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五中学数学八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五中学数学八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五中学数学八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五中学数学八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五中学数学八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五中学数学八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形成另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那么原多边形的边数为()A.5 B.5或6 C.6或7或8 D.7或8或92.已知△ABC的周长是24,且AB=AC,又AD⊥BC,D为垂足,若△ABD的周长是20,则AD的长为()A.6 B.8 C.10 D.12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120°,BD=4,则BC的长是()A.4 B.5 C.6 D.44.若分式方程有增根,则的值是()A. B. C. D.5.不等式的解集是()A. B. C. D.6.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4,AD是边BC上的中线,F是边AD上的动点,E是边AC上一点,若AE=2,则EF+CF取得最小值时,∠ECF的度数为()A.15° B.22.5° C.30° D.45°7.如图,AB=AD,要说明△ABC≌△ADE,需添加的条件不能是()A.∠E=∠C B.AC=AE C.∠ADE=∠ABC D.DE=BC8.计算的结果是()A. B. C. D.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2)在()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10.下列图标是节水、节能、低碳和绿色食品的标志,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B. C. D.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1、2,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_____.12.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如图所示,是一棵由正方形和含角的直角三角形按一定规律长成的勾股树,树的主干自下而上第一个正方形和第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第二个正方形和第二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第个正方形和第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设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请解答下列问题:(1)______.(2)通过探究,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则______.1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等于4cm2,则阴影部分图形面积等于_____cm214.如图,长方形两边长,两顶点分别在轴的正半轴和轴的正半轴上运动,则顶点到原点的距离最大值是__________.15.关于的多项式展开后不含的一次项,则______.16.如图,△ABC中,∠C=90°,∠ABC=60°,BD平分∠ABC,若AD=6,则CD=_______.17.如图,在△ABC中,AC=4cm,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BCN的周长是7cm,则BC的长为______cm.18.某人一天饮水1679mL,精确到100mL是_____.三、解答题(共66分)19.(10分)某校校门口有一个底面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棱柱(如图),学校计划在三棱柱的侧面上,从顶点A绕三棱柱侧面一周到顶点安装灯带,已知此三棱柱的高为4m,底面边长为1m,求灯带最短的长度.20.(6分)先化简,再求值:,其中21.(6分)某校积极开展“我爱我的祖国”教育知识竞赛,八年级甲、乙两班分别选5名同学参加比赛,其预赛成绩如图所示:(1)根据上图填写下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甲班8.5乙班8.5101.6(2)根据上表数据,分别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角度对甲乙两班进行分析.22.(8分)如图,在△ABC中,AB=AC,∠A=36°.(1)用直尺和圆规作∠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与作法);(2)在(1)的条件下,求∠BDC的度数.23.(8分)如图1,已知直线AO与直线AC的表达式分别为:和.(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2)若点M在直线AC上,点N在直线OA上,且MN//y轴,MN=OA,求点N的坐标;(3)如图2,若点B在x轴正半轴上,当△BOC的面积等于△AOC的面积一半时,求∠ACO+∠BCO的大小.24.(8分)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且AB=DE,BE=CF,AB∥DE.求证:AC∥DF25.(10分)已知矩形ABCD的一条边AD=8,E是BC边上的一点,将矩形ABCD沿折痕AE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点P处,PC=4(如图1).(1)求AB的长;(2)擦去折痕AE,连结PB,设M是线段PA的一个动点(点M与点P、A不重合).N是AB沿长线上的一个动点,并且满足PM=BN.过点M作MH⊥PB,垂足为H,连结MN交PB于点F(如图2).①若M是PA的中点,求MH的长;②试问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FH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FH的长度.26.(10分)某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随机抽样调查了该县八年级学生一个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天数,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了下面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如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求出参加抽样调查的八年级学生人数,并将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2)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3)如果该县共有八年级学生人,请你估计“活动时间不少于天”的大约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C【分析】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得出截后的是几边形,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1)不经过顶点,(2)经过一个顶点,(3)经过2个顶点,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设截后的多边形为边形解得:(1)顶点剪,则比原来边数多1(2)过一个顶点剪,则和原来的边数相同(3)过两个顶点剪,则比原来的边数少1则原多边形的边数为6或7或8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正确的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以及分情况进行讨论是解题的关键.2、B【分析】根据三线合一推出BD=DC,再根据两个三角形的周长进而得出AD的长.【详解】解:∵AB=AC,且AD⊥BC,∴BD=DC=BC,∵AB+BC+AC=2AB+2BD=24,∴AB+BD=12,∴AB+BD+AD=12+AD=20,解得AD=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做题时应该将已知和所求联系起来,对已知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推出所求.3、A【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可知对角线平分对角,从而可知∠ABD=∠CBD=60°,从而可知△BCD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可知答案.【详解】∵∠ABC=120°,四边形ABCD是菱形∴∠CBD=60°,BC=CD∴△BCD是等边三角形∵BD=4∴BC=4故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菱形的性质,能够掌握菱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A【分析】使分母等于0的未知数的值是分式方程的增根,即x=2,将x=2代入化简后的整式方程中即可求出k的值.【详解】,去分母得:1+2(x-2)=kx-1,整理得:2x-2=kx,∵分式方程有增根,∴x=2,将x=2代入2x-2=kx,2k=2,k=1,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增根,正确理解增根的意义得到未知数的值是解题的关键.5、B【分析】将系数化为1即可,注意不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变方向.【详解】解:系数化为1得:,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是解题关键.6、C【解析】试题解析:过E作EM∥BC,交AD于N,∵AC=4,AE=2,∴EC=2=AE,∴AM=BM=2,∴AM=AE,∵AD是BC边上的中线,△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EM∥BC,∴AD⊥EM,∵AM=AE,∴E和M关于AD对称,连接CM交AD于F,连接EF,则此时EF+CF的值最小,∵△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AC=BC,∵AM=BM,∴∠ECF=∠ACB=30°,故选C.7、D【解析】∵AB=AD,且∠A=∠A,∴当∠E=∠C时,满足AAS,可证明△ABC≌△ADE,当AC=AE时,满足SAS,可证明△ABC≌△ADE,当∠ADE=∠ABC时,满足ASA,可证明△ABC≌△ADE,当DE=BC时,满足SSA,不能证明△ABC≌△ADE,故选D.8、A【解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m,n都是正整数)可知,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乘法,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B【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解答即可.【详解】∵点(-1,2)的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点(-1,2)在第二象限.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10、D【分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某一图形沿一直线折叠后的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根据这一概念对各选分析判断,利用排除法求解即可.【详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本选项错误;B.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本选项错误;C.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本选项错误;D.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本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逐条进行对比排除是关键.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即可.【详解】由勾股定理得,第三边长=,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1+b1=c1.12、(为整数)【分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面积,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运用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直角边,求出S1,然后利用正方形与三角形面积扩大与缩小的规律推导出公式.【详解】解:(1)∵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

