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卡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必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第一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内涵中的()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家国情怀 D.崇德尚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兼相爱、交相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墨都强调在统治中重视人民,反映了两家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B项正确;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崇德尚贤推指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岙、玉璋、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罍、铜尊等青铜器,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十分接近。这说明()A.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 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C.古代蜀地文明特色鲜明 D.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十分接近”可知,三星堆所在的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体现了区域文明之间交流广泛,A项正确;玉琮和青铜器等都属于礼器,且多用于祭祀,但材料涉及遗址,如良渚遗址等多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国家尚未产生,不能得出“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B项;材料涉及多个地区的文明,如良渚遗址、石家河文化等,并未特意强调蜀地文明的特色,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不源于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3.这个文明发祥地被古希腊史书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它与尼罗河流域埃及段一样干旱少雨,但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河流没有周期性泛滥,偶尔一次大泛滥会造成巨大灾难,居民几乎无处可躲。周围众多的游牧民族经常入侵,逐鹿于此。这个古代文明的代表作是()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C.《伊戈尔远征记》 D.《天方夜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美索不达米亚”“众多游牧民族逐鹿于此”并结合选必三第3课古代西亚文化可知,《吉尔伽美什》诞生于西亚两河流域,A项正确;《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排除B项;《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排除C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4.创作于中世纪的法国文学《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讽刺作品。它以兽寓人,并且赋予群兽以人的行动、语言、思想和感情。主人公列那狐的形象特别复杂,他与弱小一起,却也欺压弱小,他左右逢源,花言巧语获得了象征国王的狮王的认可,他与狼较量,是机智狡猾的封建逆臣。这一作品()A.成为西欧文化的主流 B.挑战了教皇的权威C.反映市民阶级的理想 D.缓和西欧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诞生,《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与狼的较量象征着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骗过了狮王得到认可说明他与国王合作,他与弱小一起却也欺压弱小,说明他是城市市民又与市民有矛盾,这反映了中世纪城市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学的特点,C项正确;据所学,市民文学并未成为主流文化,排除A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才是挑战教皇的权威,排除B项;西欧社会矛盾并未因这一作品而缓解,排除D项。故选C项。5.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以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有增无减。而美国一些学者坦言,美国财阀集团正在不断制造美国白人的生存和文化焦虑,动辄夸大移民问题、塑造外部“敌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B.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C.多元文化的湮灭 D.全球人口迁移面临新的挑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以来(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难民涌入导致欧洲民众不满,而美国财阀集团不断夸大移民问题,制造焦虑,都是使人口的全球迁移面临新挑战,C项正确;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改变,其国际影响力仍是世界第一,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其管控的是难民,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B项;文化多元性问题属于表面现象,“湮灭”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亚历山大·卡莱尔在自传中谈到1763年在哈罗门的时髦生活时说:“那些贵妇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这可以用来说明()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说明茶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往来的频繁,在英国流通并衍生为英国特色文化,反映了商品流通促进了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根据“那些贵妇”说明与大众消费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的那种德意志火焰”。据此可知()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 B.拿破仑战争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C.德意志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 D.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中国)。据材料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这说明拿破仑战争激发了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反抗精神,促进民族觉醒,B项正确;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说的是政治方面,而材料是思想方面,排除A项;德国学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的是德意志民族情感和对抗外来统治,不是民主精神,排除C项;材料虽提到了出版,但仅是出版书籍,没有涉及印刷出版业的升级,排除D项。故选B项。8.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属于()A.全球史观 B.唯物史观 C.英雄史观 D.阶级史观〖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可知,世界史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历史也就越来越成为世界史,这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不同阶段逐渐发展而来,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符合唯物史观,B项正确;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由分散向整体发展,强调公平看待各国各地区文明,排除A项;突出英雄人物在人类历史关键时刻的决定作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对立推动社会发展,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9.蜀地营盘山、波西等遗址发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与磨制石器并存的现象,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此种情形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得到反映。这说明了史前蜀地()A.与华夏族群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B.小农经济已经开始形成C.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D.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可知,原始种植业的出现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而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表明新石器时代我国西南地区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南地区出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体现了西南地区可能与中原地区有一定联系,但“互动”看不出来,材料没有说明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互动,排除A项;小农经济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旨“早期农业起源与初步发展”,而“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秦朝将儒法思想紧密结合 B.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C.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D.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虽然推崇法家思想,但是在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却兼用儒家思想,这说明秦朝的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秦朝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某方面并存,而不是儒法紧密结合,排除A项;“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法家思想是秦朝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1.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A.为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C.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民为了缴纳政府的货币性赋税,不得不出卖农产品以换取货币,这就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排除A项;宋代举措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但不是为了满足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宋代这些措施没有解决掉政府的财政性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B《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在法律上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D“明定国是”诏书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标志着资产阶级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反映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B项正确;魏源的主张并未直接指导洋务运动,排除A项;“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而非三权分立,排除C项;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13.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A.