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临沂市2022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语文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熵这个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的,希腊语中意为“内在”,即“一个系统内在性质的改变”。熵代表了系统的混乱程度,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由能量守恒定律,我们知道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可是能量无法百分百地转换,这些损耗的能量就是熵。熵增定律认为在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内,能量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有秩序到无秩序。是不是还是觉得云里雾里?举个例子,假设你的面前放置着一杯冰和一杯常温水,你觉得哪个混乱度更高?相信大多数人会说冰,但其实常温水的混乱度更高。我们知道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同的是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距离不一样。冰具有四面体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晶体中水分子之间距离小,排列规律有序。而液体水的形成拆散了大量的氢键,使得分子间排列变得无序,故熵变大,混乱度升高。做家长的人也一定深有感触,孩子们玩玩具时如果没有约束,一定会把屋子搅得天翻地覆、无从下脚。如果我们把一个玩具看作是元素,把所有玩具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这时就从整齐变成了混乱,要想找到某个心爱的玩具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它可能出现在任何角落。这个场景可帮助我们理解熵增的原理。我们也可以通过可能性或概率的方式来考虑熵。比如屋子里有100个可以放置物品的位置,假定我们要摆放20件物品,通过排列组合,就可以算出20件物品放置在100个位置上,其总的放置方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5.36种因此,一件事物长久地保持稳定是不可能的,无序则是必然,所以有序很容易变为无序,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从有序朝着无序即朝熵增方向发展的。熵增定律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然后不可挽回地走向混乱乃至荒废。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会以周围环境更大的秩序混乱作为代价。就好像我们身处的巨型城市造成了能量的过度投入与四处耗散:煤炭燃烧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了空间中;食品的过度包装,也在大量消耗地球能量;塑料、金属未经回收利用,被掩埋到环境中,必然造成环境的污染。这些都产生了熵。因此,低熵农业、低熵工业、低熵生活等等已经成为人类维系自身生存必须做的事情。在默认情况下,我们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处于高熵状态,除非我们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正如水从高处流到低处,电流从高势能流向低势能,如果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所有的事物都在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所以,当熵增定律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就该知道假如我们不去对抗熵增定律的话,大至宇宙的运行,小到企业、团队的管理,甚至个人的生活,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脱离掌控。(摘编自邢美波《为什么生活需要低熵?》)材料二:熵增定律的最重要之处莫过于它对时间的定义。然而,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进行的,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被逆转的,完全可以有正的时间和负的时间。事实是,一旦我们把一段尼亚加拉大瀑布一泻而下的片子倒过来放,那时一切都会显得荒唐可笑了。这么一来,水就会从底下向瀑布顶上流去。虽然牛顿力学模式告诉我们,理论上水是可以从底下向瀑布顶端流去的,可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发生。熵增定律认为,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时间体现了能量从集中状态到耗散状态、从有序状态到混乱状态的变化。但是,如果这一过程是可以逆转的,那么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可以挽回。用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的话来说就是“泥浆会重新聚成砾石,而砾石则又会再度回到它们原先崩塌的山峰上去”。时间永远向前运动,因为能量本身永远从有效状态转化为无效状态。每当发生任何事情,世界上的能量就有一次耗散,熵的总值就有一次增加。与之相反,牛顿力学模式忽视了熵增定律所反映出来的现实,从而制造了一个假象,似乎时间是世界上的一个独立过程,能脱离自然的运行而独立存在。按照熵增定律,随着宇宙中可用能量的消耗,剩下的“真正”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增加能量的消费,我们不但不能节省时间,而且会更快地失去时间。我们无法逆转时间或熵的过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以对抗熵增定律,延缓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摘编自杰里米·里夫金《袖:一种新的世界观》)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熵,代表的是系统混乱程度。