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课时检测及章末测验_第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课时检测及章末测验_第2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课时检测及章末测验_第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课时检测及章末测验_第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课时检测及章末测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1、植被............................................................1

2、土壤............................................................8

章末综合测验......................................................15

1、植被

基础练习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

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D.武夷山区

2.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

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A.③②@B.③①②

C.②®®D.②③①

解析:l.D2.A第1题,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

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

于温带。第2题,①是蕨类楂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树是灌木,

适宜在中层,避开强光照射。③棹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

正确的是③②①。

读图,回答3〜4题。

甲乙

3.图甲所示植被类型为()

①森林②草原③人工植被④自然植被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4.图乙所示植被类型为()

①森林②草原③人工植被④自然植被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3.A4.B第3题,读图可知,图甲树木排列整齐,为人工林。第4

题,读图可知,图乙树木稀少,主要植被为草原;图中有大量野生动物,故图示

草原为天然草原。

读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回答5〜6题。

5.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f乙一丙一丁B.甲―丁f丙―乙

C.乙一丙一丁一甲D.丙f乙一甲f丁

6.森林的“层”越多,说明()

①气温越高②降水量越多

③气温越低④降水量越少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5.B6.A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喜光程度越高,植被的

空间分布就应该越高,故图中植被g■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f丁->丙一乙,

B正确。第6题,森林的“层”越多,说明植被丰富,生长环境较好,气温和降

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森林的“层”越多,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A正确。

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赠大方向),回答7〜

8题。

叶片大小1土壤有机质含量

•①@e

•②③.

根系发达程南

7土壤pH值

7.图中所示植物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三种植物的是()

A.①②®B.②①③

C.@®®D.②③④

8.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7.B8.B第7题,骆驼刺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根系发达;莲生

长在湿泗的环境,叶片较大;茶树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故选B。第8题,中

亚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适宜骆驼刺生长。故选B。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猴面包树,原产非洲大陆,是喜温的热带树种,能忍高温且耐旱力

极强,适合生长在年平均降水量300〜800mm的地区,湿热气候条件下或降水

量1000mm以上生长较差。猴面包树生长缓慢,但寿命极长,有些可达5000

年,树干粗大。其树叶及果实富含维生素C、糖、酒石酸钾和钙。树干木质柔软,

海绵状,能储备大量的水。果实、叶子和树皮都能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材料二世界上有八种猴面包树,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种类最全,而在马

达加斯加的穆隆达瓦地区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看到成片猴面包树林的地方,猴面包

树也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图腾崇拜。

穆隆达瓦成片的猴面包树

(1)简述猴面包树生长缓慢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穆隆达瓦地区有成片猴面包树分布的原因。

(3)指出猴面包树对当地人的价值。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结合非洲大陆的自然

特征即可得出猴面包树生长缓慢的原因,气候干旱。第(2)题,主要从当地的气

候条件和材料中当地把猴面包树作为图腾进行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从提

供食物、药物、作为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气候干旱,生长条件恶劣,影响猴面包树生长。

(2)猴面包树适合生长在高温、降水适中的地区;马达加斯加位于热带地区,

气温适合;穆隆达瓦位于马达加斯加西侧,处于盛行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

带草原气候,降水条件适合猴面包树生长;穆隆达瓦地区视猴面包树为图腾崇拜,

宗教信仰使得猴面包树在穆隆达瓦地区免遭破坏,并得到保护。

(3)猴面包树的果实可以给当地人提供食物;树叶、树皮均可入药,可以作为

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收入;猴面包树树干储水,可于旱季为当地人提供饮用水源;

猴面包树树形独特,成片的树林更是景观独特,可作为旅游景点促进当地旅游业

的发展。

提升训练

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

完成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A.温带草原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D.热带草原

解析:l.C2.B第1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为了适

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扎的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系铺开的面积

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很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生存概

率。第2题,据材料可知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故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

主要属于温带荒漠。

下图为某地森林树种分布示意图,国中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树种。据图完

成3〜4题。

I---------------10m----------------1

3.此种森林最可能属于()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

4.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森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B.该区域森林的破坏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C.该区域盛行轮荒制度,是森林遭破坏的主要原因