认为通过民主科学思想可以解放妇女 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 D.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陈独秀在考察妇女解放地位的时候应用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等理论,反映了陈独秀尝试通过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C项正确;据材料“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可知,陈独秀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解决妇女解放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可知,陈独秀认为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排除B项;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职掌有关国家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之设计及审定、应需经费之核定、监督与指导以及直接实施等事项。因而当时有人将全国经济委员会视为“中国统制经济的最高机关”。该委员会的成立旨在()A.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加强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C.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 D.为积极抗战做经济方面准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33年(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呈现的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之一,即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应对日军侵华、“围剿”红军,加强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于1935年提出,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经济确实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但该委员会的成立仍服务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政府的政治经济权力,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并未积极抗战,排除D项。故选B项。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后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大连医学院南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改名为遵义医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改名长沙工业院,后为国防科大;北京矿业学院搬迁至四川,改名四川矿业学院。这一转移()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 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 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决定将一些东部沿海城市的大学内迁至中西部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正处于冷战期间,为了防止可能的军事冲突,中国政府决定将一些重要的工业设施和科研机构转移到内地,即所谓的"大三线"建设。这些大学的内迁也是这一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确保在战争或冲突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和科技资源能够得到保护,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的目的是确保中国在战争或冲突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和科技资源能够得到保护,不是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排除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普及”的说法太夸大,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年的“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的使用频率统计。由此可见()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领土、主权、完整456321217206194132干涉内政71018158122154127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孤立阴谋 B.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影响力C.“一边倒”外交政策得到贯彻 D.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953年以后《人民日报》上“领土”“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出现频率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说明中国外交强调领土和主权完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我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步成熟,这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变化,C项正确;“一边倒”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的阴谋,“一边倒”与“抗美援朝”都只是反映外交环境发生变化之一,排除A、B项;“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面对“天下恶乎定”这个问题,孟子说“定于一”。墨子的政治梦想是“尚同”,建立一个层级鲜明、纪律严厉、绝对整齐划一、消灭个性和多样性的社会。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材料二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1)概括材料一中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统一”的观念广为推崇;比较关注社会秩序的构建,出现思想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从不同角度强调统一的必要性,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原因:铁器牛耕等生产技术革新,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周天子式微,分封制瓦解,传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民众企盼社会稳定各诸侯王通过改革,强化王权,富国强兵等。(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进步性: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任答两点即可)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定于一”“尚同”可知,“统一”的观念广为推崇;根据材料一‘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可得出,比较关注社会秩序的构建,出现思想争鸣的局面。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 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与“墨子的政治梦想”,“老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经济发展,政治变动与社会变化等方面考虑。在经济上,铁器牛耕等生产技术革新,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从政治上,周天子式微,分封制瓦解,传统社会秩序崩溃;在社会上看,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民众企盼社会稳定各诸侯王通过改革,强化王权,富国强兵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进步性,根据材料二“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根据材料二“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根据材料二“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可知,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实现对边疆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根据材料二“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并且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根据材料二“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材料二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答案〗(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别等级);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可知,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别等级);根据材料一“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可知,道德教化;根据材料一“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可知,天人合一;根据材料一“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可知,多样与美观。【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二“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可知,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根据材料一“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根据材料二“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1986年。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小说的第二部梗概如下:孙少安作为家庭的长子,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他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变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村支书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孙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可以说,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答案〗示例:情节:孙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历史现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行。概述和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1978年,一些地区的社员自发地搞包产到户,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党中央对此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各地农村普遍加以推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就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情节:从材料“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村支书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历史现象:可以看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要说清人民公社化体制的弊端,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方面,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改革奠定基础。20.