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语文专题04 名著复习(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1页
2024年初中语文专题04 名著复习(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2页
2024年初中语文专题04 名著复习(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3页
2024年初中语文专题04 名著复习(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4页
2024年初中语文专题04 名著复习(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期末名著复习考点串讲知识清单[内容提要]《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1.文学常识;2.主要内容;3.艺术特色;4.阅读方法;5.专题探究;6.易考语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1.文学常识;2.主要内容;3.故事情节;4.人物形象;5.主题思想;6.专题探究。一、主要考点1.掌握有关《经典常谈》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常识。2.把握《经典常谈》各章的内容、分类及观点,本书的艺术特点。3.把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情节、人物、主题。4.能够运用“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对整本书进行有目的的阅读。5.能根据阅读的需要进行专题探究。二、《经典常谈》考点梳理《经典常谈》(一)文学常识1.作家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等。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作为教育家的朱自清先生,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后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除了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教育论著,他还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就促使他完成了《经典常谈》的创作。2.创作背景《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二)主要内容1、作品概述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亦可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经典常谈》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地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2、分类介绍。(1)《经典常谈》之“小学”“小学”,也就是文字学,代表书籍就是《说文解字》。东汉和帝时,许慎作的这一部《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的作用是要帮助人们通读古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宋代形成楷书。现在通用的是楷书,同时为了便利的缘故,行书、草书也同时流行。(2)《经典常谈》之经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朱自清先生分别挑选了其中较为重要且适宜入门的几部做了介绍。比如,经部是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所形成。朱自清先生挑选的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周易》这部书,就是把那时候人们占卜的卦辞按着一定的顺序编辑起来的。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3)《经典常谈》之史部史部收录了15个大类的史书,朱自清先生挑选了《战国策》、《史记》、《汉书》三部。《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4)《经典常谈》之子部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也在《战国策》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5)《经典常谈》之集部集部收录楚辞、词曲等5个大类物的著作,朱自清先生选取了辞赋、诗、文三个部分。3.各章观点1《〈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2《〈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3《〈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4《〈诗经〉第四》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5《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7《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8《〈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9《〈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10《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11《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12《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13《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三)艺术特点首先,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朱自清又是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对于作家学者一身二任的朱自清来说,用散文手法谈学术,可谓本色行当。《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其次,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前九篇的“点面结合”,有多种表现:有的是一部书一门学问,如《说文解字》与文字学,《尚书》与尚书学,《诗经》与诗学,《史记》《汉书》与历史学;有的是一部书一种生活风俗,如《周易》与上古巫术礼仪,三《礼》与“生活的艺术”;有的是一部书一段历史,如《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后四篇的“点线结合”,基本上是一种文体一部历史:“诸子”是一部子学史,“辞赋”是一部从《楚辞》到汉赋的辞赋史,“诗”是一部从乐府、古诗到唐宋诗的诗歌史,“文”则几乎是一部从卦爻辞到白话文的散文通史。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再次,在表述上,全书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例如,“《说文解字》第一”共十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第一,“苍颉造字”与文字的起源,一、二自然段;第二,从“字书”到《说文解字》,三、四、五自然段;第三,文字的发展与“六书”,六、七、八、九自然段,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讲授时,还可以分出若干层次;第四,书体的演变,最后一个自然的。以《说文解字》为中心,文字学的常识已经囊括其中。