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运行记录表、回灌试验要求_第1页
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运行记录表、回灌试验要求_第2页
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运行记录表、回灌试验要求_第3页
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运行记录表、回灌试验要求_第4页
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运行记录表、回灌试验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A2814(资料性附录)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A.1地形地貌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呈三面高陡,中间低平,向南尚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分别占全省面积的55.5%、24.5%和20%。东北部桐柏一大别山和东南部的幕埠山分水岭基本与省界相重合。A.2水文湖北省绝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仅北部局部地区属于淮河流域。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自西北入境后,呈东南流向在武汉市汇入长江,中小河流或南或北顺地势汇入长江、汉江,形成以长江、汉江为轴向的向心水系。湖北省中部及沿江地带地势较低平开阔,河网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千米。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A.3区域地质湖北省出露着元古界一新生界的12个系、19个相当于系或统的岩群,共划分为205个组级地层单元。除缺失上志留统上部与下泥盆统下部外,其余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沉积类型众多。湖北省地跨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秦岭皱系主要分布变质岩、岩浆岩;扬子准地台主要分布沉积岩。湖北省地层发育较齐全,除缺失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外,从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以青峰和襄广断裂为界,其北主要为变质岩,其南主要分布沉积岩;岩浆岩于鄂西、鄂西北、鄂东南,特别是鄂东北和鄂东,均有分布;第四系松散松软堆积物于江河河谷中皆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江汉盆地和南襄盆地。A.4水文地质条件省内根据地下水赋存的含水介质情况、储存和运移的空间形态特征,省内地下水可归结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等四种基本类型。A.4.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松散堆积物的孔隙中,遍布我省平原岗区,面积5470km2。可划分4个含水岩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组分布于江汉平原河流一级阶地或河漫滩、心滩,面积3870km2。含水岩组主要由全新统砂砾石组成,含水层厚3m~10m,水位埋0.5m~5m,民井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d。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含水岩组覆于全新统孔隙舍水层之下,面积22830km2。含水层岩组由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砂、砂(卵)石组成,含水层上部有儿米至儿十米的粉质粘土组成隔水顶板。舍水层厚度变化较大,平原腹地可达百余米,边缘10m~15m。总的趋势是腹地厚,边缘薄;西部薄,东部厚。含水层顶板埋深5m~15m,水位埋深0m~7m,铅孔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层孔隙裂隙承含水层岩组分布于鄂北岗地岗状平原区,面积3582.2km2。含水岩组由中更新统黏土组成,一般厚20m~50m,地下水赋存于土体孔隙裂隙中,民井单井涌水量一般为0.3m3/d~1.60m3/d。上第三系半胶结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含水层岩组主要分布于江没平原和南襄盆地面积12761km2。含水岩组由半固结的砂(岩)、砂研石(岩)组成。含水层水位埋深及富水性变化大,岗地区含水层理10m~50m,单井涌水量100m3/d~500m3/d;平原区含水层埋深大于47m,单井涌水量500m3/a~100m3/a,南襄盆地钻孔单井涌水量多在100m3/a~1000m3/a。A.4.2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在秭归、当阳盆地及宜昌、远安一带分布比较集中,另在山间盆地有小面积分布,总分布面积12761km2。由三叠系上统[T3]、侏罗系[J]白系[K]和下第三系[E]的含水层岩组组成,地下水赋存于砂岩、砾岩等的孔隙裂隙中,泉流一般小于100m3/d,井孔涌水量小而承压水头高。A.4.3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分布于鄂西南、鄂西、鄂东南和大洪山地区,总分布面积4986km2。由上震旦统-奥陶系[Z1-O]和石炭-三叠系下统[C-T1]的各含水岩组构成。地下水赋存于碳酸盐岩的裂隙、溶隙、孔洞和道中。透水性和窗水性差异很大,岩溶泉流量由每秒数升至数百升不等;岩溶暗河流量每秒数百升至上万升。隐伏型岩溶水见于京山钱场、大冶还地桥、松滋西斋、襄阳峪山、老河口赵岗、武汉侏儒山等地段,地下水多具承压性,水位埋深数米至数十米。埋藏型岩溶水见于荆门武汉、黄石、大冶等地,埋藏于碎屑岩之下,埋深达100余米。A.4.4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总分布面积66809km2。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岩组有熊旦系下统[Z1]中统[Z2]、上统陡山组[Z3d]、寒武系中上统水井陀组及石牌组[∈2+3]志留系[S]、泥盆系中上统[D2+3]、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其多数与前述碳酸盐岩地层相间分布,岩性为细粒碎岩建造,本身构造裂隙不发育,地下水的补给、赋存条件不好。地下水头少,泉流量一般小于10m3/d。岩浆岩裂隙水:分布于鄂西北、黄陵背斜核部、随州和枣阳、鄂东北及鄂东南等地。裂隙水赋存和运移于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其赋水性较差,泉流量一般小于10m3/d,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1m3/d。