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题型突破(二)材料解析题(范围:第1--12课)--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解题指导(7种常见材料解析题)+题型专练12题】材料题答题三部曲:一读二审三写读问题:带着问题看材料:先看题头明确本题主题;带着问题看材料,针对性找出材料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国家、朝代、文献(包括引文出处)】问题词、答案来源词、答案方式词、分值(答几条)答案来源词根据材料:答案源于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答案源于所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源于材料+所学综上:找到几则材料探讨的共同主题,谈认识,建议答案方式词(归纳、概括、列举、变化)归纳概括:找出关键词或者句子,进行提炼、整合列举:直接从材料或书本中举例说明。变化:从A到B,两个阶段的状况同时表述出来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评价或影响:注意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根据问法确定答题方法问法答法注意事项第一种根据材料指出(找出、写出、回答、作者认为、据材料列举等)摘抄材料摘抄和问题对应的关键句、关键词第二种根据材料概括(归纳、提炼、总结等)归纳材料不可照抄材料,更不能全抄;提炼关键词句(尝试去掉“的地得”前面的修饰词、适当加上有关“动词”或颠倒材料关键词位置、或用意思相近的词替换、翻译文言文)第三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或概括1.归纳材料2.
材料和教科书做个链接1.材料做减法(一个得分点)2.抄与材料相对应的教科书内容或笔记内容(第二个得分点)第四种认识、启示、感悟、关系等言之有理抓住本题的总主题和每个材料的小主题,找到依据,组织语言。针对开放性的问题,答案要多写几条,答案要点化,标上序号。审材料①审什么:导语、正文、出处、注释——明确考查知识点②怎么审:有几句,材料结构,勾出关键信息(关键句子,标点,连接词),精准定位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傅乐成《中国通史》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参考答案】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写答案字迹清楚工整格式规范:写下求答项,再分点作答,注意标明序号例如,原因:①……②……表述规范:运用专业术语,条理清晰基本要求:1.序号化(序号明确、点数清晰)2.段落化(一句一段、短句呈现)3.层次化(分层作答、思路清晰)4.要点化(围绕问题、要点突出)注意:①在组织答案过程中,切忌乱写导致出现明显的史实错误,建议“避重就轻”,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可以不写,或者换一种表述方式,尽量不要出现错误史实②一般不能对材料进行完全照搬,应在保留关键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转述③分值只是判断答题角度的一个指引,如果能从材料解读出更多信息,尽量多写,如4分不要拘泥只答两点,宁可答多也不遗漏④字迹不要太大,注意字与字的间隔,安排好答题位置题型(一)、“背景、原因、条件”类设问1.题型解读:一般历史事件包括时间、背景、内容、评价四大要素构成。背景包括时间发生的原因、条件、目的、动机。内容包括过程、经过、措施、结果。评价包括性质、影响、意义、作用、教训、启迪等。这是中考考察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的主要切入点。(1)“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者现实环境。一般是指某个历史事件的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包含了原因和条件。背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回答的时候必须注意进行时空联系。(2)“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一般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原因主要包括内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对根本原因的思考:政治层面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历史存在是发展从历史规律入手。(3)“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因素。一般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可能性。2.答题技巧(1)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①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②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③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2)从内因、外因角度逐一分析①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②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3)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①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②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③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④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3.组织答案的原则(1)结合材料+所学知识+阶段特征。(2)答案句句要有核心概念,符合材料和题目逻辑。(3)组织答案要求“点多、话短、面宽”。使用专业术语,衔接恰当,不罗嗦、不随意。(4)答案一般是正面正向的4.典例剖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二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也为后来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按理来说,商鞅对秦国有着巨大的贡献,应该受到国人的尊敬,可最终落得车裂的下场,“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向强大,结果换来车裂的下场》请回答:商鞅“最终落得车裂的下场”的原因是什么?【答案】(2)秦孝公去世;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法令严酷,严惩反对其变法的人【破题步骤】(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法令严酷,严惩反对其变法的人。故商鞅“最终落得车裂的下场”。题型(二)“特点、特征”类设问1.题型解读(1)“特点、特征”的内涵描述某一历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质、特质、属性等;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2)设问特点①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特点”;“概括……的特征”。②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③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具有高度的提炼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言简意赅。④该设问类型最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2.答题技巧(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在众多材料信息中找到本质的特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3)该设问类型建议采取精简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用词组的形式阐述,如:“XX化”和“XX性”)3.典例剖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中国历史》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言论中指出这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核心思想。(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答案】(1)共同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2)核心思想:“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破题步骤】(1)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辨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可知,“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其言论中指出这位思想家是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题型(三)“影响、作用、意义”类设问1.题型解读中考历史“影响、作用和意义类”主观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并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让自己的答案更加清晰、准确、有条理。(1)“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2)“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3)“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但是,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此类试题还可变为“评价”类试题。三者的细微差别:作用和影响较为中性,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是“意义”一般是指积极影响。对于这一类主观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明确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清晰地理解题目所问的具体内容。题目是询问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还是教训。对于影响类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对相关事物或局势的改变;对于意义类问题,我们需要探究的是事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2)深入分析材料:在理解了问题的核心后,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等。同时,还需要注意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多方面影响和意义,以及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3)建立逻辑框架:将提取的信息与相应的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理解,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同时,还需要对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2.