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人社会工作-第六章课件_第1页
残人社会工作-第六章课件_第2页
残人社会工作-第六章课件_第3页
残人社会工作-第六章课件_第4页
残人社会工作-第六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残疾人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残疾的发生理论第二节残疾人的社会扶助理论第三节残疾人的社会参与理论本章要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是指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关于残疾人现象的看法和如何解决残疾人所遇的问题,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本质及其具体规律的知识体系。●残疾的发生理论:社会代价理论认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标签理论是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地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社会排斥理论认为社会排斥是某些人(如残疾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本章要点●残疾人的社会扶助理论:供养理论认为在各种社会中,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最初的、甚至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养起来,这样,他们的家人或社会通过对残疾人的供养来表示对残疾人的责任和爱;正常化理论主张受助者(如残疾人)应该生活在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中,认为那些被视为不正常的残疾人的行为实质上在残疾人群体自身看来是完全正常的,因此社会应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平常人的生活;可行能力理论认为由于人所生存的条件以及所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不同,不同的人把基本品转化为资源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资源平等与福利平等并非实质的平等,提倡有差异的平等。本章要点●残疾人的社会参与理论:回归社会理论认为使人(如残疾人)处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基本方法就是走出封闭环境;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一群人之间存在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来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增能理论认为应通过各种方式协助人(例如残疾人)重新打破内在负面定型,加强内在的权利感,提高控制自己生活及未来命运的能力,进而改变其弱势的地位。关键概念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代价理论;标签理论;社会排斥理论;供养理论;正常化理论;回归社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增能理论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是指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关于残疾人现象的看法和如何解决残疾人所遇到的问题,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本质及其具体规律的知识体系。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理念,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人道主义思想等,这些理论都是在总结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残疾人运动的经验而提出的。

当前,国内普遍借鉴国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但与此同时,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探索和进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都为把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规律,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提供了指导。目前,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大体上有发生理论、社会扶助理论、社会参与理论。第一节

残疾的发生理论一、社会代价理论所谓社会代价,是指主体活动为实现社会进步所消耗的物质和精力、所做出的牺牲以及所受到的惩罚诸方面的总和。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问题,“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残疾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然付出的代价。无论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从社会属性来看,疾病和伤残都不可避免地与人类共存着,这种状况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直至人类灭亡之时不可改变,即疾病和伤残永远伴随人类始终。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如自然灾害、遗传因素以及个人失误等,造成人类的残疾,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二、标签理论标签理论(labelingtheory)是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地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HowardBecker)提出,他认为,在美国社会,某些人的行为被认为是有偏差的,实质上是社会上有权势的人给弱势群体贴上标签的结果。二、标签理论本来,这些弱势群体的行为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看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在那些有权势的人来说这些行为则不合规范,从而给这些行为加上“偏差”“不正常”的标签。由于贴标签的人拥有权势,经过宣传或某些社会程序,这些加在弱势群体头上的“偏差”“不正常”的标签逐渐被广大社会所接受。然而,有权势者的妄加标签,可能会使那些并不属于偏差的行为成为“偏差行为”。二、标签理论标签理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还影响了政府对残疾人制定的政策。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一个人受到意外伤害而导致截瘫后,便被认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了,从而被剥夺了重新工作的权利和机会。智力障碍的青少年,经过培训完全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但却被错误地认为是“无能”的人而被各个单位和机构拒之门外。这种政策上的失误和“标签化”,不仅给残疾人带来了更大的伤害,也使国家、社会以及残疾人家庭都承受了更多负担与损失。三、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是指主导群体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群体的各种歧视或偏见,这种歧视意味着“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利,不愿意别人分享”。随后,社会排斥的概念通过泛化而成为一个专门性的概念,是对已有的社会剥夺、边缘化、歧视等理论概念的丰富和深化。英国“社会排斥办公室”这样定义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三、社会排斥理论一般来说,残疾人遭遇的社会排斥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为生活层次的障碍;第二层为残疾人实现诸如就业、教育等基本社会权利的过程中,以及在进行社会交换和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第三层次为残疾人权利保障机制层次的障碍,即残疾人维护自己的权利、争取本群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遭遇到的障碍,残疾人的利益在现实中被削弱乃至被忽视;第四层次为残疾人主观方面的思想障碍,即他们的社会疏离感与被剥夺感导致的障碍。三、社会排斥理论残疾人群体面临的社会排斥体现为:他们被排除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无法获得能使本群体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的服务;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他们的家庭压力和社会疏离感也很强。全社会应共同改善残疾人被排斥的处境,帮助残疾人实现良好的社会参与。第二节

