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第第页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槐花飘香C.秋天,落叶飘零D.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得出结论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石墨、金钢石、富勒烯都是碳原子组成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吧!大家请看,我这边有一根塑料尺,这里还有一些纸屑,现在当我用塑料尺靠近纸屑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师:你能不能凭借讲台上的仪器使这根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呢?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的知识尝试完成实验.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师:我们可以看到摩擦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某种作用,这种作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师:下面请大家利用带来的塑料绳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摩擦几次塑料绳.实验前大家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师:1897年,汤姆生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原子中含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研究还发现原来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这个问题也是卢瑟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卢瑟福对原子内部结构早就建立了一个模型,他认为原子核是由粒子组成的,可是如何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呢?卢瑟福就想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把粒子轰出来.谁来说说看他是怎么做的?他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了什么粒子?师:假如当时他认为原子核是像实心球一样的,可能质子就不会是他发现的了.师:原子核里面还会不会有其他粒子呢?师:如果有是怎么被发现的呢?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曾经就有人想象原子核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中,而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你会怎样想象它们在原子内分布呢?师: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经过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也叫核式模型)比较符合实际.课本图7-14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如果能,它们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师:谁来说一说夸克的设想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我们知道了当时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巨额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人们便不断的改进加速器.可见加速器是我们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师: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师: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五、教学反思7.4《宇宙探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三、教学资源多媒体四、教学设计一、引入图片:“嫦娥奔月”、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你能从以上的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地心说(托勒密)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地心说这一学说从表面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日心说(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意大利学者布鲁诺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量天尺的单位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天文单位(AU)——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1AU=1.496×1011m光年(l.y.)——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经过的路程;1l.y.=9.461×1015m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四、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历程.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我国人们努力的探索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遨游115.5小时,并在蒙古顺利着落.五、美丽的星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观测,并通过分析得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现象:星球发出的光谱红移推出:各个星球的距离都在相互远离.五、教学反思《8.1力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及设计表格的能力.(4)了解范性形变.2.过程与方法:(1)动手实验操作、探究(2)体验(3)交流与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弹力的概念.(2)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2.教学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2)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两个等高的木块,重物,塑料板,钩码,铁架台(含铁夹).2.教师演示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电视片断.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以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郭靖弯弓射雕,一箭双雕的镜头引入.弓为何能将箭射得很远?讲授新课(一)形变和弹力1.形变试一试:同学们,请你们利用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气球,想办法改变它们的形状,然后将你的亲身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议一议: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那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改变?通过观察你们自己的实验现象,大家知道什么叫做形变吗?2.弹力想一想:我们用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刚才的小型辩论会,各方有各方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呢?下面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小实验.观察:将一只烧瓶中灌满带颜色的水,然后将瓶口用橡皮塞塞紧,穿过橡皮塞向瓶中插一根空心细玻璃管,然后用双手挤压瓶身,观察细玻璃管中水面的变化.思考:水面为什么会升高?教师总结:看来,不仅是软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坚硬的物体也会形变,只是我们用肉眼直接观察不易看出.在外力作用下,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二)活动8.1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观察:(1)将塑料板搭放在两个木块之间,观察塑料板.在塑料板的中间放一个重物、两个重物,观察塑料板的形变情况.(2)用手沿水平方向拉弹簧的一端,逐渐增大拉力,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猜想:以上观察表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物体的形变量可能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请同学们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设计实验:实验数据:钩码数记录01234直尺示数/mm弹簧的伸长量/mm演示实验:用较大的力拉弹簧,撤去外力后,弹簧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实验结论:在弹性限度内,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五、教学反思:《8.2重力力的示意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势能.(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2)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所挂重物质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加,从而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情感态度价值观:介绍“生活·物理·社会”中人类征服自然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教育.二、教学重点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重力的方向三、教学资源弹簧测力计、三只相同的钩码、橡皮泥、剪刀、线(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小球、铁架台、线、剪刀(探究重力的方向)四、教学设计(一)活动: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2.提出猜想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5.交流与评价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式:G=mgg=9.8N/kg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已知:m=450g=0.45kg求:G=?解G=mg=0.45kg×9.8N/kg=4.41N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二)判断重力的方向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三)重力势能1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2.列举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事例(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五、教学反思《8.3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2)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存在.(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2)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三、教学资源一杯米、筷子、图8-22器材每两人一套、弹簧测力计每两人一只、毛巾、棉布、砝码、圆珠笔心要能够满足一个组同学的使用量四、教学设计一、引入课题认识摩擦力演示“筷子提米”,引入课题.指导学生探究书图8-22实验.要求:拉物体的力要由零开始缓慢增加,直至将物体拉动为.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后大组汇报4.