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纲要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B/wKhkGWbwsH2AWMfHAAGYxYXkoNA837.jpg)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纲要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B/wKhkGWbwsH2AWMfHAAGYxYXkoNA8372.jpg)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纲要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B/wKhkGWbwsH2AWMfHAAGYxYXkoNA8373.jpg)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纲要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B/wKhkGWbwsH2AWMfHAAGYxYXkoNA8374.jpg)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纲要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B/wKhkGWbwsH2AWMfHAAGYxYXkoNA83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纲要
第一讲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
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本节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本节难点
郡县制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知识概要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1.夏朝约前2070年禹建立,开创了世袭制
世袭制内容有二: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影响是形成了“家
天下”的局面。
2.商朝约前1600年汤建立,实行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的内容:内服是王畿,由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四
周是外服,由附属国管辖。
3.西周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制度,内容如下:
⑴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王畿地区。
⑵其他地方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各地建立
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3)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
(4)周天子与各级诸侯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1.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推广);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代远情疏);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商
鞅变法,建立县制);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内容:(1)皇帝制度(核心),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
a.三公及其职能
b.决策方式:国家大事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官职,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a.原因:吸取历史上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李斯
的建议。
(4)文书发挥重要作用。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政策(措施)影响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加强了君权
西汉汉承秦制,实行三加强了君权
公九卿制;汉武帝
设立中朝
东汉尚书台成为行政加强了君权
中枢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权,是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的重要表现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加强了君权
后设立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
元朝实行一省制(设立削弱了君权
中书省)
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加强了君权
制度;明成祖时,
形成内阁。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处
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分散、削弱、直至废除。
2.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
朝代政策(措施)层级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
西汉汉承秦制,实行郡郡、县两级
县制;前期设有封
国;汉武帝划分
州,为中央派出的
监察机构
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州、郡、县三级
机构
隋朝精简地方机构州、县两级
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道、州、县三级
出的监察机构;安
史之乱后,道成为
一级行政实体;设
置节度使
宋朝改道为路,府成为路、府、县三级
一级行政区划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省、路、府、州、县多级
行中书省)
明朝明太祖废除行省,省、府、县三级
设立三司;后又派
出巡抚、巡按
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省、府、县三级
为省级长官;又设
总督掌管数省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分散,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县是最稳定
的一级行政区戈h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
1.长期存在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
(2)政治上,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
需要;
(3)思想理论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
立。
(4)自然环境上,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
(5)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
2.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226331
(1)“2”,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部分,专制主义是
一种决策方式、统治原则,与民主政体相对,强调皇帝个人的专
断独裁;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强
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2”,包含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
地方之间的矛盾。
(3)“6”,有六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
朝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达到顶峰。
(4)“3”,有三个发展趋势: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形成君
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3”,有三个特点: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人
治色彩浓厚;家天下,受到宗法关系的影响。
(6)“1”,一个集权,即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3.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
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
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
第二讲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
本节重点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难点
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知识概要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前六世纪城邦国家形成
1.雅典民主政治的代表
(1)表现如下表:
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全体公民讨论国家法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会参加律和政策
议事会抽签产生召集公民大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会,参与国家
日常管理
陪审法抽签产生审理各种案日常司法机关
庭件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
流统治与被统治”。
2.斯巴达寡头政治的代表
(1)表现:国王世袭继承,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
身任职;监察官由选举产生,更换频繁。
(2)特点: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
古代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
3.罗马共和国的政体,表现在:
(1)执政官,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2)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等
(3)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
院的限制。
特点:实权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公民大会的权力
比较小。
4.罗马帝国前27年,屋大维建立,表现:
实行元首制;皇帝掌握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
军队听命于皇帝。
5.古代希腊罗马政体的共同点: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
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
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西王国(日耳曼人王国)的建
立。
(2)影响: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
德、意三国的雏形。
2.特征: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
3.法国三级会议召开(1302年)
(1)背景:王权与教会的冲突,法王腓力四世的召集。
(2)影响:强化了王权,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4.英国,有三件大事:
(1)1215年,英王被迫签署《大宪章》,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
的法律基石。
(2)1265年,英国国会召开,议会制度开始形成。
(3)1343年,英国议会分成上、下两院。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奠
定了基础。
(2)1721年,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实际掌
握政府权力。
(3)19世纪(1832、1867、1884年),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
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了选举权。
2.美国的共和制
(1)1775年,北美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随后建立了美利坚合
众国。
(2)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实行
三权分立。
(3)168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黑人获得公民权。1920年,妇
女获得公民权。
3.法国的共和制
(1)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巩固。
(2)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逐渐
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4.历史意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
