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案(简答题)_第1页
行政管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案(简答题)_第2页
行政管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案(简答题)_第3页
行政管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案(简答题)_第4页
行政管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案(简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行政管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案(简答题)1.简述行政与公共行政权力的含义。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行政是一个广含义、多功能的概念,应该多方面、多层次地释义行政。如从政府的角度看,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推行公务的活动;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行政是民意的实行,国家意志的执行;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是以集体的努力与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活动和艺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行政是由与行政活动有关的人的行为所构成的,人的行为动机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行政的内在要素。公共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公共行政权力是一种权力、公共权力、政治权力。2.说明行政与管理、行政与政治的区别。行政虽然也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它同非行政性的管理活动,如经济组织的管理活动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国家行政是一种以强制力为后盾的管理,一切行政活动均以法律为依据,要依法行政。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职能、权力、责任,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原则、方式、方法、程序等,都必须以法律为基本依据,不得越出法律规定的范围。从这个意义说,行政是凭借国家法定的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活动,而经济组织的管理活动是在守法的前提下,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一切管理活动都服务和服从于这一目标。从政治与行政的不同功能来解释,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主要指国家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指国家意志的执行,主要是指国家政策的执行。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美国学者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构成归纳为四大部分,即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法规。美国学者古立克(LutherH.Gulick)提出了著名的“七要素”理论,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预算(budgeting),以此概括行政管理的七大构成要素。我国台湾学者张金鉴试图用更细致的分类来表述行政管理学的构成,提出了“15M”理论,即目标(aim)、规划(program)、人员(men)、经费(money)、物材(materials)、组织(machinery)、方法(method)、领导(command)、激励(motiv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士气(morale)、协调(harmony)、及时(time)、空间(room)、改进(improvement)。4.行政管理学具有什么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系统性;(4)发展性5.试述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思想。(1)早期行政研究时期。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行政管理自身规律,提出行政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所以,现在一般公认这两人是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2)传统行政管理时期。法约尔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理论。法约尔认为,在所有的工商企业组织中都存在六大类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政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这六大类基本活动构成一个组织的六种基本职能。其中行政管理活动又分为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指挥(commanding)、协调(coordinating)和控制(control-ling)五种。他把管理的五种活动称为管理的五要素,并集中对其进行了研究。韦伯认为官僚集权的组织结构体现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这种体系是大规模组织的最合理的形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稳定、可靠、严格和精细的管理,而行政管理体系正是实现这种管理的最有效的形式。为此,他把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到行政学中来,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他本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美国人怀特1926年出版了枟行政学导论枠一书。该书简明扼要、取舍得当,是全美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因而有相当的影响。在书中,怀特全面地指出,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研究行政事务,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得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建立相关的原理、法则和知识体系。他认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法规是行政学的基本内容。(3)行为科学时期。西蒙的行政学说自成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行政管理研究方法理论、决策理论、行政组织及决策技术的应用研究。其中,决策理论影响较大。西蒙认为,组织是决策过程的复杂系统。他把组织成员的心理、行为与决策联系起来,认为决策充满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是组织的中心因素。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过程中不断反思后提出来的新理论,为行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理论基础,如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期望值理论、X理论、Y理论等,极大地丰富了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宝库。(4)现代管理理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进入了管理学的“丛林时代”,各种学说纷纷登台亮相,行政管理学受其影响,可以说也是百花争艳,试图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以服务于行政管理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主张社会正义(socialjustice)和社会公平(socialequity);第二,主张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第三,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第四,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第五,主张“民主行政”。复习题:1.说明行政管理原理的含义与特点。行政管理原理是人们在长期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基础上,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理性把握和认识,是揭示行政现象、行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以及行政发展过程的公认的普遍规律。它作为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成果,在普遍的意义上指导人们的行政管理实践。特点:(1)实践性;(2)综合性;(3)动态性2.说明封闭原理、能位原理、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的含义及其应用。封闭原理:是指系统内的管理过程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且自如地吸收、加工和做功的完整过程。可以运用到评估等多个方面,从行政管理结果出发进行评估,从各种后果中循踪追迹、追本溯源,尤其要选择可以反馈控制的主导线,从根源上加以封闭。能位原理:能位原理认为,机构、法和人都有能量问题,能量大就是可能干事的本领大。能量既然有大有小,便可以分级。分级即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和一定的标准。保证人们在各个能级中不断地自由运动,通过各个能级的实践,施展、锻炼和检验每个人的才能,使他们各得其位。此外,岗位能级是随客观情况不断变化的,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任务的不同,岗位能级就会有差异;人的才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通过学习和实践,人的才能会逐步增长。因此,必须动态地实现能位匹配。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及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才能有效实现动态管理。管理要素复杂多变是权变原理的前提;审时度势、相机权变是权变原理的实质;追求实效、实现目标是运用权变原理的目的。可比性原理:不同事物间只有同量纲的因素才可以用来比较。