答题步骤(1)仔细阅读问题:仔细阅读问题,确保理解题目所问的具体内容,明确问题的核心。如果对问题的理解有困难,可以反复阅读或进行笔记,以帮助加深理解。(2)精读并分析材料:仔细阅读材料,逐行逐句地分析。要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理解这些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同时,要注意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多方面影响和意义,以及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3)联系并应用知识:将提取的信息与相应的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理解,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同时还需要对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在分析事件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影响和意义。(4)组织答案:答案应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条理分明。可以首先列出总体的观点或结论,然后进行详细的解释或分析。同时还需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和深度,尽可能涵盖所有方面。如果有需要,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注意事项(1)该设问类型中“作用”与“影响”设问,首先要考虑一分为二方式作答(如:积极与消极、利与弊、积极性与局限性、肯定之处与不足之处),但“意义”设问除外,一般答题句式结构可采纳“一方面……,另一方面……”。(2)该设问类型必须要考虑多角度作答(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一般可采取以“动词+了”的方式作答(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推动了XX”;“促进了XX”;“有利于XX”)。4.典例剖析材料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却为后世历代所尊奉。——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3)根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写出这一制度的确立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答案】(3)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利: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弊: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破题步骤】(3)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强并弱”有利于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但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题型(四)“比较”类设问1.题型解读比较式问答题一直是考查和训练的重点,近年来有愈来愈多的趋势。比较类设问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因素或同一历史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象放在一起,要求通过对照、比较,归纳出相同点或不同点,以加深对历史因素的理解。其中有对历史因素表面现象的比较,更多的是对其深层本质的对比。从近年出题趋势看:特点是角度新、切口小、贴近生活,匠心独具。2.呈现形式该类型题目在设问中往往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异同”等提示语。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3.答题思路(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背景类原因、条件、目的等过程类阶段、人物、组织、纲领口号、措施、方式、手段等结果类结局、性质、特点、功绩、局限性、作用、影响等①有比较项的比较式问答题:例:“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表”,其比较项非常明显,即从不同点(目的、过程、结果、性质、历史影响)和相同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比较;②无比较项的比较式问答题:例:“比较10至19世纪中叶中欧科技水平发展变化”就要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特征设立比较项。二者从难易度上看:前者相对比后者来说容易一些。后者解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比较项,建立比较项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有规律可循的。如:事件相比比较项:一般有背景、原因、领导阶级、特点、结果、影响、性质等;人物相比比较项:一般有所处时代、所属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3)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两则材料信息中找到几处相似的或不同的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更需要运用“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但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则需更多的参考所学知识回答。4.注意点(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2)要逐点对应比较,在解答时,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3)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5.典例剖析材料三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摘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答案】(3)不同: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破题步骤】(3)依据材料信息“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可知,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题型(五)“变化、趋势”类设问1.题型解读(1)“变化”是指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2)“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属于变化的一种,但是趋势更强调事物变化所呈现的历史走向或变化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规律。从命题意图看:此类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从设问方式看:变化趋势类试题一般的设问方式主要包括:“根据材料……,指出……变化”;“阐述从……到……的变化”;“概括……以来……的变化”;“概括……以来……演变的特征”;“说明……变化的特点”;“概括……转变的历程”;“指出……演变的趋势”。总的来讲,该题型一般有三种类型:(1)前后变化型:这种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量变型,变化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即历史事件在原有的基础上程度有所上升或者下降,类似由A变成A+或由A变成A-。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二是质变型,由什么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前后出现较大转折或明显差异,类似由A变成B。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由闭关锁国变化为被迫开放。(2)阶段变化型:即多个阶段出现明显不同,需要分阶段归纳。60年代是A,70年代是B,80年代是C。如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3)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类似由0变成A,其答题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答题思路(1)审题: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找到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带着“比较”的思维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仔细比对,从而厘清答案来源,理顺答题思路。(2)辨析具体类型:①前后变化型:一定要把前后各自的变化阐述出来,即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如该题中三个年份都有“组织化”,故概括时以“组织化”为主,描述其发展程度由低到高即可②阶段变化型:即多个阶段出现明显不同,需要分阶段概括③内容变化型:直接列出新出现的情况解题: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指出……变化?(X分)”答题思路:有参照物: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从……到……”,“由……到……”。无参照物:用动态语言表达,如:强调……,注重……,越来越……,日益……,增加(或减少)……,逐渐……①变化(趋势)类答题思路:以题干主体为抓手,以时间为切入点,抓住描述变化的状态/内容/态度/关系/政策,选好串联点(主体、功能、范围、关系、规模或数量等)前后进行串联整合(注意不是全抄,还要结合材料及所学进行整合优化)。答题模式:从……(状态)到……(状态);呈现……(趋势);出现新的现象/事物/状态。②变化及其原因类答题思路:a.如分析从A到B变化的原因,既要分析A状态的原因,又要分析B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原因。b.如分析呈现……趋势,或呈现多重变化,即从A…到B…到C…等多重变化的原因,重点分析变化后者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原因。3.典例剖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4)与图一相比,图二所示的诸侯国在数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4分)【答案】变化:诸侯国的数量在急剧减少;趋势:通过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得弱小国家被消灭,加速了统一的步伐。【破题步骤】(1)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反映了通过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得弱小国家被消灭,加速了统一的步伐的历史趋势。题型(六)“评价、评述、评论”类设问1.题型解读(1)概念评价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简评”等引导词来提问,是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2)评价、评述和评论的区别:①评价:围绕历史因素(事件和人物)在等方面进行评定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②评述:在史实的基础上,评价历史因素,述评结合③评析:对历史因素(事件、人物、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或者评价(3)三者评定都是以史实为基础,但各有侧重:评价=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史实结论评结果:评定从结果出发评述=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历史叙述叙过程:边叙边评、先叙后评评析=是什么(叙述史实)+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历史史观重升华:上升辩证唯物史观高度2.