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9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③门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⑤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即思维的此岸性,都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B.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是主客观的结合。C.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现实性的特点。D.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可以检验革命路线是否正确。2.依据第②段画线部分推理方式,下列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B.上层建筑都是有阶级性的,语言不是上层建筑,故语言不是有阶级性的。C.凡是做翻译的都需要学好外语,你是翻译,你应当学好外语。D.所有冰箱都是可以冷藏的,小明家有一台冰箱,所以小明家的冰箱能够冷藏。3.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选文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4.小王寻找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论据支持本文作者的观点。请选择合适的一则推荐给他,并说明理由。(1)经过3年又9个月,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居里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2)小马过河之前从老牛和松鼠那里获得截然不同的建议,莫衷一是,亲自趟水过河后才发现水之深浅。(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答案】1.B2.B3.文章在提出“怎样区分真理与谬误”核心问题后,引用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着采用引证法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运用举例论证,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有效方式。然后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指出经过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最后,指出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路线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都是正确的。4.第(2)则材料作为论据最适合支持作者的观点。这则“小马过河”的材料讲述了小马通过亲自趟水过河,验证了他人给出的不同建议,最终发现了水的真实深度。这一故事证明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真实性质的认识,即与文章观点相吻合,因此,选择第(2)则材料作论据最合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是主客观的结合”错,原文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见,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而不是主观与客观的简单结合。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第②段画线部分推理方式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演绎推理的典型形式是三段论,它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或规律,小前提是具体的个别情况,结论则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导出的必然结果。B.推理错误。“上层建筑都是有阶级性的”是大前提,“语言不是上层建筑”是小前提,其中大前提“上层建筑都是有阶级性的”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它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故推不出“语言不是有阶级性的”是这一结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怎样区分真理与谬误。接着,文章引用了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部分通过引用权威文献,为文章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段,进一步阐述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通过引用毛主席的话,文章强调了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不可替代性。第三段为了具体说明实践,文章举了科学史上门德列捷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和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例子,来证明实践的重要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有效方式。第四段,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认为是真理,是因为经过了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的证实。这一部分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第五段,进一步讨论了检验路线正确与否的问题,指出即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其正确性。通过列宁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文章展示了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第六段,最后,文章总结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指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的。【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的观点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第(1)则材料是事实,居里夫妇用3年9个月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只是表明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能证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观点。第(2)则材料讲的是“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本文观点直接相关。小马通过亲自实践,即趟水过河,来验证老牛和松鼠给出的不同建议,最终发现了水的真实深浅。小马过河的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真实性质的认识。这与文章中强调的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观点相吻合,因此,第(2)则材料是更合适的选择。第(3)则材料是诗句,意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句话表达了实践的重要性,但作为论据可能不如第(2)则材料中的具体的故事来得有说服力和易于展开论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老舍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大哥!”老三叫了声。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大哥!”“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走?上哪儿?……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疸。“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没了华北,还有北平?”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呢!“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铁啦?”“铁啦!”“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四爷到钱家拍门,没人答应。他知道钱先生有点古怪脾气,又加上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不便惹人注意,所以等了一会儿就上祁家来。祁老人的诚意欢迎,使李四老爷心中痛快了一点。为怕因祁老人提起陈谷子烂芝麻而忘了正事,他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祁老人对书籍没有什么好感,不过书籍都是钱买来的,烧了未免可惜。他打算教孙子们挑选一下,把该烧的卖给“打鼓儿的”好了。“那不行!”李四爷对老邻居的安全是诚心关切着的。“这两天不会有打鼓儿的;就是有,他们也不敢买书!”说完,他把刚才没能叫开钱家的门的事也告诉了祁老者。祁老者在院中叫瑞全:“瑞全,好孩子,把洋书什么的都烧了吧!都是好贵买来的,可是咋们能留着它们惹祸吗?”老三对老大说:“看!焚书坑儒!你怎样?”“老三你说对了!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老大无论如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落了泪。“听见没有啊,小三儿?”祁老者又问了声。“听见了!马上就动手!”瑞全不耐烦的回答了祖父,而后小声的向瑞宣:“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二段列举多种事物用逗号不用顿号,更长的停顿表达了对人们每一处的不舍,抒发了人们眼看着瑰宝被侵占的痛惜之情。B.“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C.选文“叼着”用比拟的写法形象地写出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野蛮和贪婪,化虚为实,透出出老三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D.