因此,通过研究投入智力劳动和得出成果之间的关系,寻求衡量智力劳动相对价值的可比性因子,则是干部考核科学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可比性考核原理要求,对从事不同性质和特点工作的干部考核,首先要分别确定一组不同指标构成的考核因子。对不同考核因子的评定又存在着不同的形式。这就决定了对各类各级公务员考核不能采用同一标准,而必须根据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多指标、多途径的考核方法。3.行政管理中运用效益原理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效益原理或效率原理,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的关系。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的直接效益与整个社会目标的关系。最后,必须正确处理好长远效益和当前效益的关系。复习题:1.行政环境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就是各种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这些条件或客观因素有物质的与精神的,有有形的与无形的,有自然的与社会的,等等。总之,凡是作用于行政系统,并为行政系统反作用所影响的条件和因素,都属于行政环境的范畴。特征:(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4)变异性2.如何理解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辩证关系?行政环境和行政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行政环境决定、制约行政管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行政管理系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根本性质、基本原则和职能内容,实际上是由行政环境决定的。(2)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反作用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表明的是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反作用。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依法管理的活动,所以,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作用也符合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论述。(3)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在动态中保持平衡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实现平衡是十分必要的。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平衡,是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必然过程,是行政管理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行政管理具有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前提。3.行政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有哪些?里格斯把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具体联系起来考察,并从行政的经济环境角度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模式,即融合型、衍射型、棱柱型。里格斯认为,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的生态要素各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4.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对外开放,吸取国外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实施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2)坚定地把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作为政府的最主要职能。(3)要根据各地区、各方面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实施行政管理。(4)要充分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从国力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积极奋斗。(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两个文明建设同时抓,使它们互相结合,互相促进。(6)要坚持行政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职能。复习题:1.行政职能的含义与特点是什么?含义:行政职能是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所发挥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行政职能所确立的是政府“管什么”的问题。特点:(1)执行性;(2)强制性;(3)同质性;(4)动态性;(5)多样性2.简述行政职能体系的含义和构成。行政职能体系是指行政职能是由众多职能构成的,且这些职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行政职能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的整体可划分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层级职能和运行职能。3.当代世界各国行政职能的特点表现为哪些?(1)社会服务职能的地位不断上升;(2)行政职能日益社会化;(3)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行政管理日益法治化4.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及其内容。必然性:(1)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的必然要求;(2)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行政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3)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内容: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进行的行政职能转变,二是为适应“入世”要求而进行的行政职能转变。前者包括行政职能重心的转移、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行政职能关系的转变,后者包括以规则导向取代权力导向,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树立起现代管理理念,改变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式、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现依法行政、依法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除垄断。复习题:1.行政组织的含义与构成是什么?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的统称。对行政组织的理解,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一切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功能的组织机构,它是一切行政机关相互关联的综合体,即整个行政体系。它既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也包括立法、司法等机关中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如总统制国家中的总统及其下属的各级行政机关,内阁制国家中的内阁及其管辖的各级行政部门等。构成: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体系、人员构成和规章制度。2.行政组织的类型有哪些?(1)行政组织权力体制类型:集权制和分权制;(2)行政组织领导体制类型:首长制、委员会制和混合制;(3)行政组织机构类型:领导机构、执行机构、智囊机构、监督机构、信息机构和辅助机构。3.如何理解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其特点是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它具有权责明确、事权集中、便于控制、指挥统一等优点。其缺点是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理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部门结构,是指行政组织中处于同一等级的各组成部门之间的平等、合作与协调关系的一种组合方式。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横向分化的结果。4.简述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1)古典的行政组织理论这是西方早期的行政组织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包括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组织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①泰罗的组织理论这是美国学者泰罗基于企业管理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后来被行政学家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改造。泰罗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分工协作、计划定额、监督检查等管理体制。他在1911年发表的枟管理学原理枠书中提出了管理的四大原则:积极促进员工增强服务精神和工作责任感;科学选择、培训员工;员工的工作应与科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管理方法应向精确化方向发展,以客观标准和数字计算处理事务。②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法国工程师兼行政学家亨利·法约尔把组织管理分为五个主要环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要求遵循14条原则:工作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公平、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③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以普鲁士的官僚政治为背景,概括出官僚体制原理。