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年级七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与同学们谈地理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节是本书的导论,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了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地理。课本大量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感性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本节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地理学科,所以在知识认知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从本节课起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目标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3.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地理的概念,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图讨论,通过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师教学PPT学生预习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例和现象请大家谈谈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教师总结]生活离不开地理[教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学生观看[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讲授作业布置:[课件展示]学习地理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教师提问]阅读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教师提问强盛一时的巴比伦最终被风沙掩埋了,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教师提问]阅读书中“听老家的姑姑说……”一段文字,说说其中的道理。[教师提问]城市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违反自然规律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例[知识小结]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扩展思维]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例和现象以《地理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学生观看并思考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抢答多媒体能直观显示地理特征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前言《与同学们谈地理》一地理的概念二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三怎样具备地理观念教学反思本课主要采用了讨论的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对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利用地理,对地理的学习发生兴趣。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重要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无重点,不容易识记。对于地理的未来学习,理论性太强。本课没有用实质性的事例来解释。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型新课教材分析本节五个黑字标题内容先后顺序与结构设计紧扣目标要求,主题内容围绕“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和测量出地球大小的?”“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地球仪有什么用处?”,“人们为何在地球仪上制作经纬网?”,“经纬网该怎样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的,不仅保持叙述式课文、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的结构完整,而且对较多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图文解释与说明。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难点:通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勇于探索和深入钻研的精神,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教学策略分析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课程课件辅助媒体:计算机学生课本、地球仪、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地理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地理之旅。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认识我们生存的星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过程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教师补充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活动:分好6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图1:“天圆地方”
图2:太阳和月亮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教师补充:同学们很聪明,古代人也很聪明,他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跟准确地认识了地球的形状。(PPT展示)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探险是很艰难的,引导大家阅读P3页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二百多名、十几名、五艘帆船、一艘船等。教师总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太阳和月亮”,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半径、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4页图1.2(或参见地图册P6),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全貌是什么样的呢?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介绍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教师补充说明: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地轴;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4.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随堂检测作业设计: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参考板书作业本写)2、预习下两框题。2、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6大组,,结合课本,先讨论5分钟不同的时期(由古代到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四个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第二组讲述:太阳和月亮(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如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学生回答: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师简单提一下)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时间充足由学生畅所欲言说收获。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积极参与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课后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型新授课时3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五个黑字标题内容先后顺序与结构设计紧扣目标要求,主题内容围绕“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和测量出地球大小的?”“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地球仪有什么用处?”,“人们为何在地球仪上制作经纬网?”,“经纬网该怎样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的,不仅保持叙述式课文、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的结构完整,而且对较多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图文解释与说明。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分布。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这个地球仪,观察有没有发现上面有很多线?这些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纬线和经线。板书:一、纬线和经线(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出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板书:1.纬线特点:①圆线圈
②指示东西方向
③长度不相等(赤道最大,两极为零)④互相平行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子午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板书:2.经线特点:①半圆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长度相等④在南、北极相交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学生对照纬线特点回答。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学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学生回答: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师讲述高中低纬度的划分。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学生阅读课本P7和P8阅读材料回答学生活动: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P8活动题2学生观察地球仪,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预习下一课时。学生回答。学生畅所欲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利用经纬网定位课型新授课时1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重点。在整个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具有“开山鼻祖”的作用,是解决许多初中地理问题的工具,是初中地理学习的主线。前面学习了经纬线、经纬度的概念和基本知识,本节课要求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学习经纬度的实践应用。