一个事物发展的无序性越强,其系统内能量的损耗就越多。B.从有序变为无序,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一定符合熵增定律。C.一件事物走向荒废的结果是注定的,因此我们生活中每件事的高熵状态都是不可调控的。D.牛顿力学模式告诉我们:时间似乎是世界上的一个独立过程,理论上凡过去的都可挽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比冰的混乱度更高,说明同量的水分子在液体状态下熵值更大,即损耗的能量更多。B.根据熵增定律,每当一种新的物质生成,都必然以周围相应物质的能量损耗作为代价。C.长远来看,熵增是无法挽回的,但适度地对抗熵增定律,可以让社会发展得更加美好。D.继续高耗能发展模式,时间的运转就会变快;相反,低熵生活则可以将这一结果逆转。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时间箭头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一个物质系统的无序度总是在增加,而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就越难回到以前的有序状态。B.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当一个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所经历的时间相对于静止观察者会变慢,即“时间膨胀”。C.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心理学时间箭头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D.意大利物理学家卡罗·罗维理用计时器测量到了时间的延迟,即时间存在不一致性,时间的流逝在高山上要比海平面快。4.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借助公式,使我们从概率的角度直观地理解了事物趋于不稳定的无限可能性。B.材料一以水流和电流作比喻,证明了如果没有外力干预每件事都会处于高熵状态。C.材料二引用开尔文的名言,可以让读者形象地感受经典物理学对时间流向的理解。D.材料二驳斥了牛顿力学所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的时间理念,以帮读者建立新的世界观。5.“对抗熵增定律”在两则材料中均有提及。请阐释其出共同内涵,并简析各自目的。【答案】1.C2.D3.A4.B5.①其内涵是通过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避免高能损耗,追求低熵生活和低熵发展。②材料一最后以主张“对抗熵增定律”作为中心论点,回答了“为什么生活需要低熵”。③材料二中的“对抗熵增定律”是文章证明论点后提出的对策,是为了帮读者更好地理解时间无法逆转。【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不可调控”错误,材料一原文说“在默认情况下,我们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处于高熵状态,除非我们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如果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所有的事物都在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可见选项缺少了必要的条件限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时间的运转就会变快”错,原文说“更快地失去时间”,意思是能量耗尽的结果会更快提前到来,而不是时间运转会变快。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A.认为任何物质都很难回到以前的状态,反过来可以证明时间是向前发展的,符合材料二观点。B.是说“时间相对于静止观察者会变慢”,不符合材料二观点。C.是说“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不符合材料二观点。D.是说“时间的延迟”,不符合材料二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以水流和电流作比喻”错,文中提到水流和电流不是比喻论证,是事实论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①根据“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以对抗熵增定律,延缓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概括出:其内涵是通过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避免高能损耗,追求低熵生活和低熵发展。②材料一最后“当熵增定律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就该知道假如我们不去对抗熵增定律的话,大至宇宙的运行,小到企业、团队的管理,甚至个人的生活,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脱离掌控”以主张“对抗熵增定律”作为中心论点,回答了“为什么生活需要低熵”。③根据材料二“我们无法逆转时间或熵的过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以对抗熵增定律,延缓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可知,“对抗熵增定律”是文章证明论点后提出的对策,是为了帮读者更好地理解时间无法逆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兵邓友梅周忆严和两个战士分成三路,向铁路方向出发,仍然没有任何女兵的踪迹。忆严正在为难,南边不远处传来了飞机扫射轰炸声。忆严说:“敌机轰炸,想必有我们的部队,咱们稍微往南再找找不好吗?”于是向右转,三个人远远地沿着铁路线向南走。走了一里多地,看到南北小路跑来三个人,两女一男,全是老百姓。三个人却是边走边打,二班长和王金宝不知该不该为劝架而暴露目标,忆严看了一会儿大叫道:“快上去!那两个女的是我们同志,男的是个人贩子。”二班长和战士立刻冲了出去。人贩子一看忽然钻出来的新四军,扔开女人就往铁路那边跑,嘴里喊着:“这儿有共军!”王金宝手快,举起枪连打两发,人贩子倒下了。两声枪响,给碉堡上的敌人报了警,机枪、步枪立即密密麻麻地射击过来。几个人钻进青纱帐,急往河边撤退。走出一段路去,听到喊大姐,忆严这才发现和俞洁一起的是二嫚,不是小高。