∴正方形的面积为1,

又∵直角三角形一个角为30°,

∴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另一条直角边就是,

∴三角形的面积为,

∴S1=;

(2)∵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它的面积就是,也就是第一个正方形面积的,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第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的,

∴S2=()•,依此类推,S3=()••,即S3=()•,

Sn=(n为整数).故答案为:(1);(2)(为整数)【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运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发现每一次得到的新的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原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3、1【分析】由点为的中点,可得的面积是面积的一半;同理可得和的面积之比,利用三角形的等积变换可解答.【详解】解:如图,点是的中点,的底是,的底是,即,而高相等,,是的中点,,,,,且,,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等积变换: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14、【分析】取AB的中点E,连接OE,DE,易得O,D之间的最大距离为OE+DE,分别求出OE,DE的长,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OE,DE,∵AB=4∴AE=2∵四边形ABCD为矩形∴∠DAE=90°∵AD=2,AE=2∴DE=∵在Rt△AOB中,E为斜边AB的中点,∴OE=AB=2又∵OD≤OE+DE∴点到原点的距离最大值=OE+DE=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熟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5、1【分析】先将多项式展开,再合并同类项,然后根据题意即可解答.【详解】解:∵(mx+4)(2-3x)

=2mx-3mx2+8-12x

=-3mx2+(2m-12)x+8

∵展开后不含x项,

∴2m-12=0,

即m=1,

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化简能力.16、1【分析】由于∠C=90°,∠ABC=60°,可以得到∠A=10°,又由BD平分∠ABC,可以推出∠CBD=∠ABD=∠A=10°,BD=AD=6,再由1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结果.【详解】∵∠C=90°,∠ABC=60°,∴∠A=10°.∵BD平分∠ABC,∴∠CBD=∠ABD=∠A=10°,∴BD=AD=6,∴CD=BD=6×=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含1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关性质和定理.17、1【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NB=NA,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解:∵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NB=NA,△BCN的周长=BC+CN+BN=7cm,∴BC+AC=7cm,又AC=4cm,∴BC=1cm,故答案为1.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8、1.7×103ml【分析】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再根据精确度求解.【详解】解:1679mL=1.679×103mL,所以1679mL精确到100mL是1.7×103mL.故答案为:1.7×103mL.【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属于基本题型,掌握求解的方法是解题关键.三、解答题(共66分)19、5m【分析】先画出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详解】将三棱柱展开如图,连接A’A,则A’A的长度就是彩带的最短长度,如图,在Rt△AA'B中AB=底面等边三角形的周长=3×1=3(m)∵AA'=4(m)由勾股定理得:(m).答:灯带的最短长度为5m.【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0、,2020【分析】先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展开,再合并,然后计算除法,最后把m,n的值代入计算即可.【详解】,;当,时,原式=.