D.该区域的森林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

解析:3.D4.A第3题,由图可知,在100n?的范围内,就有10种左右

的树种,说明树种特别丰富,应属于热带雨林。第4题,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土地

的影响主要是土壤侵蚀,肥力下降;轮荒是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耕作制度,热带

雨林地区的土著居民存在迁移农业,两者有所区别;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

是亚寒带针叶林。

下面四幅照片是台湾省四种原生树木的树叶照片,这四种树木的天然分布具

有明显空间差异。据此完成5〜6题。

甲乙丙丁

5.能够指示台湾山地高寒环境的是()

A.甲B.乙

C.丙D.T

6.导致台湾省这四种树木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海拔B.坡度

C.纬度D.雨量

解析:5.D6.A第5题,台湾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丁为针叶林,生长在高山上。第6题,台湾中部为高大的台湾山脉,地势起伏大,

不同海拔植被类型差异大,故选A项。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脸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

理学习小组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下图)针对短命植物进行了野外考察,

并拍摄了照片。早春短命植物主要生长在干旱区,植物利用早春融化的雪水提供

的土壤温度和一定的湿度生长发育,并在夏季干热季节来临之前短短的2个月左

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活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以种子或地下

根茎休眠渡过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季节,来年春季再由种子或地下根茎重新萌生。

早春短命植物班观图

(1)为防御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说出该学习小组应准备哪些类型的装备。

(2)早春短命植物植株矮小、根系浅。从植物适应环境的角度加以解释。

(3)分析早春短命植物春季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夏季干枯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需准备

水;沙漠的昼夜温差较大,白天紫外线很强,阳光会灼伤皮肤,夜间温度低且风

大,应多准备防晒和御风御寒衣服及物品;户外露宿装备:帐篷,睡袋、防潮垫;

指南针、户外专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防止野外迷路。第⑵题,由于沙漠环境

恶劣,地下水位低,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少,故植物一般有强大的根系,以增加

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而早春短命植物利用早春融化的雪水提供的土壤温度和一

定的湿度生长发育,故根系浅。另外,早春短命植物植株矮小是为了减少蒸腾面

积,以减少水分的消耗:早春环境供给的营养物质数量有限,植株矮小所需营养

物质少;早春风沙较大,植株矮小不易造成损伤。第⑶题,可结合新疆古尔班

通古特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

得,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的春季气温回升,积雪和冻土融化,水热配合较

好;夏季降水少,蒸发强,土壤干燥,植物干枯。

答案:(1)防晒装备;防寒装备;防迷路装备。

(2)植株矮小:早春环境供给的营养物质数量有限,植株矮小所需营养物质少;

早春风沙较大,植株矮小不易造成损伤。根系浅:早春雨水或积雪融水、营养物

质多在浅层土壤中,根系浅能及时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⑶春季气温回升,积雪和冻土融化,水热配合较好;夏季降水少,蒸发强,±

壤干燥,植物干枯。

2、土壤

基础练习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1〜2题。

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

C.地形D.成土母质

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生物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解析:l.D2.C第1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

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第2题,陡峭的山坡

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壤形成过

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

而不断变化。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

逐渐变薄。

下图为土壤组成物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不能显示的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时间

C.生物D.气候

4.土壤涉及的圈层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析:3.B4.D第3题,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

地貌、时间等,但该图中不能显示的因素是地貌和时间。第4题,土壤处于岩石

图、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4个。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o图a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o表

3o淋

E

-

V6o

朝-甲层

挺9o

成土

+1|2O母质层

图a

5.图a中甲为()

A.有机层B.淀积层

C.耕作层D.犁底层

6.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5.B6.C第5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

淀积层,故选B项。第6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cm附近)有机质含

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

附近;表层土填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

水侵蚀作用。故选C项。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

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脸前后冬春

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7〜8题。

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质大气水分

实验前6.3%25.5%0.7%14.6%18.6%

实验后23.5%16.7%3.2%3.4%34.5%

7.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8.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A.三江平原B.河西走廊

C.江汉平原D.珠江三角洲

解析:7.A8.B第7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

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

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8题,读图可知,土壤中的

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区农田冬季休耕,

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大气悬浮质

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西走廊位

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作物以豆科作物为

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樨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