答题思路(1)明确评价对象(设问中一般明确给出评价对象);(2)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进行主观臆断。①根据材料评价: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说长道短”,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二、客观准确。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②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根据教材介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价。③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类型的答题要领在于理解该评价角度,并只用该角度评价。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历史史观角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本功底,关键在于弄清各史观的区别。这类型试题的答题都非常忌讳脱离角度。3.典例剖析材料三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材料四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和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3)材料三、四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3)无论赞同哪一种观点均可。即可以赞同分封制在西周时巩固了奴隶制统治,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迈出了一大步。也可以从长远来看,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破题步骤】(3)理由: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和“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可以赞同分封制在西周时巩固了奴隶制统治,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迈出了一大步;也可以从长远来看,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题型(七)“认识、启示”类设问1.题型解读历史试题中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对……认识”的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1)“认识”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②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③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④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等。(2)“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认识、启示类试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的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无中生有、泛泛而谈。2.答题技巧(1)认识类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2)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3)切入角度①政治方面,一般可从是否符合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②经济方面,一般可从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③思想文化方面,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A.如何对待。可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B.如何认识。可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C.可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④外交方面,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发展等方面思考。3.注意事项(1)一定要写,写了就很可能得分。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2)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意思,不可脱离主旨。(3)材料中心意思是对的,作答时变个说法,就是答案;材料中心意思是错的,作答时从正面说就是答案。(4)书写时要用专业术语,不能随意发挥。(5)多角度谈启发,不要拘泥于一个方面。(6)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7)从对今天的意义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8)符合主流价值观。(9)某些固定表达:①抓住……有利时机②顺应……潮流③坚持……(正确的道路或思想)④……与……相互协调配合⑤尊重国情,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与孔子有关的图片请回答:(2)结合材料二中三幅关于孔子的图片,请你谈谈获得的历史认识。【答案】(2)认识: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破题步骤】(2)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12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材料三
北京人遗址及化石的发现,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大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古人类遗址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古人类、古文化、古动物化石和其他资料。北京人化石就成为世界科学界众所瞩目的稀世瑰宝。“北京人”虽然不是最早的人类,但作为从猿到人的中间环节的代表,被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探索神秘的考古谜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古人类遗址。(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北京人遗址被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答案】(1)北京人遗址。(2)“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拥有众多的古人类、古文化、古动物化石和其他资料;北京人化石成为世界科学界瞩目的稀世瑰宝;“北京人”虽然不是最早的人类,但作为从猿到人的中间环节的代表具有典型性。(任意两点即可)【知识点】北京人【详解】(1)遗址:由题干“距今约70万~20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材料相关的古人类遗址是北京人遗址。(2)怎样做: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火“对付自然”主要体现在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用火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防寒等方面。(3)原因:由题干“还没有哪一个古人类遗址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古人类、古文化、古动物化石和其他资料。”“北京人化石就成为世界科学界众所瞩目的稀世瑰宝。”“‘北京人’虽然不是最早的人类,但作为从猿到人的中间环节的代表,被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可知,北京人遗址被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是因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拥有众多的古人类、古文化、古动物化石和其他资料;北京人化石成为世界科学界瞩目的稀世瑰宝;“北京人”虽然不是最早的人类,但作为从猿到人的中间环节的代表具有典型性。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考古发现推论图1:;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图2:;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图3:;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答案】(1)AB(2)CBA(3)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发现了墓葬;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良渚文化【详解】(1)填写字母: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元谋人遗址,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位于A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位于B处。(2)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根据材料二图1“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菜和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说明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根据材料二图2“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说明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根据材料二图3“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说明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3)共同点:根据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二里头遗址,……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得出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良渚古城遗址,……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高等级墓地,”“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得出发现了墓葬;“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得出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等遗址的考古发现,例如宫城、墓葬、礼器等都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所以,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4)根据材料一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材料二距今一万年的文化史,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都是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分布、文化和文明的历史,可以提炼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特点:多民族长期杂居、交往融合而成。