其理论要点是依法设定职责权体系,具有一定资格的人才能被选用,而被选用的人只能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按层级创建权力体系,使上下关系明确,有利于统一指挥;按专业分工设定职位,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要经过公开考试,合格者方可选用;工作任免有法律保障;按制度奖惩升迁和获取报酬,不因主管人员好恶而偏私等。(2)行为科学的行政组织理论1949年,美国一些研究社会科学的教授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后,行为科学逐渐被用来研究行政组织,并出现了“行政行为”一词。行为科学的研究以梅奥、马斯洛(A.H.Maslow)、巴纳德(ChesterJ.Barnard)、西蒙等人为代表。这一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行政观,认为行政组织应该是一个社会心理系统,应充分考虑行政人员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它强调在完成行政目标的过程中,应注重人际关系协调,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要,重视激励和非正式组织等因素对于行政活动的影响。(3)现代的行政组织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成果,使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包括以卡斯特(Fre-montE.Kast)、罗森茨韦尔(JamesE.Rosenzweig)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以劳伦斯(LaurenceJ.Peter)、洛西(J.W.Lorsch)、伍德沃德(J.Woodward)为代表的权变组织理论等。从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经历了从重视行政组织制度规范的研究到重视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进而发展到对组织进行动态的、宏观的、综合研究的发展过程。5.试述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意义。原则:(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立法原则意义:首先,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一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而建立精干合理的行政机构,配备精明的工作人员以及整个行政组织体系高效协调地运转,必须依靠科学的编制管理。其次,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机构臃肿、层次繁多,组织运转必然失灵、反应迟钝,影响领导与群众之间及时沟通。最后,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避免浪费。机构和人员的增多,势必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而来源于民众税收的财政支出增加必然加重民众的负担。在目前财政尚未充裕的情况下,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国家节省开支,集中力量进行小康社会的建设。复习题:1.如何理解人事行政的概念?人事行政是指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国家人事管理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人员进行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等管理活动。理解和把握人事行政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人事行政是特定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活动。第二,人事行政的管理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行政机关内的特定人事管理部门。第三,人事行政的管理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内的行政人员。第四,人事行政是依法的管理活动。人事行政的管理原则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在依法行政的今天,行政人员的选拔录用、职位划分、考核、培训、晋升等均须依法进行。第五,人事行政的目的在于选用合格的国家行政人员,使他们尽职尽责,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业务能力水平,进而全面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人事行政与人事管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2.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德才兼备原则;(2)适才适用原则;(3)公平竞争原则;(4)奖惩分明原则;(5)依法管理原则3.简述中西方人事行政的历史发展。(1)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从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比较正规的人事行政制度。这种制度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它的内容极为丰富,除包括人事行政机构外,还包括官吏的选拔、考核、监察、回避等一系列具体制度。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所实行的以选贤与能为特征的禅让制。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建立,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行政机关和统治人民的集团—官吏随之出现,世袭爵位制代替了禅让制。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出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需要,逐渐突破世袭制的框架,实行以军功为选官标准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实行了察举征辟制。隋唐时期,士族衰落,寒门兴起,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为其根本目的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随之产生。②考核制度的发展依法定制、考课官吏是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的重要内容。秦汉前就建立了考课官吏的“上计”制度,考课已制度化、法律化。但考课内容还不完整、不规范,也未形成专门的考课机构,考课权或由丞相或由三公行使;考课重外官,轻内官。魏晋南北朝时,考课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的考课机构,考课等次逐渐分明且有法可循。至唐朝,考课制度日趋完善,外官与内官分别考课,考课内容也不尽相同,考课由尚书省考功司主持。宋代考课由审官院和考功院负责,考课内容比唐有所增加。明清两代,考课规模超过历代,考课的法律既简练又严明,考课方法也逐渐增多,如“三考黜陟”法、考成法等。③人事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人事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秦代,原掌管文书的御史,逐渐变成了最高监察官。汉承秦制,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长官,内承朝廷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典正法度,监督百官,地位日渐显赫,御史台成为专门的中央监察机关,但组织上隶属于少府。西汉末年,御史大夫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居宰相之位,御史中丞遂成为最高监察官,至东汉时权力不断扩大,已“内掌兰台、外督百官”了。魏晋南北朝时,监察制度正式确立,主要体现在:第一,组织完全独立,机构初步统一。此时,御史台已不再从属于少府而是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其职能也逐渐由司监察、治安、服务之能而变成独司监察之职。同时,西汉时所设的直属皇帝的又一个专门监察机构———司隶校尉至东晋时被废置,其权力归御史台,从而使中央监察机构初步达到统一。第二,权力增大。御史中丞已有震肃百僚的权威,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有风闻言事之权,其地位可比尚书令。隋唐及宋,监察制度日臻完备,监察机构不断扩大。唐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内设官史若干,各院职责分明,职权比以前更为广泛。唐代监察机关对行政、司法、军队都拥有监察权,且完全解除了服务性职能。御史台可自选属僚,这是制度上的一大进步。明清各朝,监察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明代规定监察官必须是进士或举人出身。清袭明制,集历代之大成,但有自己特点,如监察官采取“满汉复职”制度,满官权力大于汉官;改变了自唐以来的台谏并列体制,将六科改为隶属于都察院,取消其封驳权,使皇权无任何限制。(2)新中国人事行政制度的演变①形成和发展时期②发展停滞期③全新发展期(2)西方古代人事制度的历史沿革西方人事行政制度初创于英国,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健全的体制。西方国家由于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其人事行政制度又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英国人事行政制度的确立与发展。②美国人事行政制度的改革。③日本人事行政制度的演变。4.简述中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①职务常任。②政治中立。(2)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对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可以做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外比较。①与我国传统人事制度相比较的特点。第一,具有竞争激励机制。把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引入公务员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了竞争上岗、功绩晋升、庸者淘汰,基本解决了传统人事制度下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具有新陈代谢机制。建立健全了公务员淘汰机制,对不称职和不愿意干的可以辞退与辞职。这就打破了人事管理中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改变了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弊端,增强了国家行政机关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具有廉政保障机制。