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附录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国王,实行世袭制,但是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
统而不治制,拥有实权
政府首脑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总统,由在总统大选中获胜者
担任担任
内阁(政首相负责组织内阁,内阁政府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
府)对议会负责负责
政府首脑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议会只有在总统违犯宪法时,
与内阁的时,首相和政府就得辞职,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议会不
关系或呈请国王解散议会,重能使总统和政府辞职,总统也
新进行议会选举无权解散议会
议会和政议会对选民负责,首相和议会与总统都对选民负责,议
府的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会和政府是平行关系,二者相
互制约
相同点(1)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资产阶级专
政。(2)都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3)都实行两党制和两
院制议会。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分析
1.含义:又叫议会制,是由选举产生的在形式上代表民意的机
构议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2.特征:人民主权(实行选举制),间接民主、法律至上,议会
立法,分权制衡,政党政治等。
近代的民主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但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
民主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即代议制。
3.形式: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和日本二元制君主立宪
制。
4.多样性的成因:影响因素有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国内
阶级力量对比、地理条件、国际环境及领导人的素质等。
第三讲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本节重点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节难点
对中共领导下的政协制度的认识
知识概要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
的成立
2.开始:《临时约法》的颁布
(1)内容: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
3.发展:(1)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展开竞争。
(2)1912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3)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发动二次革命。
4.失败: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国民党政府时期一一实行“训政”
1.背景: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统治结
束。
2.开始: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3.内容:以党代政,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
4.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5.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进入“宪政”
时期。
二、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革命根据地不断涌抗日根据地逐步战局的发展变化,
现,各地苏维埃政权扩大(19个解放区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陆续建立。的建立),适应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需要。
探索1931年11月,召开设立边区政在解放区设置行政
中华苏维埃大会,成府,作为民国地方区,巩固人民政权
立中华苏维埃共和政府;实行“三三
国,制定宪法大纲。制”原则。
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巩固和扩大了抗为新中国的政权建
权的尝试。日民族统一战线,设奠定了基础。
加强了抗日民主
政权的建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年9月,《共同纲领》确立为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
形式。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正式建立。
(3)1957年后,作用和地位被削弱,原因是:反右斗争扩大化,
“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
(4)“文革”十年,遭到破坏和挫折
(5)“文革”结束后,逐步恢复和完善。完善的表现:
2.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
开
(2)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意义: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确立了我国多党合
作的基本格局。
(3)新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16字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政治协商制度被写入宪法,走
上了制度化轨道。
第四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本节重点
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种选官制度)
本节难点
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知识概要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
1.先秦有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荐举和功劳制等。
(1)西周至春秋,实行世官制,形成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采用荐举制、军功任官等。
2.西汉时,使用察举制
(1)标志: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孝廉
(2)选官依据: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行)
(3)分类:常科,制科。
(4)评价: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
批人才。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开始: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
(3)选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4)评价: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
垄断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考核办法
在中国古代,考核被称为“考课”“考绩”“考功”和“考
效”。
秦汉采用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
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5.监察制度
(1)形成中央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西汉晚期御史大夫
改称大司空,御史中丞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
(2)汉武帝划分十三州,设置刺史,以巡行郡国。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
1.选官用官:采用科举制
(1)背景:门阀士族的没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
与政治。
(2)形成: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两宋“取
士不问家世”,发展完善。
(3)分类:制举,常举。
(4)选官依据:考试成绩(才学)
(5)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
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2.考核制度
隋唐时归吏部负责。唐朝考核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宋朝考
核称为“磨勘”。
3.监察办法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唐太宗划分十道,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3)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实行台谏合一。
三、明清时期
1.选官,采用科举制(八股取士)
(1)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
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称进士。
(2)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
2.考核制度
(1)明朝有考满和考察。考满由初考,再考和通考;考核结果
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察。
⑵清代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
3.监察制度
主要机构有督察院和六科,分别设有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
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四、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1.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
能。
2.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
3.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
核。
4.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1.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管吏,皇帝是不受任
何监督的。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
4.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
第五讲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知道西方
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本节重点
英国文官制度的出现原因和作用
本节难点
对文官制度特点的理解
知识概要
一、背景
1.中古后期,西欧国王和权贵凭个人的喜好恩赐官职给身边
的人。
2.17—18世纪,欧美国家都是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
任免权,私相授受,导致乱象频发。
3.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政党分费制”出现许多弊端:
腐败泛滥,政局不稳,行政效率低下。
4.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扩大,管理事务增多,机构设
置增加。
5.“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普遍
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
6.19世纪前期,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印度殖民政府的
改革经验。
二、建立英国一一美国
1.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2.19世纪初,英国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
两类政府官员:政务官,事务官(即文官)。
3.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对侯选人进行
考试。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官员
的管理能力不满。
4.1870年6月,英国再次颁布法令,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最终
确立。
5.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案(即彭德尔
顿法),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
三、特点:
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3.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四作用