忆严说:“咦,你们俩怎么到一起了?”俞洁说:“我也不知道,刚才人贩子把我打倒在地上,她突然从后边给了那小子一拳,救了我。”二嫚说她追赶忆严路过这里,恰好看到一男一女连追带打,先认出人贩子来。等打了人贩子,女的爬起来,才看出竟是俞洁。碉堡的射击刚停,从左后方又打来了几枪,二班长说:“这不像是碉堡上打的,弹道低得多,怕是有情况。”忆严说:“快,赶快撤到河边上再说。”二班长架着忆严,王金宝拉着俞洁,五个人既不还枪,也不回头,一口气奔到了河岸。忆严问二嫚和俞洁两人谁会凫水,两人都摇头。忆严说:“二班长,你把武器留给我,你们俩一人带一个,快下河去!”大家问:“你呢?”忆严说:“我自有办法,你们快走。”枪声越响越密。原来碉堡上的敌人告诉了碉堡外的匪连长,他马上下了命令,朝河边追击过来。这里几个人还在推让,俞洁和二嫚都叫忆严下河。忆严严肃地说:“服从命令听指挥,二班长、俞洁,你们俩是干部,带头执行命令。”二班长无可奈何,放下枪支,解下子弹带,喃喃地说:“分队长,你这命令不正确,我是个男同志……”“我是叫你把女同志带过河去!这个任务只有你和王金宝能完成,不懂吗?”忆严从背上摘下提琴,交给俞洁说:“你带去用吧。我还没来得及问,小高到底怎样了?”俞洁说:“为了掩护我,她晚走了一步,不知脱险没有。”忆严说:“你报告团长,我任务完成得很不好,请组织批评吧!”俞洁、二嫚噙着激动的眼泪,离开了忆严。忆严把手榴弹盖揭开,把冲锋枪架好,视线牢牢地注视在越来越近的敌群上。四个人走到水边,俞洁迟疑了一下,把提琴挂到了二嫚脖子上,喊道:“你们快走!”不等回答,扭头朝忆严跑了去。王金宝一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二班长抓住他的枪说道:“王金宝,把枪交给我。我命令你立刻把这个女同志送过河去,并且替我请求处分……”王金宝正要争辩,二班长用力一推,把他推向二嫚的身边,王金宝只好拉着二嫚走向河心。敌人呐喊着冲锋了。忆严打了一排枪,撂倒两个敌人,并没挡住攻势。敌人叫着:“抓活的呀!”“跑不了啦!”直朝忆严扑来。眼看相距不到十来米了,忆严扔出一颗手榴弹,同时,从她的一左一右也都投出一颗手榴弹,三声爆炸,敌人退下去了。哒哒的冲锋枪声,在忆严的左侧响起来,忆严这才看到二班长和俞洁,一左一右趴在她的身旁。敌人的一次冲锋压下去了。忆严把二班长叫到跟前说:“你以为我们三个人能把这些敌人消灭吗?”二班长说:“我哪能扔下你,一个男同志……”“你首先是个战士!连长命令你听我指挥!”忆严急道,“我叫你带着她走!”二班长咬了咬牙,无可奈何地招呼俞洁说:“服从命令听指挥,咱们走吧。”敌人又进攻了。忆严再次用手榴弹把他们打回去。在投最后一颗手榴弹时,她的胸口中了一弹。她回头看看,见二班长已拖着俞洁游到了河中心,就从堤上退下来,用尽全身力气,向河水中爬。敌人组织了第三次冲锋,可是匪连长刚喊出一个“冲”字,就被背后射来的枪弹击倒。一队解放军战士呐喊着,端着刺刀,成散兵线从敌人的侧翼冲了上来。原来,孙震路上遇到了走散的小高,立即决定全队向西追赶。孙震领着人冲上河岸,却不见了忆严。正在着急,忽听小高在水边上喊:“孙连长,快来!”这才看见忆严已倒在河边,半个身子泡在水中。他和战士们一起都奔了过去。忆严神志清醒,神态从容,只是面色蜡黄,气息微弱。孙震把忆严背在身上,雷鸣似的喊道:“渡河!”走到河中心,他听到忆严喉头轻微地响了一声,伸在他胸前的手,一下就松软地垂了下来。他停下脚,往上掂了掂忆严,叫道:“小周!小周!”回答他的只有河水的咆哮,河风的叹息。大滴大滴的泪珠,顺着孙震面颊流下来,挂在毛茸茸的胡子上。他咬紧牙,头也不回,迈开大步继续向河西岸走去。河西岸上出现了骑兵,俞洁和二嫚也随着骑兵登上了河岸,朝小高,朝孙震和他背上的忆严高喊:“快走啊,首长派部队接咱们来了——”“周忆严同志!”"孙震带着泪直喊道,“你看看,你们追上部队了”她们终于追上了部队。(节选自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忆严对盲目行动可能遇到的危险感到为难,通过轰炸声判断出附近有自己的部队后,便不再为难。B.从二班长、王金宝两人与周忆严看到有人打架的不同态度来看,两人与俞洁、二嫚之前可能并不相识。C.在往河边撤退时,二班长架着周忆严、王金宝拉着俞洁,从中可以断定周忆严和俞洁两人身上都有伤。D.敌人三次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打了一排枪,撂倒两个敌人,并没挡住攻势”等描写体现了敌人凶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工团的提琴在文中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周忆严把它交给俞洁和俞洁把它交给二嫚,都表现了交出者对危险的无惧和对战友的关爱。B.在描写敌人的第三次冲锋时,小说有意转换了叙事角度,从敌人的角度切换到解放军的角度,增强了描写的镜头感、场景感和立体感。C.孙震的出场在不合理中彰显了一定的戏剧性,但其带来的欣喜却非常短暂,小说接着就“安排”了周忆严的牺牲,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D.末段看似只是对结局作了客观陈述,但简洁的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情绪,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以让读者久久沉浸在人物复杂的心理中。8.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咆哮”“叹息”两个词,请简析其作用。9.悲剧的审美效果,往往是通过冲突和毁灭激发人的高尚情感,引发人的深度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咆哮”“叹息”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河水、河风以人的情感,有力烘托了悲剧气氛。②“咆哮”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愤怒之情,“叹息”表现了战友对周忆严牺牲的无限悲痛。9.①本文描写了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一冲突造成了周忆严生命的毁灭。②周忆严的悲剧,让人无限悲痛,激发了读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③这启示人们既要学习前辈精神,也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对盲目行动可能遇到的危险感到为难”错,周忆严“为难”的是找不到掉队的女兵;C.“周忆严和俞洁两人身上都有伤”错,周忆严和俞洁两人身上未必有伤,也可能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主动照顾;D.