廉政勤政作为对国家公务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贯穿于国家公务员各项制度和管理的环节中,从制度上有利于增强国家公务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和促进廉洁、高效以及忠于职守。第四,具有科学化和法制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公务员制度可以改变过去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状况。公务员制度除了枟公务员法枠这部总法律外,还有一系列其他规范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并通过监督做到违法必究,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使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走上了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②同西方文官制度相比较的特色。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国家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第三,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第四,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复习题:1.试述行政领导的含义与特点。行政领导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广义的行政领导是指在一切组织和团体中运用合法权力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管理活动。狭义的行政领导指的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中,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所讲的行政领导是狭义上的行政领导,即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领导。理解行政领导这一概念,应把握:第一,行政领导是特定组织,即国家行政系统内的领导。一切非行政系统内的领导都不能称行政领导,均不在本书研究之内;第二,行政领导是一种行政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包括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监督、检查、总结等内容;第三,行政领导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最大程度地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第四,行政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行政领导的方式、行政领导者的素质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一变化始终在领导者、被领导者及所处的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地存在。特点:(1)权威性(2)综合性(3)动态性(4)服务性2.行政领导者职、权、责三者的关系如何?(1)正确认识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二者之间的关系职位是由事决定的,职权是由职位衍生出来的,职权是法律赋予一定职位的,职位的性质决定了职权的性质,职权大小与职位高低是对称的。职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等都与领导者个人因素无关。行政领导者只是职位的承担者、职权的行使者,是职位功能发挥和职权产生效力的载体。因此,行政领导者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行政职权进行私人性转让和“寻租”。(2)充分认识职权的两重性一方面,行政职权是积极的。行政职权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的,它体现的是国家的利益。行政职权运行的目的是建立行政目标、沟通行政信息、找出实现行政目标的具体途径。另一方面,行政职权又是消极的。它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表现为统治和服从。在行政权力的运行中,被领导者容易被看成没有原动力的人,处于被动地位,其潜力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充分认识行政职权的两重性,要求行政领导者在行使职权时,要发扬其积极性的一面,避免其消极性的一面,使行政职权的运行具有一定的“柔性”。(3)严格区分行政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影响力行政权力是法律赋予一定职位的由具体行政领导者行使的职权,而行政权力的影响力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所发挥的实际效力,是行政领导者运行职权的效果。行政权力(职权)与行政领导者个人因素无关,而行政权力的影响力则是行政权力(职权)与行政领导者个人的品德、才能、知识、情感等个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区分行政权力(职权)与行政权力的影响力,要求行政领导者在实施行政领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提升领导魅力。(4)科学界定行政职权范围行政职权是有限度的权力。它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管理分工的不同而进行的功能性划分,并根据这个划分而授予的。就一般性来说,行政领导者的职权范围包括:人事权、财权、物权和组织权。科学界定行政领导者的职权范围,要求行政领导者要掌好权、用好权,避免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3.简述行政领导的各类型划分及特点。(1)按层次划分:根据行政领导层次,可将行政领导分为中央、地方行政领导。(2)按横向功能划分:根据横向功能可将行政领导分为计划领导、财务领导、人事领导、机关内部事务领导等。他们分别就自身管理范围内的事务进行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等领导活动。(3)按性质划分:根据行政领导性质,可将行政领导分为政治领导、一般权限的行政领导和专门权限的行政领导。(4)按运用权力的方式划分:根据行政领导运用权力的方式不同,可将行政领导分为独裁型(集权型)、民主型(分权型)和放任型(俱乐部型)三种。(5)按权力行使主体划分:不同的行政领导体制决定权力行使主体的不同。根据行政领导权力行使主体的不同,可将行政领导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和混合制。5.简述行政领导方式的含义和类型。(1)根据行政领导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可将行政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以事为重心、以人为重心和人事并重型(2)根据行政领导者作用于被领导者的方式,可将行政领导方式分为:强制命令式、疏导说服式、激发鼓励式与榜样示范式6.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的内容包括哪些?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它是我国民主集中制基础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的一种具体形式。复习题:1.分别论述行政决策、行政决策体制、行政政策的含义。行政决策作为管理决策的一种,是指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行为设计和抉择的活动。行政决策体制就是行政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行政政策也叫公共政策或国家政策,它是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行政政策是一切国家权威机关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制定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原则。行政政策是一切国家权威机关制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原则。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意志的表达,而且关系到国家意志的执行,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影响。它包括政党制定的政策、权力机关制定的政策和政府制定的政策。2.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有哪些?(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或设计方案;(4)方案评估;(5)方案抉择3.行政决策可以分成哪些类型?(1)根据行政政策制定的主体不同,可将行政政策分为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2)从行政政策的结构层次角度,可将行政政策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与具体政策(3)根据行政政策作用的领域不同,可将行政政策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文教政策等(4)根据行政政策的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将行政政策分为鼓励性政策和禁止性政策4.试论述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1)精英/大众模式这个模式是米尔斯(C.WrightMills)在枟权力精英枠一书中提出来的。他的基本观点是,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过程。这些精英是社会统治集团的代表,他们占据社会支配地位,与处于被支配、被统治地位的大众构成对立的双方。(2)集团模式这个模式是由阿瑟·F.本特利(ArthurF.Bentley)在枟政府程序枠一书中提出来的。这个模式认为,政府是一种“中立”的执行部门,其行政决策活动受到工业集团、军事集团、院外活动集团等各种的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和影响。(3)系统模式这个模式的提出以戴维·伊斯顿的枟政治系统枠为代表。这个模式试图用信息论的观点描述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它把政府内部的行政决策系统看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黑箱”,需要从输入、输出的动态过程加以考察。(4)制度学派的模式制度学派的模式分早期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两种。早期制度学派侧重于从政府内部结构来探讨行政决策过程。这个模式主要关心的是政治制度问题,同时也注意研究行政决策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5)趋向和窗口模式这个模式把行政决策看成是集中趋向相互作用、融合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表现在约翰·W.金登(JohnW.Kingdon)的枟议程、备择方案和公共政策枠一书中。