1.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
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
2.确保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
社会的稳定器。
3.“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4.保证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
专业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第六讲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影响
本节重点
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及影响
本节难点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知识概要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
改试策论,后未能实行。
原因:西学的不断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
(2)1901年,实行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
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诏废
除科举制。
表现在:乡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
遍设学堂。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各省改“学
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
(2)选官制度更新,录用新式学堂毕业生。
(3)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
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4)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度。
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
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
治制度,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
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
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锋叙局负责。
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
留任。
3.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1)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
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来源: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3)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4)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
想得到确立。
特点: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和平等性更强。
(5)历史作用:1931-1948年,录取人员近300万人;弊端是
任用私人现象比较严重。
三、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
理的干部制度。特点: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
会通过《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3.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不搞“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附录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1.相同之处:(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对职位进行分类。
⑶广泛使用“考绩制”。
2.不同之处:(1)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
⑵西方实行“两官分途”(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中国二者
不分。(3)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
旨。(4)西方文官众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
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
用的统治手段。
本节重点
古代儒家思想与法律的融合,即律令儒家化
本节难点
从宋朝至清朝,乡约内容的演变
知识概要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
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
周朝有《九刑》。
(2)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为政
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商鞅在秦国变法,
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
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改法为律”。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
即法律命令。
(3)三国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再此减省《魏律》。
2.魏晋时期一一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士人以经注
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的推动。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3.唐朝一一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
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
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2.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
曾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3.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4.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到族规、家
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5.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
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6.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并引用《大
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7.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也常引用
《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并与法律合流。
第八讲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
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本节重点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
本节难点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异同点
知识概要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一一罗马法
(1)前450年,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又称《十
二表法》。
(2)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撰的《查士丁尼
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2.发展一一日耳曼法
中古时期,日耳曼王国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
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
了教会法。
3.普通法系
12世纪前后,普通法在英国逐渐形成。1215年,英国通过《大
宪章》,开始限制王权。英美等国的法律构成了普通法系,别称
“英美法系”。
4.民法系
1789年,法国开始制定一系列法律。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
《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蒙思想
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形成了民法系,又称“大陆法系”。
附录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异同
1.不同点:(1)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
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既包括各种制定法,
也包括判例。
(2)诉讼程序不同。前者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
后者以原告、被告及其代理人与辩护人重心,具有抗辩式的特点,
还存在陪审团制度。
⑶法律适用不同。分别习惯用演绎形式、归纳形式。
(4)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分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为
普通法和平衡法。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私法
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
(5)法律编篡不同。大陆法系倾向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倾向于
单行法。
2.相同点:(1)本质都是建立在近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上
的法律体系。
(2)法律指导思想都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孟德
斯鸠和卢梭等人学说的深刻影响。
(3)法律背景以资产阶级商品经济、资产阶级民族统一国
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础。
(4)传统罗马法、教会法、日耳曼法,不同的只是谁为主
体的问题。
二、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1)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立法和司
法二者独立。
(2)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3)司法实践过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为保证程序公开公正,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
2.局限性: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对个人权利的认定存在逐渐改进的过程。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1.背景:5世纪,日耳曼人国家(法兰克王国)逐渐接收了基
督教。
2.表现:教士们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要会还开办学校,学
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节日大多与宗基督教有关;教会对人们的
日常告诫。
3.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
和日常行为。
4.发展一一形成新教
(1)内容: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提倡
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2)影响: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情;
但对宗教的迷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第九讲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本节重点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本节难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地位
知识概要
一、新中国的法治进程
1.开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