“三次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于文无据。原文“敌人又进攻了。忆严再次用手榴弹把他们打回去”“敌人组织了第三次冲锋,可是匪连长刚喊出一个‘冲’字,就被背后射来的枪弹击倒”,可见并没有说三次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不合理”错。文中有交代“孙震路上遇到了走散的小高,立即决定全队向西追赶”,这里使用了“巧合”,虽然使情节出现短暂陡转,但完全合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前文的情节是孙震赶来解救被敌人追击围困的女兵和战士,孙震叫道:“小周!小周!”而此时女兵周忆严已经牺牲了。“回答他的只有河水的咆哮,河风的叹息”这是对河水、河风的环境描写,“咆哮”“叹息”运用拟人修辞,把河水、河风人格化,用“咆哮”“叹息”渲染战士牺牲的悲伤气氛。同时,“咆哮”“叹息”蕴含着人的情感,借助河水的“咆哮”表达革命者对反动派的愤怒之情,借助河风的“叹息”表现了战友对周忆严牺牲的无限悲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从文本中找出悲剧中蕴含的高尚情感,再结合现实分析其意义。①本文描写了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冲突,周忆严和两个战士分成三路沿着铁路线寻找失踪的女兵,而碉堡上的敌人用机枪、步枪扫射,为了阻止他们,敌人组织了三次进攻,在战斗中周忆严牺牲,正是这一冲突造成了周忆严生命的毁灭。②周忆严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让其他人先撤到河边,她是一位女兵,在面对敌人的攻击时毫不畏惧,周忆严的悲剧,让人无限悲痛,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激发了读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③周忆严身上有一种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关爱战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启示人们既要学习前辈精神,也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又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年若干。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绍述无所不学,于辞于声,天得也。铭曰: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节选自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材料二: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长而不有A其藏一钱B妻子告C不足D顾E且笑F曰G我道H盖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一共、总共,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意思相同。B.乃,于是、就,与《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乃”用法不同。C.靡,没有、无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中的“靡”意思相同。D.溺,沉迷,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详细罗列了樊绍述的各类著作,表明其文章成就之大,也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作者的古文创作主张。B.樊绍述以金部郎中身份到南方传告哀讯,回京谈及某帅治理不善,某帅因而被罢官,出京做了绵州刺史。C.苏轼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了韩愈的道德文章,认为其一改东汉以来文坛的陈弊,可谓浩然独存。D.材料一有述有评,寓评于述,亲切可感;材料二以评为主,除表达对逝者的崇敬外,也不乏对现实的批判。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2)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1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韩愈古文创作的主张。【答案】10.BDG11.C12.B13.(1)樊绍述对于这种写作的方法,真可以说是到了那极点了啊!

(2)有人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以为人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14.①要承载仁义道德,在这个前提下包罗万象。②要坚持独创,不剽窃古人。③要做到文从字顺,无需粉饰而合乎法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长大后却不要家中财库里的一文钱。妻子儿女告诉他说钱不够用,他望着他们笑着说:“我为人大概就像这个样子。”“不有其藏一钱”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妻子告不足”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曰”为断句标志,其后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和用时文写的赞铭共有二百九十一篇。/‌项脊轩总共遭受过四次火灾。B.正确。于是、就;竟然。句意:后来的人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就只好剽窃。/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C.错误。倾倒;没有、无不。句意: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没有门路。D.正确。句意:他宣扬的道义挽救了天下人的沉迷。/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某帅因而被罢官,出京做了绵州刺史”错,原文说的是樊绍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斯”,这种,这;“术”,方法;“极”,极点,顶点。