本教材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给的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形成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教师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辩能力、探究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他们是首次接触专业地理学习,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地理术语如经纬度,经纬线等,都是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课本上,而且思维由小学阶段的平面过渡到中学的立体空间,因此理解有一定障碍。加上知识点较零碎,刚学过转眼又忘了,不好记忆,也造成了理解困难。因此教师当好“向导”,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简明扼要的结论很有必要。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经纬网,学会利用简单的经纬网定位。2、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利用经纬网辨别两点的相对位置关系。3、了解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阅读简单经纬网图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利用简单的经纬网定位。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引导法、小组活动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球仪学生课本、地球仪、练习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1912年4月,巨型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其第一次航行中就不幸的撞到了冰川,船舱进水,不断地下沉,在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41°N,51°W),附近船只快速赶到,营救了部分落入海中的游客。思考:茫茫大海,其他船只为什么能够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带入情境并思考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游戏引课: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如何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同学呢?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活动1: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活动2:教师点名,大家说出他的座位号。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如何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一地点的位置呢?类似的我们利用经线和纬线。板书: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师提问:什么是经纬网呢?大家看,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的就叫经纬网,我们利用经纬网可以定位,也就是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通过例题讲解: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练习题一:看图写出各点经纬度练习题二:看图写出各点经纬度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学生回答:可以。活动:由教师起头叫起一名学生,接下来由该同学再说一个座位号(排列号)找出下一位同学。活动:跟随老师的讲解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完成,组内检查是否正确学生思考后举手抢答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练习题三: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教师给出某地点经纬度,学生在经纬网图中找到该点。练习四:利用地球仪,根据所给经纬度,找出对应的城市名称。例题讲解:利用经纬网地图辨别方向,引导学生区别平面经纬网地图与球面经纬网地图。总结:利用经纬网定位的主要用途交通、航天、航海、军事、气象设置题目,当堂测验作业:完成本节练习册达标检测部分1至10题。思考题1、利用地球仪或地图,说出自己家乡所在的经纬度。2、王阳的爸爸是一名海员,一天他打电话问爸爸在什么地方,爸爸很神秘地告诉他:“我现在的位置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你能再地球仪上找到他的位置吗?找同学为大家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观察地球仪,回答问题复习本课所学,准备测试设置有梯度的问题,练习难度逐渐增加板书设计利用经纬网定位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型新授课时3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要求,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黑字标题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紧扣教学目标,按照“阅读感知了解-解释说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与图文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叙述式与活动式课文及阅读材料。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教学目标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理解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影响。难点: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地球自转的影响。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球仪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地球仪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复习:板书画图考察学生几个地理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出来。第一节的内容是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地球仪,我们今天要学习第二节内容地球的运动。回答问题,复习回顾。复习回顾,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播放网络视频“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板书:地球的运动自转教师补充:像了解地球的形状的艰辛过程一样,能得到刚才的那些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结合课本P12页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PPT展示)教师提问(PPT):1.地球自转绕什么转动?沿什么方向转?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板书:旋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总结更正;重点讲解北逆南顺。教师引导: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很多自然现象,也影响了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的生活。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PPT展示)了解地球的运动。阅读课本阅读材料阅读课本回答(自学)。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小百科:北半球各地的人们都习惯把太阳处于正南方的时刻定为12点,但由于地球不停自转,太阳依次照射到不同经度的地区,不同经度地区太阳处于正南方的时刻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地区的12点出现的时刻也是不一样的,以此类推其他时刻也是不一样的。联系生活体验,说说哪些与地球自转有关系?表格总结知识点。预习下一节地球的运动中的“地球的公转”课本13页活动题第3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型新授课时3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要求,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黑字标题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紧扣教学目标,按照“阅读感知了解-解释说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与图文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叙述式与活动式课文及阅读材料。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教学目标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理解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影响。难点:结合当地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球仪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复习: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或地理意义)学生回答。温故知新,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板书:地球的公转表格展示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填写。请一名同学扮演太阳,另一名同学手拿地球仪扮演地球,二人演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教师总结补充实验演示注意事项。并引导大家在课本中画出重点,阅读图1.18。1、地轴是倾斜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2、方向是自西向东3、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平面,椭圆形教师提出:我国的24节气其实就是指的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PPT展示)在不同的节气或不同的季节,我国尤其是咱们这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感受,比如秋分即将来到,我们会发现天气越来越凉了。PPT展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感受。根据预习内容填写表格。评论二位同学演示的情况并指正。小学应该接触过,会背的同学可以给大家背一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结合P13图1.18“地球公转示意”讲述四季(3、4、5月为春季)。预习下一节地球上的五带结合生活感受完成15页活动2。结合练习册P17探究活动,探究季节变化的成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知识比较难,需要加强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型新授课时2或3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要求,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黑字标题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紧扣教学目标,按照“阅读感知了解-解释说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与图文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叙述式与活动式课文及阅读材料。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教学目标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理解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限,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五带的划分。