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含解析)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含解析)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含解析)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含解析)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下表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据此完成1~2题。国家人口算术密度(人/km2)人口生理密度(人/km2)加拿大335埃及703503印度313559中国129934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A.加拿大B.埃及C.印度D.中国2.对比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可知()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B.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C.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答案1.B2.C解析第1题,“地广人稀”说明人口算术密度小,耕地资源缺少会导致人口生理密度大,由表中资料可知是埃及,选B。第2题,中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小于印度,但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说明中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较印度少,人口压力较印度大,选C。(2022·河北保定期中)“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3.“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4.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A.增加地球资源产出B.加大资源开采力度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调整人口合理容量答案3.C4.C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应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选C。第4题,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所以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同时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地球资源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加大资源的开采力度,只会导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提前到来;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随意调整。选C。(2022·山西朔州期末)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5.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河流 D.土壤6.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A.①B.②C.③D.④答案5.A6.D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故选A。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④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且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故选D。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就近迁移为主。下表示意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省区市人口数据。据此完成7~8题。地区2020年常住人口净流出(估算)河南99365519人1549万人安徽61027171人1017万人四川83674866人733万人江西45188635人520万人陕西39528999人99万人云南47209277人71万人内蒙古24049155人37万人广东126012510人2938万人浙江64567588人1418万人上海24870895人1018万人北京21893095人797万人江苏84748016人617万人西藏3648100人30万人山东101527453人14万人7.下列省际人口流向中,流动人口数量最大的是()A.江西→北京 B.陕西→广东C.安徽→江苏 D.内蒙古→上海8.山东省()A.人口迁入总量小于西藏B.流动人口数量少C.人口迁出总量大于河南D.人口机械增长慢答案7.C8.D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我国流动人口以就近迁移为主,且主要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江西和北京距离较远,江西人口应主要迁往较近的浙江和广东等地,故A错误;陕西距离广东较远,且净流出人口数量较少,所以陕西到广东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故B错误;安徽与江苏相邻,且江苏经济比安徽发达,所以安徽到江苏的流动人口数量大,故C正确;内蒙古距离上海远,且内蒙古净流出人口数量较少,故内蒙古到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故D错误。第8题,根据表格山东人口远大于西藏,且山东经济发达,对外联系密切,而西藏对外联系不便,人口总量少,所以山东人口迁入总量应大于西藏,故A错误;山东人口总量大,经济发达,流动人口数量多,故B错误;山东经济比河南发达,两省总人口相差不大,山东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大于河南,表格中河南净流出人口远大于山东,所以山东人口迁入总量应大于河南,人口迁出总量小于河南,故C错误;山东净迁出人口少,说明其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相差不大,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小,人口机械增长慢,故D正确。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可以通过连接祁连县与吉隆县的“祁吉线”体现,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人口比例悬殊。“祁吉线”长期稳定,但是1978年以来东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增。下图为“2010年青藏高原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9.造成青藏高原“祁吉线”长期稳定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 B.历史C.政策 D.经济10.青藏高原东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降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合理容量下降 B.人口迁出较活跃C.生育政策限制 D.经济水平下降11.为实现青藏高原地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A.大力发展西北半壁工业B.扩大东南半壁种植业规模C.将西北半壁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迁移D.适度发展东南半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答案9.A10.B11.D解析第9题,“祁吉线”东南侧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更好,更适合居住;“祁吉线”西北侧自然环境恶劣,海拔高,空气稀薄,不适合人口居住,所以是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导致的“祁吉线”长期稳定,A正确。“祁吉线”两侧历史、政策、经济虽有差异,但也是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导致的,排除B、C、D。第10题,人口合理容量不影响该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排除A。人口迁出较多,导致东南侧人口占比下降,B正确。生育政策“祁吉线”两侧并没有差别,排除C。经济水平两侧都是持续向好发展,排除D。第11题,大力发展工业和种植业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排除A、B。将西北半壁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迁移不现实,排除C。适度发展东南半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环境承载力上升,人与环境和谐发展,D正确。下图是“黑龙江省2015年不同户籍性质年龄流出人口分布统计图”(反映近些年的一般情况)。据此完成12~14题。12.影响该省57岁以上农业与非农业籍人口流出比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受教育程度 B.经济状况C.性别差异 D.婚姻状况13.该省57岁以上人口流出最多的月份是()A.5~6月 B.7~8月C.9~10月 D.11~12月14.该省57岁以上流出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城市是()A.厦门B.桂林C.三亚D.昆明答案12.B13.D14.C解析第12题,57岁以上人口流出的原因一般不是外出务工、经商和婚姻等,而是旅游休闲、避寒等,需要资金的支持和保障。读图可知,黑龙江省57岁以上农业人口流出比例较小,而57岁以上非农业人口流出比例较大,是因为57岁以上的非农业人口收入水平高于57岁以上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资金有保障,所以流出比例大,影响因素是经济状况,B项正确。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和婚姻状况对老人流出比例影响较小。第13题,黑龙江省所处的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所以黑龙江省57岁以上人口流出主要是旅游休闲、避寒等,人口流出最多的月份应是11~12月,D项正确。第14题,黑龙江省57岁以上人口流出主要是旅游休闲、避寒等,结合选项可知,四地中三亚纬度最低,冬季气候最温暖,而且有独特的热带海岛风光,与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吸引力较大,所以该省57岁以上流出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城市应是三亚。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下图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所收集资料绘制的“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15.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B.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南迁趋势明显C.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西迁明显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迁移没有关系16.根据示意图同学们得出结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A.江南丘陵 B.青藏高原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答案15.B16.C解析第15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结合经纬度信息,可知①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图示①人口重心向西南移动,②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人口迁移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故选B。第16题,由示意图可知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位于(31°N,107°E),大致位于四川盆地,选C。图1、图2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A.水资源 B.土地资源C.经济结构 D.生活水平18.若保持现有的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A.小于0.04亿人B.介于0.04亿到0.25亿人之间C.介于4.05亿到33.34亿人之间D.大于33.34亿人答案17.B18.A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是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成了限制西藏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故选B。第1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土地资源是衡量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指标,据图可知,如果保持现有的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小于0.04亿人,故选A。19.成都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以人口为主题的地理调查。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人口分布不均,以平武至盐源一线为界,东西人口差异悬殊。调查发现许多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等是四川的普遍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分)(1)试比较川东地区和川西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4分)(2)“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等是四川的普遍现象,反映了有大量民工流出,主要流往哪些地区?为什么?(6分)(3)如果你是政府主管,为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你会采取什么措施?(6分)答案(1)川东地区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盆地;川西地区人口稀疏,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2)四川民工主要流向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对民工有较强的吸引力。(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回乡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