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1页
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2页
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3页
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4页
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竞争与发展,人际交往的范围在日益扩大,聋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自然也需要人际交往,但由于聋生生理与社会环境的局限,与人交往十分困难。本研究对本校的四年级以上的187名学生进行了《聋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问卷测量,结果表明: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比较低下,令人担忧,主要原因:语言不通、胡乱猜疑、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家庭和学校等一些因素。本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口语教学、小组合作、情境教育、社会教育来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关键词:聋生人际交往口语教学情境教育一、问题的提出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有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免要同别人打交道。良好的人际交往会极大地改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愉快,保持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对人的发展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人际交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的内容之一,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不断地有丰硕的科研成果问世。但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却显得较为“平静”,甚至反差明显,少有成果问世。所以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聋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手语、口语和书面语等作为信息通道,与人进行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有的行为方式。聋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9.17%的聋生渴望与健全人交往,但是由于受知识水平、生理缺陷、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困难。久而久之造成交往的恐惧心理,使得交往能力低下。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0.83%的聋生不愿意和健全人进行交往。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响聋生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有:(1)语言不通:聋生由于生理的原因,造成他们不会说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交往,这是最主要的因素。(2)缺乏自信: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活动时有一种自卑感、羞怯感和恐惧感。主要是怕有人说他们是“哑吧”,不会说话。(3)胡乱猜疑:由于有生理缺陷,聋生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与健全人同处与一个环境中,常常会独处一边,认为自己不行,容易胡乱猜疑。(4)自我封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外界社会环境交往越来越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就越多。他们认为周围的人看不起自己,不了解自己,进而感到生活无意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来越孤独。另外,听力残疾是隐性残疾,不说话,不与人交流时,别人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许多聋生不愿意戴助听器,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说话,封闭自我。(5)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聋生家长出自对孩子的愧疚,从小就过分宠爱孩子,怕孩子受人欺侮,时间久了,这些孩子就变得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聋生本身听力障碍和家庭以外,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传统的聋校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基本上在家庭和学校,父母、老师和同学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概括起来即为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和师生交往。聋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同样是在家庭和学校,而且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占了大部分,亲子交往只占了小部分。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是聋生回归主流社会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前聋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针对上述现状,根据聋校住校生多、在校时间长的特点,我们的重点是以校内的师生交往、同伴交往为突破口,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设想通过课堂内各种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口语教学,并辅于设置情境、行为指导等手段来提高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试图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创设一种人际交往情境的手段,加强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聋生建构一个人际交往的平台,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不断地开放自我、完善自我。在聋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帮助聋生适应社会环境、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其与人打交道的技能。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开展了“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二、实践探索 1、口语教学,掌握交往工具语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因而,要提高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从聋生的语言着手,解决聋生“不会说话”的问题。传统的聋校教学只注重手语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停留在手语交流的层面上。而聋生手语与汉语语法规范又有一定的差异,如聋生说:“我杯水喝”(我拿杯子喝水。)“我做到能”(我能做到。)所以,他们走上社会,手语和书面语的作用就大打折扣。虽然他们的发声器官都是正常的,但听力的残疾,使聋生不知道怎么说话。现代的聋校教学,就是要用其他感官来弥补听觉的功能,让聋生开口说话,用眼睛“看”话,用手写话。