再如“《诗经》第四”,共十个自然段,按内容也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第一,《诗经》的成书或从歌谣到唱词,一、二、三自然段;第二,“诗言志”与用诗,四、五自然段;第三,《毛诗传》与解诗,六、七、八、九自然段;第四,“六义”说,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诗经》为中心,对先秦诗学作了扼要介绍。《经典常谈》全书,都应作这样的阅读。只有剖析了著作的思维结构,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最后,在语言上,活泼严谨地进行经典导读。因为按照朱自清写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要做初中生的古典文化普及,所以他采用白话文来重述,兼以“导读”的形式,希望可以启发一般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所以,其语言风格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学术文章那么枯燥、艰涩,反而采取一种说故事、聊天式的闲话风进行古典文化导读。当然,除了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以外,更令人称道的是在他虽然采用一种闲话方式来讲古典文化,可是他在陈述学术观点时用词却准确而有分寸,显得十分严谨。在表达不确定的推断时,朱自清大量使用估量意义的语气副词,如“好像”、“仿佛”、“似乎”、“也许”、“大概”、“大约”、“说不定”等等。(四)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1.概念: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适用于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2.原则:(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如: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2)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需要的内容来阅读。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3.方法①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②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我们在课内学到某方面的经典课文时,对它们比较感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它们,那么就可以先阅读与之相关的章节。③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进行精读。(五)专题探究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1.专题要求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该你对经典的新认识。2.探究示例示例一:(思想认识)提倡诵读经典,并不是想把我们培养成文坛大家,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文化学者,而是希望经典中的那些真善美,那些仁义敦厚的秉性,高达明远的智慧,那些坚韧无畏的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能够感染每一个人,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把标杆,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例二:(写作技法)《经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启示我们,要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杜绝无病呻吟;要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真实的表述,不能一味堆砌辞藻。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1.专题要求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已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2.探究示例示例一:《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读者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示例二:《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照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梳理了《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以及《文第十三》等经典内容。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1.专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2.探究示例(1)认识:读经典的意义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素养。(2)短文示例一:经典是传统的载体,传统依赖经典得以延续,读经典就是学传统,学传统必须读经典。个体的精神发育史,是一个人的经典阅读史;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品味和阅读经典的水平。《西方正典》中,有一句名言:“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歌德也曾指出:“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前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就是“六经”的时代,就是“诸子”的时代,就是“孔、孟、老、庄”的时代。二十世纪中国不断出现的国学热和读经运动,正是这种回顾“轴心时代”的文化冲动的表现,其深层动机就是从中获取重新出发的“精神动力”,从中获取历久弥新的生命智慧。示例二:叶圣陶先生评价:“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朱自清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我认为《经典常谈》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使中学生拥有一把打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殿堂的钥匙。其次是让我们学习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大多数人习惯生活中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工作学习中弄虚做假,追求虚荣。例如疫情期间,传言“连花清瘟”好,就蜂拥抢购“连花清瘟”;传言“蒙脱石散”有效,就疯狂囤积“蒙脱石散”。我们不考虑什么症状,什么年龄段需要用这些药,别人怎么说就信什么。又如,我经常遇到一些编写地方史料的前辈,为了某种目的,编造历史故事,把传说变成史实。我们不考虑考证,推断,不以事实为准,而以虚荣为准。《经典常谈》则给我们提供了严谨治学的典范,对典籍的介绍,有严谨的考证,有深入的推论。如《<说文解字>第一》,评说“仓颉造字”,介绍《说文解字》,引经据典,细细剖析。从《易•系辞》《荀子•解蔽篇》《说文•序》《周礼•保氏》《仓颉篇》《史籀篇》等几十种典籍中寻找依据,严谨考证各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得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看法的时候,也非常严谨,有深入的推论。如判断“仓颉造字”故事的合理性时,作者说“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经典常谈》还有一个阅读价值就是让我们学习朴实本分说话的语言风格。