摩擦力产生条件:物体将要运动或已经运动时,静摩擦力种类滑动摩擦力二、活动:8.5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1.你能改变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吗?2.引导学生对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进行研究3.如何记录?(用最大示数加最小示数除以2的方法记录)4.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引导学生分别对课本上的思考内容进行研究5.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a.压力大小b.接触面粗糙程度三、生活中的摩擦1.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2.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3.归纳:(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增大压力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减小压力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变滑动为滚动摩擦d.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如:加润滑油或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五、教学反思《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力的作用、力无所不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三要素(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1)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2)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3)力的示意图画法三、教学资源弹簧(2只)、钢尺(或塑料尺)、气球、弹性球、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钩码一盒、大头针、三角板、幻灯片、多媒体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动画(教师播放多媒体)运动员蹬地起跑、起重机吊起重物、游泳运动员滑水、滑雪运动员滑雪、运动员举杠铃、火箭升天等等.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1)根据力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2)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a.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b.由此可见,当人们观察到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这里提到一个新概念“运动状态的改变”c.在物理学中往往把“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作用效果.即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根据力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4.力的三要素:大家请看,一把塑料尺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同学们想一想,这把塑料尺发生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应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2)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你们可知道了什么?(3)对,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4)演示“推们实验”,进一步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教师讲解作图的规范及要求: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5.力的示意图:教师:力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如何形象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呢?教师讲解作图的规范及要求: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五、教学反思《9.1二力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通过阅读图片,观察并思考物体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叫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并能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2.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探究活动认识二力平衡满足的条件,能根据已知的力求另一个平衡力的大小.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二力平衡的条件.2.二力平衡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三、教学资源:探究二力平衡实验装置一套.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阅读课本图9-1,这些物体各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a),.(b),.(c),.(d),.(二)新课教学1.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当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演示实验)(a)(b)(1)为什么用轻质硬纸片?(边演示边启发提问).(2)在(a)(b)两图中,纸片重力不计时,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力吗?为什么?(边演示边启发提问)(a).(b).(3)把硬纸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它受到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它还能保持平衡吗?(边演示边启发提问)(教师总结板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4.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思考:为什么阿迪力在钢丝上行走时需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5.完成“WWW”(三)发《巩固案》五、教学反思《9.2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资源斜面,小车,木板,玻璃板,棉布.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课本上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脚已不对它施加力了,为什么还动?为什么最后还会停下来?通过课前预习,小组简单讨论,中心发言人发言主,其它小组补充,教师总结,进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器材:斜面,小车,木板,玻璃板,棉布.(2)装置图:(3)实验时要保证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位置时有相同的速度.(4)填表:序号水平部分材料小车所受阻力小车运动的路程1棉布2木板3玻璃2.分析与总结(1)你觉得小车最终为什么都停了下来?(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的作用)(2)由实验现象请同学总结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运动的路程越短;或: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速度减小得越快.(3)推理: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它将怎样运动?得出推论: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3.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教师作总结性发言并板书)(1)它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自然界没有完全不受力的物体,但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事实基础之上的.(2)这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概括总结.(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不受力照样运动,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三)发第二课时学案五、教学反思《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教学难点: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三、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交流与讨论)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呢?请同学举例说明(二)新课教学1.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有:(1)速度的改变;(2)方向的改变.3.(师生活动)(1)把粉笔由空中静止地释放,则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把粉笔由静止弹向空中,离手后,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辆自行车,突然它的侧面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则它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4.总结(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如果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将做.(2)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是的;(3)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力平衡力静止状态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是改变的5.完成“WWW”第1、2、3题.(三)发《巩固案》四、教学反思《10.1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⑵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⑶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⑷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学生活动的和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⑵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⑶通过对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⑵通过阅读“打捞中山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⑶通过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力、压强的概念.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三、教学资源1.教师用:装沙子的容器、烧杯、气球、多媒体、砖、报纸、铅笔、气球、海绵、饮料瓶、压力小桌、重物.2.学生用:铅笔、橡皮泥、文具盒、塑料尺等.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前一阶段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八章《力》,今天我将一起学习新的内容.先请大家看一个演示实验.请看(演示:一张报纸张紧,将一块砖平放在上面,砖静止不动;砖竖放在报纸上纸被压破,砖掉下来,发出响声.)
问1:同样一块砖,放在同一张报纸上,由于放置方法不同就产生不同效果,这是为什么?
