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教学内容《20美丽的小兴安岭》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生字词:岭、脉、林、丛、簇等;
2.阅读课文,理解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及物产;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6.结合课文,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核心素养目标1.提升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与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发展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课文内容,提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4.激发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提高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
5.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课文阅读和理解有初步的认识。在知识层面,他们对大自然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地理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有限。能力上,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实践和指导来进一步提升。素质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探索精神,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习惯和行为规范有待加强。
针对本章节,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可能较为陌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此外,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和启发。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这将对课程学习的深入和兴趣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小兴安岭的地理、生态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兴安岭美景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创作法: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以小兴安岭为主题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展示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2)教学软件:运用互动式白板等软件,设计互动游戏和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络链接,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小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的预习资料,要求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基本情况。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美丽的小兴安岭”,设计问题如“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哪个位置?”“课文中描述了小兴安岭哪些美丽的景色?”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根据预习任务,阅读相关资料,对小兴安岭形成初步认识。
思考预习问题: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答案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或疑问通过微信群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共享预习资料,实现信息快速传递。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美丽景色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兴安岭美景的感受,并进行写作练习。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小兴安岭的赞美。
提问与讨论:对不理解的内容大胆提问,与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实践活动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课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小兴安岭的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向学生推荐与小兴安岭相关的书籍、网站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出具体反馈和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了解更多关于小兴安岭的知识。
反思总结: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知识点梳理1.词汇知识:
-生字词:岭、脉、林、丛、簇、茂密、绚丽、清澈、碧绿等。
-词语搭配:山岭起伏、林海、丛林、簇拥、茂密的森林、绚丽多彩、清澈见底、碧绿如玉等。
2.地理知识:
-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三大山脉之一。
-小兴安岭的自然景观: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四季景色各异。
3.语文知识点:
-文章结构:本课文的篇章结构清晰,按时间顺序描述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林海中的松树,像一个个绿色的巨人”。
-语言表达:课文中使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春天,小兴安岭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外套”。
-情感表达:通过描绘小兴安岭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阅读理解:
-提取信息:通过阅读,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理解作者意图:体会作者通过描述小兴安岭的美景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分析课文结构:识别课文中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转换,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5.口语交际与写作:
-口语表达: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描述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练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文。
6.素养与价值观:
-美学素养:通过欣赏小兴安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环保意识: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意义。
7.实践活动:
-观察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自然,发现身边的美。
-合作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板书设计1.标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目的:明确本课主题,引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美景的兴趣。
2.知识框架:
-地理位置与特点
-小兴安岭:东北三大山脉之一
-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
-四季景色
-春:绿色外套
-夏:清凉世界
-秋:五彩斑斓
-冬:银装素裹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
3.重点词汇:
-岭、脉、林、丛、簇、茂密、绚丽、清澈、碧绿等
4.情感表达:
-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5.结构设计:
-中心:小兴安岭
-周围辐射:四季景色、修辞手法、重点词汇
-艺术性: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四季,增强视觉效果
6.趣味元素:
-在板书四周添加简笔画的树木、动物等,增加趣味性
板书设计旨在通过清晰的结构和简洁的内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同时通过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课后拓展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小兴安岭的四季》相关文章或书籍节选,深入介绍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景色和特色。
-视频资源:关于小兴安岭自然风光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小兴安岭的生态和地理特点。
-实践活动:观察日记,鼓励学生记录身边的自然景观,体会自然之美。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章,观看视频资源,了解小兴安岭的更多信息。
-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高尔夫课程
- 天津市乐器店物业维修养护指南
- 艺术品交易签约管理办法
- 人才发展服务公司管理手册
- 幼儿园合作补充协议
- 企业形象片监制合同模板
- 泥工改造安装合同
- 创意办公二手房交易范本
- 风机设备投标样本
- 瑜伽馆地坪施工合同
- 托育、早教中心岗位绩效考核标准
- 小罐茶行业分析报告
- 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 西方社会思想两千年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
- 外贸公司介绍
- 2024年度-银行不良清收技巧培训课件(学员版)
- 2024年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利那洛肽治疗便秘病例
-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