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6.选文中开头部分多处穿插坦克车的声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坦克车的声音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证明,与下文“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相呼应,暗示当时中国战争局势处于被动地位。B.坦克车的声音如“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战争对当时中国的摧残,隐含着侵略者的嚣张。C.瑞先被震得心耳倶聋到他的心一直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表现了瑞宣被日本鬼子的行径震动的心理变化,含蓄表现了瑞宣的爱国心。D.坦克车的声音从开头的“更大”到“声音稍微小了一点”,直至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通过声音的变化反映侵略越来越弱。7.选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描和《荷花淀》中水生嫂的相关话语有异有同,据此对两个人物形象加以比较分析。(1)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2)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8.《四世同堂》是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赏析。【答案】5.B6.D7.相同点是都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选择。不同点是:瑞宣选择理解弟弟,展现了他关心家人的兄长形象。他有作为长子的责任感,关怀家人,同时他对战争形势还抱有幻想。而水生嫂选择了支持丈夫,展现了她深明大义、爱国、坚强的女性形象。8.①平实自然,通俗易懂,符合人物身份和情感。②善于使用口语,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③善于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④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错误,由“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可知,瑞宣并没有立刻表示全力支持,而是心存幻想,犹豫不决。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D.“反映侵略越来越弱”错误,过度解读,并不是“反映侵略越来越弱”,而是表现了坦克从附近驶过,逐渐远去的过程。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瑞宣的话展现了他关心家人的兄长形象。一方面,他理解并尊重对方想要离开的决定,因此他说“我不拦你走”,这显示了他的宽容和理解。另一方面,他希望对方能够稍微延迟一下离开的时间,这是出于对家庭、亲情和当前局势的考虑,他幻想“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这种犹豫和恳求,揭示了瑞宣的善良和责任感,以及在动荡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无力感。水生嫂的话表现了水生嫂的深明大义。面对丈夫水生为了抗日战争必须离家参军的情况,水生嫂虽然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担忧,但她没有阻止丈夫履行他的职责。这表明她理解和支持丈夫为国家做出的牺牲,体现了她的爱国情怀和大局观。同时,她提出的“家里怎么办?”这一问题,突显了她的责任感和担当。水生嫂意识到,作为家庭的主要支柱,她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家庭的承诺,进一步塑造了她贤良、勤劳、坚韧的女性形象。【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平实自然,通俗易懂,符合人物身份和情感。如“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表现了瑞宣的软弱性格和作为兄长的无奈选择;“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表现了瑞宣被日本鬼子的行径震动的心理变化,含蓄表现了瑞宣的爱国心。善于使用口语,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例如“陈谷子烂芝麻”“打鼓儿的”“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铁啦?”,贴近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善于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例如,原文中的“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传达出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震撼和不安。坦克车的声音如“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战争对当时中国的摧残,隐含着侵略者的嚣张。叼着”用比拟的写法形象地写出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野蛮和贪婪,化虚为实,透出老三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表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批判。“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表现了瑞宣的软弱与妥协,反映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妥协派对战争形势仍然抱有幻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病瘘,隆然伏行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B.且硕茂,早实以蕃实:果实。C根拳而土易易:更换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离:背离,远去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不如因而厚遇之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诚以供养无主C.他植者则不然金就砺则利D.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橐驼的名字由来、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里”,说出一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B.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C.文章从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有言有形,刻画细致入微。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例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12.把文章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13.这篇传记带有说理性质,为了将道理讲透彻,作者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出文中的三处对比。【答案】9.B10.D11.D12.(1)郭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2)官吏们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养你们的鸡和猪。13.①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的对比。②郭橐驼种树过程和其他种树过程的对比。③郭橐驼种树和官吏治民的对比。【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句意: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B.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句意: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又多。C.正确。句意:树根拳曲又更换了生土。D.正确。而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于是,就;/介词,趁机。句意: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B.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句意: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我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句意:别的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金属在磨石上磨砺就会锋利。D.都是连词,虽然。句意:虽然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却唯独害怕廉颇将军吗?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错误,本文是一篇寓言体传记性散文,不是人物传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能力。(1)“寿”,使……长久;“孳”,使……长得快;“致”,实现。(2)“勖”,勉励;“而”,同“尔”,你们的;“遂”,喂养。【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第2段“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将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结果进行对比,突出橐驼种树技术的突出。第3段将郭橐驼种树过程和其他种树过程进行对比,点出顺应树木规律种树的具体做法。第4段“若,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将郭橐驼种树和官吏治民进行对比,引出治民之理。参考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燕歌行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感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汉朝将领奉命征讨,天子给予褒奖恩宠,将领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受困埋下伏笔。