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在人际交往中,用口说,用眼看是最快最便捷的沟通方式,而用手写因时间限制,对方常常会等得不耐烦而失去交流的兴趣。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重点对聋生进行“说”话和“看”话能力(即口语)的培养。口语教学,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口语为主,并辅于一定的手语和体态语言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首先,我们在所教的语言训练班(简称语训班)中,开设语训课。语训课的老师主要是教聋生大胆地说话,说话时要注意把话说完整、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同时,也要培养聋生“看”、“听”话的能力,就是要求聋生会看老师和同学的口型,能知道老师和同学说了什么,如看图说话时,聋生观察到图中“熊猫大,猴子小”的事实,教师要求聋生根据这一事实说话:“熊猫比猴子大”或“猴子比熊猫小”,“熊猫和猴子比,熊猫大,猴子小”等句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发挥聋生的想象力的练习),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说:“大象和熊猫比,大象大,熊猫小”或“我和老师比,我小,老师大”等。在这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聋生说话更流畅、更自然。其次,我们在语训班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进行口语教学。如语文课中,老师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设置的问题能激发聋生的说话兴趣,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为聋生提供了更多地说话机会。每篇课文结束后,要求每个聋生把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具体的要求:说话者必须站在讲台前面对同学大声说话,由其他同学当评委,最后评定出谁有了进步、谁的进步最大。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对聋生进行口语教学,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口语训练。如对“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棵,四年级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两个年级种的总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这样的应用题教学时,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和聋生进行对话。师:“要求五年级种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生:“必须知道三年级和四年级各种树多少棵”师:“这两个条件都已知吗?”生:“三年级是已知的,四年级是未知的”师:“那应该先求谁?”生:“应该先求四年级种树多少棵?”再次,我们还在校内营造聋生口语交往的氛围。如:国旗下讲话,让聋生拿着话筒说话,老师作手语辅助翻译。能拿着话筒像常人一样说话是每个聋生的梦想,当他们看到同伴能做到时,也会受到鼓舞,大胆地上台讲。2、小组合作,增强交往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组际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聋校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聋生的交往能力。它能解决聋生交往的心理问题,增强其交往的信心。(1)组内讨论,提供交往的平台在班级中,我们以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且每个小组成员均有明确的分工。由于是不同基础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学生在一个组内,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讨论中会互相启发,互相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决困难,共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发展。刚开始的时候,那些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聋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聋生成了“看客”。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帮助那些“看客”慢慢地成为“主角”。这种由“看客”成为“主角”心理过程,就是一种自信心体现。这种小组讨论,为聋生提供了交往的平台,对聋生情感的交流、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组际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在组内讨论的同时,积极开展组际竞争,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侧重于小组评价,这使得小组内每个成员,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为了本小组荣誉,必须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聋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活动中,使他们交往的心理不断成熟、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3、创设情境,提高交往技能聋生有了的一定语言储备和一定的与人打交道的心理准备后,还要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情境是交往活动的要素之一,因而交往指导离不开情境。我们为聋生创设了一个个人际交往的情境,使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接受交往原则、交往礼仪和交往技巧等的指导。通过角色互换,感悟到与父母、同伴和老师交往后的快乐。(1)亲子交往学生时代,是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前奏,为了迈好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使自己今后更好地自立于社会,应该学会与父母正确相处,懂得与父母相处的艺术,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案例:父母吵架时怎么办?情境:晚上,父亲、母亲和“我”正在一起吃晚饭,说着说着不知道父母为了什么事,开始吵架……,这时“我”该怎么办?要求:根据提供的情境,抽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讨论与指导:①“我”可能出现的问题。A、冷眼旁观:对父母的争吵毫不过问,自称“小孩不管大人事”。B、跟着大吵大闹:不分青红皂白把父母双方都责怪一通,两人吵架变成三人吵架。C、偏袒一方:有意或无意地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指责对方,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复杂化。②“我”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吵架后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双方僵持,都不让步。这时父母最需要子女的安慰,“我”应该立即做好劝说工作,很容易使双方和解。第二,双方都感到后悔,但出于自尊,都羞于主动开口和好。这时“我”应创造各种机会,为双方言归于好。第三,一方想和好,另一方却怒气未消。一般情况下,疼爱孩子的父母往往经不住孩子的感化,只要“我”几经劝说,就能使父母和好如初。(2)同伴交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聋生接触和交往最多的是同学,尤其是同班的同学。同伴交往能够提供聋生行为改变的动力,观察和模仿良好行为的机会,相反也会有不良习惯的侵入。因此,我们在交往指导时,还设置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情境,让他们辨析哪些是合理的要求,哪些是不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应加以拒绝,引导聋生在交往中,学会说“不”。