变质岩裂隙水:分布于鄂西北、鄂东北地区大片分布的变质岩中。为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含水,一般风化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较贫乏。地下水霹头多而分散,泉流一般小于10m3/d。A.4.5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研究区地下水的主妥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人渗、地表水和田间灌溉水的下渗以及含水层的侧向径流补给。排泄形式包括地面蒸发、叶面蒸腾、人工开采和含水层侧向径流。上中更款统孔隙承压水:研究表明,在长江、汉江等主要地表水体切穿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或隔水顶板较薄的地段,地表水为该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同时还接受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和同一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丰水期,该含水层地下水径流方向总体上为自西向东径流。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地表水体排泄、向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岩组的越流排泄,以及局部人工开采。地表水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同时也是地下水的重要排泄场所,取决于两者地下水水位高低和水力联系程度。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承压水:与上中更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关系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水位差。丰水期,上中更新统孔隙承压水水位高于下更新统,中层水向深层越流补给;枯水期,局部地段由深层水越流补给中层水。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地表水位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当汉江水位上涨时,地下水水位随之抬高。深层地下水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地下水水力梯度在沙市、潜江以南较平缓,径流速度相当缓慢,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地下水向相邻含水层侧向径流排泄以及局部人工开采排泄。图A.1水文地质剖面图A.5回灌适宜的范围区域:涉及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城市主要集中于中南部江汉盆地及沿江城市周边。深度:研究区含水层在垂向上的分布差异较大,根据含水层分布情况,将研究区赋存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埋深300m以内的含水层划分为3个含水层(表A.1)。基坑工程回灌涉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浅层及中层上部地下水。表A.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系统结构划分表层位含水层划分深度(m)含水岩组岩性浅层第四系全新统(Qh)孔隙承压含水层0~20冲和黏性土,粉砂、粉土、粉细砂和砂研石中层第四系上中更新统(Qp2+3)孔隙承压含水层20~120冲积细粉砂、中细砂、砂石;冲洪积砂、砂石;冲湖积砂研石深层第四系下更新统(Qpl)孔隙承压含水层20~280粉砂、中细砂、砂、砂研石新近系(N)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280半固结的粉砂岩、砂岩附录B(资料性)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表B.1提供了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表B.1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工程名称: 井编号: 验收日期:序号评定内容设计要求检验结果评定等级合格不合格1井位偏差2成孔直径3成孔深度4成孔垂直度5井管垂直度6井管底标高7井、滤管材质8滤管质量及回填高度9洗井质量10隔水段结构及长度评定结论共检查项,合格项,不合格项,合格 □不合格项目经理:(签字)降水施工单位:(盖章)年月日监理工程师:(签字)监理单位:(盖章)年月日专业负责人:(签字)降水设计单位:(盖章)

年月日建设单位代表:(签字)建设单位:(盖章)年月日

附录C(资料性)回灌运行记录表在运行调试章节中对该表的使用进行要求在运行调试章节中对该表的使用进行要求表C.1提供了回灌运行记录表。表C.1回灌运行记录表。日期天气基坑施工工况设计降深坑外降深控制标准降水井编号运行情况(开启/未开启)流量(m3/h)备注……回灌井编号运行情况(开启/未开启)设计回灌压力(MPa)回灌压力(MPa)单井设计最大可回灌量(m3/h)回灌量(m3/h)备注……坑内观测井编号水位(m)坑外观测井编号水位(m)备注……井点维护记录:运行管路围护记录:水质处理器维护记录:回灌井回扬记录:制表人:填表人:附录D(规范性附录)回灌试验要求D.0.1回灌试验开始前,回灌井应进行质量验收,合格才能作单井回灌试验。单井回灌观测井不宜少于两口。D.0.2回灌开始后,回灌井水位、观测井水位、回灌量应及时观测。自回灌试验开始后时刻起,水位观测时间间隔应为:1min、3min、5min、7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以后应每隔30min观测1次。回灌量应每隔30min观测1次。回灌试验结束后,水位恢复过程应及时观测,观测要求应与回灌过程相同,至井中水位恢复至初始水位为止。D.0.3稳定流回灌试验宜进行3次,水位上升宜先大后小。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0m场地,可进行2次稳定流回灌试验。D.0.4当下列任一条件发生时可认为达到稳定标准:在连续2小时内回灌量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试验过程中无降雨或其他干扰因素);回灌井内水位在连续2小时内波动小于3cm,水量波动小于3%;观测井中水位在连续2小时内波动小于2cm。D.0.5非稳定流回灌试验监测频率及方法应与稳定流相同。D.0.6回灌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导水系数、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可利用泰斯配线法根据非稳定流回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确定,也可通过抽水试验确定。D.0.7影响半径可利用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