(2)制度:禅让制。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知识点】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禅让制【详解】(1)人文初祖:根据材料一“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黄帝。特点:根据材料一“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概括得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多民族长期杂居、交往融合而成。(2)制度:根据材料二“尧年老时,征求各部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禅让制。借鉴意义:根据材料二“尧、舜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得出,禅让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4.阅读材料,解析问题。(共18分)材料一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材料二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尚书·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材料三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材料四
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1)根据材料一,归纳夏朝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关键战役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关系。【答案】(1)组成部分:军队、刑法、监狱等影响: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夏朝的统治,有利于夏朝的稳定。(2)根本原因:统治者的暴政。感想:暴政不得人心,统治必然要被推翻。(3)历史事件:武王伐纣。关键战役:牧野之战。(4)关系:商朝灭掉夏朝,西周灭掉商朝,更替顺序为夏、商、西周。【知识点】夏朝的建立与统治、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详解】(1)组成部分:根据材料“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可知,夏朝的国家机构有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了军队、设置刑法、设置监狱,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夏朝的统治,有利于夏朝的稳定。(2)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等夏桀和商纣王的昏暴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暴政。感想:综合夏商周三朝建立之处统治者贤明建国和治国,到末代统治者昏庸王国的对比,让我感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暴政不得人心,统治必然要被推翻。(3)历史事件和战役:根据材料“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可知,公元前1406年,周武王和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激战,最终武王伐纣,建立西周。(4)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昏庸,被商朝推翻取代,商纣王昏庸被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因此,商朝灭掉夏朝,西周灭掉商朝,更替顺序为夏、商、西周。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青铜器克罍(lei),其内壁铸有铭文,铭文大意为周王对太保(周王室官职名,这里指任此职的召公奭(shi)说,你用(宣誓效忠的)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材料二: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大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众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主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1)提取材料一中蕴含的西周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建制度”的名称。并分析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导致的后果。【答案】(1)历史信息:西周分封了燕国,授民授疆土;诸侯要对周王宣誓效忠和贡献财物,镇守疆土并进行管理;与宗法制互为表里。(2)名称:分封制。历史作用:加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3)变化:诸侯不再朝觐周天子,周天子权威下降。后果: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王室衰微、齐桓公称霸【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可得出,西周分封了燕国,授民授疆土;根据材料一“你用(宣誓效忠的)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和分封制的内容可得出,诸侯要对周王宣誓效忠和贡献财物,镇守疆土并进行管理;根据采矿一“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并结合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可知,与宗法制互为表里。(2)名称:根据材料二“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大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实行的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可知,可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加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3)变化:根据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和“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可得出,诸侯不再朝觐周天子,周天子权威下降。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衰微的知识可知,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选自《中外历史纲要》材料二: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A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B
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兵革强大……——《战国策•秦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各国变法的目的和作用,说出“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2)将材料二中A、B两处内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一条措施。(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结合所学知识(4)综上所述,谈谈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作用:推动了社会转型。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2)A:井田制。B:军功。措施: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怎样推行: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严格执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根本原因:商鞅变法能够成功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知识点】商鞅变法【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作用: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2)A处内容:根据材料二“废除A”结合所学可知,A应是井田制。B处内容:根据材料二“奖励军功,对有B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合所学可知,B应是军功。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怎样推行:根据材料三“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严格执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能够成功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7.【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内容文献出处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材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反对苛政,实行德政;民贵君轻;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比喻君对民的依存关系。(2)含义: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学派之间激烈辩论、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孔子、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战国百家的代表及其主张【详解】(1)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一中“苛政猛于虎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施加严酷的统治,主张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孔子借此机会教导弟子,强调了苛政比野兽更加可怕,暗示应该施行德政;根据材料一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是民贵君轻,民众的利益应当被放在首位,君主和国家的利益次之;根据材料一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是君对民的依存关系,他告诫统治者,百姓如同水,既能载舟(支持君王),也能覆舟(推翻君王的统治)。(2)含义: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影响:根据材料二“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簋内腹底的铭文拓片。铭文解读: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材料二