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泅制土肥施用。绿肥

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

紫云英苜蓿草木梆

(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植被。

⑵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是

(3)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简述这种做法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4)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说说这种耕作方法的好处有哪些。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

饲料,置于农田中,故多是人工植被。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切断茎叶直接

翻入土中,程序简单,节省运输环节,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第(3)题,根

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

接翻入土中,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等。第⑷题,

绿肥作物能够培肥土壤,轮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

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答案:⑴人工

(2)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

(3)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等。

(4)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提升训练

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据此完成1〜2题。

有机质含量

土壤主要分布地区统计的标本数

/%

黑土东北地区2.14〜16.429

棕壤山东半岛2.07〜7.0532

红壤南方低山丘陵0.52〜1.9547

1.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成土母质B.人类活动

C.地形D.气候

2.下列关于我国土壤颜色与制约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黑土地——生物B.黄土地——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成土母质D.红壤——岩石特征

解析:l.D2.C第1题,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

土,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气候湿泗,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养分被淋失,导致有机

质含量较低。第2题,黑土地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黄土地

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气候特征夏季湿热,冬季干冷;紫色土分布在四川盆地,

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红康主导因素是湿热的气候条件。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

同气候下(湿涧、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

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

题。

有机成的质量百分比/%

0246810

w

,

<2o

赵4o

国6o

»

8O

图b

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B.地形

C.降水D.成土母质

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IB.甲与n

C.乙与IID.丙与I

解析:3.A4.D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选A项。第4题,

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泗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

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

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I为草原土壤,故选D项。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n?),

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康物理性质严重

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

旱作耕地的土壤客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6题。

土壤容重/(g/cn?)

土层深度/cm自然恢复阔叶

人工混交林人工纯林旱作耕地

0-100.781.131.171.23

10〜200.791.181.201.35

20〜400.871.191.231.45

40~600.931.231.251.47

60〜801.151.241.281.30

80〜1001.241.271.301.33

5.据表可知()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6.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A.施用化肥B.增施有机肥

C.掺施熟石灰D.压实保埔

解析:5.C6.B第5题,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

后减少: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

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康容重差值越小。第6

题,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

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B项正确;

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掺熟石灰和压实保墉不会增加土

壤肥力。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这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

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

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

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如图是该试脸基地制作的传

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该校大四毕业生小亮同学毕业论文以

黑土流失与整治为研究主题,小亮了解到免耕法的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

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

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

免对土壤的扰动。

(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气候

密切相关。说明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对农民将这种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

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3)试验田研究员告诉小亮,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图1),频繁翻耕的土壤在

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

到这一层后难以下扎,通气透水不便。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说出免耕法能让土

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气候函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

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

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

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第(2)题,碎桔秆

均匀覆盖,遮盖表土,可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

留桔秆高茬,可避免对土壤表层的破坏,同时作物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

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第⑶题,由题干可知,

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

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导致了

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针对上面问题所述的原因,提

出了免耕法,可按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免耕意味着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

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秸秆还田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

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

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

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

解。

(2)秸秆均匀覆盖: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

加土壤中的腐殖质。

(3)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腐殖质积累更多;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

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较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

结构。

章末综合测验

[A级—合格达标检测1

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

题。

1.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驾是()

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阔混交林

2.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解析:LB2.B第1题,甲地位于武夷山山麓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故选B。第2题,由图可知,

从甲地到乙地,海拔高度逐渐升高。成土母质粒度大小影响的是土壤的质地而不

是肥力,A错误;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有利于

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高,B正确;随着海拔高度上升,热量条件减弱,植被类

型逐渐减少,物质迂移的速度减慢,C、D错误。

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3〜4题。

甲大漠胡杨乙兴安林海

丙海南椰树T黄山迎客松

3.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一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一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一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4.黄山迎客松的主要特点是()

A.多高大乔木,藤本植物层层缠绕,板根植物丰富

B.夏绿冬枯,植被较低,也会有较为矮小的灌木

C.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具有较宽的叶片

D.终年常绿,针状叶

解析:3.A4.D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

光照充足。乙位于东北地区,不是雪域高原。丙地处海南,以砖红壤为主。丁是

安徽黄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描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第4题,A描述的是热