B.“山川萧条极边土”引出的两句说明所见之处,一派荒芜萧条,这对行军似乎不利,胡骑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也说明形势不乐观。C.“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从侧面点出了此次出征将士们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的原因,这也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D.“少妇城南欲断肠”两句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15.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答案】14.C15.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在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批判了将军们的荒淫失职,饱含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C.“从侧面点出了此次出征将士们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的原因,这也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错误,“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主要是揭示了将领的轻敌和贪功心理,从而导致了军队在战斗中的失利。这并不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诗人的主要创作意图是通过对边塞征战的描写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批评了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的行为,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在这两句中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一方面是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生死未卜,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另一方面是将军们却在帐篷内纵情声色,欣赏美人的歌舞表演,表现出了他们与战场上的艰苦和危险形成鲜明对比的安逸与享乐。“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通常指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深沉而强烈的情感。在这两句中高适通过对比战士们的英勇牺牲和将军们的亨乐,深刻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这种现实不仅让读者感到震惊和愤慨,更引发了读者对战士们的深深同情和敬仰,对将军们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这种情感在对比中得以突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而强烈的感情色彩,即“沈至”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的“风”“雅”有非常中肯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杭州文旅局在制作城市宣传片时,可引用柳永《望海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介绍钱塘江的伟大奇观。(3)《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表达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个体生命的短暂之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面对自然万物的繁荣生机,也表达了与此相同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登快阁》中,活用了《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国风》好色而不淫②.《小雅》怨诽而不乱③.怒涛卷霜雪④.天堑无涯⑤.善万物之得时⑥.感吾生之行休⑦.落木千山天远大⑧.澄江一道月分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淫、怨、诽、卷、堑、澄。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如果有人问,①?你可能会觉得他在明知故问,当然是在龟甲兽骨上。而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子飨餐厅,②。子,是对嘉宾的敬称;飨,是盛宴款待宾客之意。这个文化味十足的餐厅,招牌菜甲骨文牛肉面也十分讲究,“大吉大利”“日进斗金”“吉祥安康”“上岸成功”,每根面条上都用甲骨文写着不同的祝福语,(甲),深受当地人们和外地游客的喜爱。这只是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缩影。通过甲骨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文明的源头是今天我们仍不遗余力探究甲骨文之意义所在。甲骨文就像一本“商朝日记”,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气象记录、最早的车祸记录,还有古人宴饮演乐、战争、农耕等生产生活景象。商人把对衣食住行的观察抽象成符号,篆刻的是烟火人间,记录的是文脉悠长,更潜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例如,甲骨文“得”字像一个人手持着贝,表明努力有所获得的意思;;。从这些文字中,③。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甲骨文讲述着历史昨天的故事,由其演化而来的汉字数千年绵延不绝,记载、传承着(乙)的中华文明。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对甲骨文等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各类文创产品、创新应用如(丙),不断涌现。(选自河南日报《讲好甲骨文“今天的故事”》,有删改)17.请将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8.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12个字。20.请参考下图关于甲骨文的字形和释义,仿照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对甲骨文“得”字的解读,对甲骨文“监”字和“保”字进行解读,与前面“得”字的解读形成排比。要求能准确把握甲骨文象形字的特点,语言表达流畅,句式与画双横线的句子基本一致。(1)“得”字解读的示例:“得”字像一个人手持贝,表明努力有所获得的意思;(2)“监”字解读的仿写:;(3)“保”字解读的仿写:。【答案】17.今天,我们仍不遗余力探究甲骨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它了解汉字的起源,了解文明的源头。18.甲:别出心裁乙:博大精深丙:雨后春笋19.(1)甲骨文刻在哪(2)甲骨文还能印在面条上(3)我们可以解读出丰富的意蕴20.(2)“监”字像一个人俯身低头面对盛水的器皿,表明自上视下的意思;(3)“保”字像一个大人将手臂伸到背后挽着孩子,表明养育、抚养的意思。【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1)首先将原句中的主干抽取出来单独成句,也就是“今天,我们仍不遗余力探究甲骨文的意义在于”。(2)然后将剩余的修饰成分抽出,并把并列的成分拆开单独成句,也就是“通过它了解汉字的起源”和“了解文明的源头”。【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通过括号前“这个文化味十足的餐厅,招牌菜甲骨文牛肉面也十分讲究,“大吉大利”“日进斗金”“吉祥安康”“上岸成功”,每根面条上都用甲骨文写着不同的祝福语”可知,餐厅的甲骨文牛肉面非常具有新意,填“别出心裁”。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乙:通过括号前“甲骨文讲述着历史昨天的故事,由其演化而来的汉字数千年绵延不绝”可知,甲骨文蕴含着许多文化知识;而且括号处成语修饰“中华文明”,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丙:通过括号前“各类文创产品、创新应用如”和括号后“不断涌现”可知,文创产品和创新应用纷纷出现,势头正好,填“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出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从横线后“当然是在龟甲兽骨上”可知,横线处应询问甲骨文写在哪。(2)从横线后“每根面条上都用甲骨文写着不同的祝福语”可知,横线处应介绍甲骨文印在面条上。(3)从横线前“ 商人把对衣食住行的观察抽象成符号,篆刻的是烟火人间,记录的是文脉悠长,更潜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可知,甲骨文蕴含着丰富的含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1)观察“监”的甲骨文可以发现,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弯腰鞠躬的人,一个盛水的器皿。结合《说文》的解释“临下”可知,“监”表明自上视下的意思。(2)观察“保”的甲骨文可以发现,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将手臂伸到背后的大人,一个孩子。结合《说文》的解释“养也”可知,“保”表明抚育、抚养的意思。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碎片化阅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丧失思考,阅读变得没有深度。”但也有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方便人们接受大量丰富的信息。对“碎片化阅读”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碎花犹美,细水长流在这个纷乱的年代,极度的时尚让人变的敏感,意识变的支离破碎,但正因破碎,我们成就我们的时代。——杰克·凯鲁亚克茶余饭后,公交站前,甚至人行道上,我们总能看到许许多多“低头族”在刷微信,看动态。他们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着“碎片化阅读”。试想,在不经意间刷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看到一篇触动灵魂的心灵鸡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