问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问3:菜刀为什么隔一段时间要磨一磨?
问4:在茫茫雪原上,在雪原上行走的人为陷入及膝的雪中苦恼,滑雪的人身轻如燕地飞奔?
对以上问题,同学们现在也许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想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请看图片(图9-1),回答下列问题,并画出这些力的示意图
图(a)用锤子钉钉子,钉子对墙壁有力,该力的方向与墙面(填“平行、垂直”).图(c)高空走钢丝时,杂技演员对钢丝绳有力,该力的方向与钢丝绳(填“平行、垂直”).
问:这些力有什么的共同特点?
多位学生发言,最后得出共同点,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与物体表面垂直,指向物体内部,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讲述:这些力都是压在物体表面上.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问:这些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吗?作用点相同吗?
(学生回答: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讲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因此压力与重力是两种力,注意区别,不要混淆.
2.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观察课本图9—2.思考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让学生体验1:把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观察两个食指表面的形变有什么不同,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接触笔尖的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要强得多.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问:用更大的力压铅笔的两端.比较两次手指表面的形变有什么不同,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由此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重按时形变大,比轻按时疼.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让学生体验2: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观察气球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气球形变较小,而手指顶着的那部分气球形变明显;手指用的力越大,形变越明显.)
问:从刚才的体验中,谁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做出什么样的猜想?
(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问:重复同学们提出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并做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的猜想.那么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思考讨论,多位学生发言,最后得出共同点,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出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
(1)保持受力面积相同,改变压力.
(2)保持压力相同,改变受力面积.
用海绵或沙子的形变大小来显示压力作用效果.选用图9—4中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当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现在我们考虑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学生回答:(1)受力面积相同,比较压力.(2)压力相同,比较受力面积.
问:当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时,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3.压强
讲述: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一个专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讲述: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P=F/S
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N/m2")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符号Pa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400帕",让学生回答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400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
讲解:书本上的例题
强调:计算时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的单位用N,受力面积用m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Pa.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略)
五、教学反思《10.1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增大压强的方法(2)知道减小压强的方法.(3)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和想像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推理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探索观察实验、计算训练,培养同学间合作探索的团队精神.(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教学难点:压强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1.教师用:装沙子的容器、烧杯、气球、多媒体、铅笔、饮料瓶、重物.2.学生用:橡皮泥、文具盒、塑料尺等.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压力?它的方向如何?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3.什么叫压强,公式、单位如何表示?(二)新课教学:1.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因而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观察图9-7的5幅图片,思考增大或减小压强各有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2.回顾新课引入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答案1:报纸被压破,是因为受到的压强过大,超过物体的承受能力.
答案2:同样背宽带书包受力面积大压强小,就舒服些.
答案3:菜刀为什么隔一段时间要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使菜刀更锋利.
答案4:雪原上行走,受力面积小压强大,会深深陷入雪地不能自拔.穿上滑雪板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就能身轻如燕.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教学反思《10.2液体的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三、教学资源1.教师用:大试管、小试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2.学生用: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老师: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到有压力老师:请同学们把小木块放入矿泉水瓶中.教师提问:1、在这里,谁对谁有压强?2、木块对矿泉水瓶的什么部位有压强?学生回答:1、木块对矿泉水瓶.2、底部.教师提问:虽然存在压强,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这种压强,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大家“看见”这种压强?如何证明存在有压强?学生:用气球膜蒙住无底的矿泉水瓶底,然后放入小木块气球膜向下凸(形变).(二)新课教学: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如果向玻璃管中倒水,橡皮膜会形变吗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是小木块或是水,为什么都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学生回答:(1)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2)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如果放木块,橡皮膜会形变吗?固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吗?(3)为什么固体没有而液体有呢?学生回答:(1)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2)没有.(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实验演示:将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横放,竖放)教师提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橡皮膜向里凹.实验演示:将容器变换方向向各处移动.教师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各处压强不一定相等.小结:我们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可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但这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当需要定量测量各点的压强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3.压强计: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学生:有压强计吗?(1)压强计构造①U形管: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②金属盒:蒙有一层橡皮膜.