充足,当堂汇报时拣取优秀事例适当说明分析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