难点: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球仪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3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复习:说出地球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回答问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板书:五带读图1.18地球公转示意,PPT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学生阅读回归线和极圈的阅读材料。并告诉大家在地球仪和地图上回归线和极圈都用虚线表示。教师介绍:南北回归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一年之中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于是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图1.19,回答:1、说出各温度带的名称2、说出各温度带的分界线3、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地理现象。4、说出中国主要位于什么温度带。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预习下一节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课型新授课时2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本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学会使用地图的过程中掌握地图知识,为今后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地图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用过,有所了解。教学目标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示标等确定方向,正确识别常见图例,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将其换算成实地距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图三要素、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难点:在经纬网地图上辨识方向、比例尺大小的判别。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图、直尺、校园平面图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直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复习:五带(名称、各温度带的分界线、各温度带的主要地理现象、中国主要位于什么温度带。)回答问题。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学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读课本活动“校园平面图”。学生回答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比例尺学生活动:书本第16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哪些方面的表现不同?学生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活动1:教科书第18页“活动”。活动2: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活动3: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南戴河娱乐中心、集发、野生动物园仙螺岛、联峰山公园等旅游点。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1、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的按指向标判读方向;3、有经纬网的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活动4: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当堂练习预习下一节;并搜集不同种类的地图完成课本活动题第一题。结合实际,运用地理知识板书设计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1.比例尺2.地图上的方向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课型新授课时2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本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学会使用地图的过程中掌握地图知识,为今后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地图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用过,有所了解。教学目标会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会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相互交流来了解电子地图、遥感地图等在生产中、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合理选择地图。难点:地图比例尺大小的辨识。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图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复习:说出的三要素。回答问题。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阅读地图,那么大家想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到地图呢?都需要什么样的地图?板书:选择适用的地图教师总结归纳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PPT展示)。模拟情境1北京旅游1、去北京游览,想知道北京的具体位置,应参考比例尺较的地图。2、到了北京,想了解北京更多的情况,就要选择比例尺较的地图。3、想要去北京动物园游览,要选择比例尺的地图。模拟情境2云南旅游PPT展示地图。同学们分享各自找到的地图。观看PPT选择合适的地图。课本活动题小明云南旅游。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随着电子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和使用地图。如卫星图像或航空照片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地表各种事物的变化。当堂检测。预习下一节。自读课本并给同学们讲述地图的昨天和今天。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时2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教学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的陡缓、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难点: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辨识不同地形部位、计算相对高度尤其是陡崖的高差。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谈话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图、PPT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复习:相同图幅比例尺大小与表示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地图有很多类型,其中自然地图中的地形图可以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假如给你一幅我们这里的地形图,你会阅读它,并描述我们这里的地形状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阅读地形图。回答问题。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新授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活动1:结合图1.35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特别提醒:区分海拔相对高度单位米米起算点海平面任何地点有正有负正数活动2: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不同地形部位: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自读课本,填写导学知识点。自读课本,填写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和体会等高线的特点。(练习册P26)课本活动题P26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突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突出陡崖:等高线重叠PPT展示不同地形部位的实景图。知识迁移:等深线当堂练习预习下一节自读课本;计算陡崖的高差。结合实际,运用地理知识板书设计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3.不同地形部位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时2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地图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用过,有所了解。教学目标能从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等方面概括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点,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利用地形剖面图描述沿线的地势起伏特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别五种基本地形类型。难点:绘制地形剖面图。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讨论法、引导法、谈话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图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复习: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疏密程度和坡度陡缓的关系、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板书画图)。处理习题回答问题。温故知新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这种地形图,那么通过预习你还知道哪种地形图呢?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学:那么我们首先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定义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海拔、地表起伏状况两方面归纳地形特征。
注意高度表如绿色常常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学生回答: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自读课本文字和地图完成任务:找出定义在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中认识五种基本地形;并且归纳不同地形的特点。地形名称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山地500米以上山峰耸立、山坡陡峭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丘陵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平原200米以下宽广平坦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小游戏:在书后所附世界地形图中找到主要的地形区,比赛看谁找得快。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地形剖面图定义地形剖面图的作用绘制地形剖面图当堂练习预习下一节;1阅读课本找到答案;2绘制地形剖面图(完成课本活动题)。板书设计板书:第四节地图的阅读
