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唐宋散文选读课时复习课件1_第1页
高三语文-唐宋散文选读课时复习课件1_第2页
高三语文-唐宋散文选读课时复习课件1_第3页
高三语文-唐宋散文选读课时复习课件1_第4页
高三语文-唐宋散文选读课时复习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单元序曲原毁历经“安史之乱”的狂风暴雨,昔日盛唐的繁华已销声匿迹。唐王朝一派满目疮痍的景象。此时的帝王,并没将精力用于经邦治世,反而一味任奸用佞,以致朝纲荒废,民不聊生。满朝文武无人敢言是非得失,唯韩愈慷慨陈词,批龙鳞,逆圣听。于是《原毁》《原道》《原性》《原人》《原鬼》五篇议论针砭时弊,应运而生;“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些正直敢言的文章把韩愈推向了学术的顶峰和政治的风头浪尖,但韩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践行着他的理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心术苏洵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作文的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施之于今”;他虽未列朝班,却有一整套政治革新的理论,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尚威”,破怠惰之气和苟且之心。苏洵还“喜言兵”,十篇《权书》和《审敌》《御将》《兵制》等都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智慧,一篇《六国论》让我们看到苏老泉针砭时弊、振兴北宋的赤子之心。这篇题为“心术”的策论,又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体现出苏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一片苦心!第五单元第五单元鞭贾“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那是一个崇尚华而不实的社会,有谁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分辨出事物的真假?那是一个流行自欺欺人的社会,有谁能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里发现人性的荒谬?“黔之驴”的传说依然如影随形般讽刺着那些表面上看似不可一世、实则百无一用的庞然大物,“鞭贾”的故事又如针如芒般直指人心,嘲讽着追逐浮名

、不务实际的浮夸之风。还是那位边官柳宗元,给那个江河日下、声色犬马的唐王朝以无情的嘲讽。兴贤还记得那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曹操吗?还记得那个谆谆告诫蜀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诸葛亮吗?还记得那个“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唐太宗和主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魏征吗?自古而来,明君贤臣都把“兴贤任能”当作是治国第一要务。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也以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而大声疾呼:“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第五单元17原毁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古诗品韵祖席(得秋字)韩愈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第五单元【赏析】诗歌的首联是开题,主要写叶落悲秋,古今同慨。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叹秋来草木零落,而我现在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腑之言。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表面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第五单元【思考】诗歌本为送人,为什么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嘱托结尾?【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懼,通“惧”,害怕说,同“悦”,高兴已,通“矣”,语气词,用在句末动词,擅长名词,好事动词,交好动词,爱惜形容词,表示同意副词,好好地名词,缺点动词,病重动词,担心代词,他兼词,于此语气词,表疑问疑问代词,表疑问语气词,表陈述代词,哪里动词,进修,有成绩动词,举行形容词,高、长形容词,长、久动词,修养动词,修理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动词用作名词,名声名词用作动词,光大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现在指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严格。简约。学习,培养。考虑。同党,同类。六、特殊句式判断句舜,大圣人也(“也”表判断)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者,……也”表判断)某非良士(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作者卡片]见《〈张中丞传〉后叙》一文此栏目。[写作背景]《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原”就是探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1.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我的理解]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与不应者(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我的理解]

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我的理解]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

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1.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强烈。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3.寓理于形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有是”。如行为描写:“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韩愈的《原毁》是一篇有口皆碑的说理论文,它的中心思想是推论一般人好毁谤别人的原因和这种风气的影响,教育人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爱自重,不在背后议论别人。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下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即怠于自我修养而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韩愈的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有不可低估的意义。[适用话题]感悟韩愈明代学者胡应麟截取了盛唐、中唐、晚唐时代的三句诗来象征三个时代的诗歌风貌,盛唐诗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诗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诗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了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韩愈所处的中唐,如日中天万邦来朝的威仪和荣耀早已成了追寻中的记忆,这个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朝代正在走向没落。但也正是这个时候,社会各种矛盾还没有完全激化,宦官专权还没有达到极致,藩镇们放慢了割据为王的步伐。平息了各地战乱,百姓有了一个暂时的喘息。虽一片祥和,却又黑云压顶。初唐的意气风发早已变成了消沉冷漠,盛唐的雄视六合也变成了萧瑟落寞。所以,消沉内敛差不多是整个中唐的诗风,这诗风不但是诗歌的笔法,更多的是诗人的心路。韩愈就在这时候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主张,更为可贵的是,他的“道”,不是个人的修身养性、喜怒哀乐,而是人间正道、天地大道;他的“鸣”,不是个人的排解寄托、顾影自怜,而是张扬儒道、舍我其谁。“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并不是韩愈为了文学而文学的文学理论,而是他一生整个人格的真实写照。韩愈曾两次被贬,一次是上奏《论天旱人饥状》,本是反映京畿大旱、民不聊生,却遭佞臣所谗,被贬为今广东阳山县令;另一次就是上书著名的《论佛骨表》被贬。两次被贬,都是因为上书,看来《新唐书》里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所言不假。韩愈不信佛,甚至排佛。就这一点,常常受到他人的责难。信佛的人说他偏执,有的佛教徒甚至说他愚昧。我不懂得佛教,当然我也不信佛,对佛教理论没有感悟,但我注意到了这样两个历史事实:韩愈在潮州,和寺庙僧人多有交往,有的甚至过从甚密,常有诗文唱和;韩愈一生最好的两个朋友,孟郊笃信佛教,贾岛本身就是一个僧人。我想起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东西都有他的两面性,或者说,任何东西都是两面刃。

屠刀可以割肉,也可以杀人。佛教或许真的可以超度生灵,但如果利用佛教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这可能不是佛教的原旨吧?而历史之中,这样的事情偏偏不少。韩愈能和僧人贾岛成为朋友,却不能接受唐宪宗供奉佛骨,或许就是这个道理。退一步讲,即便有人不信佛教,又能如何?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道理,韩愈不信,算得了什么呢?何必非要说他愚昧偏执。一千多年后,另一个思想家说:“任何理论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它的一二佐证,而抓住这些证据不放就认为那是真理的人,连小儿都不如。”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