金登认为存在着三种独自流动并构成行政决策过程的趋向。(6)权力决策模式这个模式是拉斯韦尔(HarddDwightLasswell)在其代表作枟决策过程枠和枟权力与个性枠中提出来的。拉斯韦尔通过对决策与权力、决策与个性的研究,将精神分析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全面引入了政治学和行政学领域。拉斯韦尔认为,决策者一般都有追求权力的欲望,并且善于选择追求权力的机会。(7)有效决策模式这是杜拉克(PeterF.Drucker)在其代表作1966年出版的枟有效的管理者枠一书中提出的。杜拉克的有效决策模式的中心论点是:行政管理者应该是有效的管理者,而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决策。(8)公共决策模式美国行政学家安德森(J.E.Anderson)于1979年出版的枟公共决策枠一书,对行政决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这一决策模式。根据他的分析,行政决策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而行政决策者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以行政法规为核心的公共政策。(9)决策程序模式这个模式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在其代表作枟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枠一书中将行政组织视为决策程序。他提出两种决策前提:一种是价值前提。另一种是事实前提(10)渐进性创新模式这个模式是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的。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针对中国革命的新任务,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而创立的。这一模式是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总结、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形成的。5.试列举行政政策的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行政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目标上的制约、政治上的导向作用。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国家管理主体需要用政策规范来约束个人、集团或阶层的行为,因势利导地将各方面的行为统一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2)管理功能国家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行政政策只是国家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纵观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是通过政策调节来进行管理活动的。随着现代社会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行政政策的管理功能已愈来愈明显。行政政策的管理功能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①计划。通过政策对整个国家的活动进行规范和部署,保证国家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②控制。通过国家政权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③协调。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保证社会生活和谐地进行。行政政策的管理功能具有激励性、集中性、分散性的特征。激励性是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管理功能的标准。集中是指国家运用行政政策把分散的人、财、物、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合力。分散性是与集中性相对应的。分散就是在政策目标分解的基础上,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集中是发挥整体功能,分散是发挥各个部分的功能。(3)控制功能行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发展起着制约和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行政政策的控制功能贯穿行政运行的全过程。行政政策的控制功能包括如下具体内容:①监督。即发现和纠正社会生活中非常规、非安定的因素,保障和加强正常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②惩罚。对违反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违背社会规律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制裁。③教育。对社会成员进行训导、培养,使之自我约束,奉公守法,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个体。6.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的途径有哪些?(1)掌握科学决策原则;(2)掌握科学决策程序;(3)掌握科学决策方法复习题:1.试述行政执行、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控制的含义。广义的行政执行将行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认为行政管理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意志的活动,即行政管理就是一系列的行政执行。如“行政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的全部执行活动和行政活动过程的统称”。狭义的行政执行指的是行政主体接受决策指令后,组织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付诸实施的过程,即为实现某种决策所做的具体工作。行政沟通也叫行政信息沟通,是指行政体系与行政环境之间、行政内部各部门之间、行政人员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报和信息,以谋取行政体系和谐有序运行的行为过程。行政沟通的目的是谋求行政体系在思想上的一致。行政协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协调,包括行政系统自身的协调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协调。狭义的行政协调仅只行政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协调。这里的行政协调指的是狭义的。行政协调是行政机体为了顺利地实现行政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得当、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行政协调的目的是谋求行政系统内部行为上的一致与和谐。行政控制是实现行政协调的重要手段,也是行政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一般管理理论中,控制意指衡量和检查组织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和工作人员为保证行政执行工作与计划相一致而采取的管理活动。与行政协调不同,它不是针对各组织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是针对一个组织实际执行的过程与计划出现的差距或偏离,进而采取纠正的行动。2.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有哪些?(1)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整个行政过程的核心一切行政意志只有通过行政执行才能得以实现。行政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人员编制是否科学,行政决策是否正确,都只能通过行政执行结果来检验。离开行政执行活动,再好的决策思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或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执行是联系整个行政过程的核心。(2)行政执行与行政决策是相互承接的关系从行政运行的角度看,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后续。行政执行是依据行政决策所规定的目标、方向、步骤进行的,是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过程。从整个行政系统看,行政执行又是层层决策、层层执行的过程。一方面,执行过程中要求不断地对决策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要把决策细化为一个个计划和任务,即执行中有决策;另一方面,就一个行政机关来说,相对于权力机关和上级机关,是执行其决策,而对于下级行政机关,它的决定又是下级行政机关所要执行的决策。行政执行与行政决策就是在动态中实现相互承接。行政执行又有别于行政决策,行政决策只要是一种谋略活动,而行政执行则是一种实施活动。(3)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行政执行效果既是胜利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志,又是行政管理工作中诸要素或各环节效能的综合反映。判断一个行政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主要看其行政执行的效果。通过行政执行不仅可以检验行政决策本身,同时可以检验行政组织机构的是否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是否科学,领导者和行政人员的配备是否适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具体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以及监督检查系统的工作是否得力等。经常以行政执行效果为衡量行政工作的标尺扶正纠偏,将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3.行政沟通的机制与类型有哪些?机制:行政沟通的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类型:根据沟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与个人、团体与个人、团体与团体的沟通;根据沟通的方向,可分为单向和双向沟通或垂直的、平行的和斜向的沟通;根据沟通的组织结构,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等等。具体采用哪一种沟通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4.行政协调的类型有哪些?(1)对事的协调和对人的协调;(2)认识性协调和利益性协调;(3)促进式协调和纠偏式协调;(4)会议协调和非会议协调;(5)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5.如何对行政控制进行分类?