关于商朝的历史,文献记载很粗略,故很多学者曾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他对下属、对王后都用“呼”,显示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甲骨卜辞说明商代是领土国家,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摘编自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1)就史料的表现形式来看,材料一中的利簋属于什么史料?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利簋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所反映的早期国家商朝的特点。指出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并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探究历史的依据。【答案】(1)史料:实物史料。艺术价值: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历史价值:证实了武王灭商(牧野之战)的历史史实。(2)特点: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意义:使得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依据:文物、文献。【知识点】青铜器【详解】(1)史料类型: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是出土于西周的青铜器,是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艺术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利簋的造型等可知,利簋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历史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簋内腹底的铭文证实了武王灭商(牧野之战)的历事史实。(2)特点:依据材料二可知,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早期国家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是使得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探究历史的依据有文物、文献。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图A
孔子像材料二
武王灭商后,周公围绕分封制进行制度革新,立71国,姬姓居53……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诸侯国与王室关系晋国姬姓贵族魏国姬姓贵族鲁国姬姓贵族齐国功臣燕国姬姓贵族材料三
秦制所依赖的郡县制,其实源自周制的变革。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摘编自李磊《真实的地方政治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1)材料一中“伟大的突破”指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哪一局面?指出在这次“突破”中,图A人物的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伟大突破”的意义。(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根据表格内容,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周天子分封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②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郡县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推行郡县制带来的影响。根据图A,指出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制度的名称。(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的特点。我国历代社会制度不同,但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这些制度的认识。【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核心思想:仁;意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2)选①对象:姬姓贵族和功臣;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作用: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选②特点: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接受考核。影响: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名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认识:不同的制度适应不同时期的统治,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知识点】分封制、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突破”指的是百家争鸣。核心思想:根据图A孔子像,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意义:根据材料一“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2)选①对象:根据诸侯国和王室的关系可以归纳出分封的对象是姬姓贵族和功臣;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作用:根据材料“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可以归纳为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根据材料“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可以归纳为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选②特点:根据材料“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可以归纳为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接受考核。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名称:根据图示皇帝直接管理中央和地方,可以归纳其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认识: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秦朝实行郡县制、皇帝制,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因此,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制度适应不同时期的统治,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10.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秦之兴】材料一图一统一文字
图二统一货币【秦之亡】材料二
①“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腰斩”“枭首”“弃市”“车裂”“凌迟”……②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1)分别从文化、经济角度概括图一、图二在“秦之兴”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二者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归纳概括材料二中①、②所体现的秦的暴政。(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4)结合所学和以上问题的回答,总结秦之亡给我们留下的教训。【答案】(1)作用:图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二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或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影响:巩固国家统一。(2)①刑法残酷(严苛)②兵役、徭役重。(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4)暴政亡国;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从秦亡原因得出,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图一统一文字”结合所学可知,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一“图二统一货币”结合所学可知,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或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统一文字和货币有利于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国家的统一。(2)暴政:根据材料二“‘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腰斩’‘枭首’‘弃市’‘车裂’‘凌迟’……”可知,秦朝刑法严苛;根据材料二“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可知,秦朝兵役、徭役繁重。(3)事件:根据材料三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下工程施工》大学笔记
- 平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28113
- 2024年10版小学英语第5单元真题试卷
- 文学文化常识(测试)-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
- 2024年移动通讯手机配套集成电路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节能型电冰箱、空调器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免疫调节药物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诗词曲阅读(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
- 规划科工作计划模板8篇
- 生产订货供货合同(4篇)
- 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风险
- 2024年邮政系统招聘考试-邮政投递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领导力培养培训
- 2024年公务员考试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冲刺试卷含解析
- 班主任的烦恼如何应对学生问题与家长关注的挑战
- 南京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半导体ECP工艺特点
- 幼儿园食品安全专题部署会
- 第3课《生命的奇迹》课件
- 2024年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类社会面临的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