1.分层设色地形图2、地形剖面图定义、五种基本地形定义、作用、绘制教学反思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对学生来说很难,需要用PPT演示。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地球的运动课型新授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和多媒体学生预习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引出地球的运动这一课题学生回忆旧知回答。“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讲授一、地球的自传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教师展示课件,初步认识到地球的自转是引起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在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解答学生疑问。[知识小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昼与夜的形成,地球自转引起昼夜的交替,以及时差现象。二、地球的公转[课件展示]课件展示,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教师小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四季产生的原因。三、[课件展示]五带的名称、界限和各带的特点课堂巩固,抢答选择题作业布置:列表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小组上台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其他同学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理解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演示体会]分组找学校演示公转,探讨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四季的产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运动地球自转三、五带的划分绕地轴旋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的时间:24小时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球公转绕太阳旋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的时间:365天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地球和地球仪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以及利用经纬网定位几部分。纬线和经线既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为减轻教材的难度,教材地图较多,文字叙述较少,学生活动多,在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地图和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学情分析有关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小学自然课本中已学过一些。在初中地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知,扩充新知。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教材上的有些图又不易看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较难。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认识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强,故积极性较高。教学目标1.准确传授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3.培养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进去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纬线和经线,熟练的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难点:比较和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教学策略分析以学定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比较归纳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师学生预习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诗歌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居住的地球的“真面目”怎样?从古到今有许多种看法,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请思考?[课件展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学生思考]想一想,从人们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学生思考]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过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根据书中根据书中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录象“救援活动”,提问:救援船只是怎样准确而迅速的找到遇难船只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我们体会到科学的探索的艰辛。[课件展示]展示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结合实物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地轴、南北极。[课件展示]什么是经线?[课件展示]什么是纬线?[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认识地球的地轴、赤道、经纬线、南北极。[课堂活动]列表比较纬线和经线[课件展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课件展示]南北半球及其分界线、东西半球及其分界线。[讨论引入]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时能准确而迅速的找到自己的座位而不发生混乱呢,这和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的确定有为相似之处呢?[课堂总结]再次说明经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课件展示]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认识地球的半径,知道最大周长、地球的表面积。[学生活动]学生制作小地球仪。[学生读图、绘图]引导学生阅读图1.14,并让每个学生绘制一个经纬网。[小组竞赛]给出一组地点的经纬度,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确定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教师巡视,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小组竞赛]据小组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对经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给以指导。[小组竞赛]给出一组地点,要求学生确定各点的经纬度。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作业布置:(1)比较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2)总结经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球形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大小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纬线和经线1.纬线和经线的概念2.纬线和经线的比较3.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本着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思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的观察、认真的研讨、和积极的思维,加强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的培养,从而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基本的地理技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归纳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同学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高,等答案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在简易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把重点放在娱乐上,忽略了学习必须的知识,这说明了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加强指导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新的评价机制,这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行为变化,这很有必要。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型新授课时2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由此进入了世界地理内容的教学。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既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又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特别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特点,是学生建立全球海陆空间分布架构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另外学生理解能力尚待提高,因此重难点要突出强调,特别讲解,同时注意培养大家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在世界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轮廓和分布特征,并能够根据面积大小将大洲和大洋排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特点。难点:建立全球海陆空间分布架构。教学方法引导法、谈话法、读图指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图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地球和地图的一些知识,(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卫星照片)大家看地球表面主要是什么?(提示)我们生活在陆地上,陆地周围有什么?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图回答问题。陆地和海洋。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板书: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水球?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第一框题:对地球名称的看法。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表面明显分为陆地和海洋——海陆分布。海陆分布的特点(结合PPT)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北极和南极周围特殊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教师讲解陆地和海洋的不同形态(结合PPT):陆地的不同形态:大陆、半岛、岛屿
海洋的不同形态:海、洋、海峡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