(2)“辨”,分别;“以谓”,以为,认为;“惟”,只,只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可知,要承载仁义道德,在这个前提下包罗万象。②由原文“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可知,要坚持独创,不剽窃古人。③由原文“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可知,要做到文从字顺,无需粉饰而合乎法度。参考译文:材料一:樊绍述逝世以后,将要埋葬,我准备给他写一篇墓志铭,向他家里人求取书籍,得到他所著的《魁纪公》三十卷,书名题为《樊子》的又有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和用时文写的赞铭共有二百九十一篇,路上所见和各种器物、门里所写的铭文二百二十篇,赋十篇,诗七百一十九首,我说:真多啊,古代从来没有人写这么多的,然而文词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创作,没有袭用前人一言一句,这又是多么难哪!文章内容一定出于仁义道德,内容丰富如同滋生蓄养的生物,万物一定具备其中,如同大海与天地一样包容承载一切,文笔纵横奔放,肆意而为,没有什么不纳入和记录的。但是却不需要修改加工而自然合乎文章的法度。唉呀!樊绍述对于这种写作的方法,真可以说是到了那极点了啊。绍述出生时,樊家地位显贵,家中殷富,他长大后却不要家中财库里的一文钱。妻子儿女告诉他说钱不够用,他望着他们笑着说:“我为人大概就像这个样子。”妻儿们都回答说:“好。”没有不满意的。绍述曾经凭借金部郎中的身份到南方传告宪宗皇帝逝世的哀讯,回京后,说某帅把地方治理得不好,被罢免了金部郎中的官职,因为这出京去做绵州刺史。一年以后,被征召任命为为左司郎中,又出京担任绛州刺史。绵州、绛州的人民到现在都说:“樊使君对我们是有恩惠的。”后来朝廷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任命将要下来时,他却因病去世了,死时年纪若干。绍述名宗师。父亲名泽,曾经在襄阳、江陵任过节度使,官至右仆射,死后赠某官。他的祖父做过某官,名泳。从祖父到绍述,三代人都是通过参加军谋将帅科的考试获得上等名次而进入仕途的。绍述没有什么不学习的,在文章和音乐方面,是有天赋的。铭文说:只有古人写文章文辞都由自己创造出来,后来的人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就只好剽窃,后人都指着前人的作品公然袭用,从东汉到今天都一样。很久没有人感到要继承古人的做法,一些神圣的人物要么已经消逝了,要么隐伏不出,古人的作文之道已经被阻塞住了。阻塞到极点就会出现通达,这样才产生了樊绍述。在他的笔下,文字通顺妥帖,一个个字都各称其职。有想求得古人作文之道的,就可照绍述这条道路前进。材料二:自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兴起,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宰相辅佐,都不能挽救。惟独韩文公崛起于平民,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大概到现在有三百年了。他在八代文坛凋敝的基础上重振了文风,他宣扬的道义挽救了天下人的沉迷,他的忠心触发了皇帝的愤怒,他的勇气折服了三军统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并列,关系文坛盛衰,浩然独存的伟大人物吗?有人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以为人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实力可以得到天下,却不可以得到一人之心。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迷惑;能够驯服鳄鱼的残暴,却不能消除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南海的人民中得到信任,建庙祭祀,世代相传,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身。大概韩公能宣扬的是天道,他不能改变的是人事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归次汉中境上陆游云栈屏山①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②日夜流。遗虏孱孱③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注】①屏山,镜屏山,在今四川境内。②荆扬,荆州和扬州。③孱孱(jiān),窘迫状。1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在月色下乘兴游历了蜀地,骑马回到汉中,沿途一路都是耸入云端的古栈道。B.颔联紧承上句,衔接自然,描写了梁州之地近接秦雍大地,又通过长江远连荆州、扬州。C.颈联首句转而写敌寇正处弱势而又缺乏深谋远略,与颔联所隐喻的雄厚国力形成了对比。D.尾联次句一个“又”字写尽了时光的徒然流逝,整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有含蓄蕴藉之效。16.诗歌前后抒发的两种感情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前两联紧扣一个“喜”字,写初踏梁州的欣喜,表达了对汉中之地山河雄壮的赞美。②后两联扣住“忧”和“恨”,写有志难伸的忧愤,表达了对朝廷一再错失光复良机的遗憾。③正因为有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深,才有对个人际遇和政治形势的忧愤之重,一喜一忧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在月色下乘兴游历”错误。阅,通“越”。“阅月游”意思是已游历了一个多月。如果把月理解为“月夜”,一个“月夜”就完成如此漫长的旅程,不合情理。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前两联紧扣一个“喜”字,诗人远行归来,风尘仆仆,踏上汉中的土地,看到雄伟壮阔的汉中川原形貌,内心无比的喜悦和高兴,表达了对汉中之地山河雄壮的赞美。②后两联扣住“忧”和“恨”,颈联首句“遗虏孱孱宁远略”写敌寇正处弱势而又缺乏深谋远略,对国事前景又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和忧虑;尾联“恨”和“又”字写尽了对时光徒然流逝的遗憾,年复一年,岁月空逝,壮志难申,表达了对朝廷一再错失光复良机的遗憾。