(1)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根据行政控制形态的不同,行政控制可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又叫强制控制或硬控制),是行政控制主体依据有关的法律、规章和制度,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予以实施的控制。它具有直接性、权威性、强制性的特点。非正式控制(又叫非强制控制或软控制)是控制主体依据自主的理解和主观意识,无需按明确规定的控制渠道、无计划、无组织实施的控制。在现代法治社会,正式控制越来越多,非正式控制的重要性相对减弱。但非正式控制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控制方式,若能有效运用,则可弥补正式控制的不足。(2)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根据行政控制使用手段的不同,行政控制可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通过各种奖励手段,诸如记功、晋级、增资等鼓励控制对象,以强化其行为的控制。消极控制是通过各种惩治手段,诸如批评、处分、惩罚等抑制控制对象,使其某种行为消退或减弱。(3)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根据行政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关系,行政控制可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是控制者亲自约束控制对象的行为,如行政组织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施以直接影响的控制。间接控制是控制者与控制对象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借助于中介环节施以间接影响的控制。在现实的控制实践中,可根据被控制对象的个性以及控制事项的性质,灵活采用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方式。(4)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根据行政控制是否需借助外部力量,行政控制可分为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是指行政组织成员自觉地把行政管理规范内化,用以指导、约束、检点自己的行为。外在控制指行政组织运用各种力量从外部给予个人行为的一系列约束,如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纪律等等。(5)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根据行政控制实施的时间不同,行政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在行政执行发生偏差之前依法实施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中。事中控制是控制主体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对象的行为进行检查,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偏差的控制。事后控制是控制主体根据预期的目标对行政执行的实际结果进行检查、审核,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处理的控制。事前控制体现主动性,事中控制强调及时性,事后控制具有被动性。现代行政管理强调事前、事中、事后同时并举的全过程的控制。复习题:1.简述行政监督的含义。行政监督是监督的一种。学术界一般把行政监督分为狭义的行政监督和广义的行政监督。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当代各国国家生活中各种法定的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共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以及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不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2.简述西方国家行政监督的模式。(1)由议会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行政监察机构由议会选出的人员组成,对行政机构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由于西方国家的议会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弹劾权和条约权,这些权力构成对政府的直接的监督。(2)由政府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日本的最高行政监察机关设在首相府,称行政监察局。下设计划调查、行政对话两个部门以及十个高级监察官,分掌内阁各省、厅的监察事务。中央行政监察局下按区域划分,设立了管区行政监察局和行政监察事务所。(3)属行政机关系统但独立于行政机关的监察机构加拿大属于此种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该国各省建立了监察专员制度。监察专员先由广告征聘,由立法机关的特殊委员会推荐提名,由省副总督任命或由总督提名,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后任命。他们的权力和地位与法官相似。他们可以调查处理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社会公共部门的官员或雇员的违法失职、玩忽职守及官僚主义行为,处理不正当的行政程序和行政决定。(4)设于行政机关内各部门的监察机关美国政府各部门内的监察长就属此类。1978年,美国制定了枟监察长法枠,规定在各部和各独立机构内设监察长,其职责是监督本单位的审计和调查,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工作,发现及防止官僚主义违法行为,并提出纠正措施。(5)社会团体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是指各种社会团体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所实行的监督。西方国家实行多元政治,除政党之外广泛存在着政治性社会团体和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亦称压力集团,通常由具有共同利益或目标的人所组成,其目的一般在于为自身和其成员谋取利益,或维护既得利益,或争取新的权益。利益集团为了充分实现其利益,就必须经常地向政府或政府官员施加影响和压力,以得到主管部门或主管官员的同情、理解、认可、默许、批准或给予方便。当压力集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它们就有可能采取一定的方式发泄不满或进一步施加压力,揭露或攻击政府及其官员的有关政策和违法失职行为。以实现一定的公益性社会目的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为了达到其目的,也可能采取类似的行为,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政府及其官员的外部监控制约。(6)公民的监督公民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监督,是载入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社会监督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尽管有些议论不完全正确,但是政府行政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应把它看作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机会和渠道。要注意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正确的工作策略和进行正确疏导,从而使矛盾转化乃至消除。公民对行政的监督属于个人监督。(7)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是指通过社会公众的议论评价和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它包括公民批评和新闻舆论监督。以言论和出版自由为基础,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舆论监督,是监控政府行政行为合法性、合理性的有效力量。政府及其官员对社会舆论是重视和有所顾忌的。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新闻社会舆论是一种广泛的权力,是一种并列于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的“第四权力”。这种权力虽不是正式的权力,却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对国家行为构成直接的制约,即所谓“舆论控制”。3.比较分析行政监督的种类。(1)国会对政府的监督国会对政府的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情况;行政机关使用国会拨款的情况;政府人员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情况;行政机关的决策程序。(2)法院对政府的监督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存在着两个法律体系,与此相适应,法院也存在着两个系统,即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联邦法院系统由94个联邦地区法院、13个联邦上诉法院和一个最高法院组成,每个州也有自己独立的法院系统。这里主要介绍联邦法院对政府的监督制度。美国联邦法院对政府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司法审查来实现的。司法审查的基本含义是法院通过法律程序,对国会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而进行的一种审查活动。(3)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权力监督的国家,除在联邦一级国会、总统和法院之间以及联邦中央和地方之间确立分权和制衡机制外,联邦政府内部的监督机制与组织构建也比较完善。4.试述我国行政监督系统。(1)政府内部监督体系:A.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B.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C.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2)政府外部监督体系:A.中国共产党的监督B.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C.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D.社会团体的监督E.公民的监督F.社会舆论的监督5.简述我国行政监督的历史发展。(1)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秦代以前的监督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舆论监督,指设有以采诗官为中介的舆论监督和询问官的言谏监督。二是专门监察官吏的监督,如夏、商、周分别设道人、小臣、小宰等官职行使监察职能。到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设御史、郎官为监察官。