带雨林,B描述的是温带草原,C描述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D描述的是针叶林。

黄山迎客松属于针叶林。

城市绿化离不开树木,但树木落叶又会影响环境卫生。图a和图b分别为樟

树和白桦树落叶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ab

5.樟树与白桦树落叶最多的季节是()

A.二者都以秋季为主

B.二者都以夏季为主

C.樟树以春季为主,白桦树以秋冬季为主

D.樟树以秋季为主,白桦树以冬春季为主

6.下列地区中,樟树分布最为普遍的是()

A.武夷山脉B.长白山

C.乞力马扎罗山D.阿尔卑斯山

解析:5.C6.A第5题,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一年四季叶子都在生长、

脱落,在春天时新陈代谢的快,新叶长出的多,落叶也多。白桦树是温带地区的

树种,是落叶树,秋季落叶最多。第6题,椁树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树种,分

布最为普遍的是武夷山脉山麓地带。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乞力马扎罗山

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阿尔卑斯山分布在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

候之间。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

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I、II、HI、IV四地相比()

A.1地灌木草类,有机质含量丰富

B.II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

C.III地降水充沛,有机质含量较高

D.IV地热量充足,有机质含量较高

8.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不适宜种植谷物,主要是因为()

①气候冷湿②气候暖干③土壤较肥沃④土壤较贫瘠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7.B8.C第7题,图中I、II、III、IV四地相比,I地为温带森林

类;H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III地深居内陆,降水少;IV地热量充足,

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含量较低。第8题,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因纬

度高,距海近,气候冷湿,土壤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

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康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

据此完成9〜10题。

9.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A.甲B.乙

C.丙D.T

10.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环境要素中的()

A.气候B.地貌

C.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9.A10.C第9题,据土壤剖面判断,甲应该为腐殖质层,乙为淋

溶层和淀积层,丙为母质层,丁为母岩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层,

因此甲有机质含量最高。故选A。第10题,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

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故选C。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

面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5O

三10O

之15O

联20O

眼5O

-2

30O

5O

3

0O

4

11.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12.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A.阳坡缓坡B.阳坡陡坡

C.阴坡陡坡D.阴坡缓坡

解析:ll.C12.D第11题,根据甲图信息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

少,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甲图表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

下渗能力降低,选C项。第12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

根据乙图,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多;根据甲图,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

含水量较多,因此,本题选D项。

13.下图是全球植被、气候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5

20

P

5

、1

娟10

r

奥5

去0

5

-

0

1

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

年平均降水量/mm

(1)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以上,年平均降

水量__________mm以上。

(2)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若年平均降水量从0〜1500mm,地面植

被依次是、、、°

(3)森林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

用是;从全球范围看,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解析:第⑴题,读图可知,横坐标代表年平均降水量,纵坐标代表年平均气

温,故可判断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平均气温一6c以上,年平均降

水量400mm以上。第(2)题,读图可知,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若年平

均降水量从。〜1500mm,地面植被依次是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第

(3)题,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从全球范围看,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吸收CO2,释放02,减轻温室效应)。

答案:(1)一6400

(2)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吸收CO2,释放02,减轻温

室效应)

[B级一等级素能演练1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

图,回答1〜2题。

林带过渡带高山苔原带

4阴、迎风坡

-阴,背风坡

C*阳、迎风坡

Z80一阳、背风坡

60

m40

18001900200021002200

1.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A.喜光、喜湿B.喜阴、喜湿

C.耐寒、喜旱D.喜热、耐旱

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

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光照更加充足

C.降水逐渐变少D.水土流失加重

解析:LB2.A第1题,根据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该森林植

被在阴坡、迎风坡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

阴、喜湿;降水少,光照充足的坡向占比重小,说明不喜光;海拔超过1800-1

900m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不耐寒;阳坡占比重小,说明不喜热、不耐

旱。第2题,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高海拔处气温

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森林对水分要求高,森林分布增加,说明降水增加;

光照增强不是植被分布范围变化的主要因素;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减少。

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的一种松树,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

选树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

问题十分严重。如图示意马尾松覆盖下各层土壤含水率对大雨的响应。据此完成

3〜4题。

c

57<

1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