本书虽然是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但语言上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例如在《文第十三》中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六)易考语段1.序言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赏析】作者在序言中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本书的编撰目的、结构方式,“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样的语言多么形象!至于序言中所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其实是作者自谦,书中可谓字字珠矶。2.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形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个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赏析】选段介绍了诸子百家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社会各阶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3.诗经第四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颈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思考练习:①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用途?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②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③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4.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思考练习:①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成书过程。《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②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③请分析本文对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考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家介绍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1904年9月29日出生于乌克兰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15岁上战场,16岁在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1936年12月22日去世,年仅32岁。苏联政府为了表彰他的文学功绩,授予他列宁勋章。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最终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自传体小说。2.创作背景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瘫痪,卧病在床,并且双目失明。正是在这一人生的艰难时刻,奥斯特洛夫斯基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代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作者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完成的。故事就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小说第一部主要以前苏联的国内战争为背景;第二部主要以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二)主要内容1.内容上:两大时代背景第一部主要以前苏联的国内战争为背景;第二部主要以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2.情节上:四段人生历程(1)少年保尔:生活和反抗(2)战士保尔:战场上奋勇杀敌(3)建设者保尔:忘我工作(4)病人保尔:与疾病作斗争,病榻上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三)故事情节;1、苦难的童年经历:被赶出学校——到车站饭堂当工人——到发电厂当学徒——结识朱赫来——结识冬妮娅——救朱赫来——被抓进监狱——被误放——逃到冬妮娅家——被哥哥送上战场变化:从最初的任性、调皮开始懂得忍耐,做事开始考虑后果。爱国之心愈发强烈,保卫祖国的愿望开始萌发。2、战场的搏杀经历:与波兰白军英勇战斗,腿部受伤,得了伤寒——与骑兵部队一起战斗,头部受伤,昏迷——伤口痊愈后右眼失明——与冬妮娅分手——回到地方参加肃反工作——劳累过度昏倒,离开岗位,回家养病。变化:勇敢、坚韧不拔的意志,为革命工作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与幼年形成了对比。3、工地的磨练经历:去铁路工厂担任团支书——结识丽达——筑路——在艰苦的环境下带领小分队走在前列——铁路快修完时,得了大叶性肺炎与伤寒——误传死讯——到烈士公墓感悟人生。变化:艰苦的环境与死里逃生的经历,使得他更加坚强、更加无畏,增强了他要为革命做贡献以及葛敏必将胜利的信心。4、病榻的斗争经历:重返岗位,重新入党——丧失劳动能力——疗养动手术——领取残疾证明,开始创作——结识达雅——想要自杀——与达雅结婚——瘫痪失明——继续写作——与死神抗争——发表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变化:铸就了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历经多次苦难从不退缩,学会了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一心想要为革命奉献自己的力量,逐渐地走向成熟。(四)人物形象1、人物关系(1)朱赫来事件:保尔的精神导师。红军解放了保尔家所在的小镇后,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藏身于保尔家。朱赫来教会了保尔英式拳击,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保尔在其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一次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后被保尔所救。形象: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勇敢、机智,沉着干练,善于领导和组织群众,长期做地下工作。(2)阿尔焦姆事件:保尔的哥哥。一个火车司机,钳工,迫于生活入赘穷苦人家,列宁去世后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后任市苏维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是朱赫来最好的助手。形象:孝顺,关心爱护弟弟,吃苦耐劳。(3)谢寥沙事件:谢廖沙是保尔童年时期最好的朋友,同学。他也曾经也与丽达之间有一段爱情。他自己并鼓动他的姐姐一起献身于革命事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加入红军,并成为共青团乌克兰区委员会书记,后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形象:善良勇敢,积极进取,具有崇高的革命热情。(3)冬妮娅事件:保尔的初恋对象,她是一个林务官的女儿,少年保尔与冬妮娅在湖边偶然相识,保尔为救朱赫来被抓,逃出后到了冬妮娅家,冬妮娅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后来保尔走上革命道路,而冬妮娅的资产阶级生活习惯渐渐显露出来,两人在思想上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决裂;后来保尔筑路时见到冬妮娅及其新婚丈夫,两人之间连友谊也不复存在。