秦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以君王为中心的行政监督制度初步确立。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A.御史纠察制度B.言官谏诤制度C.地方监察制度(2)我国近代的行政监督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闭的封建国家之门被敲开,随着各种外来因素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张对我国传统的监督体制产生强烈冲击且不断渗透,使之发生深刻变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枟五权宪法枠中指出:“五权”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意在建立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监督机构。(3)建国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沿革建国以来,我国行政监督机关大体上经历了创立、发展、停滞、恢复和发展这样曲折的阶段。我国的专业性行政监督体制历经变化,期间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A.创立时期(1949—1953年)B.发展时期(1954—1958年)C.停滞时期(1959—1978年)D.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复习题:1.简述行政法、行政立法的含义。行政法就是控制国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立法活动的主体的角度来界定行政立法,即凡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才是行政立法。它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法的内容与分类是什么?内容:行政法主要包括三大类规范和制度:第一类为行政组织法的规范和制度;第二类为行政行为法的规范和制度;第三类为行政法制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法的规范和制度。分类:第一,根据行政法规范的不同性质,可将行政法分为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第二,根据行政法调整的对象的不同,可将行政法分为内部行政法和外部行政法。第三,以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作为中心,可把行政法分为行政主体法、行政行为法、行政救济法和行政监督法。第四,根据行政法的专业内容,将行政法分为经济行政法、文化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军事行政法、外事行政法等。3、试述行政立法的形式与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形式:(1)根据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立法权力来源的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2)根据行政立法的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和实验性立法权限划分: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是指就国家的行政事务,行政机关之间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限分工。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具体划分权限如下:4.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的内容有哪些?行政立法体制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立法主体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分,是一个国家立法体制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确定哪些国家行政机关具有行政立法权,二是规定这些拥有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各自的立法权限范围。(1)行政立法主体(2)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5.我国行政执法活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行政执法活动在遵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下,根据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性,还需遵循如下原则:(1)行政法治原则(2)接受监督原则(3)及时性原则6.试述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关系。(1)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区别①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是行政系统内部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行政复议的整个过程都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因而它具有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的特征。而行政诉讼是独立于行政系统以外的人民法院的行为,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所做具体行政行为实施司法监督,属于司法行为。②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一般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属的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而受理行政诉讼的机关则是具有管辖权的一定层级的人民法院。③受案范围不同。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针对的是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案件,而行政复议机关所受理的则既有行政违法案件,也有行为不当案件。也就说行政诉讼是针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复议既包括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还包括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④审理程序不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完全按照司法程序进行,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公开开庭审理制度;而行政复议则是行政系统内部的一种自我监督方式,基本上实行的复议制度,以书面审理为原则。较之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比较灵活、简便。(2)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共性①行为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都是因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一般情况下抽象行政行为以及不产生法律效力的事实行为等不能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②目的相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目的在于裁决行政纠纷,明确是非,防止和纠正违法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③审查的中心相同。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都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审查中心,虽然行政复议也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问题,但合法性审查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④适用的规则基本相同。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都是以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因此,具体行政行为所决定的许多特殊规则都适用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如复议和诉讼都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不适用调节等。3.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承接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程序上的承接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选择型。既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之间可以自由选择。在选择了行政复议后,如对行政复议的决定结果不服仍可提起行政诉讼。我国绝大多数的法律、法规都有这样的规定。②选择兼终局型。即行政管理相对人自由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如选择了行政复议就不可再提起行政诉讼。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枠就做了这样的规定。③必经型。即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一旦发生行政纠纷,行政管理相对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如不服复议决定,方可提起行政诉讼,未经复议不得诉讼。如枟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枠的规定。④复议终局型。即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发生的行政纠纷只能申请复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且行政复议决定产生最终的法律效力。如枟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枠的有关规定。复习题:1、试述行政方法的含义。方法是实现一定活动目的的途径,包含程序、步骤、技术、途径及思路等多方面因素。行政方法是指行政组织及其人员在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程序、手段、办法的总称。