【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整式的化简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公式的使用,以及合并同类项.21、(3)3.5,3.5,2.7,3;(2)见解析【分析】(3)利用条形统计图,结合众数、方差、中位数的定义分别求出答案;(2)利用平均数、众数、方差、中位数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3)如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甲班3.53.53.52.7乙班3.53323.6甲班的平均数是:;∵3.5出现了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甲的众数为:3.5分,;乙的中位数是:3;故答案为:3.5,3.5,2.7,3;(2)从平均数看,两班平均数相同,则甲、乙两班的成绩一样高;从中位数看,甲班的中位数大,所以甲班的成绩较好;从众数看,乙班的众数大,所以乙班的成绩较好;从方差看,甲班的方差小,所以甲班的成绩更稳定;【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众数、方差、中位数的定义,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22、(1)见解析;(2)72°【分析】(1)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得出BD;(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分析得出答案.【详解】(1)如图所示:BD即为所求;(2)∵AB=AC,∠A=36°,∴∠ABC=∠C=72°,∵BD平分∠ABC,∴∠ABD=∠ABC=36°,∴∠BDC=∠A+∠ABD=7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作图与角度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3、(1)A点的坐标为(4,2);(2)N的坐标为(),();(3)∠ACO+∠BCO=45°【分析】(1)利用直线AO与直线AC交点为A即可求解;(2)先求出MN的长,再设设M的坐标为(a,2a-6),则则N的坐标为(a,),表示出MN的长度解方程即可;(3)作∠GCO=∠BCO,把∠ACO+∠BCO转化成∠ACG。题目条件没出现具体角度,但结论又要求角度的,这个角度一定是一个特殊角,即∠ACG的度数一定是个特殊角;即∠ACG处于一个特殊的三角形中,于是有了作DE⊥GC的辅助线思路,运用勾股定理知识即可解答.【详解】(1)联立和得:解得A点的坐标为(4,2);(2)∵A点的坐标为(4,2)∴OA=,∴MN=OA=2,∵点M在直线AC上,点N在直线OA上,且MN//y轴,∴设M的坐标为(a,2a-6),则N的坐标为(a,),则存在以下两种情况:①当M在N点下方时,如图3,

则MN=-(2a-6)=2,解得a=,∴N点的坐标为();②当M在N点上方时,如图4,

则MN=(2a-6)-=2,解得a=,∴N点的坐标为();综上所述,N的坐标为(),()(3)∵△BOC与△AOC有相同的底边OC,∴当△BOC的面积等于△AOC的面积一半时,△BOC的高OB的长度是△AOC的高的一半,∴OB=2,设直线AC与x轴的交点为点D,则D(3,0),作点B关于y轴的对称点G,则OG=0B=2,GD=5,∠BCO=∠GCO,则∠ACO+∠BCO=∠ACO+∠GCO=∠ACG,连接GC,作DE⊥GC于点E,如图5

由勾股定理可得:GC=,DC=,在△CGD中,由等面积法可得:OC•DG=DE•GC,可得DE=,在Rt△DE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C=,∴ED=EC,∴∠ECD=45°,即∠ACO+∠BCO=45°.【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坐标结合勾股定理计算边长是解题的关键.24、见解析【分析】根据SAS证明△ABC≌△DEF全等,从而得到∠ACB=∠F,再得到AC//DF.【详解】∵AB∥DE,∴∠B=∠DEF,∵BE=CF,∴BE+EC=CF+EC,即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ACB=∠F,∴AC//DF.【点睛】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SAS证明△ABC≌△DEF.25、(1)1;(2);.【解析】试题分析:(1)设AB=x,根据折叠可得AP=CD=x,DP=CD-CP=x-4,利用勾股定理,在Rt△ADP中,AD2+DP2=AP2,即82+(x-4)2=x2,即可解答;(2)①过点A作AG⊥PB于点G,根据勾股定理求出PB的长,由AP=AB,所以PG=BG=PB=,在Rt△AGP中,AG=,由AG⊥PB,MH⊥PB,所以MH∥AG,根据M是PA的中点,所以H是PG的中点,根据中位线的性质得到MH=AG=.②作MQ∥AN,交PB于点Q,求出MP=MQ,BN=QM,得出MP=MQ,根据MH⊥PQ,得出HQ=PQ,根据∠QMF=∠BNF,证出△MFQ≌△NFB,得出QF=QB,再求出EF=PB,最后代入HF=PB即可得出线段EF的长度不变.试题解析:(1)设AB=x,则AP=CD=x,DP=CD-CP=x-4,在Rt△ADP中,AD2+DP2=AP2,即82+(x-4)2=x2,解得:x=1,即AB=1.(2)①如图2,过点A作AG⊥PB于点G,由(1)中的结论可得:P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