残疾人的

社会扶助理论一、供养理论供养理论认为在各种社会中,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最初的、甚至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养起来,这样,他们的家人或社会通过对残疾人的供养来表示对残疾人的责任和爱。英国学者迈克尔·奥利弗和鲍勃·萨佩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一书中介绍了这种供养的情况,并做了一定的评述。一、供养理论(一)膳宿关怀在英国,有一种隔离的慈善中心——膳宿关怀中心,为残疾人提供膳宿与护理条件。残疾人住进膳宿关怀中心,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家庭破裂,或是家庭料理者不愿再继续负责护理。迈克尔·奥利弗和鲍勃·萨佩认为,历经多年的实践,针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种群体的膳宿关怀受到了激烈批评。从社会性残疾模式的观点来看,膳宿中心模式无疑加剧了损伤的程度。一、供养理论(二)膳宿关怀的替换模式宿关怀中心受到许多批评,于是出现了多种替换模式,即残疾人村、混居住宅、福库斯住宅、英国住宅协会方案、终生住宅和个人扶助计划。对此,迈克尔·奥利弗和鲍勃·萨佩逐一介绍其具体情况,并且认为这种供养制度所产生的多种替代模式也有一些缺陷。此外,这种供养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几乎只适用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发达社会,对残疾人供养的范围相对更大。二、正常化理论正常化理论主张残疾人应该生活在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中,认为那些被视为不正常的残疾人的行为实质上在残疾人群体自身看来是完全正常的,因此社会应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平常人的生活。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第一,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的做法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第二,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平常人的生活。二、正常化理论正常化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时,首先应明确正常化并不是要求残疾人完全遵照社会上的一些标准,也不是要求绝对的统一和融合,而是提倡社会为残疾人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可能,要求尽可能地让残疾人日常熟悉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训练和活动,从而加强残疾人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和体验。其次,在残疾人服务中应尽量多地关注残疾人亲属、家庭和社区的支持网络,因为这些支持网络会对残疾人的生活自理和一定程度的就业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最后,应运用社区本身的设施、人力资源,多与相关部门合作,从而为残疾人参与和融入社会提供条件。批判性思考问题:

残疾人如何融入社区?三、可行能力理论阿马蒂亚·森将可行能力界定为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功能性活动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或状态,既包括营养良好、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等最基本的功能,也包括快乐、自尊、受人尊重、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等复杂功能。他认为由于人所生存的条件以及所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不同,不同的人把基本品转化为资源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资源平等与福利平等并非实质的平等,提倡有差异的平等。其核心观点包括:自由、发展、平等正义。三、可行能力理论自由方面,生理功能的不健全,而不是资源的匮乏阻碍了或者直接导致残疾人缺失了实质性的物品交换的权利。政府、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政治、经济、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以及防护性保障这五个方面保障残疾人实现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享受正常的生活,实现自由发展。三、可行能力理论发展方面,阿马蒂亚·森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发展理念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他所指的自由发展是真实而具体的,不仅仅包括满足受助者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教育、医疗、政治权力与福利保障等需求。发展的目标就是扩展残疾人的可行能力,也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去做他们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健康、教育、资源是人们生活质量最基本的保证,没有这些人们也就失去了很多权利,所以残疾人社会工作更应该关注的是服务对象所能达到的实质性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关注物质需求。三、可行能力理论平等正义方面,阿马蒂亚·森认为一个人生活好坏的标准是生存质量,而生存质量是与人的可行能力息息相关的。残疾人生活的质量不能通过其占据的资源或者福利来进行评判,要保证他们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机会就要保证他们占据更多的资源与福利,以此来补充他们在某种功能上的缺失,这才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也才能最大程度为残疾人实现自由、追求发展提供可行性的途径。第三节

残疾人的

社会参与理论一、回归社会理论回归社会理论是针对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和照顾所产生的弊病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使人(如残疾人)处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基本方法就是让他们走出封闭环境。残疾人之间常有的刺激性的互动,以及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残疾人不可避免的消极、冷漠的态度和严格管制会使残疾人处于消极被动的社会关系之中。将残疾人仅仅收养于各种社会福利机构的方式,并不能为其解决真正的需要。在社会工作者的帮扶之下,社区照顾可以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控制,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优选。一、回归社会理论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第二,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第三,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二、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人类学家提出,在社会工作领域里得到广泛的重视及采纳,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的方法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模式及互动的理解。所谓社会网络,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来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也可以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二、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常常联系在一起,社会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扮演支持性的角色。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因为当个人遇到问题时的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寻求相熟或亲密的人协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无疑是补充正规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渠道。二、社会网络理论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至少可以表现出两大功能:功能一是能够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社会网络中的支持可以在两个关键性时刻介入,一个时刻是危机将会发生或刚发生后、压力产生之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采取较乐观的态度或做较适当的准备工作去降低压力的负面影响。另一个时刻是压力产生后、病态形成前,帮助个人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或鼓励个人进行适当的治疗。这些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而所提供的支持可能包括心理及情绪上的支持,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帮助,物质、金钱、技术及意见的提供。功能二是能够起直接及整体的保护作用。二、社会网络理论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入社会的网络之中,强化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个人确知他生活在一个支持性及关怀性的社会网络中,而他也主观地感受到其他人时时刻刻都愿意提供适切的帮助时,他自然会感到自信、安全及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自然能够帮助个人增加对危机及疾病的防卫性,预防问题及压力的产生。三、增能理论增能(empowerment),又叫作充权或赋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协助人(主要是困难群体)重新打破内在负面定型,加强内在的权利感,提高控制自己生活及未来命运的能力,进而改变其弱势的地位。增能理论认为,个人之所以被边缘化,是因为从个体方面看,个人体验到强烈的无力感,导致无法与环境交流,从环境方面看,周围环境中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和限制,使个人无法参与社会、发展自我三、增能理论要帮助个体增能,就要打破受助者内在的负面自我定义,协助他们加强改变权利关系与参加社会决策的力量和权利感,提高控制自己生活及未来命运的能力。增能需要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即由无助、无能感转化为拥有较强的自信及自尊。增能的重要目标是协助自我形象低落及丧失权利感的人重新捡拾自己的能力,让他们重建自我价值,有信心去控制自己的生活,积极地影响和改善与他们有关的社会政策,同时在社区层面或服务机构内部也努力争取平等的机会。三、增能理论此外,要帮助残疾人个体增能,还要通过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社会环境、调整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机会;从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最基本的层次出发,帮助残疾人实现教育、就业等基本社会权利,通过在实现权利的过程中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