行政方法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行政决策、行政领导、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机关管理等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2、行政方法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行政目标、行政路径、行政策略、行政技术和行政工具。3、定性行政方法的种类是什么?其优缺点是什么?(1)法律手段①法律手段的优势一是为其他手段提供法律依据。法律手段是行政管理中运用其他方法的基础,为行政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基本准则。它调节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助于行政管理的集中统一,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秩序。二是有利于构建法治政府。法律手段的权威性、强制性使人们自觉抑制、摒弃不合法的思想和行为,利于提升公共管理者依法行政的意识,利于构建法治型社会。②法律手段的不足由于法律手段固有的内在稳定性等特质,就使得这种手段难以回应环境变化的要求,缺乏处理特殊问题的弹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系统的发展可能起阻碍作用。同时,由于行政管理面临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政府必须不断出台相应政策,而政策在上升为法律之前,其适用范围、领域、时空必然与原有法律有很多不同。(2)行政手段①行政手段的优势一是利于政令统一、避免各行其是。行政管理从本质上讲,只有建立在一定的权威和服从基础上,才能将行政管理导向预期目标。行政指令方法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权威服从关系,从而使行政管理系统统一在一定目标、意志和行为下,有利于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和完成整体目标。二是利于保证行政目标的实现。依靠行政方法的强制性约束,能形成一股指向既定目标的凝聚力,并能强有力地纠正任何对于既定目标偏离的行为,从而保证既定的社会公共目标的实现。三是利于特殊问题的及时处理,并可使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或紧迫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特别是类似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9.11”恐怖事件等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出现后,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管理机构采取果断的措施,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各种危险。②行政手段的不足一是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行政手段的权威性与强制性要求行政对象无条件执行其意志而很少考虑行政对象本身独立意向如何,这必然会严重抑制行政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枟中华人民共和公务员法枠第五十四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二是管理效果直接受领导水平和机构运转能力的限制。由于行政指令方法主要依靠领导者的权威性政令以及机构的权威性,因此,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水平以及机构实际运作的状态。(3)经济手段①经济手段的优势一是利于“两权”分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产权制度,使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经营权,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经济方法适应了这一需要,它采用间接的调控方法,避免直接性的干预,使企业获得了追求自身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为政企分开的真正实现提供了条件。二是利于调动行政管理者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积极性。经济方法的采用明确了管理目标以及行政管理者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责、权、利,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使其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积极的创造性劳动。②经济手段的不足由于经济手段充满了弹性,这就决定在行政管理中经常是一种间接调控的作用,而涉及国家强制范围的事务,这种手段就不能奏效。同时,尽管经济手段能充分有效地调动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组织间横向的沟通、联系与合作。但它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和社会需求问题,不能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取舍问题,其作用领域主要限于经济领域,运用不当,还可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4)思想教育手段①思想教育手段的优势思想教育手段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消除隔阂、加强沟通团结,能从根本上调动人们的主观积极性,作用持久稳定,且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政府的执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种精神熏染,将使公务员和行政管理相对人更加深入地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②思想教育手段的不足由于思想觉悟的提升以及人们个体素养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时间,同时,方法的选择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采取思想教育的手段,需要的时间较长、工作较艰巨,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如贯彻的不彻底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复习题:1.请解释行政文化的含义。行政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基础上通过特定制度背景下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亚文化形式。它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共同遵循和具备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对行政人员及其行政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行政文化包括行政心理现象、行政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以及人们的行政观念、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则、行政价值、行政传统等人们对行政行为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2.请解释行政伦理的含义。行政伦理是指公共行政系统以公正和正义为基础的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理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行政伦理包括两大部分,即体制伦理和个体伦理。前者是行政机关整体的伦理约束、导向的机制,后者是行政机关人员,即公务员的伦理观念。3.请解释行政责任的含义。行政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含义。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法定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律上的行政责任,另一是指普通的行政责任。法律上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工作人员除了遵守一般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守有关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规范。如果违反了后一种法律规范,则要担负法律上的行政责任,由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机关根据行政法或其他有关法律予以惩罚。而普通行政责任,则不涉及法律问题,主要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等。4.试述责任型政府的构建途径。责任型政府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科学、合理、有效地履行职责,一旦违法失职或行政不当,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建设责任型政府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构建。第一,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划分。第二,加强绩效评估监督,确保责任落实。第三,建立行政效率评估与监督制度。第四,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戒力度。复习题:1.简述行政机关管理的含义与特点。行政机关管理,也叫政府内务事务管理、机关行政事务管理。行政机关管理按其内容和范围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行政机关管理。广义的行政机关管理,是指对行政机构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的管理;狭义的行政机关管理,主要是指运用一种科学方法对行政机关自身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特点:(1)服务性;(2)群众性;(3)复杂性;(4)政策性;(5)时效性2.行政机关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机关日常工作程序与办公制度管理;(2)会议管理;(3)文书和档案管理;(4)查办、信访接待、保密、印章等管理;(5)机关行政经费管理;(6)后勤总务管理。3.试述行政机关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与内容。(1)机关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行政机关管理科学化是当代社会进步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行政机关管理科学化是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行政机关管理科学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行政机关管理的现状。(2)行政机关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