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材料二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郑观应《救时揭要》材料三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耳曼人所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出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特点。〖答案〗(1)特征: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政治和文化各答1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原因:西方国家奴隶贸易受限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在2005年大致持平;被吸引(自愿)迁移;移民分布广,主要迁入美国、德国和西班牙。(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古西欧。据材料“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可知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纷纷废除黑奴贸易,西方国家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同时,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小问3】本题属于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由材料“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可知移民人数大幅增长;由材料“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可知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材料“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可知“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在2005年大致持平;由材料“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吸引(自愿)迁移;由材料“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可知移民分布广,主要迁入美国、德国和西班牙。广东省清远市五校(清新一中、佛冈一中、南阳中学、连山中学、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卡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必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第一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内涵中的()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家国情怀 D.崇德尚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兼相爱、交相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墨都强调在统治中重视人民,反映了两家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B项正确;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崇德尚贤推指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岙、玉璋、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罍、铜尊等青铜器,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十分接近。这说明()A.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 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C.古代蜀地文明特色鲜明 D.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十分接近”可知,三星堆所在的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体现了区域文明之间交流广泛,A项正确;玉琮和青铜器等都属于礼器,且多用于祭祀,但材料涉及遗址,如良渚遗址等多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国家尚未产生,不能得出“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B项;材料涉及多个地区的文明,如良渚遗址、石家河文化等,并未特意强调蜀地文明的特色,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不源于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3.这个文明发祥地被古希腊史书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它与尼罗河流域埃及段一样干旱少雨,但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河流没有周期性泛滥,偶尔一次大泛滥会造成巨大灾难,居民几乎无处可躲。周围众多的游牧民族经常入侵,逐鹿于此。这个古代文明的代表作是()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C.《伊戈尔远征记》 D.《天方夜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美索不达米亚”“众多游牧民族逐鹿于此”并结合选必三第3课古代西亚文化可知,《吉尔伽美什》诞生于西亚两河流域,A项正确;《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排除B项;《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排除C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4.创作于中世纪的法国文学《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讽刺作品。它以兽寓人,并且赋予群兽以人的行动、语言、思想和感情。主人公列那狐的形象特别复杂,他与弱小一起,却也欺压弱小,他左右逢源,花言巧语获得了象征国王的狮王的认可,他与狼较量,是机智狡猾的封建逆臣。这一作品()A.成为西欧文化的主流 B.挑战了教皇的权威C.反映市民阶级的理想 D.缓和西欧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诞生,《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与狼的较量象征着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骗过了狮王得到认可说明他与国王合作,他与弱小一起却也欺压弱小,说明他是城市市民又与市民有矛盾,这反映了中世纪城市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学的特点,C项正确;据所学,市民文学并未成为主流文化,排除A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才是挑战教皇的权威,排除B项;西欧社会矛盾并未因这一作品而缓解,排除D项。故选C项。5.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以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有增无减。而美国一些学者坦言,美国财阀集团正在不断制造美国白人的生存和文化焦虑,动辄夸大移民问题、塑造外部“敌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B.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C.多元文化的湮灭 D.全球人口迁移面临新的挑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以来(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难民涌入导致欧洲民众不满,而美国财阀集团不断夸大移民问题,制造焦虑,都是使人口的全球迁移面临新挑战,C项正确;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改变,其国际影响力仍是世界第一,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其管控的是难民,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B项;文化多元性问题属于表面现象,“湮灭”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亚历山大·卡莱尔在自传中谈到1763年在哈罗门的时髦生活时说:“那些贵妇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这可以用来说明()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说明茶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往来的频繁,在英国流通并衍生为英国特色文化,反映了商品流通促进了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根据“那些贵妇”说明与大众消费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的那种德意志火焰”。据此可知()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 B.拿破仑战争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C.德意志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 D.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中国)。据材料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这说明拿破仑战争激发了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反抗精神,促进民族觉醒,B项正确;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说的是政治方面,而材料是思想方面,排除A项;德国学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的是德意志民族情感和对抗外来统治,不是民主精神,排除C项;材料虽提到了出版,但仅是出版书籍,没有涉及印刷出版业的升级,排除D项。故选B项。8.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属于()A.全球史观 B.唯物史观 C.英雄史观 D.阶级史观〖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可知,世界史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历史也就越来越成为世界史,这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不同阶段逐渐发展而来,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符合唯物史观,B项正确;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由分散向整体发展,强调公平看待各国各地区文明,排除A项;突出英雄人物在人类历史关键时刻的决定作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对立推动社会发展,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9.蜀地营盘山、波西等遗址发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与磨制石器并存的现象,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此种情形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得到反映。这说明了史前蜀地()A.与华夏族群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B.小农经济已经开始形成C.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D.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可知,原始种植业的出现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而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表明新石器时代我国西南地区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南地区出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体现了西南地区可能与中原地区有一定联系,但“互动”看不出来,材料没有说明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互动,排除A项;小农经济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旨“早期农业起源与初步发展”,而“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秦朝将儒法思想紧密结合 B.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C.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D.