③诗人写所见汉中之景雄伟壮阔,同时山川形胜又触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情怀。诗中即景生情,处处把山川形胜与光复中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既有对汉中之地山河雄壮的喜爱与赞美,又写出了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和对宋王朝坐失北伐良机的怨愤心情,一喜一忧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则正面写出了敌军来袭气势之汹。(2)当我们读到《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陶渊明辞官归家途中在小船上衣袂飘飘、快意人生的样子如在眼前。(3)《陈情表》中,李密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征辟不能赴任的矛盾心情:想奉旨赴任,“_______________”;如果抗旨不去,“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校尉羽书飞瀚海②.胡骑凭陵杂风雨③.舟遥遥以轻飏④.风飘飘而吹衣⑤.则刘病日笃⑥.则告诉不许【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瀚”“陵”“飏”“笃”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后来时移事迁,池塘里却变得“()”,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我每天到池塘边看上几次。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第二年,我翘盼的水面上仍然没有露出什么惊喜。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嫩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但是经过了漫长的夏天,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是惊人地快;扩张的范围,是惊人地广。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18.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半山腰他们仿佛闻到一种什么花香。B.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龄,很容易产生想法。C.什么一天就能干完,这工作三天也干不完。D.这是什么手套呀!一只厚一只薄的!19.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A.半夜月明湖水白,五更日出海门红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嫩绿的、细弱单薄的荷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文学性更强,请分析。【答案】18.A19.D20.①“惹”和“可怜兮兮地平卧”使用了拟人,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让描写更生动。②“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作了类比联想,让其细弱单薄的特点更直观形象。③改文只是客观介绍了荷叶的特点,缺少人的主观情感,也不如原文描写得细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与文中加点的“什么”都是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B.是任指;C.表示不同意对方说的话。D.表示不满。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A.描写夜晚湖水的明亮和晨曦时分海门的红艳。B.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C.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D.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根据语境,括号中内容应该要表达不见荷花、只有水的意思,只有D项合适。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用“颜色极惹人喜爱”“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来形容荷叶的颜色和情态,把荷叶人格化;改句“嫩绿的”“细弱单薄的荷叶”只是客观描写荷叶的特点,描写不如原句细致、生动,缺少人的主观情绪和感染力。原句“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运用类比联想,由眼前的荷叶联想到水浮莲的叶子,表现荷叶细弱单薄的特点,形象直观可感。改句没有这样细致生动的描写,不如原句语言有表现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眼睛奇痒流泪、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皮肤瘙痒……在生活中,①,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过敏是一种在身体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由于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黏膜组织长期发炎的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有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膳食和营养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及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除了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也与过敏性疾病显著相关。食物成分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维持肠道上皮屏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