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程(第四版) 课件11.立法_第1页
法理学教程(第四版) 课件11.立法_第2页
法理学教程(第四版) 课件11.立法_第3页
法理学教程(第四版) 课件11.立法_第4页
法理学教程(第四版) 课件11.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理学教程(第四版)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法律类目录执法司法1213立法11守法14第二编

法律的运行法律程序法治1718违法法律监督1615立法1101立法概述03立法体制02立法原则05法律效力04立法程序立法,又称法的创制、法的创立、法的制定,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将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从广义上理解,立法泛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既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的活动,又包括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还包括国务院和地方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上的立法是国家立法权意义上的概念,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即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立法应当具有科学性,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立法也有赖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立法者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关系的把握直接影响立法的质量和调整的效果。立法概述11.1一、立法的概念(1)立法是有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活动,是一项国家职能活动。(2)立法的基本方式为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及认可。(3)立法是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立法概述11.1二、立法的特征立法概述11.1二、立法的特征立法是国家机关的专有活动和基本职能,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日益完善和制度化,是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法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的国家机关,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进行的活动,具有广泛的民主性。立法与公众意志、利益、秩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立法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立法概述11.1三、立法的意义以宪法为依据,又可以称为合宪性原则。我国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立法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据,而且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矛盾和冲突,这是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立法作为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的立法要求。立法原则11.2一、以宪法为依据,法制统一法律的稳定性是指法律一经制定和公布实施,必须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朝令夕改、任意废除。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权威性、严肃性的内在要求。法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紧密相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效力的连续性,即法律颁布生效后,不能任意中断、失效和停止,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偏见、态度或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新颁布的法律与原有的同类法律之间有某种承继衔接关系。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是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是法律服务于社会的客观要求。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法律的及时的立、改、废是相统一的,不能因强调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而忽视法律及时的立、改、废,使法律滞后于社会现实,无法实现调整社会职能;也不能因强调法律的立、改、废,破坏法律的稳定性,对法律朝令夕改而使人无所适从,从而破坏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立法原则11.2二、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立法还必须注意贯彻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立法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必须结合,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原则性是根本、是前提,灵活性是实现原则性的必要手段和保证。灵活性必须服从原则性。立法原则11.2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立法体制是指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使等方面的制度。目前,我国法学界所讲的立法体制,主要是指立法权限的划分,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体制的性质是与国家的性质相一致的,立法体制的形式是与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密切联系的。从历史发展看,它经历了由专制立法体制向民主立法体制的转变过程。古代奴隶制、封建制国家多采用君主专制的政治形式,与此相适应,其立法体制也是专制主义的。到了近现代,多数国家采用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其立法形式也逐渐由专制立法体制转变为民主立法体制。在这种制度下,立法权一般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来行使,立法程序也逐渐制度化、法律化,它比奴隶制、封建制的立法民主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体制当然也属于民主立法体制,与资产阶级的民主立法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立法体制11.3一、立法体制的概念在立法权限的划分方面,当今世界各国中,由于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及历史传统不同,呈现出多样性,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二元或多元的立法体制,即联邦最高权力机关和联邦成员国(州)的最高权力机关各拥有专有的立法权。例如,德国的基本法(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有11项专有立法权;州的专有立法权则以概括的形式规定:“在本基本法未授予联邦以立法权的范围内,各州拥有立法的权力。”此外,德国的基本法(宪法)还规定两者共同享有23项立法权。美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拥有17项专有立法权,第10条修正案又规定:“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相应各州人民行使。”这也就是各州的专有立法权。当然,这种二元的或多元的立法体制并不一定会造成法制的不统一,这些国家的宪法大都规定联邦成员国(州)的立法不得同联邦立法相抵触。另一类是单一制国家,多实行一元立法体制,即国家立法权集中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立法体制11.3一、立法体制的概念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一元性的立法体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同时又是两级多层次的。在我国,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立法法》第11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制度和仲裁基本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立法体制11.3二、中国的立法体制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家监察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制定监察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立法体制11.3二、中国的立法体制国务院下属的部委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已经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涉及上述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立法体制11.3二、中国的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又称法律制定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定步骤和方式。这表明,遵循立法程序的主体必须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既包括具有法律创制权的立法机关,又包括宪法和法律授权可以行使部分立法权的其他国家机关。同时,立法程序是法定的、必须遵守的立法步骤和方法,立法过程中的其他步骤和方法,如立法预测、法律草案的起草等不在立法程序之列。立法程序与一个国家的决策过程的民主、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立法程序,对保证法的制定的规范化、科学化,减少或避免立法的主观随意性,防止草率立法,维护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提高法的制定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法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立法程序11.4一、立法程序的概念(一)法律案的提出(三)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二)法律案的审议(四)法律的公布立法程序11.4二、我国的立法程序广义的法律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无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均具有法律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必须是现行法,因此,过去的法律可能因失效而不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效力11.5一、法律效力的概念(一)法律的应然效力(二)法律的事实效力(三)法律的道德效力法律效力11.5二、法律效力的层次———法律效力的来源(一)法律的时间效力1.法律的生效时间(1)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其他类型的生效时间。1)法律本身规定具体的生效时间。2)参照其他法律确定本法律的生效日期。3)自法律试行之日起生效。4)自法律文件到达之日起生效。2.法律的失效时间法律的失效,又称法律的效力终止或法律的废止,是指法律的效力消灭,不能再加以适用的情况。法律效力11.5三、法律效力层次的规则(一)法律的时间效力3.法律溯及力法律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1)从新原则: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一律适用。或者说,法律一律具有溯及力。(2)从旧原则: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一律不适用。或者说,法律一律不具有溯及力。(3)从新兼从轻原则:新的法律颁布后,原则上,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一律适用,除非旧法处罚轻于新法处罚。或者说,原则上承认法律的溯及力。(4)从旧兼从轻原则:新的法律颁布后,原则上,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一律不适用,除非新法处罚轻于旧法处罚。或者说,原则上否认法律的溯及力。法律效力11.5三、法律效力层次的规则(二)法律的空间效力1.法律的域内效力法律的域内效力是基于国家主权而产生的,它意味着一国法律的效力可以及于该国主权管辖的全部领域,而在该国主权管辖以外的领域无效。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域通常包括这个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以及其他延伸意义上的领域(如驻外使馆、航行或停泊在任何地方的本国船舶及飞机内)。在域内效力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在全国发生效力的法律、在地方发生效力的法律、在部分地区或区域内发生效力的法律等。我国是“一国两制”的国家,同时实行二级立法体制。我国法律的域内效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1)在全国范围内生效。(2)在局部地区生效。2.法律的域外效力所谓法律的域外效力,是指法律的效力及于制定的机关所管理的领域之外法律效力11.5三、法律效力层次的规则(三)法律的对人效力法律的对人效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对哪些人有效的问题。1.对人效力的原则(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