形象:温柔美丽,善良勇敢,很有修养,受过教育,但她始终未能摆脱资产阶级小姐出身的束缚。(4)丽达事件:保尔的政治指导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指导保尔学习党史,并与保尔产生感情,误认为保尔在筑路时得伤寒病去世,后来在一次共青团大会上再次与保尔相遇,可惜已经嫁为人妇。形象:保尔的真爱,她漂亮、机智、干练、勇敢,心地善良,爱憎分明,有着顽强的革命意志。(5)达雅事件:保尔的妻子。被保尔从水深火热的家庭中解救出来,在保尔的帮助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最终和保尔结婚;后来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达雅对他不离不弃,和他的母亲一起照顾他,并帮助他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形象:内向,温柔体贴,刻苦勤奋,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勤劳上进。2、保尔形象(1)苦难的童年情节分析:保尔自幼丧父,当过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受地下工作者朱赫来的影响产生革命意识,后因救朱赫来而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后被误放而逃出,由哥哥阿尔焦姆和冬妮娅悄悄送走,他奔赴战场,参加红军……人物形象:饱受折磨和侮辱但一直力求上进。(2)战场的搏杀情节分析:战场上冲锋在前,英勇作战,头部受重伤,右眼失明。手术后到冬妮娅的亲戚家疗养,因冬妮娅强烈的个性和小资产阶级情调,二人产生裂痕,从此分道扬镳。保尔又主动找到朱赫来参加了剿土匪的肃反工作,但紧张而又繁重的工作严重影响了保尔的健康,他疼得失去了知觉,于是,他又被派到铁路总厂去担任共青团书记。人物形象:钢铁般的意志,为革命奋斗到底、不怕牺牲的精神。(3)工地的磨练情节分析:为尽快修好铁路把木材运送给倍受严寒威胁的后方百姓,以他为带头人的“潘克拉托夫小分队”疯狂地工作着,忍受着泥泞、大风雪、冻土等恶劣天气的折磨,还经常缺吃少穿、露天住宿,甚至受武装匪徒和疾病的威胁,伤寒夺去了许多战友的生命,在路快修好时,保尔也染上了肺炎兼伤寒,被送回家乡治疗。人物形象:顽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3、保尔精神(1)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①因救朱赫来而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②为了革命英勇作战,头部受伤,右眼失明;③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与冬妮娅的爱情;④受重伤失去健康后,离开战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忘我地工作。(2)钢铁般的意志①筑路时,带领“潘克拉托夫小分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疯狂地工作着;②失去工作能力、被发残疾证后,仍顽强地战胜了自杀的念头,与病魔搏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病榻上写作;③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搏斗时,多次令死神却步;④在精力完全耗尽之前,他没离开过革命的队伍。(3)顽强奋斗、乐观豁达①战场上头部重伤,右眼失明;②脊椎被炮弹炸开的石子崩了个深窝导致身体健康存在严重隐患;③患伤寒,死里逃生;④得重感冒还坚持工作,高烧引发急性风湿病,几乎丧失了工作能力;⑤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只有右手能听使唤。⑥重伤时,手术中,三次濒临死亡,他还坚持写作并乐观地安慰妻子达雅。(五)主题思想1.小说通过描写了前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十多年间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塑造了以保尔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现了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2.小说通过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3.小说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六)专题探究。1.给保尔写小传(1)梳理保尔的成长史,列出小传提纲。(2)示例一:生之所向,信念中的革命他,在被资产阶级压迫后,勇于反抗;他,在几次死里逃生中,仍振奋士气,同伙伴一起,继续为革命而努力;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时,不肯放弃,在病榻上创作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他就是——保尔·柯察金。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于形形色色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似乎生来便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坚贞不屈的信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保尔的光辉形象。保尔的一生不算漫长,但无疑是不平凡而坎坷的。幼年时的保尔注定是不幸的。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早年丧父,一直靠母亲劳苦地维持生计,也正是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黑暗消极的环境中,无奈之下,保尔选择开始他的劳动生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失去一个本可以通过学习从而实现阶级跨越的人,必然是悲惨的命运。别人的十二岁,正是了解世界的年纪,也是调皮的年纪,但十二岁的保尔却从洗碗间到车站食堂,再到发电厂,生活苦不堪言。而在这如此不公平的生活中,与资产阶级抗争的念头也就此油然而生,钢铁的冶炼就此开始。青年时保尔加入了骑兵部队,不幸的是,似乎命运格外嫉妒这个一腔热血的青年,在他战斗时,受了不少伤,严重时差点丧命,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信念,他一直在与命运作斗争。可如此悲惨的人生老天爷却仍旧没有眷顾他。双眼失明、双腿瘫痪,命运给予他的打击如同得寸进尺一样,从没有心软过。可命运对他的打击以及肉体上的痛苦已经无法阻止他的前进,虽然不能为国做卓越贡献,但他可以用笔书写命运,出一份力。晚年时,在母亲与妻子的帮助下,他选择开启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为文学而快乐,为祖国而快乐,他钢铁般的意志,已经在千磨万击下炼成!没有什么能够遮掩群峰之巅的光,因为它引领着信念的方向。写作的历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但在不懈的努力下,他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生来就是信念之处的光,为革命而活,引领着时代的方向。(3)示例二:保尔小传保尔·柯察金在1915年小学时把烟灰撒在神父家面团上,因此被学校开除。此后他前去车站食堂洗刷工作,但却受尽凌辱。当保尔忘关水龙头时,被打得眼冒金星,回家后他的哥哥阿尔青为他出气,从此离开前去发电厂工作,并且受哥哥的影,萌发出革命的种子。在沙皇被推翻后,保尔的故乡被解放,在这段时间他认识了朱赫来。当朱赫来遭到戈卢勃追杀时,保尔收留了他朱赫来给保尔讲述布尔什维克党是怎样的,以及其他许多党派,使保尔对此有了清晰的认识。而当朱赫来被捕时,保尔毅然向敌人伸出拳头,成功解救朱赫来。还偷了宪兵的手枪,并与冬妮娅相识相恋。保尔·柯察金从此昂首挺胸走向战场,但因为解救朱赫来被维克多告密,他不幸被捕入狱,但因为上级检查,1919年他又回到战场。成为士兵的保尔也不忘读书,同时他的乐观开朗也感染了许多战友。激战中,他受了重伤,腿部中弹得伤寒,头部也受伤导致右眼失明。因身体状况不能再回到前线,所以投入到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