名称分界线(人为划定,有天然界线和人工界线)教师结合地图讲解认识大小和轮廓(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自读课本,学生回答:地球或者水球。读图“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找出七大洲的名称及主要分布的半球(东、西半球)。结合课本活动题第三题完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四大洋名称大洋的形状和大小(由大到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及深度。3、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其相对位置当堂练习预习下一节;结合地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及主要分布的半球(东、西半球)。南极洲和北冰洋分别被哪些大洋或大洲包围?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南面分别是哪几个大洲?板书设计板书: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反思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课时2教材及课标分析本节教材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就“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为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增加了地理这门新课,而且刚开头内容又较难,所以要深入浅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减少畏难情绪。另外学生理解能力尚待提高,因此重难点要突出强调,特别讲解,同时注意培养大家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从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至少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知道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地带;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难点: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方法引导法、谈话法、读图指导法课前准备教师课本、地图学生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那么这种海陆分布状况是一直不变的吗?提示沧海桑田的成语含义。不是。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师展示活动中3个海陆变迁的实例: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教师指出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认为原因:人类活动那么谁发现了海陆的变迁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魏格纳的故事。教师总结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并用动画展示大陆的漂移。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人们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来板块运动学说。重点讲解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1:地球表层由6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请同学们把海陆变迁的实例与原因一一对应连线。2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阅读材料。重读魏格纳的故事,结合课本其他内容寻找魏格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轮廓、底层、动植物)自读课本查找板块的2种基本运动方式及产生的地理事物。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总结作业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当堂练习预习下一节;阅读地图找出世界2大火山、地震地带。完成活动题,解释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板书设计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教案年级七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课型新授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乐于探索。而了解的知识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积累所得的,但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的。所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目标1.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见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2.教师将练习设计成活动的形式,学生通过做活动,在快乐的体验中完成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3.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同学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难点: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策略分析引导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和天气预报视频学生预习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视频播放“天气预报”,引出课题,并板书。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写出所听到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直接引出本课课题,生动直观。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由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让学生有亲切感并为生活服务,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关注周边的习惯,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将课堂练习设计成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分组活动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请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如何?2、引导学生对比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并积累天气与气候的术语3、活动:下面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4、活动(角色扮演):假如我是......,让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天气对我们的影响1、多媒体播放卫星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卫星云图的含义2、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符号3、记住天气符号4、多媒体展示风向标的图解,简单了解如何读取风向和风级5、PK对决赛:在两个回合的对决赛中巩固对天气符号和风向标的的理解和记忆6、模仿秀:模仿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引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天气信息和今天的天气和以往的经历,概括出天气包括:阴晴、风雨、冷热,及其天气的特点。学生讨论并完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学生抢答完成学生分析卫星云图的含义没有被播报的城市如何知道它的天气状况学生自己掌握天气符号并互相考察小组准备后上台播报天气预报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展示两组图片(雾霾图片和蓝天白云图片),提问:你希望在什么样的空气中生活?并播放雾霾视频歌曲2、多媒体播放视频,回顾秦皇岛雾霾,思考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3、共同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呼吁同学们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学生在倾听歌曲后合作学习空气质量这一环节,并将所学知识梳理出来。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家园并小组回答本环节使用了图片和视频,更生动、直观,并且使同学们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的保护环境。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天气短时间多变化大气状况教学反思教师备课笔记年级七学科地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型一课时教材分析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方面的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教材还有一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即为完成课标中要求的读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设计了一些读图和绘图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重在让学生掌握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气温的时间变化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反应灵活,活泼好动,对学习新鲜事物有很大积极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气温及气温的表达方式。(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图,初步学会绘制并分析一个地区气温变化特点的阅读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有机澳洲坚果市场销售策略与营销渠道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防尘床罩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旅游景区开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项目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整形医院行业发展规划及投资前景展望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教学功放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排尘离心风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拉挤环氧板行业发展状况需求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循环流化床锅炉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广西水利工程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战略分析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用环氧丙烷行业需求动态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我的家乡丰都
- 2024新能源风电场集电线路施工方案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 中国古代数学史学习教案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嵌入式操作系统FreeRTOS的原理与现
- 小学生怎样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 《关于早恋教育》主题班会上课版1
- 讲Z3040型摇臂钻床的电气控制
- 中职幼儿保育职业规划书
- 教科版(新)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