案例:学会说“不”情境:①你去同学家玩,进门后同学请你吃饭。②你去同学家玩,进门后同学递给你一支烟。③同学向你借一支圆珠笔。④同学要你帮他做作业。⑤同桌的同学要你答应在考试时让他看你的试卷。要求:根据上述情境,逐条进行分组表演,大家评议。指导:面对消极压力,拒绝比顺从更需要勇气。老师指导提出拒绝的“三步法”。第一,在拒绝之前,先重复一遍对方的要求,表明你听清楚了对方的陈述。第二,你可以说“不”。第三,说明你并未因为对方的要求而感到不快,也没有因为拒绝而感到愧疚。讨论:三步中哪一步最难做到?拒绝对方是否会伤害友谊?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通过讨论,使聋生懂得了交往不是一味的讨好对方,也不是一味的索求对方,而是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3)师生交往师生交往与亲子交往不同,它超越了家庭伦理关系和个人情感的圈子,是社会与个人的交往;也与同伴交往不同,它超越了地位平等的同辈人交往,是成人与未成年人的交往。在聋校,如果师生关系处理得好,对聋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案例:怎样对待老师的批评情境:某天,两位学生下课后,在走廊上打打闹闹,将另一个班级教室的玻璃窗打破了。班主任知道后批评他俩,两人不但不认错,反而态度强硬,擅自走出了办公室。要求:根据情境,进行分角色表演。讨论与指导:对待老师的批评两位学生的做法对不对?针对这个问题,聋生有自己的判断,也很容易回答,他们都能说出这样的做法肯定不对。当问到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时,许多人觉得难于回答。这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指导,指出对待老师的批评光靠找借口进行辩解是不行的,回避矛盾也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谅解和信任。4、亲近社会,体验成功聋生作为社会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我们提高聋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踏上社会后能较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较好地生存和发展。通过一系列人际交往的指导、培训,聋生有了一定的交往技能。我们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亲近社会,使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体验成功。(1)请进学校开展“与大学生结对子”活动,请大学生不定期的来学校与聋生交流。大学生良好的举止是聋生容易接受的。在交往过程中,聋生们会主动地自我介绍:自己的年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同时,他们也会向大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聋生与大学生的交往中,大部分用口语交流,对少数难理解的词或句子则进行书面交流。在整个活动中,聋生们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沉浸在欢乐之中。当第一次收到大学生的来信时,他们更是兴奋无比。至今,还有许多聋生与大学生保持书信往来。(2)走上社会有来必有往,大学生不定期的来校与聋生交流的同时,也让聋生走进大学校园体验生活,增进交流。此外,聋生还参加一系列的社区活动:上街做普通话义务宣传员,给经营户、顾客和市民发放普通话宣传册,宣传说普通话的意义;到社区做参加社区活动:做卫生监督员,帮助清理社区的卫生死角,向居民进行“清洁卫生,保护环境”的宣传。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指导学生与游客进行正常交往。三、结论与思考由于聋校的班级情况比较特殊:班级人数少(一般在10~15人之间),班里学生的年龄跨度大,且少有平行班,所以找不到与实验班相吻合的对照班。我们选择了自己所教的语训五(1)班,作为实验班。我们自制《聋生人际交往能力测量表》,以聋生的交往对象为切入口,从聋生的交往愿望及交往现状来评价其交往能力。具体从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与健听人(不包括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并在实践探索之前进行测量,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后又进行了后测。(见表1)为了能更好地说明情况,我们同时对学校四年级以上的15个班级(包括实验班)的187个学生进行了测量。(见表2)表1研究前后Y五(1)班交往能力变化情况(平均分)人数前测后测1738﹒238﹒6表2实验班与其他班级交往能力的横向比较班别人数平均分九(1)1432﹒6九(2)1232﹒6高一(1)1333﹒5高二(1)1433﹒8高二(2)833﹒8高三(1)935﹒7高三(2)1634﹒3(注:Y表示语训班,★表示实验班。)1、对聋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是可行的、有效的。仅从表1看,聋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幅度不是很大,可能是因为测试时,聋生对量表中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在选择过程中有些盲目。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交往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甚至超过高中的同学。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更能主动地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外来人员(包括学生家长、外校的老师和领导、其他来校的人员等)的交往中,大方、得体,交往技能显著提高。2、口语教学是聋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关键。从表2中可以看出,语训的三个班级的交往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班级。这就进一步说明,在聋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口语教学,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策略,为聋生建构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平台。只有这样聋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才能变为现实。3、应加强对聋生的心理辅导。由于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在交往指导过程中,对聋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要及时请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辅导。4、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虽然聋生在校时间长,但是节假日他们还是要回家的,同时,毕业后,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因此,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进行交往,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也是提高聋生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在聋校对“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是必要的。它不仅能提高聋生的交往能力,还能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因此,它对聋生来说必将终身受益。参考文献:[1]《缺陷儿童心理》朴永馨、张宁生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特殊教育导论》刘全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武汉市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金国华《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第9期[4]《人际交往》北京市101中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