领》等文件。
2.初创:20世纪50年代
表现:1950年,先后通过《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3.“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4.文革之后,进入新时期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十六字方
针)
(2)1982年,制定了1982年宪法等基本法律。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
(4)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到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涌现出的英雄模范有孟
泰、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邓稼先等。
2.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
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3.1994年,中共中央提出把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
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又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规划思想道德建
设。
4.2006年10月,中共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本节重点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本节难点
历代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方式
知识概要
一、秦汉时期
1.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
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
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设乌桓校尉;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
四郡。
(4)南方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在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
官。
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
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
2.隋朝,有四件事:
(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
来。
(2)岭南地区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
人。
(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
令。
(4)流求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
流求。
3.唐朝,有四件事:
(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
“天可汗”。
(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数次会盟。
(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
诏首领。
(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
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
府。
4.对外关系,掌握七点:
(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
(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
唐西域记》。
(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646
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
(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6)751年,唐朝与大食怛罗斯之战,造纸书由此西传。
(7)唐朝对外交往的三条路线:
广州一一越南一一阿拉伯;明州一一日本、朝鲜半岛;
泉州——南海。
三、元明清时期
1.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
其人”,因地制宜。
(1)任用大量色目人当官,促进民族交流。
(2)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宣政院。
(3)在东北、云南设立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
(4)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
2.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1)北方修筑边墙,形成明朝长城;设置军镇,号称“九
边”。
(2)册封俺答汗与三娘子,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
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3)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漠南,设蒙古卫、
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士官制度)。
(4)敕封西藏宗教首领“法王”“国师”等称号,管理藏族地
区。
3.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1)北方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双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
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2)西北经过70年努力,平定准喝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
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无世班禅;1727年,设
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
袭土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
(5)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对外交往
(1)明朝前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
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
(3)1553年,葡萄牙取得澳门的居住权。
(4)16世纪初,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
湾。
(5)1685、1686年,清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重创沙俄侵略
势力。
(6)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
(7)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坚持
闭关自守。
附录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
民南迁。
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
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
准喝尔部叛乱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
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
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
烈改制等。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
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
的“漕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
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靴鞫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
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
东北。
第十一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本节重点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本节难点
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知识概要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
权加强。
(1)宗教改革(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
各国的世俗权力,民族认同观念出现。
(2)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3)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名言:朕即国家。
2.基督教势力衰弱和民族认同观念兴起,促使英法等国民族
语言的地位逐渐上升。
(1)13世纪,英语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2)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3.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
醒。
表现: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度提高,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
国家节日。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背景:(1)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导致国家之间的利
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法律来处理国际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发展:(1)1625年,《战争与和平》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
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开创了通过国际会
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立了国际法基本原则。
(3)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
3.17世纪时,欧洲国家开始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
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4.历史作用: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
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十月革命后,苏联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为国际法
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3.一战后的国际法
(1)建立了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1928年,
各国签定了非战公约。
(2)国际法难以实施,原因如下:a.被英法控制,缺乏普遍
性和权威性;
b.形成决议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4.二战期间,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5.二战后的国际法
(1)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
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3)民族国家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猛增,推动了国际法的
发展。
(4)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大。
局限性: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第十二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本节重点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本节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背景与重要作用
知识概要
一、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1)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2)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实施:(1)1952年,我国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
