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探究物质是否反应的依据—以CO2与NaOH的反应为例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碱》二、实验器材(一)仪器:艾迪生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250mL三颈烧瓶、胶塞、导管、胶头滴管、250mL圆底烧瓶、橡胶管、止水夹(二)药品: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固体、20℃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现象不明显(或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判断其产物,记忆化学方程式较困难。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设计传统实验证明有碳酸钠生成,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图去证明装置内压强变化,教师演示“喷泉实验”后提问引发认知冲突,再采用数字化实验,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减少量。通过曲线表征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表征能力和数字分析能力。将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融合,不仅形象直观地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且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一)实验原理:证明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可通过两条思路:一是证明有新的物质(碳酸钠)生成;二是证明反应消耗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呈下降趋势。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掌握常见的碱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认识到证明物质是否反应的依据。(二)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研究常见物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变化。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习碱的性质之后的拓展探究,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从实验室情境中引入,利用常见的实验用品和数字化实验,探究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实验依据。并通过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判断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七、实验教学过程(一)教师演示实验1.CO2与NaOH饱和溶液反应的“喷泉实验”①课前准备a.在250mL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石灰石,塞上带长颈漏斗的双孔胶塞,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和浓硫酸的洗气瓶除杂,再将气体通入250mL的圆底烧瓶,一段时间后再用火柴验满;b.课前配制好20℃时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30mL②课上操作a.用胶头滴管吸取饱和氢氧化钠溶液;b.将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快速加入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圆底烧瓶中;c.打开止水夹2.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CO2与NaOH固体反应过程中装置内压强的变化趋势①课前准备a.在250mL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石灰石,塞上带长颈漏斗的双孔胶塞,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和浓硫酸的洗气瓶除杂,再将气体通入250mL的三颈烧瓶,一段时间后再用火柴验满;b.课前用电子天平称量0.8g的氢氧化钠固体②课上操作a.打开电脑,开启软件、连接好气体压力传感器,设置横纵坐标数值;b.将0.8g的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加入收集满二氧化碳的三颈烧瓶中,连接压强传感器;c.点击“采集数据”按钮,观察装置内压强的变化趋势(二)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后有碳酸钠生成八、实验效果评价(一)实现实验可视化,证明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本质传统实验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无现象),而本实验采用氢氧化钠固体,利用压强传感器得到的曲线可以得出反应物二氧化碳减少的结论,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样能很好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满足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实验不仅巧妙地克服了学生的认知障碍,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效益得到提高。(二)建立多角度探究化学反应证据的思维,提升认知方式在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过程中,利用多角度探究证明化学反应的发生的证据,其中包括:反应物的减少、生成物的增加以及产物的检验,从而增强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利用相应传感器得出曲线能实时反映出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学生建立曲线表征,利用曲线表征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和实验原理,认知方式得到提升。(三)结合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突显化学核心素养内涵采用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从检验产物的方案设计到装置内压强的变化情况,结合碱的化学性质,突显出化学核心素养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重点突出了其水平1中的“能归纳物质及其变化的共性和特征,能根据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现象和数字概括化学变化发生的条件、特征与规律”。综上所述,在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过程中,利用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审计保密协议
- 汽车吊机租赁合同
- 房地产经纪行业客户信息保密合同
- 货车运输合同协议书
- 户外运动安全责任豁免合同
- 建筑工程大清包合同新
- 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合同
- 金融行业投资产品风险提示协议
- 保洁卫生承包合同
- 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 GB/T 8427-199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 IP系列操作手册(中文)
- 单位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流程图
- 妇科咨询培训资料
-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2019新教材 高中数学 教案
- DB4401∕T 100.2-2020 物业服务 第2部分:住宅小区
- 湖北省尾矿库基本情况汇总表
- 海洋钻井(平台)
- (完整版)电梯的钢结构施工方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全共64页课件
-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