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虽然推崇法家思想,但是在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却兼用儒家思想,这说明秦朝的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秦朝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某方面并存,而不是儒法紧密结合,排除A项;“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法家思想是秦朝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1.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A.为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C.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民为了缴纳政府的货币性赋税,不得不出卖农产品以换取货币,这就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排除A项;宋代举措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但不是为了满足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宋代这些措施没有解决掉政府的财政性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B《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在法律上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D“明定国是”诏书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标志着资产阶级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反映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B项正确;魏源的主张并未直接指导洋务运动,排除A项;“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而非三权分立,排除C项;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13.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A.认为通过民主科学思想可以解放妇女 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 D.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陈独秀在考察妇女解放地位的时候应用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等理论,反映了陈独秀尝试通过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C项正确;据材料“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可知,陈独秀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解决妇女解放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可知,陈独秀认为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排除B项;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职掌有关国家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之设计及审定、应需经费之核定、监督与指导以及直接实施等事项。因而当时有人将全国经济委员会视为“中国统制经济的最高机关”。该委员会的成立旨在()A.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加强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C.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 D.为积极抗战做经济方面准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33年(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呈现的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之一,即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应对日军侵华、“围剿”红军,加强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于1935年提出,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经济确实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但该委员会的成立仍服务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政府的政治经济权力,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并未积极抗战,排除D项。故选B项。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后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大连医学院南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改名为遵义医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改名长沙工业院,后为国防科大;北京矿业学院搬迁至四川,改名四川矿业学院。这一转移()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 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 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决定将一些东部沿海城市的大学内迁至中西部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正处于冷战期间,为了防止可能的军事冲突,中国政府决定将一些重要的工业设施和科研机构转移到内地,即所谓的"大三线"建设。这些大学的内迁也是这一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确保在战争或冲突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和科技资源能够得到保护,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的目的是确保中国在战争或冲突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和科技资源能够得到保护,不是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排除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普及”的说法太夸大,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年的“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的使用频率统计。由此可见()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领土、主权、完整456321217206194132干涉内政71018158122154127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孤立阴谋 B.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影响力C.“一边倒”外交政策得到贯彻 D.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953年以后《人民日报》上“领土”“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出现频率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说明中国外交强调领土和主权完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我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步成熟,这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变化,C项正确;“一边倒”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的阴谋,“一边倒”与“抗美援朝”都只是反映外交环境发生变化之一,排除A、B项;“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面对“天下恶乎定”这个问题,孟子说“定于一”。墨子的政治梦想是“尚同”,建立一个层级鲜明、纪律严厉、绝对整齐划一、消灭个性和多样性的社会。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材料二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1)概括材料一中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统一”的观念广为推崇;比较关注社会秩序的构建,出现思想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从不同角度强调统一的必要性,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原因:铁器牛耕等生产技术革新,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周天子式微,分封制瓦解,传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民众企盼社会稳定各诸侯王通过改革,强化王权,富国强兵等。(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进步性: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任答两点即可)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定于一”“尚同”可知,“统一”的观念广为推崇;根据材料一‘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可得出,比较关注社会秩序的构建,出现思想争鸣的局面。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 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与“墨子的政治梦想”,“老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经济发展,政治变动与社会变化等方面考虑。在经济上,铁器牛耕等生产技术革新,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从政治上,周天子式微,分封制瓦解,传统社会秩序崩溃;在社会上看,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民众企盼社会稳定各诸侯王通过改革,强化王权,富国强兵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进步性,根据材料二“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根据材料二“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根据材料二“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可知,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实现对边疆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根据材料二“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并且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根据材料二“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材料二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答案〗(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别等级);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可知,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别等级);根据材料一“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可知,道德教化;根据材料一“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可知,天人合一;根据材料一“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可知,多样与美观。【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二“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可知,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根据材料一“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根据材料二“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