要》,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法律。
(2)1954年宪法,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
级民族自治区。
(4)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把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初
(1)前提:新中国成立前后,确立了三大外交方针一一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表现:中国先后同苏联、朝鲜、印度、印尼等国家建交。
2.发展
(1)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
准则。
(2)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
3.第二次建交高潮20世纪70年代
(1)前提: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非洲多国建交。1964年,
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表现: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建交;中英、中
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10月,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1972
年2月,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3)历史意义: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打开了外交事业的新
局面。
4.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
⑴背景: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
对外关系(全方位外交、无敌国外交)
(2)表现: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元
旦,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5.世纪之交的外交
(1)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首要任务。
表现:解决与哈萨克斯坦等三国的边界问题。1997年12月,
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建立“10十1”领导人会议机制。
2001年,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表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3)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表现: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第十三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
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
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节重点
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本节难点
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知识概要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战国时期。前375年,
秦国“为户籍相伍”,编排户口。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户籍、宗室籍、宦
籍、市籍等。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
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4.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黄籍”。东晋除“黄籍”
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
变化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5.隋统一后,重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政府还
会“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
分类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
7.元朝与明朝,都以职业定户籍。明朝户籍称“黄册”。
8.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雍正时期摊丁入
亩后,户籍停止编审,名存实亡。
户籍的作用:是历代封建王朝赋役征发的依据,是为赋役征
发服务的。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基层组织。
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唐朝农村设里和乡,城市
设坊和村。明朝实行里甲制。
(2)基层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秦汉什伍组织,唐朝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
朝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史背景: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
保障。
2.表现:(1)政府为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代建
立常平仓制度;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置“义仓”。
(2)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唐朝开始,设有救济的专门机构。
(3)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
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4)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
3.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
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
(2)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第十四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标要求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
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本节重点
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本节难点
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知识概要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大会是村社
最高权力机关。
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2)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掌握城
市政权,进行城市治理。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3.近代西欧国家的基层治理
(1)美国建国后,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
法之外的公共服务功能。
(2)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3)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4)工业革命发展,各国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促使社区组
织开始形成。
4.主要特点:强调自治,地方政府享有的自治权越来越大;
各国政府基本上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
5.历史作用:(1)进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各项服务,参与
地方政府的决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2)20世纪80年代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提高了
地方治理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1)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
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4)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
覆盖。
(5)北欧四国及法德等国都建成了富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
本建立。
(6)20世纪80年代,主要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开始
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内容:建立医疗(疾疾)、养老、就业(失业)、教育等保险
制度。
3.评价(1)积极性:改善了群众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
利于经济发展。
(2)弊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滋长懒惰行为,降低了
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
制度。
(2)1951年2月,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
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3)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
提高。
第十五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
体系的形成。
本节重点
白银货币化的经过,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本节难点
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重要影响
知识概要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过程
1.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
贝、仿制贝等。(十贝为一朋)
2.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铲形币)、刀币、圜钱、
蚁鼻钱(鬼脸钱)等铜铸币。
4.秦朝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钱作为通用的样式,后被长期
沿用。
5.历代王朝都大量铸造铜钱。
使用铜钱的不足: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多有囤积或熔作器皿,
导致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6.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作为
铺币,与铜钱兼行。
7.元朝把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水电工程招标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广东邮政快递业务快递车辆维修保养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大型体育赛事宣传广告设计制作合同
- 2025年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与考核合同
- 2025年度国内快递业务运营及服务质量保障合同
- 2025年度公路货运车辆改装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城市绿化照明工程安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能化家居装修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能家电代理分销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合同管理与招投标规范
- 课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宣讲
- 课题申报参考: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下社区生活圈建设理念、模式与路径研究
- DCMM练习题练习试题
- 《工业化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标准》
- 废旧保温棉处置合同范例
- 2024年数据编织价值评估指南白皮书-Aloudata
- 托育园老师培训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10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脊柱外科护理进修心得
-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