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和群落》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
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复习重点:
1.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分析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难点:
1.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2.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基础回顾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生物的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⑴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调查程序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
①_______________②样方大小适中
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
注意事项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统计完后求______
生命活动③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段时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间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的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的比例。
⑷年龄组成。①概念:种群中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
类型特点各年龄分布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幼多老少
稳定型各年龄相等
衰退型种群数量________幼少老多
(5)性别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的空间特征:(1)(2)(3)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一-根据
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
行。
2.“J”型曲线。
⑴条件:。(2)公式:
3.“S”型曲线。
⑴条件:。
(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
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5.意义:保护、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③«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空间结构、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的多少。
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用的方法是o
③丰富度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法。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
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因素
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如在、火山岩、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一一苔野阶段一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火灾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
__________进行。
考点探究
考点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衰退型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年龄组成
【思考】(1)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是;预测
_____I_________
一出生率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迂出率
;影响
“——二”贵裂禁昌奈之'同接出素
什么?
(2)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
(3)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十年后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例1.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a
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______I
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1-------"'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
下列图示中属于增长型的是属于衰退型的是。判断依据是
什么?
三老年个体数
口成年个体数
团幼年个体数
7年龄
例2.(2012•全国)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
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
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甲样方个体数
乙样方个体数
(2)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一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
为2hm2(lhm2=10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
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
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捕获数标记数雌性个体数堆性个体数
火)
初捕3232:s
个体数比例/%
重捕36418二
①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n?。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
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O
②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上图右图所示。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
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例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AfX")+7〃只
考点2.种群数量增长
1.“J”型曲线和“S”型曲线
“J”型曲线“S”型曲线
坐标曲线
增长率
增长速率
条件
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先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A倍
特点增大,后减小,数量达稳定状态时,增长速
(Nt=N0、t,入代表增长倍数)
率为0,即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
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间
2.举例说明"S"型曲线中K/2和K值的应用。
例4.(经典题)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
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变式训练]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
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
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C.b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
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考点3群落的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例5(2014•新课标I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
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考点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群落的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
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
的充分利用。
2.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
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⑵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3)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
来越高。
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
展。但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
林。
例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
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
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
当堂训练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
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磐
35
<—J
30S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酱25
要S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20
B.015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1960107()I<>8<)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3.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
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九九二产至种群数已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年前种群数量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一^------,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6,]i
0----------------,11------
4.右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蜻后,桑毛虫和暴猎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51。15202530时间/年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暴猎蜻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蜡的数量增长
D.暴猎蜻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
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6.(2014•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
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
得各物种日均密度
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
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
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7.(2014•新课标I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
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
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
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课后反思归纳】记下收获,反思不足:
《种群和群落》课后反思
回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结合组里老师的点评,对这节课我有一些感受:
一、优点
1、因为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环节比较熟练,所以在上课时学生参与程度较高,
能较好的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2、学情分析、反馈很有必要,让老师明白该讲哪里,哪里该重点讲。让学生清楚自己
的现状,为学生指明学习的的问题和任务,激起他们的斗志。
3、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导学案起到了很好的载体和教学扶
手的作用,学生不至于忙乱无序。
二、不足
即使准备的再充分,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每个学生情况不同,实际上课时也有不少遗憾:
1、由于每个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整节课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2、时间分配不合理,难度较大的题讲解不够充分,
3、语言还有待精炼,去掉多余话语。
4、巩固、反馈环节没有落实好。
5、没有考虑好板书的书写,导致本节课板书极少,不正规。
回顾本节课,固然可算成功,但是更要看到自己的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应
该多看教育教学文章,多向老教师和同事学习,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标分析
《种群和群落》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列举种群的特征。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
动。化。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
态位。
阐明群落的演替。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在上述内容标准中,“列举种群的特征”和“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属于知识性
目标中的了解水平;“阐明群落的演替”属于知识性目标中的理解水平。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技能型目标。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四
节。本章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
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的。因此,本章的复习在处理不同知识内容时,要根
据教学重点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章在科学方
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
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一、知识方面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政策。
三、能力方面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种群和群落》学情分析
在经过新授课的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比如
知道了种群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增长
曲线;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等。但是对于一些知
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熟练应用。比如种群密度的概念以及调查方法,学生对于不同生物
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不够清晰,调查的细节掌握不好。还有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
增长曲线的相同与不同,数量坐标曲线图,增长率、增长速率曲线图的不同掌握也不是很好。
此外群落的特征学生记忆不全甚至和种群的特征混淆,种间关系的曲线理解不够透彻,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如何区分也不够熟练。有鉴于此,本节课设计了先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掌握情况,再精选考点,精选例题,以引导学生巩固基础,总结规律,提升能力。
《种群和群落》评测练习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
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如J」I又但J戈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1-
鳖0000
-J
11000
110
看S
-40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35
01.30S
S25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0.012)0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I960I<>701<180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3.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
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A.当年种群数展
——年前种群数量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I: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一------,
5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110-------------------1----1------
4.右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蜻后,桑毛虫和暴猎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51。15202530时间/年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暴猎蜻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蜻的数量增长
D.暴猎蜻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6.(2014•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
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
得各物种日均密度
□对照小区卬低密度小区
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E3中密度小区口高密度小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
⑶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
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
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7.(2014•新课标I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
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⑵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
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
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种群和群落》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取老师精选考点、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师生共同探究的的教学方式,取得
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在本节课上,教师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利用导学案为载体,对重要考点先夯实基础,然
后运用比较、展示、图解等方式进行重点突破。授课时教态自然,讲解深入浅出,注重方法
指导,规律总结。总体来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衔接较好,进行的比较顺利。
学生课堂表现非常积极,讨论热烈,争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之
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的做到了教师主导,学为主体,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多,评价也比较单调;其次,
各个知识点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时间把握的不够完好;第三,当堂训练给学生留的时间不
够充足,课堂最后也没有给学生留出反思总结、回味消化的时间;第四,板书设计基本没有。
优课观评记录
授课生物号曾人教课标版教材
科目2007
教师版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