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③刻度板: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④旋钮: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2)使用: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4.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师提问:(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深度、密度、方向(2)什么是深度?学生:到液面的距离.(竖直方向上)师总结: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学生:深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设计实验,准备器材:教师提问: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回答:至少两种液体、压强计、刻度尺.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实验方法:教师提问: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实验前交代: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三)总结: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4.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五、教学反思《10.3大气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4)了解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大气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过程.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三、教学资源1.教师用: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漏斗、乒乓球、纸片、吹风机、铁架台、烧瓶2.学生用:易拉罐、酒精灯、塑料吸盘、橡皮泥等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气的底部,大气在我们身上有压力吗?(学生回答:没感到有压力?或有压力?)布置同学们回去思考这一问题,也鼓励大家试着通过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些实验,去证实一下空气是否具有压强.(二)新课教学:1.大气压强存在(选做如下实验)(1)演示:“覆杯实验”做法:①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底放上一块硬纸片,将装置倒置过来后发现硬纸片会下落;②如果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里注满水后用硬纸片将开口封住,迅速将装置倒置过来,发现纸片并未落下.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大气存在压强这一说法才能解释.(让学生思考: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瓶里没有水,有的是空气,而后者瓶里充满着水.两次结果的不同之处应是源于这个原因.)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压在杯口,使得纸片无法掉落.第一次实验中由于瓶内也有空气,这样就会使内外压强相互抵消,纸片由于自身重力就会下落.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大气存在压强.(2):“笔管提水”做法:取一只两端开口的塑料笔管完全浸没于水中,在水下用一只手指堵住其中的一端后将整个装置提起,会发现管内的水不会下落.当将手指松开后,管内的水就会自由下落.学生问: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有两个不同的结果?思考: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在管口四周存在着空气.我们认为,这些空气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笔管内的水能呆在里面.这说明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柱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当松开左手食指后,由于上端管口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上下大气压相互抵消,水由于自身的重力而下.结论:只可能是大气压的作用.(3)用塑料吸盘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4)P69体验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学习来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2.大气压强的大小的测定: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且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大气压的数值呢?学生回答:我们可以用注射器的体积和长度来测算出注射器的内面的截面积,用测力计测出拉力从而计算出大气压强.介绍书本第70页的实验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注射器的底部,排尽空气,封住注射器的小口.用测力计慢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示数.实验思考:为什么我们测得的数值是不准确的?误差较大的原因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可能是由于注射器不是很密闭、测力计读数来准确等.讲述:P70页信息库内托里拆利实验,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大气压强能支持10.3m高的水柱3.讨论(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学生回答:人体内部也有压强,相互抵消.(2)运用所学大气压知识解释现象问:我们通常说的吸饮料.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师:这儿有两瓶饮料(一瓶敞口,一瓶塞有橡皮塞),我们分别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上来尝尝它们的味道.现象:一个吸的轻松自如,一个用力吸却一滴也没有吸到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提醒学生注意两次实验条件的差异)答:后者的瓶口有活塞问:为什么这一装置上的不同就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呢?答:女同学用嘴吸吸管时,吸走的管内的空气,而瓶口又没有被塞子塞住,这样瓶中的水就会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在吸管内上升;而男同学使用的瓶子由于在瓶口被塞子塞住,所以外界大气压无法作用在液面上,从而无法将液体压进吸管内,因此半滴也吸不到.追问: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认为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答:不是.是被大气压压上来的.4.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知识点讲授)(1)让学生看书,学生归纳总结.(2) 结论:离地面超高,大气压越小.(3)测出某点大气强,就可知道当地的高度.(2)测定大气压,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书后知识库内容).无液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3)1标准大气压的定义?学生回答: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4)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书本“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演示实验:现象:水又重新沸腾了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重新沸腾呢?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结论:(学生归纳)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5.气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1)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如:小鸟比空气重为什么会在天空中飞行?飞机更重为什么能在空中自由的飞行?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在空中不掉下来呢?学生猜想:可能有一种力量在托它.(2)演示实验一: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可用学生比赛的方式,看谁使乒乓球停的时间最长!)从一个漏斗的中间向下方吹气,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实验二: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吹气,两张纸条为什么会合起来而不是被分开?(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后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教案 基础 重点
- 《买菜》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 期权抵押合同融资租赁合同
- 生物质发电项目招投标申请表
- 大桥建设项目招投标报名
- 河堤地面施工协议
- 仓储物流设施招标承诺书模板
- 教育培训机构薪酬激励
- 燃气调压站员工安全培训
- 工厂蒸汽管道铺设工程合同
- 了解学前儿童科学领域核心经验
- 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养老院人力资源规划
- 健康课大班《良好的坐姿》教案7
- 幼儿园师德师风考核表实用文档
- 2023年职业技能-外汇业务考试历年真题甄选版带答案-1
-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 专职消防员及消防文员报名登记表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天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贪污贿赂犯罪PPT
- 企业财务会计(高教版)教案:第六章 固定资产
- 《湖南省医疗保险“双通道”管理药品使用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